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315章

作者:秋来2

否则让他们放下武器当个顺民,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这些人已经尝到造反的甜头了,岂会在安心当顺民,继续被盘剥?

再加上从山西返回来的点灯子重新聚齐人马与上天猴、浑天猴等人联合起来,宣扬崇祯加饷的消息,陕西活不下去的百姓自是加入他们。

点灯子等人攻破金锁关(陕西铜川市),杀死都司王廉。

陕西招抚局面属实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边总督杨鹤的给崇祯皇帝写的捷报送走了,仅仅在曹文诏覆灭王嘉胤后的几日,先后送去京师。

对于杨鹤的表现,崇祯也是点点头,只是对于再请内帑之事,顿觉不爽。

但是此时御史李继贞又上奏疏,御史刘牲携十万金往陕西,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当真能足够吗?

希望皇上能够再追加赈灾银子,以免前功尽弃,只要安抚百姓不再作乱,就算再掏点内帑又有什么可惜的?

李继贞在这里给皇上算了一笔账,指出朝廷发放的赈金远不足以解决农民的生活和安置问题。

所以,他劝告皇帝要从大处着眼,不要顾惜内帑。

这种话对于好货成癖,勤俭节约的朱由检,是很难入耳的。

饥民饥军既然无以为生,要他们放下武器就只能是一种幻想。

这一点,杨鹤本人又何尝不清楚,所以他才希望崇祯不要前功尽弃,尽快追加投资。

崇祯只是口头夸赞了杨鹤之外,对于他和李继贞继续掏内帑赈济百姓的提议,全盘否定。

朱由检原来以为只要颁发一纸赦书,略加赈济,就可以把起义农民遣散归里,依旧充当纳粮当差的“良民”。

现在朕钱都给了,还要钱,你们是不是想要贪朕的钱啊?

朕纵然是皇帝,可内帑也没有钱!

尽管崇祯只需要拿出紫禁城内宦官一个月的赏银,五十万两,就足以办成许多事,但崇祯不愿意。

纵然他上任时候打击了魏忠贤等人的阉党,觉得他哥信任宦官,导致宦官把持朝政,才让大明落得如此下场。

崇祯上台后必须要纠正过来,同时他也打压了东林党。

如温体仁、周延儒、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

这四人被东林党称为“四凶”,只要你不是东林的,上去就给你们扣帽子。

崇祯剪出两党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他想要挽救大明!

第0441章 重启宦官势力

崇祯要挽救大明不光是嘴上说说,同样也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这件事也作为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讨论时事的一个重要渠道。

即使边报纷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学习研讨。

朱由检每天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他不仅坚持常朝,而且除了盛暑严寒之外,都会去文华殿召见重臣,讨论政事。

他从未懈怠于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夜不休,甚至还在半夜下达圣旨。

朱由检不仅在明朝皇帝中以勤勉著称,甚至被臣下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

皇帝勤政,下面的大臣遭不住,平日里早朝天不亮就得起床赶路。

要是大晚上皇帝下旨意,你睡着了都得敲醒,让你干活。

可是他与朱元璋不同,朱元璋手里捏着刀把子,给你戴枷锁你也得老实给朕干活。

崇祯始终都相信,只要自己勤政干活,必定能够挽救大明朝。

可是他发现无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被打压了,自己都这般勤政了,剩下的那些文官也不老实。

长城外的女真鞑子依旧没有被平定,还敢进京肆虐,这个仇他记下了。

甚至连林丹汗这个蒙古鞑子也趁火打劫胁赏,最为重要的是,本来最让他不放在心上的民变,山陕境内贼寇的势力也越发做大了。

以惩治阉党而博得朝野上下一致好评的朱由检,在失望之余,终于走上了万历、天启两朝重用宦官的老路。

先前杜绝各地私自阉割的旨意,弃之不顾了。

他开始以为朝堂腐败是魏忠贤的锅,听从东林党的话,铲除魏忠贤,可他发现东林党也不是他妈的啥好人。

现在又扶持不属于东林党的官员,打压东林党。

但崇祯又发现,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的人,也都好虚名,不怎么干活。

这些士大夫自是有些人不干活直接摆烂的。

可是崇祯眼里的干活的意思是,只要你出了主意,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要不然就是你根本没有干活,就是个庸官,朕就得换了你,让有能力的人上来。

尤其是在皇太极肆虐京畿的时候,朝廷臣工皆是束手无策。

他还得把关在大牢里的龙场悟道的,退休在家的人给放出来,征召回来做事,抵御女真鞑子的进攻。

朝廷臣工,此等表现让崇祯越发的失望!

他开始打着恢复“成祖旧制”的旗号,重新任用起宦官。

特遣乾清宫太监王应朝监军,并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太监吕直提督内城九门及皇城各门,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提督京营,宦官势力再次抬头。

意图能够重整乱局。

锤匪贺今朝占据太原城,擒获晋王一脉的消息,总算是被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前。

他惊了!

崇祯先是咬牙切齿,继而嚎啕大哭,自己对不起祖宗啊!

尽管晋王一脉与当今皇室的血缘关系很远。

可好歹是大明的藩王,如何能落到反贼手里?

