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67章

作者:天子

刘春道:“我……还好,就是这两日身体抱恙,未曾休息好。”

“哦。”

这种说辞,杨廷和可不信。

你身体有事或是心里有事,我还是能看出来的,本来你说有什么家事烦扰,我也就不多过问了,但现在你非要推搪说是身体有恙,那反而加深了我的怀疑。

……

……

中午刘春趁着休息时,跑到翰林院找朱浩。

对刘春来说,翰林院真是太熟悉了,辛苦大半辈子的地方,到这里来就好像回自己家一样。

跟翰林院接待他的人说要找朱浩,却被告知朱浩已跟着叶桂章去了吏部,刘春本要等,突然想到可能回头朱浩就不在翰林院供职了,在这里等也是白等,只好让相熟的人传话,就找到过来办理交接和转移至户部手续的徐阶,让徐阶给朱浩捎一句话,说要邀其上门相见。

徐阶有些莫名其妙。

这次回翰林院,我顶着那么多人异样的目光,感觉自己仕途一片暗淡,却被一位阁臣找到,并非对我嘘寒问暖,而只是让我给朱浩传话?

请问我跟朱浩很熟吗?

一直到晚上,刘春才见到到他府上拜访的朱浩。

刘春招呼朱浩进了自家门,没有去书房这样相对私人的地方,而只是把朱浩带到正堂,就像是体现他见朱浩有多光明正大一样。

但其实这是他的家,他完全不用顾念太多。

“……敬道,你要去吏部履职,此事老夫已有耳闻,若你是从吏部主事做起,我一定会帮你争取,但若是吏部员外郎,此差事倒也适合。”

刘春的话中隐藏着什么东西,一副扭捏的模样,就像个大姑娘。

应该说是个老姑娘。

朱浩笑道:“其实我一直在跟朝廷争取,能下放地方,之前当永平府知府,未能造福一方,还惹下不少事,挺遗憾的,以后还得伺机到地方历练一番。”

刘春一怔,问道:“你想到地方?”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表现出了他心中的惊讶,应该与其某些认知不相符合,从刘春这个简单的反应,以朱浩的睿智自然明白为何刘春会如此扭捏了,感情他是知道了什么。

朱浩道:“是孙老跟您说过什么吧?孙老这个人,一直说替学生着想,让学生多历练历练,学生也不知哪个地方才是他想要的历练之所。”

刘春有些话不知该怎么说。

突然有点后悔把朱浩带到正堂来,若是此刻两人在书房,把房门一关,说话不是便无所顾忌?

“那你……”

刘春道,“是在给陛下做事吗?”

朱浩道:“谁都在为陛下效命。”

很官方的回答。

刘春正要让朱浩说详细些,但听朱浩做出补充:“从兴王府开始,我跟陛下便走得近一些,陛下有事会差遣学生去做。”

刘春释然,微笑着点头:“那你跟陛下倒是挺有缘的,幼年便相识,看来也是你的造化。你是如何进兴王府的?”

居然就这么打听起朱浩的过往来。

朱浩很郁闷,你这是要做家访呢?

朱浩大致一说,是家族让自己进王府读书,随后问道:“刘阁老,您找学生来,究竟为何事?”

刘春本想多打听些内幕,突听朱浩问这一句,他有些懵逼,显然朱浩的话印证了孙交说的一些事,即便没提帮他上位入阁之事,但刘春这会儿也产生自我怀疑,人的精神状态显得很不正常。

要说找朱浩来的目的?

当然是问问,究竟是否像孙交说的那样,朱浩一直在暗中为皇帝做事,甚至可能是当今天子身边的顶级幕僚?

再或是自己入阁的事是否跟朱浩有关……

但有些话,难以问出口。

刘春道:“哦对了,老夫有一孙子,最近到了京师,一直说要引荐你们见面,今日正好介绍给你认识。”

像孙交把子嗣后代介绍给朱浩认识一样,刘春现在既然看重朱浩,也会想把自家人介绍给朱浩,以往刘春会觉得,这算是对朱浩的一种“恩赐”,阁老家的孙子,出身就不一样。

但现在他却没了这种想法,有种要把孙子抬出来高攀的意思。

朱浩笑道:“刘阁老说的是宗之兄是吗?已经见过面了。”

刘春又是一愣,问道:“你跟宗之见过了?”

