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72章

作者:天子

“旅游?”

孙岚对这新名词不太理解。

朱浩道:“旅行,兼而游览,相当于出去闲逛名川大山,走一圈下来,差不多回家的时间就到了。”

孙岚想了下,觉得如此形容似乎不太合适,摇头道:“翰林院一向都是出圣人的地方,有锦绣的差事不做,为何要出去旅游?相公记得早些回来。”

“嗯。”

朱浩点头。

……

……

晚上朱浩见到朱四,朱四正拿着唐寅自宣府发来的上奏,跟张佐他们吹牛逼。

大概意思是,现在唐寅已把宣府、大同一线的局势给稳住了,以举人的身份,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暂且当了合格的宣大总督,甚至朱四还准备让唐寅进一步当三边总督,统调西北军务……

朱浩到来后,朱四注意力便只放在朱浩身上。

“……你又要走,一去两个月,朕在京城没什么人相助,总感觉少点了点什么。”朱四不舍得让朱浩再外出,郁郁不乐道。

朱浩道:“这次我只是去西山,快马传驿甚至不用半天就能打个来回,若有要事也不会耽误。”

张佐在旁笑着宽慰:“是啊,陛下,这次朱先生走得不远,就算偶尔回京一趟,只要不被人察觉,都是可行的。”

朱浩瞥了张佐一眼。

你这家伙花样百出,别乱出主意啊。

“别说了,朕知道,朱浩肯定不会半途而废的,毕竟是在京城周边,姓杨的眼线很多,估计到时矿场内还要做一些布置,免得露馅儿……朱浩,只要朕有事能找到你就行。”

朱四有些抑郁,沉着脸道,“以前来这里,朕觉得很热闹,你和唐先生还有舅舅都在,可现在你又要走,这里太过冷清,朕甚至都没出宫的必要了。”

朱浩知道,朱四在这院子还有个人割舍不下,那就是公冶菱。

但现在公冶菱明显不具备入宫的资格。

怎么跟外人介绍这个女人?

说是皇帝在宫外认识的乐籍女子?还是安陆时就认识的?居然比皇帝年长十岁?成化帝宠爱万贵妃之事,在大臣中已形成心理阴影,所以朱四全面控制朝堂前,根本没办法接这个女人入宫,并给其安排名分。

当然接到宫里,不给名分也可以……问题是张太后现在于宫内影响力太大,蒋太后见到张太后都要低声下气,公冶菱入宫不可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年后吧。”

朱浩道,“估计我再回京师时,唐先生就快回来了。”

朱四笑道:“你就是喜欢搞那些玄乎的东西……若唐先生回来,那谁当宣大总督?”

朱浩道:“臧凤啊,他才是合格的牧守大臣……就算唐先生如今能控制局势,更多是因为他是陛下身边人,能聚拢人心,再有居庸关的胜仗作为支撑,但他长久留宣府,其治衙能力的弱项就会暴露无遗,到时或许西北就不像现在这般安稳。”

“哦,朕明白了,就是让唐先生在暴露其短前,把他调回来,换个有经验的老臣过去……臧凤其实挺不错的,朕看好他。”

以往臧凤肯定不是朱四阵营的,最多算个中间派。

但随着臧凤在西北被杨廷和参劾下台,差点落得个牢狱之灾,逼得臧凤不得不卖身投靠小皇帝。

接下来朱四用臧凤,哪怕对外不做任何宣扬,所有人都会把臧凤当成新皇的人,包括杨廷和与臧凤自己,也不得不如此想。

张佐试探地问道:“那唐先生不在西北,会不会……”

朱四笑道:“还是回京城好,朕随时能看到唐先生,会很欣慰……朕想他了。”

张佐这才明白,为何西北有唐寅这个嫡系来掌兵,皇帝还想换个非嫡系的臧凤去,只因为皇帝在京没有安全感,需要有唐寅这个本身有一定能力的人来帮其撑场面,如皇帝所言,这院子太过冷清。

“朱浩,你明天就要走了,今晚咱们好好喝一顿,朕想跟你多谈谈未来的事,朕要知道,你准备几时把姓杨的赶出朝堂……”

……

……

君臣联谊到很晚。

朱浩只是在后半夜,稍微小寐了一会儿,不到天亮就要去锦衣卫衙门报到,由锦衣卫的人“押送”,前往“戍所”,也就是西山煤矿矿场。

同去西山的主要是国子监中被发配的监生,以及翰林修撰中署名比较靠前的蔡昂。

朱浩和蔡昂同乘一辆马车,等于是互相间有个照应。

“一把老骨头,撑不了几天了……”

