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98章

作者:天子

苏熙贵感觉到巨大的危机,因为皇帝从黄瓒那儿榨不出太多油水的话,一定会把手伸向他。

他苏熙贵全靠黄瓒和朱浩的庇护,才能在这年头,以商贾的身份赚取一份几乎富可敌国的家业。

可说到底,他仍旧只是商贾,如果天下之间最有权势的皇帝要宰他,他有多少家产都要乖乖献出来。

皇帝缺钱,随时可能对他下手。

朱浩道:“我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黄尚书若因此而升吏部尚书,不正好满足他的心愿?”

苏熙贵连连摇头:“如果是以如此方式迁吏部尚书,只怕不会长久。而且……”

“你是担心,陛下拿了银子不办事?”

朱浩笑着问道。

苏熙贵继续摇头,脸色惨白,似乎预感到大难临头,声音有些颤抖:“鄙人……是怕,陛下胃口会……越来越大。”

朱浩点了点头:“那你是该想好退路,我这边要造船,到江浙后,准备时间应该还有半年左右,不知你意下如何?”

苏熙贵急忙道:“需要多少银子,鄙人自当供给小当家。”

第1053章 征服

苏熙贵不蠢,他听懂了朱浩的暗示,知道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了。

黄瓒那边想借助他的财力来完成一些事,而皇帝盯上了黄瓒,等于是间接盯上了他,而商贾一旦被皇帝盯上……这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了,只有被掠夺的份儿,昔日沈万三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皇帝此举让苏熙贵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被枪口瞄准的那只出头鸟。

造大海船,本来苏熙贵就支持。

主要苏熙贵早就有投资外贸生意,更认定朱浩可以从海外搞回来能改变大明的东西,这是一次商业投资。

但随着形势变化,现在的苏熙贵等于是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投资,万一皇帝想要让他把钱财悉数吐出来,那他只能撂挑子走人,反正他觉得朱浩会给他安排个可以生存的地方。

苏熙贵在简单筹措后,给朱浩拿来十万两银子的银票。

自家的东西,苏熙贵再熟悉不过,当然他也不会把银号里的钱财统统据为己有,他作为徽商领袖,一直都秉承着诚信的原则,否则生意绝做不到这么大。

“这些钱……您看够了吗?”

苏熙贵把银子拿来时,朱浩正在研究从佛郎机人那儿搞来的航海图志。

随后朱浩把手里的图志放下,而苏熙贵的眼睛却不离开那张图了,对他来说,那就是他的后路。

朱浩瞥了眼银票面额,摇头道:“你完全没必要贡献这么多,连陛下跟黄部堂讨要钱财资助,也不过才三万两。”

以朱浩的意思,你把这十万两银子给黄瓒,估计黄瓒能换个吏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何必给我呢?

“还是给您,鄙人心中才踏实些。”

苏熙贵轻轻叹息。

虽然他是黄瓒的小舅子,但从境界以及修养来说,黄瓒跟朱浩完全没法比,苏熙贵何等精明,难道看不出来黄瓒的着眼点,始终是朝堂那一亩三分地?

皇帝真要盘剥他苏熙贵,黄瓒非但不会出头相助,还可能落井下石,因为从黄瓒的角度出发,你苏熙贵有今天,全靠我黄某人一手栽培,你把银子拿出来又怎样?

而朱浩就不一样了。

朱浩还是个孩童时,苏熙贵就看出来了,跟朱浩做生意最大的好处,就是永远不用担心会被人坑掉银子。

“不用这么多,而且现在原材料充足,造船未必需要用到银子。”

朱浩道,“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你的家眷,最好从京师、扬州等地,转移到浙江各个海港,你应该明白是为何吧?”

“明白,明白。”

苏熙贵知道,这是要确保他和家人随时能跑路成功。

跑去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跑,而且带上一家老小,除了儿孙外,还有他的那些戏班子、小妾、家仆等等,反正就是换个地方过相同的生活。

但他不知道朱浩会跟他一起跑。

因为他觉得,朱浩现在完全没必要冒险做这种事,朱浩深得皇帝信任,只要回到京城,入阁当阁老都没有任何问题,何必非要离开大明呢?

“你多久能调度完毕?”朱浩问道。

苏熙贵怔了一下,听这意思,好像很着急的样子,自己不会被坑了吧?