所说的宗之,便是刘春的孙子刘起宗。

朱浩道:“前日与少峨外出,便与他见过,但没说上几句,但相约回头一起做学问。”

朱浩说的是自己跟叶桂章出去的时候,跟刘起宗见过。

刘春祖籍湖广,但自幼生活在四川重庆府,而四川在京官员中,多因杨廷和的关系而互相结交,虽然刘起宗算不上是正式的官员,但因其有当阁老的祖父,到京城后便跟叶桂章等四川籍的进士认识。

“也好,也好。”

刘春本来就是拿孙子做幌子,听朱浩如此说,他又随口应付了一下。

朱浩笑道:“那是现在去见宗之,还是说……”

“呃……回头吧。”

刘春没觉得让刘起宗跟朱浩认识是多好的事。

既然是朱浩帮他上位,难道以后就要跟朱浩走得近吗?那我刘某人成什么人?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朱浩道:“那若是没旁的事的话,学生是否可以……告辞了呢?”

“先等等。”

刘春终于重新收拾好心情,正色问道,“你是锦衣卫军户出身,不是说你家里人,现在都在南京吗?”

朱浩道:“祖父、祖母和大伯等族人在南京,但母亲和妹妹在京城。”

刘春问道:“你为何没想过,让族人都迁到京师来呢?”

这问题,问得很特别,角度更刁钻。

大概在说,我知道你跟皇帝走得近,皇帝有很多事仰仗于你,你能在皇帝身边说上话,那你家人应该是皇帝觉得能帮上忙的,何以他们会留在南京而不在京城?尤其是你伯父曾经在京城的锦衣卫供职,后来才被调去南京,这就更不合情理了。

朱浩明白刘春的意思。

老政客说话,看似摸不着头脑,但其实都蕴含深意。

刘春也是变相告诉他,我知道你的事了,也好奇于你跟锦衣卫朱家的关系,因为谁都觉得,你朱家应该跟兴王府间有嫌隙才是,为何会出现你这个怪胎?

朱浩笑道:“学生自幼丧父,与母亲、姨娘和妹妹相依为命,后来祖父堕马养伤,学生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听从家族安排,混进兴王府读书,顺带……做一些非己身所愿之事。”

“嗯。”

刘春会意点头。

朱浩道:“后来兴王府内失火,学生在火场中,将王府世子救出,又因瘟疫之事,带唐先生到王府为世子诊病……”

“等等!”

刘春震惊道,“你是说,你对陛下有恩?”

朱浩笑道:“不敢以恩情自居。王府兴献帝,让学生有书可读,又有了容身之所,还几次相助打消祖母让我回去习武的念头,学生一直都尽心竭力相助兴王府,而唐先生,是学生自南昌带到安陆州,进王府当教习的。”

刘春苦笑道:“难怪了,你居然能拜唐伯虎为师,却能为杨氏所用。或许谁都以为,你应该跟家族一道,被兴王府的人厌弃才是。”

话说到这份儿上,近乎挑明了。

刘春听明白这些,感觉到朱浩对自己开诚布公,也就不想再继续往下问,问着问着把朱浩相助自己入阁的事问出来,老脸还要不要?

有些话,只能适可而止。

刘春笑道:“以后,你再有什么事,直接来府上找老夫便可,老夫随时恭候。”

朱浩起身拱手:“学生不敢。”

帮了忙,还不认,一直都这么客气,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甚至这小子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之前刘春一张老脸便有些挂不住,现在却突然觉得,朱浩还是跟以往一样,看上去那么聪明伶俐,忍不住就想跟朱浩亲近。

“对了敬道,除了宗之外,老夫还有一孙女,也在京师,她最好诗词文章,听说你写了那首《临江仙》,还知晓老夫与你认识,曾央求与你相见呢。”刘春突然说道。

朱浩突然间有些无语。

这算怎么回事?

不会也想给我介绍女朋友吧?

