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42章

作者:秋来2

所以在大明官员的思维上,脸面这个东西是薛定谔的。

“如果朝廷每策划一事,局外人怀疑,局内人也怀疑,那还能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

杨嗣昌环顾四周,皆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

尽管杨嗣昌所提的都是现实问题,可朝臣们依旧不买账。

别以为你伶牙俐齿说的好,可就算说破大天去,你也别想做出有损我大明脸面的事!

议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清军没有破坏边墙,进入大明境内掳掠的时候,他们都是铁血主战派。

可一旦清军真的来了,他们又变成了鹌鹑逃避派。

灵活的道德底线已经脸面话术,被灵活的他们所掌握。

崇祯倒是对杨嗣昌的解释很满意。

所以当他提名杨嗣昌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等人一起进入内阁时,反对的浪潮是一声高过一声。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声名显赫的儒臣、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的反对。

表面上他反对杨嗣昌“夺情”(有丧事在身,得守孝三年,杨鹤的继妻亡),不应入阁。

其实就是反对他的议和主张,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对于外族竟然如此软弱。

那我大明岂不是会成为下一个宋朝,进而发展成为南宋,与清狗划江而治?

这种丧权辱国的事,决不允许在大明发生。

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从抨击夺情入阁,到他并非是人才。

从他任职二年来宣扬十张网的计策,至今也没有成效,贺今朝的实力越来越强。

足以见识他的才智一般,这种人如何能担任大明的兵部尚书?

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能成,成必不可久。

就算建虏接受了款待,宁锦遵蓟宣大之师,哪一个可以裁撤?

款待建虏之后,便可撤兵西北讨伐锤匪,当真是没脑子的办法。

两派的对立剑拔弩张,甚至隐约有动手的迹象。

崇祯不能在当和事老了,也没法继续沉默下去。

他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参加者除了按照惯例参席的内阁五府六部以及各个有关部门之外,还特地招来了黄道周。

杨嗣昌因为遭到弹劾,故而避嫌不出席,但是崇祯就是给他镇场子来的,命太监去催,直到中午才赶来。

人齐之后,崇祯身着常服坐在门内,内阁成员接连行礼。

崇祯也不理会黄道周,只是叫各部尚书汇报工作,待到事了,叫黄道周出列跪下。

朱由检说了理学理念话锋一转,你连上三道奏疏偏偏是在朕点完内阁成员之后,你才上奏疏,是不是因为没入阁的缘故。

黄道周是赫赫有名的理学巨子,专讲天理人欲,崇祯就以子之茅攻子之盾,批评他上奏书的动机不纯。

毕竟这么多年,崇祯的学问也不是白学的,亲自下场跟理学巨子掰扯。

此次入阁名单当中本来有黄道周,可崇祯认为此人虽然学问很好,但是性情偏执,不能胜任救时宰相,故而未曾点用。

所以崇祯觉得黄道周是因这个原因,才连上三奏疏反对杨嗣昌。

作为一个理学巨子自是有着自己的骄傲,并不在乎这点名利,只是凭借的回答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就是认为杨嗣昌不可能成功。

“你为什么不早点上奏?”

黄道周便开口解释道:“当初本想上奏疏,但是同乡御史林兰友、科臣何楷皆有奏疏,恐涉嫌疑。”

这二人指责杨嗣昌忠孝两亏,反对议和。

听到这话,崇祯面色如常,可心里就不得劲了。

好你一个黄道周,竟然不自觉的就暴露了。

他上疏前还与亲近之人相互呼应,想要结党在朝廷当真掀起风浪,一块弹劾!

至于恐涉嫌疑的话,简直就是欲盖弥彰!

崇祯最恨的就是有人背着他在朝中结党营私,他们是不是想要成为下一个阉党或者东林党啊!

“如今你就没有嫌疑吗?”

听到崇祯淡淡的询问,黄道周脸色一变,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好友给卖了。

好在他是理学巨子,在不利面前,脸皮算得什么?

黄道周当即开始顾左右言它,在众人面前大谈儒家的伦理纲常,不敢接崇祯的话茬。

谁都清楚当今陛下最忌讳有人暗中结党。

陛下,咱先抛开事实不谈,行不行?

你一个当皇帝的,这么纠缠底下大臣,有意思没意思啊?

你会不会当皇帝啊!

我都给你个台阶下了,你就不能给我一个?

难不成当臣子的就不需要面子了吗?

一点当皇帝的魄力都没有,总是纠缠琐事,真他妈的下头。

杨嗣昌见皇帝为了他的事,在大庭广众之下与黄道周辩论伦理纲常,内心十分感动。

可陛下的策略不对,他一个理学巨子,咱能跟他辩驳理学吗?

