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67章

作者:天子

大明皇帝的母亲,非嫡后的,与丈夫得以合葬,是从宪宗的母亲周太后开始。

周太后病故于弘治十七年,当时孝宗感念周太后的养育之恩,特地改变皇帝母亲非嫡后不得合葬的规矩,将周太后与英宗合葬,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新规矩……此规矩自然也就成为了定例。

蒋冕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朱四冷笑一声,继续道:“至于别祀奉慈殿,朕是同意的,朕现在就问问你们,可否在茂陵为皇祖母安葬?”

蒋冕此时有些招架不住了。

以这两年的观察,小皇帝一旦提到皇室礼数问题,头就很铁,不是一般人能够制止的。

此时只有杨廷和这根定海神针能把小皇帝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去。

果然。

杨廷和往前走了一步,声音低沉:“陛下,茂陵已动土过两次,如今不宜再动土,以影响到上天眷顾。此有违孝子仁孙的道统礼法!”

你小皇帝不是很讲孝道吗?

现在就拿点玄学的东西吓唬你。

你对祖母是尊敬,但对你祖父来说就是大不敬了!别忘了皇位是谁传给你的……从阴阳术术的角度来说,皇陵是随便想动土就能动的吗?你那便宜老爹孝宗已进行过一次,把纪太后迁葬到茂陵,现在你又要来一次?

你这个皇祖父还真是倒了大霉,自己的陵寝没事就被子孙后代打开往里面塞人,一代人干一次,是不是你小子死了,还没有兄弟和儿子,回头找了旁支来继承皇位,又要玩这么一出?

烦不烦啊!

朱四道:“杨阁老,朕做这一切,就是为了维护孝义礼法。既然皇祖父和父皇都已经做过,那朕再做,应该不会有太多人有意见吧?此事,可不是朕开的先河。”

一下子就把大臣们的意见给硬顶了回去。

朕不问这件事是否合乎法理,就说这件事是不是我爷爷和我便宜老爹都做过?

既然已有先例,那就不能以我打破成规为由,把我归入胡作非为一类。

你们若是想否定这件事,就先把宪宗和孝宗的作为给否定了,同样的举措不能只针对我一个。

“诸位卿家,大丧期间,朕实在无心思与诸位争论,朕同意不安葬在主陵,若这都有问题,那你们干脆把一身孝服除了,以后别来上朝了吧!”

朱四放出了狠话。

现在违背朕意的,就是不讲孝道,不论三纲五常,朕不需要这样不知礼法的臣子。

这次连杨廷和都没说什么。

很多人期待杨廷和这次能跟小皇帝好好据理力争,但他们明显失望了,因为杨廷和听出来了,小皇帝不过是在拿宪宗和孝宗的事作为例子,就算前面两位皇帝是为亲母争取,而当今天子为的是祖母,可能情分上不一样,但小皇帝说得没错,祖父和父亲都做过的事,那就可行,不容丝毫辩驳。

……

……

朝议结束,杨廷和又做了一次妥协。

这次妥协得并不彻底。

至少小皇帝承诺了,邵太后不安葬在茂陵的主陵,那就等于是臣子没争就先给争回来一些利益……

至少面子上好看了一点,但对于杨廷和身后的文官队伍来说,这就不太好解释了。

始终还是让小皇帝“得逞”。

你杨廷和到底有没有本事?

天天除了妥协还会做什么?今天在邵太后的事情上妥协了,那明日是否就会在兴献帝和兴献后的事情上接着妥协?

杨廷和深刻感受到,队伍越来越不好带了。

翰林院内。

杨慎得知消息后,马上拿出之前那份已有很多人联名的奏疏,准备上奏劝谏皇帝。

这次却有人出来阻拦。

乃掌院学士石珤。

石珤单独将杨慎叫到学士房,说明此等时候,不适合节外生枝。

“陛下以大义令群臣屈从,该有的理,君臣也都知晓,你如此做只会犯忌,只怕对你将来仕途不利……”

石珤明白杨慎是出自年轻人的义愤填膺,大概有死谏的意思。

但石珤同时也明白,这么做的结果,只会让皇帝记恨杨慎和背后联名的这群人。

连朝中元老大臣都没能劝回来的事,包括杨慎的父亲对此都选择了默认,那你杨慎还出这风头有何必要?

正逢你要升侍讲的关键时候,就不怕这么做,让你到手的侍讲之位旁落?