蔡昂在朱浩面前,总觉得岁月蹉跎。

其实蔡昂年岁不过四十多,在翰林院中,这年岁正是当打之年……想晋升学士,非要知天命之年才行,至于入阁,五十多都是早的,六十多岁入阁的比比皆是……蔡昂本身也无那么多感慨,只因为朱浩年岁太小了。

比他儿子年岁都要小,蔡昂才忍不住作此感慨。

朱浩笑道:“蔡兄不必自怨自艾,去个西山而已,没几步路,到了后自会有人安排我们日常起居,就当是过去混个清静。到时让人多给我们找几本书来,好好研究一下,探讨一番岂不是很好?”

“呵呵。”

蔡昂不知道朱浩怎么会有这般豁达的性格。

“对了蔡兄,我听说你的同乡中,有个叫吴承恩的年轻人,你认识他不?”朱浩笑着问道。

蔡昂很是讶异,不知道为何朱浩会突然提这个,点了点道:“确实认识……那小友很有趣,回乡时他曾登门拜访,学问挺好,却总喜欢说一些神仙志怪的传闻。哦对了,听说湖广那边有人写了一本跟猴子有关的说本,还被编成戏文,他最是喜欢不过……”

朱浩心想。

可不是么,《西游记》本就是吴承恩大作,现在被我提前搞出来,那吴承恩看了未来自己写的东西,就算今生不会再触碰,也会越看越亲切,感觉自己想法跟故事的起承转合雷同,那还不得活在阴影里?

蔡昂问道:“这马车真颠簸……对了敬道,你怎突然提到吴家小友?”

“嘿嘿。”

朱浩笑道,“我是年轻人,对各地的年轻才俊有所耳闻,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其实我也写过一些志怪说本。”

“啊?你还写过这个?”

蔡昂很惊讶。

你少年老成,十几岁考中状元,估计从幼年记事开始就被人硬逼着做学问吧?居然还有心思琢磨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朱浩笑道:“蔡兄所说的那个有关猴子的说本,就是我写的。”

“咳咳……”

蔡昂剧烈咳嗽起来。

好家伙。

眼前这小子真是神童,不但学问了得,还触类旁通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学问?

“蔡兄没事吧?”

“没事没事,若是你见到吴家小友,他定会缠着你不放……话说回来,他比你还年长几岁,只是科举不顺,或是太在意经义外的东西。”

蔡昂说到这里,已是昏昏欲睡。

朱浩问道:“那能联系上他,让他到京城吗?”

蔡昂闭着眼,摇摇头道:“难啊,吴家就指望他鱼跃龙门,怎可能让他外出游学?不过你若是惦记他,我回头写家信时,顺带提你一句,让他知道,原来他推崇的名家,竟就在我身边供职……或能了结他心中魔障,一心扑在做学问上。”

蔡昂对吴承恩可说非常欣赏。

但始终一个是进士,一个只是升斗小民,互相间牵扯不多,有欣赏也难谈什么器重,蔡昂自己如今也没在朝中混出个名堂来呢。

朱浩明白,若是让吴承恩放弃科举到京城来,基本不现实,这年头的读书人,被家族寄予厚望,多以科举为主,岂能说放弃就放弃?

没有科举功名,如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这社会只承认进士,当然举人也有一定社会地位,但生员最多也就是在地方上小有声望罢了。

马车在颠簸中行进。

护送的兵士和锦衣卫驱赶着马车,快速向前。

虽然路途不是很赶,天黑前一行定会抵达西山矿场,不至于在路上过夜,但这毕竟是流放,不是真正出来旅游,兵士所持还是押送犯人的态度。

朱浩道:“蔡兄有时间写封信回去吧,我想跟你这位吴家小友,一起探讨下学问,或可以帮他运作一番,看看是否能纳个监生。”

第753章 换谁?怎么换?

