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214章

作者:秋来2

不曾想竟然做大了,尽管实力不是最大的,可谁让他杀了副总兵。

杨鹤是怎么办事的?

竟然让贺今朝高迎春等人跑到了山西去。

对于山西镇原总兵张鸿功的事情,众人皆是没有言语,指定是那些士卒加入了起义军干的。

因为他是带着整个山西最为精锐的士卒来勤王的。

结果五千人跑的一个都不剩,指定回山西老家了。

这群精锐士卒回老家干嘛?

当然是加入锤匪或者闯贼,所以副总兵田兆被杀,也说的过去。

“陛下,我等还需谨防辽东鞑子再杀回来。”

兵部尚书梁延栋当即提醒了一句,如今山西乱就乱吧,京城要紧。

还是花点钱打发打发蒙古那群叫花子吧。

“三十多万两的市赏。”崇祯喃喃自语,随即问道:“还有富裕银子?”

户部尚书毕自严当即站了出来。

崇祯瞧着这个猪头分外感动。

因为天下勤王兵马数十万云集京师四周,粮草军饷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

毕自严连续月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昼夜不停地手批口答处理后勤供应事务。

在他的精心筹划下,粮饷供应及时,为挫败后金鞑子围城立了大功。

后金退走后,毕自严累得头脸肿得像斗一样大,口吐鲜血不止,被崇祯加为太子太保。

根据毕自严的统计,太仓的收入已经有固定的数目。

大致可分为各省直的京边钱粮银、各盐运司的盐课银,钞官银和一些杂项收入,约三百万两,前两项是大头。

太仓的支出主要是九边军饷和内供、官俸、京支京营米折布花卉并各镇抚赏银,京边年例银支出七八成。

京边年例银几乎耗去了户部太仓的全部收入,如此一来,便让边镇军饷的调度极为僵硬。

在万历年间,户部老库优有八百万两,太仆寺老库也有银一千二百万两。

可是万历朝多次战事的挪用,到了崇祯元年,已经消耗殆尽。

毕自严努力的解释,就是告诉皇上,现在府库没银子了。

就算是这次发给将士的赏银都没着落呢,更何况是给林丹汗三十多万两的市赏。

朝廷拿不出来这笔钱。

崇祯听完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解释,也是点点头,没有为难他,大喊朕的钱那里去了。

“既然如此,那只能加饷了。”

听到这话,毕自严不过自己肿胀的脸,掏出折子:

“皇上,此乃臣的建议,还请勿要轻易加饷。”

崇祯皇帝打开毕自严的折子,仔细观看,开源节流,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

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

官屯地亩因年代久远皆被势家豪族侵占,赋税收不上来,必须要严查到底。

“甚好。”

崇祯皇帝全部批准,决定暂缓向百姓加饷:“那山西之事,该如何处理?”

第0291章 山西无战事

崇祯的命令飞快的传回了山西镇以及大同镇。

连带着新选出来的山西巡抚许鼎臣一同前往山西。

许鼎臣也没有军事经验,完全是被扔出来顶缺的。

因为没人愿意去干,甚至他还不如杨鹤倒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做支撑。

崇祯得到了洪承畴绞杀左挂子以及九十八个头目的奏报,对此十分赞赏。

他连连说贼势猖獗,招抚非是,杀之良是。

这说明崇祯经过后金鞑子入京大肆砍杀,以及高贼、锤匪肆虐山西。

他对招抚失去了信心,转为剿杀贼寇的手段。

只不过杨鹤招抚的事干的还不错,崇祯没有立即换手段。

因为总理马世龙对曹文诏的信任,把崇祯皇帝的尚方宝剑交给他。

命他率领参将王承胤、张叔嘉、都司左良玉等埋伏在玉田的枯树和洪桥,因鏖战有功升为参将。

后曹文诏又跟从马世龙等攻下大安城以及鲇鱼等关口。

因为收复四城的功绩,崇祯给他加官为都督佥事。

同时任命曹文诏延绥东路副总兵,集结关宁军,休养一个月,然后出发去剿灭陕西的民变。

陕西民变越闹越大,他绝不能坐视锤匪、高贼等人为货山西,先把他们老家的贼人给灭了。

谁让王嘉胤称王了呢?

