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241章

作者:秋来2

其中二三十里的村子全都请贺今朝过去主持公道,他们也想要分的粮食。

“就派马守应那个中队护卫两个小队的宣传团的人,前往那里,组建农会,与百姓宣传让地主减租减息运动。

中国农民长期以来逆来顺受,要通过减租减息把农民团结到我们这边来。

无论是佃户、雇工,还是自耕农都可以邀请到会。

打破宗族、地方的阻碍,有我在他们背后撑腰,在声势上压倒敌人,打掉地主的权威。

要让农民感受一下他们自己的力量。”

贺今朝实在是没有那么多人的人去管理,自己控制的地盘,管理人员还不够用呢!

许多人也都是边学边做。

“要是有冥顽不灵的,就抓几个典型杀掉。

马守应对这方面挺熟悉的,无论是诉苦大会,还是公审大会,他都整挺好。”

“是。”

吉珪在一旁记下,准备挑选两个宣传团的小队,告诉他们方式方法。

看来马守应也颇受主公的重视,将来升为千人队队长,不在话下。

“主公,还有一事。”杨玉休再次拱手道:

“主公又长一岁,虽说如今基业不算大,但总是稳定下来。

而且主公一直给麾下士卒娶亲,最早的那批士卒孩子都已经生出来了。

还望主公此番回去,就准备准备自身的大婚之事,以安军心民心,如此才能让士卒和百姓更加拥护主公。”

贺今朝点点头:“这事我记下了,回去之后我自是要询问我姐姐,请她挑个好媒婆说和说和。”

听到这话,高一功难掩心中的激动,大队长他终于要对自家姐姐动手了。

毕竟姐姐她一直在山里躲避仇家,如今也是个“老姑娘”了,比大队长还大一岁呢。

再不成亲,只会遭人背后议论。

况且贺今朝成亲,是底下兄弟们共同的心愿,毕竟大队长可没说要娶小妾,所以不少将领也都是一个媳妇呢。

贺今朝原有两县六镇八十二个村子,攻下五寨县后,增加了一县三镇十五个村子。

只因为河曲县、偏头县两县在长城内侧,军堡设立密集,村子也更多。

五寨县处于大山环绕,相比较,村子反倒不多。

贺今朝拿下五寨县后,就派人快马通知在太原城外晒太阳的刘宗敏。

让他把征集到的粮食,赶紧开始往河曲这边运,粮仓都建好了,就等着粮食入库呢。

刘宗敏接到消息后,立即开始派人征召船夫。

同时派人前往最尾端的汾西县,去通知师爷改当县太爷的丁汤,让他赶紧把夏粮沿着汾水运过来。

丁汤接到消息后,夏粮早就收上来了,这种事他可不敢耽误。

否则自己这县令的位置不保,尤其是还与其他势力的起义军接壤,全靠着贺今朝的名头呢。

第0330章 崇祯不喜背锅

师爷丁汤并不敢像贺今朝那样果决,只给他留下一个中队的人,协助他维持汾西的治安。

可以说是在放养他,让他有什么法子尽管施展开来,但是夏粮和税收得交上来。

要不然就换人。

丁汤如何治理汾西县,还不是靠着老一套,与本地地头蛇几个家族的人相商,共同治理,维护汾西的治安。

这些地主士绅倒也配合丁汤,毕竟有着锤匪贺今朝的名头,周围的闯贼团伙还会给上三分薄面。

现在到了要收夏粮和税收的时候,丁汤找来几人相商,出钱出粮保平安。

可是这几个士绅竟然相互推脱起来。

说什么今年大旱,哪有那么多粮食啊,期望让丁汤能够给贺今朝说一说求求情,减免一些。

丁汤点点头,站起身来笑道:

“你们说的也有理,这样,我派人把你们送到河曲县,亲自找我家镇抚使说明原委,可好?”

几个士绅一下子就不言语了,急忙说着再商量商量。

“我告诉你们。”丁汤环视众人道:“平日里你们作威作福,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现在到了出真金白银上供的时候,还敢跟老子推三阻四,耍些小伎俩。

要是让我在镇抚使那里失了面子,老子自会拉你们下水,一起死!”

丁汤捏着胡须道:“你们也听闻河曲县地主士绅的待遇吧?

不知道,老子可以给你们详细的说一说。

镇抚使让我也慢慢推广,我说汾西县处在乱贼中间,容易遭受侵犯,故而缓缓。

老子给你们争取了,你们要是还不知足。”

不等丁汤把话说完,几个士绅纷纷表态:

“大人请放心,我等自是会全力配合,大人运送夏粮与税收之事。”

“最好不要出现什么纰漏。”

丁汤只觉得浑身舒畅。

因为从贼之后,根本就不用讲官场那一套,有些士绅在朝廷上的力量可比你个知县大,你说话算个屁啊。

更何况还是一个连吏都算不上的师爷。

现在呢,比的是谁拳头又大又硬,不服老子就直接摇人把你给抢了,让你钱粮性命全都没了,连虚与委蛇的机会都没有。

自从贺今朝的命令下达之后,这一幕在羁縻各县都出现了。

伴随着山西参将田明捷报送进京城的时间,北京城内又在酝酿一股子新的党争开端。

众人都在弹劾袁崇焕,让崇祯很是气愤,因为他还想让袁崇焕回到辽东戴罪立功呢。

几个山东道御史史范上了道奏疏,捏造污蔑已经辞官的钱龙锡主张袁崇焕斩帅(毛文龙)致兵(后金鞑子入京),倡为款议(袁崇焕主张议和)。

导致皇上听信他五年平辽成功之说,卖国欺君,秦桧莫过。

钱龙锡是秦桧,那我岂不是赵构?