就算落在反贼手里,晋王世子为何没有自杀殉国,幸亏他还在守孝当中,不曾是朝廷册封的晋王。

否则皇家的脸,都要被晋王给丢光了。

晋王世子不堪大用!

贺今朝一个小小的驿卒,竟然胆敢攻破太原城,他就得死!

崇祯全然不顾是自己裁撤了驿卒,给了贺今朝造反的理由,总之他不乖乖当大明的顺民,就是该死!

“山西局势为何糜烂至此?”

面对崇祯的质问,被东林党誉为四兄的这几个人都没言语。

左布政使王象坤这口锅,无论如何都得背好了。

崇祯是接到了潞安府沈王发来的求救信,方才得知此事。

要是等着闯贼高迎祥攻破沈王府,他就是第二个晋王。

“贺今朝一个小小的驿卒,竟然连杀朕的山西镇正副总兵也就罢了。

偏偏还有胆子与太原本地官员勾结,攻入太原城,导致晋王一家遭到戕害。”

“启禀陛下,晋王世子尚在人世,那贺今朝也不敢轻易犯我皇家威严。”

吏部尚书王永光坚决肃贪,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深得崇祯重用。

每次有事相商,皆不称其名,叫他王尚书。

“王尚书,无论晋王世子是否在世,都要收回太原。”崇祯坐在椅子上:

“朕看奏疏,是曹文诏重创了锤匪,离开山西镇后。

锤匪卷土重来,内外勾结,击溃王承胤,方才有机会进入太原,朕记得王承胤并未上报此事。”

这下子没有人愿意给王承胤说话了,报喜不报忧,难道不是常有的事情?

一个总兵打了败仗还要上报朝廷,尤其是王承胤吃了反贼王嘉胤一波福利,麾下足有数万士卒。

辽东李成梁那也多次报喜不报忧,瞒下战败伤亡的士卒,然后这些人死了也白死,朝廷不知道,自然不会下发抚恤。

首辅周延儒与次辅温体仁之间还是蜜月期,也是多加劝阻,再给王承胤一个机会。

“让他戴罪立功。”崇祯脸上始终有些难看:“陕西的贼寇已经清缴的差不多,山西无论闯贼还是锤匪,都要剿灭。”

“是。”

四人纷纷应和,至于山西镇的官员死的死,那就还活着的领罪呗。

“宣大总督张宗衡他干什么吃的?”

“回陛下,此人正在与塞外虎墩兔对峙,那贺今朝完全是抓住了我军虚弱这么一个机会。”

“给朕拟旨,命令张宗衡立即收复山西,擒杀锤匪贺今朝以及闯贼高迎祥。”

“是。”

崇祯觉得地方官竟然合起伙来骗自己,要不是沈王的求救信,他还不知道山西出了这么大事呢。

对于这种事的不信任感,崇祯开始连夜大规模任命宦官。

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钱粮;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

王坤、刘文忠、刘允忠等分赴宣府、大同、山西监视兵饷。

王应朝、张国元、王之心、邓希诏等太监分别被派往关宁、蓟镇东协、中协、西协监军;

李茂奇监视陕西茶马等等。

从此,各地重镇都派有太监监军,职权在督抚之上。

崇祯还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钱粮,下令为张彝宪专门建署,称为户部总理。

他到底要看看朝廷的钱粮都哪去了,免得这些朝臣总是向他的内帑伸手要钱!

第0442章 官军的实力

太原丢失对于崇祯而言是非常恼火的事!

因为太原位于山西腹地,是中原地区的北部门户,京师的西面屏障。

现在落在了反贼手里,让崇祯极度没有安全感。

晋王死活不重要,对于皇帝而言,重要的是安全感。

宣大总督张宗衡率先得到皇帝的命令,脑瓜子都懵了。

他本想着春暖花开再伺机收取山西,如今皇上的旨意一来,这怕是再也拖不得了。

至于左布政使王象坤,先抓起来送到京师诏狱里反省反省,听候发落。

张宗衡感慨了一句王象坤属实是运气不好,这本来就该是宋殷统的事。

可惜这老小子跑得快,许鼎臣又能干事。

撤了他,朝廷也没人愿意来补缺,右布政使宁瑞则是被困在山西,也够不找他。

那就只能是王象坤当成替罪羊了,丢失太原,晋王陷入贼手,着实是不小的事情。

这件事能瞒着如此久,已经算是运气不错了。

“大人,陛下叫大人集结宣大、大同、延绥的人马,一同围剿山西锤匪贺今朝。

好好凑一凑,大人手里不过八千余人。

大同总兵麻承息能出五千人,副总兵姜襄也有三千人。

再加上介休盘踞的山西镇副总兵虎大威汇聚的八九千人官军。

如果延绥总兵王承胤也能带领新招降的数万人马进入山西,咱们便可以完全剿灭贺今朝。”

宣大总督张宗衡点点头,仔细算算,还是官军更加占据优势兵力。

贺今朝对外号称只有一万人马,但是张宗衡觉得贺今朝铁定是有所隐瞒,不单单是一万人马。

山西境内起义军除了闯贼号称个十万八万,其余人号称也比一万人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