尽管贺今朝杀了山西镇副总兵田兆,可崇祯也把王嘉胤排在了必杀榜第一。

贺今朝对于林丹汗派人来水泉营堡互市,自然是欢迎的。

被委以重任的潘瑜一下子就听出来了,因为口音跟右翼蒙古人不大一样,赶紧禀报贺今朝。

但是现在贺今朝没空搭理他们,目前林丹汗也不想来找麻烦。

除非大同守军能够做出开门揖盗的事情,让蒙古人通过宁武关,才能打到贺今朝。

要么就是驱赶来水泉营堡交易的蒙古人,但此举显然会让他们发生不小的冲突。

林丹汗占据了大同宣化等地的市赏地点,土特默部想要获得东西,就得来贺今朝这里。

而且一旦林丹汗得知贺今朝这里互市交易公平,难免不会产生两头吃的打算。

杨玉休得了贺今朝的吩咐,自是在县衙打开杀戒,连斩了好几个书吏,就因为万家寨的事情,让自家主公吃了瘪。

尽管贺今朝说要弄一个落后示范村,等着他们自己爆发内乱,然后请他去做主的计划。

可在杨玉休看来,这就是自己没干好事,到了登记户籍的末尾,稍微放松了一点,就让这些书吏手脚不干净了。

这是第一次,要是下一次再犯,主公他怎么看我?

你们不想要前途了,我杨玉休还想跟着主公,一起往上爬呢!

谁愿意一辈子都只能做个县衙小吏?

吏始终都是吏,跟官的待遇差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呢。

现在杨玉休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绝对不允许有人拖他的后退。

夏收在及,贺今朝亲自带着人巡视周边,以防明军前来偷抢麦地。

纵然是抢不走,一把火烧了,损失的也是贺今朝。

以全国而论,从明中叶到明末,极快的加速土地兼并,田连千顷的地主不乏其人。

但是晋西北这块,士绅占据膏腴之田五百亩就算多了。

因为边境着实是不安全,占据那么多地没有用,还没有足够的人去种。

唯有一个大地主便是海潮寺,原白莲教的据点,占据了足有上万亩良田。

其余多数都是军屯,然后被山西镇的将官所占据。

大明实行军屯的主要目的,是想以军队屯田的方式达到军粮自给自足。

洪武时期,天下卫所皆事垦辟,到了永乐宣德年间,屯政最为完善,屯粮最为丰富。

正统年间以后,监督的工作日益懈怠,军屯日益败坏,生产规模日渐缩小,屯田破坏的原因有很多。

诸如胡马充斥,疆场戒严,时不能耕也;

牛种不给,力不能耕也;

丁壮逃亡,无人耕也,肥美的田地多被权豪和军官所吞并。

军兵受到非法役使,再加上天灾、战乱,造成田地荒芜,士卒生活困顿;

套为虏有,虏反居内,田顾居外,势不敢耕也。

万历末年北方边镇屯粮收入不及明初的一半,甚至更少。

像山西镇洪武、永乐期间尚能收粮十万石,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左右,只能收粮二万五千石。

近几年来连年下降,许多人都逃户,跑到蒙古部落去讨生活了。

贺今朝通过释放士绅地主、少数富商的家奴。

烧毁高利贷,给佃户减压,给军户转为民户,贱籍改为良人。

扩大治下户数,解放劳动力。

再加上贺今朝真龙吓死晋王假龙的传言,以及在海潮寺破神像夜移之事,都让他在晋西北名声大造。

士绅们不敢反抗,至于山西镇上层官军,慑于他斩杀副总兵田兆,纷纷弃地而逃。

贺今朝手里有兵,再加上杨玉休经常表演“拿首好戏”,推行这事便没有多少阻碍。

贱籍的人、佃户、军户等皆是支持贺今朝,期待着有朝一日他们也能翻身。

现在机会来了,自是要拼了命的维护贺今朝的政权。

亲不亲,阶级分,这句话撂在这,挺合适的。

再加上贺今朝给他麾下士卒都分了田地,众人心气十足。

今年地上的收成归贺今朝和佃户们平分。

反正粮食到了贺今朝手里,也是给他们吃的。

等到佃户们手里也有了余粮,将来雇佣这些良民给他们耕种土地,也能有更力气。

除了损失土地的士绅、原大明高级军将不满意之外,其余人都挺满意的。

收了夏收后,这田地就正式成为他们自己的了。

这些士卒跟着贺今朝巡视田地来,皆是用心的很。

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幻想着秋收后他们的田地也能如此。

待到夏收过后,此地多是要种上豆、粟、棉花。

两年三熟的核心便是冬小麦。

陈冲已经浑身轻松的走了,这次没要贺今朝的钱,只想着上他的船,多留一条后路。

他应着贺今朝下次再来,定要给他多弄一些玉蜀黍(玉米)和番薯。

玉蜀黍这玩意川中有,东南沿海也有,大抵是两条路线传进中国的。

贺今朝再一次来到陈家营,前些日子还显青的麦穗,已经黄澄澄,压弯腰。

就等着割麦子了。

第0292章 粮长制度

陈昂作为陈家营最大的地主,对于贺今朝组建农会的举措很是认同,并且积极奔走。

反正只要贺今朝在这,都保不住田地,莫不如趁势加入,万一还能为家族搏出个明天呢?

辽东鞑子肆虐京城的事情传出来,自是让许多人都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

连大明京城都是鞑子想来就来,想走还拦不住的地界了。

那其余各地兵将,可就更差了。

况且晋西北这片又不是啥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