随即他打消了这念头,笑道:“一个月内就能办妥。这两年连银号的生意重心都放在了南京,不是说江南更为富庶,其实京师的财富一点儿都不少,只能说……京师遍地权贵,生意不好做。”

朱浩笑着点点头。

京城做生意最大的问题就是王公贵胄、达官显贵太多,随时有可能会找麻烦。

其实南京也没好到哪儿去,可毕竟苏熙贵有黄瓒和朱浩作为靠山,他自己就是权贵的白手套,再加上有传言说银号真正的东家是皇帝,所以江南这些搞不清楚状况的权贵才迟迟不敢出手。

“好,你尽快吧,就怕有人对你下手的时候,不会给你太多时间准备!”

……

……

光是黄瓒被皇帝盘剥这件事,苏熙贵就心生恐惧,做好了随时跑路的准备。

这两年,苏熙贵一直都在把生意往南转移,他的危机意识很强,先前就知道黄瓒日暮西山,一心投靠朱浩,后来发现朱浩事业的重心不是安心在朝中当官,便觉得,需要把生意放在南方去。

先前的考虑,并不是为了跑路,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真触怒皇帝,有什么地方能容身?

他的目的是远离京城官场,躲开皇帝和京城的权贵,尽量让自己变成透明人。

但随着他办银号,跟朝廷的利益绑定愈发加深,他也知道自己慢慢成为了众矢之的,如果皇帝非要找商贾开刀,那他苏熙贵必定是首当其冲的一个,谁让皇帝知道你苏某人有钱呢?

苏熙贵只需要安排手下人去传话和办事便可,他自己则留在天津船厂,跟朱浩准备四艘新式战舰的出海仪式。

这四条船配备的官兵很少,船上基本都是工匠和一些特殊的“人才”,这些人平常不是进行行军打仗等训练,就是练习怎么使用火铳和火炮,再加上他们中本来有部分人靠出海打渔为生,使得他们在船上如履平地,并不会晕船。

朱浩招募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水兵。

水兵不一定需要身材多么壮硕,打仗的时候多勇猛,也不用担心他们当逃兵。

因为打海战,人在船上……连跑都没地方跑,基本也不需要近身肉搏,如果真要打到那份儿上,配备了新式火铳和火炮的船只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

这些人看起来老弱病残什么样的人都有,甚至苏溪贵看了都连连摇头,但朱浩却知道,这是一群“精兵”,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他们一条船,配备上足够的武器,就算是这年头最牛逼的佛郎机海盗来了,都要靠边站。

下一步,朱浩就是打算去跟闽粤沿海的佛郎机人过过招。

“小当家的,您到底有啥目的?看这船上,非但有男的,还有女的,老少都有,话说以前都讲,船上不能有女人,您这是……”

苏熙贵觉得,朱浩简直颠覆了历朝历代海战或者说是水上作战的传统。

指望这么一群人,到底是在船上瞎闹腾,还是真要拉出去打仗?

还是说,朱浩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准备转移一批人,到海外生活?

“有些事,真的很难跟苏东主你解释,咱到船上去亲眼见识一下。”朱浩笑着打招呼,“走吧,上船看看!”

朱浩带苏熙贵上了船。

苏熙贵在远处看船只,没有直观的印象,觉得那船不过如此。

等上了甲板,甚至是进入到船舱后,他才察觉出不一样的地方。

“这些……都是钢铁?”

苏熙贵很意外。

这些船只明明看上去都是木头壳子,但防御力惊人,而且空间也非常大,虽然有风帆装置,但主要却是靠蒸汽机的轮机带动涡轮来前进,这让船只在逆风的情况下也能行进,如果顺风扬帆的话,速度更快。

船只的驾驶也不再完全仰仗于风帆的转舵等,轮机的加持让这种船只有了机械化的影子。

“三层甲板,船舱可供一千人歇宿,如果是两班轮值的话,同时可承载两千人。这还只是初等战舰的规模,以后还会加大海船的排水量。”朱浩道。

苏熙贵笑道:“这么大的船只,就怕贼寇用小船火攻什么的……”

“是有这层顾虑!”

