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82章

作者:天子

显然张佐也希望维持现状。

如果朱浩入阁,朝堂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变乱,那些文臣首先就容不下朱浩这么个年轻人骑到他们头上,都会觉得,你朱浩何德何能年纪轻轻就入阁?凭什么我们这些老臣事事都要听你的?

到时本来已弱化的君臣矛盾,也会因为皇帝对朱浩的刻意提拔重新变得对立起来。

朱浩道:“臣还有一件事要告知陛下,就是东南沿海,臣想在打击海盗倭寇的同时,派出一支船队前往外洋,寻找新大陆,然后从那片土地上为陛下带回丰饶的物产。”

朱四摇摇头:“这件事你不是早跟朕说过吗?朕说了,只要你愿意,就放手去做,不用事事都来跟朕请示!”

“是。”

朱浩的确没必要什么都跟朱四请示,之所以如此做,其实是在间接提醒朱四,你跟我以朋友相处的时间不多了。

我都告诉你了,远渡重洋征服新大陆才是我的目标,凭什么还会认为我跟以往那般,对你唯命是从呢?

看似我在找理由,说位居高位对你处理家国大事不好,其实是不想给自己套上一层无形的枷锁,因为只有获得自由身,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眼前的麻烦。

“那敬道,你回京城后有何打算,你不是打算再去一趟天津吧?那边的事,你没处置完毕?”

朱四大概不想再把朱浩放出京城。

不是说他在防备朱浩,而是觉得离不开这个首席智囊,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他人辅佐,但问题是朱四很懒,有很多事明明可以亲自处理,但交给朱浩多方便啊?

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帮忙打理朝政,他就可以既享受到恣意快乐的生活,又能把朝廷牢牢地掌控在手里。

朱浩道:“臣暂时没什么打算,还要看东南那一战结果如何。臣这几天都会好好安顿一下家里。”

“那行,朕就不打扰你了,这就派人送你出宫,顺带赐给你一些东西。”朱四叹道,“说起来,我们很久没一起吃火锅了。”

朱浩突然有些遗憾:“陛下,入宫前臣去过唐先生的府宅,看过他的身体,估计……也就这两天了。”

朱四一时沉默下来。

要说朱四这个人,感情挺丰富的,但他对于出身什么的看得很重,当初他父亲死的时候,他很伤心难过,但张景明、袁宗皋这些从小看着他长大的人死了,他却觉得理所当然。

所以朱浩并不觉得唐寅之死,会让朱四产生多大的悲恸,或许朱四只是把唐寅当成一个工具人,之前提拔唐寅,也是因为朱浩一直在帮忙争取,而不是朱四主动促成,那更像是一种仪式——把人提拔起来,象征朕唯才是举,表示朕知恩图报,仅此而已。

“如果真是这几天的话……”

朱四沉默半天后才道,“敬道你就陪他走完最后一程。朕不方便出宫,就这样吧。”

……

……

张佐亲自送朱浩出宫。

同时也是奉命跟朱浩商议一下为唐寅办理后事。

因为唐寅还没死,这只是一次提前进行的商议,主要是体现朝廷对唐寅身后事的重视,除了规格外,还有对其追封谥号等。

“朱先生,有件事要跟您提一下,就是现在还没回京的桂萼,您看……”

张佐小心翼翼跟朱浩提出桂萼的问题。

照理说,张璁和桂萼是一体的,现在既然把张璁发配出去了,那就不能留下桂萼,这属于是连带责任。

但换个角度看,桂萼是替皇帝去江南办差,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显然也不会参与到张璁做的事情中去,直接外调的话,显得于理不合。

这就要请示朱浩这个始作俑者。

到底是玩连坐呢,还是置之不理,或者是你想办法把他收入麾下。

朱浩道:“做事得讲究规则,张秉用是因为犯错才被陛下外调,桂萼嘛……他没做错什么,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是,是。”

张佐大概明白过来,朱浩并没有想过赶尽杀绝。

张璁外放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朱浩道:“张公公,我刚回京城就去了唐先生那儿,连家都没回,是不是给我一个休沐的时间,让我可以放松一下?”

张佐想了想,朱浩话里的意思是不让他拿奏疏过去烦扰?当即叹道:“有些事,不是咱家能决定的啊。”

你这么想我能理解,我这边也愿意成全你,但你去跟陛下提啊,你跟咱家说这些有什么意义?

朱浩点了点头,望着前方的宫墙道:“说起来,我到京城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回安陆去看看。”

“什么?”

张佐没听明白。

你朱敬道想回安陆?