第880章 懒人

面对刘春的热情,朱浩有些无语。

或许在老年人看来,年轻人就应该多交朋友,但你把自己的孙女介绍给我认识算怎么回事?

我可是已婚男人,我的妻子还是你老朋友的女儿,按辈分来说,那是你孙女的姑姑,怎么会想到介绍我们认识?难道说你打算让自己的孙女来当我的妾侍?

朱浩没多说。

毕竟刘春只是说要介绍他们相识,并没说真要给他当妾什么的,作为晚辈,不能直接去说这话,反正先应承了就算,朱浩不觉得刘春会多当回事。

第二天。

朱浩跑去翰林院,准备办出馆手续,此时他已不算是翰林院的人,而是吏部添注的员外郎。

好端端的正职翰林修撰不当,却去当个连实际差事都没有的添注官,别说刘春了,就连跟朱浩不是很熟的丰熙都觉得难以理解。

丰熙乃翰林学士,这天正好负责给朱浩办手续,招手让朱浩坐在他书桌对面,想要好好跟朱浩絮叨絮叨。

“……敬道你是主动请离的吗?去吏部当员外郎,虽是从五品,但绝对不会好过翰林修撰……你该知晓,你在永平府为知府,都比这差事好,何况现在吏部员外郎还有定员,具体的活计怎么都落不到你身上。”

丰熙的意思是,没见过像你这样出馆的。

翰林院的官就算再闲,那也是正差,你出去后只是糊弄着给了你个闲职,只不过比你现在的职位高一级,从朝中地位来说,一个吏部员外郎给翰林修撰提鞋都不配。

朱浩笑道:“学生没什么好挑剔的,只要能为朝效命便可。或许是先前学生在永平府时,做事有不周之处,为上官所不喜……其实只要能留在京城就很好了。”

丰熙属于局外人,虽属于杨廷和派系一员,但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中立立场。

皇帝跟首辅大学士之间的纠葛,对一般大臣来说,能不卷入就不卷入。

朱浩这是在提醒丰熙,我知道这次出馆属于被贬谪,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在永平府没做出成绩,还给朝廷惹来大麻烦,没直接派我到偏远的地方当官就算不错了,留在京城且官升一级,还能挑剔什么?

一般的进士,都是先观政几年,再从各部主事做起,而我直接跳过主事当员外郎,这已是有关系有背景的结果好不好?

丰熙摇摇头:“你在永平府不算什么过失,最多是……唉!”

有些话,连丰熙都不好说出口。

朱浩没想到,自己跟丰熙交往不多,对方却如此关照自己,有可能是惜才,也有可能是自己一直给杨廷和做事,在各种直谏联名中还是出头鸟的那种,丰熙会觉得,此子是个有气节的读书人。

若是让丰熙知道他其实是两面派,暗地里给皇帝做事,估计丰熙不会像现在这般为他可惜吧!

“吏部那边你若是遇到难题,可以随时回来问询,哪怕你不在翰苑,但只要你曾是翰苑一员,这里的大门始终为你敞开。”

丰熙表现得很客气,知道他没法改变朱浩调任吏部之事,也就只能说点祝福的话。

朱浩起身告辞。

……

……

朱浩从翰林院出来,见到余承勋背着门口立在那儿,正要过去打招呼,余承勋却转过身来,笑望着他。

朱浩这才明白,余承勋知道当天他要来翰林院办理交接手续,特地来此等他。

“这就去吏部了?身在翰苑,有几个人能一直留馆的?只是早晚的事情罢了,况且出馆后也可以回来……今日闲来无事,想请你吃顿饭,就当是为老友饯行吧。”

余承勋很热情,主动请朱浩吃饭。

二人一起往就近的酒肆走去,那边是翰林院中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路上朱浩便询问:“用修兄最近在忙些什么?”

余承勋笑道:“问他作何?问问我不是更好?最近可能我也要外调……我跟你不同,不是调六部,而是去江南。”

“南京?”朱浩问道。

余承勋摇头:“或是浙江,再或是福建,总之会远离京城。”

这话听起来,有那么点多愁善感的意味。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