朱浩笑着道:“这就要看舰队的配备了,一条这样的大船,会有十几条小几号的船只跟随,加上火炮以及火铳,足以应付大部分小舰,本身船只蒙上铁皮后也可以做到防火。不过这些都是后续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海战中,不是说船只越大就越有优势,有时候大反而是劣势。

因为小的船只更为灵活,打仗的时候他们能用到的战术更多,而以往打水战一项关键战术就是“火攻”,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水战——鄱阳湖战役,朱四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是靠轻舟火攻赢得胜利。

但如果是在海上,因为作战区域广阔,要用火攻的难度会成倍增加。

这都是朱浩考虑的事项,所以在制造大船的同时,朱浩也没有放松对小船的制造。

……

……

五月初九,朱浩乘船南下。

与此同时,陆松作为朱浩身边的锦衣卫头目,负责跟朝廷联络等事宜,陆松带来了朱四给朱浩下发的一份“圣旨”。

“……陛下希望朱先生在南方早日有所斩获,半年内回朝。”

陆松作为传达旨意的人,其实就是跟朱浩打招呼。

这京城……

陆松自己都不敢回去。

如果没有朱浩的庇护,回去后指不定会遭遇怎样的黑手,虽然现在家眷都留在京城,但至少他自己和陆炳二人脱离在外,以后很可能就要跟着朱浩混了。

“好,尽量吧。”

朱浩决定出海,并未给自己定下归期。

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想带着船队,亲自到新大陆去看看,虽然现在新大陆已经有了外来者,但以他麾下舰队的实力,在新大陆占据一块地盘,发展重工业,完成对新大陆的占领,一点问题都没有。

现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殖民者,并没有很厉害的武器,朱浩自问他手上的武器比那些人先进一大截。

更加重要的是,他掌握有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可以不断进行改进,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殖民。

他要把新大陆的土著,发展成为他统治下的子民,进而训练出强大的军队,完成对整个新大陆的控制……甚至征服世界!

梦想有点大。

连朱浩都觉得,自己应该收拾一下心情,不能太过急躁。

第1054章 比奸,你还忠了一点

京城,皇宫。

朝议。

奉天殿内,君臣齐聚一堂,下面兵部尚书金献民还在陈述来自西北边关的战报,对着奏疏一连读了将近半个时辰,在场的大臣有能听进去的,但更多人却昏昏沉沉,纷纷打起了瞌睡。

西北军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太过直观的概念,反正知道大明在西北就是采取守势,鞑靼人没事就来袭扰,抢一番就走。

就算偶尔哪年发生一两场相对大一点的战事,双方的死伤人数都在二十人以下……

因为双方交战的目的性很强,一个就是强盗,寇边就是来抢掠财货的,而另一方则要把强盗赶走,至于守家的一方最终损失点东西,好像官将也不是很在意,只要能把强盗赶跑就行。

跟鞑靼人拼命,并不是西北文臣武将的第一选择。

金献民还在那儿全情投入,已然将奏疏的大部分说完,现场突然鼓噪起来。

金献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等他继续讲述的时候,发现大臣们的声音已经完全压过他了,这才茫然地抬起头来,发现皇帝已不在龙椅上,连同御座周围那些太监也不知去了何处。

费宏走过来,拍拍金献民的肩膀,意思是你辛苦了,讲得很好,但我给你零分。

“陛下……”

金献民以为自己没听到皇帝宣布退朝的话,以至于才闹到这般田地,但等周围的人报以遗憾的神色,他才明白,皇帝实在不爱听这些长篇大论,干脆连招呼都没打就走了,只有金献民在那儿傻愣愣继续说个不停,连皇帝什么时候走的都没留意。

……

……

大臣们出了奉天殿,武勋那边还好,基本没什么意见,但文官这边有点忍不了。

尤其是御史言官。

大礼议等事上,我们没发言权也就算了,现在皇帝连早朝都是招呼不打就离开,如果这事我们都不加理会,那我们还算是忠臣吗?

一群人义愤填膺,纷纷嚷嚷着要联名上奏,找皇帝理论。

内阁四人回到值房。

刘春蹙眉道:“看来陛下对于早朝开始懈怠起来了,这朝堂恍惚间像是回到了几年前。”

这话颇有点大不敬的意思,是拿当今皇帝跟前面的正德皇帝相比,而皇帝不上朝或者是懈怠朝政,那都是可以被往昏君里面归类的。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