宣府。

唐寅收到朱四的来信。

由锦衣卫秘密渠道传达,信中隐晦说明了京师的一些情况,这样君臣间的私人信件,在唐寅当上宣大总督后,已来往过多次。

现在唐寅要上报宣府的情况,有走朝廷和锦衣卫两条路线,等于是他有了上密折的权力。

“……陛下说了,敬道已往西山去,等于是自我流放,他过去后会在那儿停留两个月,中途可能会到宣府来……差不多等到他回京时,就让我收拾好,跟着一起回去。”

唐寅跟蒋轮传达此消息时,语气轻松。

宣大总督这职位,看起来风光,但他做得已是心力交瘁。

这职位根本不适合他,他只是靠居庸关大捷的声望,还有他出身兴王府的天子近臣身份,维持住现在宣府的安宁。

他本身并不是当宣大总督的合适人选,军务和政务两方面,他多数时候都要求教手下人,还要靠朱浩给他暗地里出谋划策,甚至有时候还会去请教张永。

在得知能回京师后,他感受到一身轻松,觉得自己终于要解脱了。

蒋轮道:“伯虎兄真舍得走?这里虽然……不比京师高床软枕,但有权有势……陛下准备给您安排何等差事?”

唐寅笑道:“敬道先前就跟我提过,干完西北的差事,回去后便赋闲在家,安心静养一段时间。”

这下蒋轮更不能理解了。

“孟载,陛下和敬道都没提过你是否要留在西北,若是你愿意的话,可以常驻此地,对你积累在五军都督府的声望很有帮助。”唐寅道。

蒋轮摇摇头:“没本事,还是不要硬占着茅坑不走,我跟伯虎兄回京城,正好过几天舒心日子。话说军功,先前已赚足了,谁曾想跟着你来西北一趟,能捡这么大便宜?还是伯虎兄高瞻远瞩。”

“别谢我。”

唐寅没好气地道,“要谢就谢敬道,所有一切都是他给捣鼓出来的。

“是是是,都谢,都谢……回去后定给他送一份大礼。哈哈。那伯虎兄你走了,谁来接替这职位?不会又送还给彭尚书的门人吧?”

蒋轮现在对于朝中局势也基本能看清了。

西北现在但凡跟王琼、陆完、王宪等人有关系,都被打压,而彭泽一党,则逐渐上位。

唐寅之所以能在没有治军经验的情况下,把宣府的局势给硬扛下来,就在于宣府、大同一线多是王琼派系的人,他们急于要找到新靠山,靠拢了唐寅这棵大树后,人心便都安定下来。

若是唐寅走了,没个能主事的人,宣大一线还是会乱,尤其怕被彭泽的人把宣大权力给拿走。

唐寅道:“不出意外的话,会委派前任宣大总制臧凤前来接任,若是西北来年到年中仍旧安宁,宣大总督的职位都可能临时撤掉……不管怎样,我都不去操这心了。”

……

……

唐寅一心准备回京当闲人。

这几年为官的经历,看似很有牌面,但其实其中的辛苦劳累,只有唐寅自己清楚,他这样习惯了闲散生活的人,根本就不适应循规蹈矩、日夜操持军政事务的生存方式,早就跟朱浩提过很多次,要回老家寄情山水。

就算要他留在京城,也最多当个幕僚,或是小事上跑跑腿,而不要再给他安排什么重要差事。

另一边。

张永收到了杨廷和的信函。

前来送信的人,名叫吴州,是陈九畴的门客,眼下陈九畴被调回三边待用,杨廷和也想积极把陈九畴运作回宣大当总督,毕竟唐寅临时救火队长的任务已完成,没必要让他这么一个毫无理政和治军经验的老书生留在西北要职上。

“……中堂大人希望,张公公能在此事上出力。”

吴州是典型的幕僚,说话办事多是建议和恳求的口吻,他本就是陈九畴的左膀右臂,举人出身,从未当过官,在西北军政界人脉很广。

张永把书信放下,叹息道:“眼下唐制台在西北,可说是声望正隆,就怕……咱家有心无力。”

吴州道:“这点张公公毋须担忧,唐大人从西北撤下是早晚之事,只希望关键时候,张公公能在谁继任上,上奏疏以陈明。彭尚书为表诚意,已备下厚礼,准备送到张公公府上……”

先前杨廷和以把张永两个弟弟重新封爵,或是赐什么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之类的好处,让张永为其效命。

结果张永在居庸关一战中并没有听杨慎的话去阻挡唐寅出兵。

现在杨廷和改了战略,让彭泽给张永送银子。

名你不喜欢,权你可能觉得自己拿不到也拿不稳,那银子总归是你所好吧?

“哎呀。”

张永听了这话,真有些动心。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