崇祯皇帝是怒不可遏,他可是要当中兴之主的,胆敢拿赵构来做类比。

必须得弄死“秦桧”,绝不能让自己中兴之主的名声有一丁点污染。

史范的目标根本就不是袁崇焕,而是钱龙锡,他先给袁崇焕定性之后,再露出真正的杀招。

那就是钱龙锡接受了袁崇焕贿赂的几万两银子,没有放在钱家,而是寄存于他的姻亲徐家。

徐家就是徐阶,他们联姻的时候,徐本高是锦衣卫千户,钱龙锡是翰林院庶吉士,都属于小官了,唯一的联系就是同乡。

钱龙锡是第一个被崇祯抓阄抓出来的内阁大臣,一个内阁大臣与边将商议军事本就是正常之事。

然后在御史的嘴里,钱龙锡就成了勾结边臣,谁让你堂堂内阁大学士干活了呢!

只要干活了,无论是干好还是干错,就有了把柄。

但凡啥都不干,像个泥菩萨一样,兴许还能干的时间长久些。

内阁勾结边臣,这是大忌。

至于证据?

没有。

大家都是风闻奏事。

不讲证据的,只有有人这么说了,那就是真的,必须得参你!

扣大帽子嘛!

反正这种事御史都擅长。

崇祯直接上头了,怨不得皇太极能够领兵肆虐京师,原来是这个原因。

他随即下令:“袁崇焕擅杀呈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

钱龙锡任职辅弼(次辅),私结边臣,商嘱情谋,互谋不举,下听臣会议其罪。”

下了这道旨意,他已经把袁崇焕“暂解任听勘”,升级到欺藐君父、失误封疆的罪过了。

钱龙锡自是上疏辨认,崇祯对于这个四朝元老辩词表示理解,毕竟是风闻,不必追究。

但是此时此刻,袁崇焕贿赂钱龙锡,以及钱龙锡转移财产是真是假,不重要了。

“秦桧的爪子”必须剁掉!

崇祯召见了内阁首辅成基命商议处决袁崇焕之事。

当时逮捕袁崇焕的时候,唯有成基命观察到了祖大寿双腿颤抖,但很快就强行止住了。

他认为祖大寿可能会叛逃,请崇祯慎重处理,被皇帝拒绝。

然后就有了祖大寿奔逃,也是他提出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稳住祖大寿。

在后金鞑子入侵北京的危局当中,成基命多次提出建议,都被崇祯采纳,获得皇帝信任。

但是在处理平常政务当中,成基命想法是施政从缓,可崇祯是施政从急,必须要立即见到效果。

然后他慢慢不被崇祯所信任。

尤其是在袁崇焕的处理当中,成基命是要保袁的态度,尤其是阻止对钱龙锡的牵连。

韩爌、李标相继去职之后,崇祯三年三月,成基命成为过渡首辅,与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共事。

六月,温体仁、吴宗达也进入内阁,周延儒党羽已丰。

成基命其身为能力有限,未能影响大局。

再加上成基命接连受到攻击,被内阁群臣指斥他在袁案中委卸避事,有欲将其牵入的迹象。

成基命感到大势已去,为保全自身,此时有了致仕想法。

崇祯见内阁并没有商议出来,首辅不表态。

他便扩大规模,在平台召集内阁、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等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对袁崇焕的处决。

在这场大会上,崇祯先定了基调,说了袁崇焕该杀的种种罪行,然后以询问的口气问大臣们:

“卿等已经知道本案原委,现在该如何给他定罪处理?”

第0331章 山西巡抚请曹文诏灭贼

对于这件事,众臣都不敢轻易开口。

首辅大臣成基命更是不敢言语了,再敢言语,不仅保不住钱龙锡,自己都得搭进去。

主要是为袁崇焕辩护会得罪皇上,但是赞成处死袁崇焕又对朝廷不利。

大臣们也只好顿首不开口,听从皇上的决议。

毕竟是君要臣死!

崇祯见无人反对,认为诸位大臣都赞同,便开始宣布:“依律磔zhe之!”

就是凌迟处死。

“至于袁崇焕的妻妾子女以及同产兄弟流放两千里之外,其余不加追究。”

内阁首辅成基命带头顿首称谢。

崇祯很满意眼前的情况,又询问道:“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次辅周延儒开口道:“请立即执行。”

崇祯皇帝点点头,立即让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往监刑。

周、温二人进入内阁后联手把持朝政,在幕后迫害钱龙锡,打击东林党。

待到钱龙锡辞职后,首辅变成了成基命,然后又命人攻击成基命,让他也滚蛋,首辅不是他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