皇帝连西山怕是都不会让你去了,你就乖乖留在京城,好好给皇帝办事就行。

朱浩道:“我想回头向陛下提请,将安陆州提升为府,在那边修建行在,你觉得如何?”

“这……挺好的……但好是好,花费方面……”

张佐没明白朱浩的用意。

朱浩笑了笑:“费用方面,自然由地方筹措,若是百姓得知那里将成为大明的行宫所在,难道不为之欢欣鼓舞?而且百废俱兴之时,很多商贾想为朝廷纳捐,只是以往没什么门路和渠道,这件事可以由我去提。”

“您为何不亲自跟陛下说呢?”

张佐还是不解。

朱浩道:“这件事,得由张公公去请示陛下,看陛下心意如何。再是朝廷用人,以后可能要以那位杨部堂为主,他回朝后,朝廷将有费阁老和他通力协作,我是否留下,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1033章 相见不如怀念

唐寅丧礼的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展开。

反正人已经就剩下最后几天了,朝中很快便将唐寅的病情传开,大多数人都报以惋惜。

无论先前对唐寅有多少偏见,但他栽培和辅佐新皇,成绩却实实在在摆在那儿,既在诗画界留下了千古美名,又在大明政坛留下一段佳话,等于说唐寅的人生已经圆满了。

当然唐寅自己是不满意的,他跟张景明和袁宗皋一样,才刚享受到新皇登基带来的便利,转眼就要死去,多少还是有些不舍。

很多人想去拜访唐寅,见其最后一面,但都不被允许进入唐府。

唐寅生命最后几天,需要静养。

只有朱浩没事就会上门,跟处于弥留之际的唐寅谈天说地,主要是给清醒的唐寅讲那个没有他朱浩的时空,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其实从正德九年一直到嘉靖三年间原本历史的发展,反而是唐寅最关心的,当他知道自己从南昌回到姑苏后,到处借钱度日,神嫌鬼厌,倒是绘下《梅枝图》、《丹阳景图》、《山静日长图》、《松涛云影图》等名画,并有《金华序》、《记梦诗》、《五十言怀诗》、《落花图咏》等诗作流传于世,并听朱浩亲口咏出后,喟然长叹。

朱四不放心唐寅的病情,派出张佐前去慰问,随行的太医确定唐寅的确是命不久矣。

听到回报的朱四特地在朝会上,当着众文武大臣的面,表示要晋升唐寅为“户部尚书”,其实就是原本文渊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官职,顺带加封少傅,并册封唐寅的娇妻为一品诰命夫人。

虽然众大臣觉得这么做不合适,但他们还不至于跟一个将死之人争什么。

反正唐寅这次真的要死了,哪怕能享受几天生前的荣光,距离闭眼也没几天,干嘛非要跟皇帝讲什么规则,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一个举人居然有如此高的地位……

想想都觉得腌臜。

不过以阁老之身赠个少傅倒也没什么。

一套操作下来,众人看出皇帝对唐寅非常重视,却不知道朱四做这些只是为了让朱浩安心。

……

……

唐寅尚未驾鹤归西前,杨一清抵达京师。

杨一清回朝第一件事,就是被皇帝召到皇宫中进行单独面谈,随后传出消息,吏部尚书乔宇请辞的奏疏获得批准。

这次桂萼去江南招募两个老臣回朝,杨一清起行非常快,谢迁那边虽然也上表谢恩,但似乎一时间并没有往京城来的动作,也就是说……只有杨一清对于回朝当官比较热衷。

谢迁宁可在老家多躲几天清闲,也不愿意急吼吼入京做官,影响心境。

同时被征召出仕的还有谢迁的儿子谢丕。谢丕乃弘治十八年探花,入翰林院为编修不久就因得罪刘瑾被贬斥为民,刘瑾伏诛后虽然与其父一起官复原职,但父子俩一直没有动身回京履职,留在家乡奖掖隽异之才,重经义治事。

这次谢丕是被召回来担任翰林侍讲,但跟他老爹一样,迟迟不出发。

朱浩这两天精力几乎都放在为唐寅筹办身后事上,顺带处理一下天津船厂和西山矿场等事务,还有南方各地开矿事宜,总之来说……就是他在京城没什么事可做,连每日朝会都不出席,平时基本就是家中、工坊和唐寅府宅三点一线。