那不就是落入了他的节奏当中。

杨嗣昌当即出列跪奏:“陛下,臣也有话要说。”

第0952章 制定计划

崇祯见杨嗣昌出列很是高兴,而且对于杨嗣昌平日里机智的表现也极为满意,故而让他接替自己开口。

黄道周只要进了自己的主场,谁都不惧,他倒是要看看杨嗣昌还怎么开议和的口。

杨嗣昌也没有上来就针对黄道周,而是跟皇帝谈论纲常,谈到他自己的夺情,然后由守转攻。

他说黄道周品行学术为人所称赞,但是他却在奏疏当中竟然说自己不如郑鄤,令他很是失望。

崇祯一听这话,当即眼睛一亮。

“朕正要问他此事。”

郑鄤与东林党,还是东林点将录头领十二员之一,为了躲避阉党一直远走他乡,直到崇祯给他平反。

但是被人弹劾“迫其父仗母不孝”、“奸妹”两件事被关入监狱后转入诏狱,等待他的是秋后凌迟处死的结局。

杨嗣昌乘胜追击,抓住郑鄤的事大做文章,郑鄤仗母禽兽不如,既然黄道周自谓不如郑鄤,当然就更不如禽兽了。

这番话术果然厉害,黄道周被人挑出自己的奏疏给骂了,一下子就破防了。

杨嗣昌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才真正让他感到了愤怒。

黄道周开始气哄哄的自我争辩,不断的解释,反倒落入了杨嗣昌的节奏当中。

崇祯明显维护自己人杨嗣昌,主动承担了“夺情”的责任,然后把握机会点名黄道周弹劾杨嗣昌兵围是为了“夺情”而是另有所图。

并且他当众加重语气:“这本(黄道周的奏疏)前边引用纲常,后面全都是肆口泼骂!”

黄道周见皇帝震怒,又不得不承认奏疏当中把杨嗣昌比作猪狗、人枭(食母的恶鸟)两句言辞过激。

崇祯指责他无端污蔑诋毁大臣,黄道周拒不承认,并且当众大发脾气:

“臣今日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则陛下负臣!”

崇祯一下子就被激怒了,站起身来指着他道:

“你说的都是虚话,一生学问,只学到了佞口!”

说道这两个字,崇祯觉得不过瘾,再一次加重语气吼道:“佞口!”

黄道周就是梗着脖子继续争辩,崇祯气得拳头都攥起来了。

殿下的锦衣卫一瞧陛下这幅模样,心中大呼来活了,这种人就得关进诏狱里,才能学会闭嘴。

可崇祯把拳头硬生生的挥舞了一下,止住了怒气,命令跪着的黄道周站起来,退回到大臣的行列当中去。

杨嗣昌入阁的事就如此定下来了,会后崇祯下令黄道周连将六级外调。

弹劾杨嗣昌议和的何楷以及其他非议“夺情”的官员,全部降职处分。

黄道周不仅没有达成目的,反倒牵连了一大批与他交好的臣子。

亲眼目睹这一会议的诸多臣子,明白了杨嗣昌在崇祯心里的地位,以及如此倚重杨嗣昌,再也不敢从中作梗。

什么为了大明的脸面,现在还不是选择了从心?

但是崇祯也始终没有对议和表示明确的态度。

方一藻、高起潜等人也不敢“细酌”,明清之间的议和尝试,以明廷内部的鸡飞狗跳给缴获黄了。

本来双方联合对于贺今朝是有一定威胁的。

但是这群为了大明脸面的官员们,根本就没机会收取贺今朝的好处费,就主动把他把事情给办了。

当然了在他们主观上不想帮助锤匪,可偏偏在客观事实上做到了,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历史有些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发生了什么毫不相关的事,就改变了走向。

朝廷没有给准话,但是作为铁血大明的鹰派卢象升面对皇太极的致书要求“将和开市”,被卢象升予以拒绝。

尽管皇太极扬言议和不成,他夏秋必有举动,绝非戏言,往尔等周知。

可卢象升强调“他夷可抚,东虏断断不宜轻抚”(明朝把对清讲和称为“抚”),并对皇太极严阵以待。

以防止他是假意放出风声要去弄蒙古人,真正意图是入侵大明。

可事情不凑巧,卢象升他爹来探望卢象升后返乡途中去世。

当卢象升得知父丧,痛不欲生,连上七疏,请求丁忧守制。

崇祯批准,以原任宣府巡抚陈新甲为新任宣大总督,令卢象升穿着丧服,等待交接。

崇祯进其衔为兵部尚书,仍然负责防秋重任。

同时潜伏在大明境内的谍子也开始发力。

皇太极总算得知道贺今朝在川中灭杀六万官军的战果,他一时间有些唏嘘。

“皇上,奴才以为贺今朝实力越发强横,我大清也不能落后。”

范文程当即建议既然大明没有议和的迹象,那咱们就借着这个由头,先掳掠大明啊!

蒙古人哪有大明富裕?

再加上贺今朝既然敢率领大军兵发四川,那指定在山西老地盘留下充足的后手。

卢象升稍微露出一点动静,他就指使蒙古人袭击宣大边境。

纵然是我们也被贺今朝给利用了一遭。

再加上贺今朝占据四川之后,大明不可能无动于衷,边军又会南下,到时候大明北方兵力空虚。

那靖辽侯吴国俊不过是通过贺今朝买卖人头,才会身居高位,被吹出无双战将的名号来,不足为虑。

所以现在正是掳掠大明的好时机。

打什么蒙古人啊,一帮穷鬼,尽是事,不仅无法支援大清,还得大清时不时的贴补他们。

皇太极听完宁完我、范文程等谋臣的话,表示赞同。

贺今朝都能如此顺利占据四川等地,我如何不能好好劫掠大明一次呢?

皇太极看透了明廷的底细,决定发动第四次征明战事,必须得抓住明朝不能议和这件事来做文章。

“征伐非朕所乐,朕常欲和而明不从,所以兴师!”

这次的入关征明,皇太极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兄弟子侄为统帅。

他命令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长子多罗贝勒豪格、七兄弟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副,统领左翼兵。

以侄儿多罗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侄儿多罗安平贝勒杜度为副,统率右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