朱四派人催促朱浩帮忙处理一些政务,代他朱批,但朱浩对此置若罔闻。

这天朱浩到工坊,特地找到娄素珍,告诉她唐寅将要病逝的消息。

其实朱浩的意思是让娄素珍趁着唐寅还在世,上门探望一下,二人到底是知音,就算现在唐寅已经成婚,也不至于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娄素珍的回答很干脆:“我就不去了,去了徒增伤感而已。”

朱浩看得出来,娄素珍对唐寅还是很在意的。

只可惜二人有缘无份,当初连朱浩也以为,只要娄素珍没了宁王妃这层身份,她跟唐寅的爱情就能修成正果,因为就算不是他朱浩出手相助,娄素珍也会帮唐寅逃出南昌。

但现在朱浩知道了,娄素珍身上“宁王妃”的烙印一辈子都抹不去,说白了二人“恨不相逢未嫁时”。

“先生这两天时常念叨你,说最怀念的便是在南昌时,与你一同吟诗作画,欣赏湖畔风景。”

朱浩倒不是瞎编。

当唐寅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只能去回忆旧时美好时光,而对唐寅来说,前半生痛苦,后半生似乎更痛苦。

唐寅后半生所谓的痛苦,是建立在当官很烦的基础上,颇有点无病呻吟的意思,所以当唐寅回忆起美好往事,自然会想无官一身轻时,那会儿无忧无虑,身边还有个天下闻名的才女娄素珍当学生,一起写诗作画……何等惬意。

娄素珍坐在那儿,若有所思。

朱浩实在忍不住心里的好奇,又问道:“夫人,是你回绝先生婚嫁之请的吧?”

娄素珍摇摇头:“他没提过,我也没回绝,其实我们彼此都很清楚,就这样最好。”

意思是不需要探讨谁等谁,谁拒绝谁的问题,两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明知道提了对方会回绝,为什么要给彼此难堪呢?

但在朱浩看来,对于这件事更不甘心的人是唐寅。

“我能感觉到,他死之前已经了无遗憾了。”娄素珍道。

朱浩好奇地问道:“你是如何知晓的?”

娄素珍道:“我眼中的唐伯虎,一生中没有解开的心结太多,以至于只能郁郁而终。但现在的他却像是抛却了一切烦恼,可喜可贺啊。”

“哦。”

朱浩琢磨了一下这番话的意思。

大概是说唐寅为人小气,纠结于过往之事,始终挂怀于心,而在自己的转述中,近来唐寅虽然也不时回忆往事,但明显什么都放下了,所以“死而无憾”。

朱浩不由想说,你娄素珍好像是唐某人肚子里的蛔虫,连这都知道?

正因为唐寅知道了我的过往,了解到原来他已经逆天改命,活得比历史上的自己更为潇洒,也知道那个时空中的娄素珍早就葬身鄱阳湖,所以才会放下所有心结,甚至有点含笑九泉的意思。

娄素珍问道:“所以开解他的人是公子你吗?”

“嗯。”

朱浩笑了笑,道,“或许夫人即将病故时,我也可以开导……我这个人一向喜欢劝人从善。夫人你是知道的。”

娄素珍白了他一眼:“公子可以开导任何人,却不必开导妾身……从妾身被公子所救后,这条命便是多余的。能多活一天,对妾身来说便是赚的。”

朱浩点头。

娄素珍对唐寅之死或有遗憾,但也就那么回事。

想要在最后时间增近他们的关系,甚至让他们见上一面,似乎不太可能。

……

……

杨一清正式履任吏部尚书。

他上任后第一件份上奏就是有关朱浩的——以朱浩入朝日短为由,提出一人身兼两部侍郎不合规矩,请求皇帝对任用朱浩之事重新考虑。

就算皇帝非用朱浩不可,也请撤去朱浩一部侍郎的职责,若撤去的是礼部右侍郎职位,那就该将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的职位也一并裁撤。

并且杨一清提请,重新增加一名翰林学士,却不是以议礼翰林学士的名义,而纯粹是为了确保翰林院的日常运转。

因为贾咏入阁之事一直没定下来,使得现在其必须要先完成翰林院的差事,但朝中上下皆认为,目前真要定下一个入阁人选的话,非贾咏莫属。

这份奏疏上去后,很快朝中便传开了……

看来杨一清回朝后要革除一些弊政,主要是跟朝中固有的派系进行斗争,将皇帝提拔起来的一些人扫出朝堂。

而首当其冲的对象本该是举人出身的唐寅,但因为唐寅马上就要死了,又是帝师,而黄瓒和席书在当尚书前本身就有一定威望,下手不易,所以杨一清的目标便锁定朱浩。

而杨一清这份上奏,等于是为其赚取好名声。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