杨慎道:“君子讲义,有小义,也有大义。小义可屈而大义不可屈,今日大义丧,则将来小义则丧尽……石学士,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今天的事,我非做不可!”

“那你……”

石珤不知该怎么劝说才好,连连摇头。

……

……

当天那份奏疏便上去了。

石珤心中为难,总怕这件事会带来什么不好的结果,又替杨慎思量,觉得杨慎在升官的节骨眼儿上做这件事,未免太不开眼。

大丧都还没过,这时你上这奏疏,就是犯皇帝的忌讳,也未必就真的是成全了文官所讲的孝义礼法。

下午刘春到翰林院来传达制诰之事,石珤跟刘春提及,其实石珤也想知道内阁对众翰林以及国子监监生、科道言官联名上奏之事怎么看。

刘春苦笑道:“邦彦你还在为用修担心呢?那份奏疏,我看过了,上面并没有他的名字……”

“啊?那他……”

石珤顿时迷糊了。

这件事难道不是杨慎所主导?

刘春道:“他让敬道署名在前,众翰林以及监生、科道言官中,但凡与其关系亲密的,诸如懋功等,一概未署名。”

石珤听出来了。

杨慎上午义正言辞在他面前讲什么大义小义,结果在联名的时候却连个名都不敢署,让朱浩来当出头鸟冒被革职问罪的风险……

这还叫有担当?

亏我把他当成年轻士子的典范,就是这么为人表率的?

石珤摇头道:“不对啊,由始至终,都是他在背后发动众人,若是他自己不署名……只怕陛下也会清楚是何人所为吧?”

石珤只能把杨慎往好处想。

杨慎不署名,不代表他没出力,难道这么多人都知道是杨慎主导的事,皇宫那边会不知道?

最后皇帝还是会迁怒于杨慎。

刘春嘴角发出不屑的一声,摇头道:“你或有不知,先前他找了敬道和孙志同家的长公子,一起发动联名,后续他自己先退出了。说到底,他既想事成,又不想有担当,却想令陛下对孙家人不信任……要说心计,他心思的确够多的。”

石珤这下脸上就只剩下苦笑了。

难怪说杨慎去找过孙元,感情是让孙元代表孙交来反水?老的对付不动,就让小的当炮灰?

这工于心计……

真是不亚其父。

“好了,我先告辞了。”

刘春道,“翰苑这边的事,你有不解的,大可来问我。”

虽然石珤跟刘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同一阵营,但好歹二人都是翰林学士,现在一个升了阁老,一个当掌院学士,二人平时私交倒也可以,如此有些话,大可破除党派成见。

石珤拱拱手道:“多谢了。”

……

……

杨慎不是非要逃避,他的目的,是不想影响到自己晋升侍讲。

纸面上不留下证据,不令新皇可以借题发挥,不至于牵连到父亲便可。

但他也明白,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他才是始作俑者。

只是杨慎没想到,此事带来的影响,就是知悉者都觉得杨慎不够有担当……明明是你发起的,署名时却隔岸观火,怎么看你都想当聪明人,让别人当傻子。

参与署名者在听说此事后,谁会觉得杨慎做事光明磊落?

翰林众多,资历更老的大有人在,却让一个进翰林院不到两年的朱浩冲锋陷阵在前,算是很给朱浩面子了,但间接也让朱浩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奏疏上呈后,当天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来日朝堂上,皇帝对此大发雷霆,严词要追究到底。

“朕就想知道,翰林院、国子监和六科的人,是故意跟朕作对吗?把这上面的人全都给朕叫来,朕想好好问问他们,朕在治国上,到底应该听谁的?”

第747章 到底针对谁?

皇帝说要把人叫来好好问问,当然不会亲自问,也不会把人叫到朝会上。

说这话,其实是告诉在场大臣,朕准备把他们都拿到诏狱再“问”,到时和和气气去问,还是用刑,由不得你们这些大臣来做主,那是朕的地盘,朕说了算。

朕对付不了你们,还对付不了那些看起来清贵实则没有丝毫实权的翰林官和监生?

“陛下,此举不妥。”

刑部尚书林俊听出皇帝的意思,急忙出来劝阻。

朱四道:“林卿家,以仁孝治国,乃是高祖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华夏自古以来任何王朝都如此,并非是朕独断。

“有关为太皇太后追封和设奠之事,乃是朝堂上诸位卿家跟朕一起厘定,连你们都没有反对之事,那些自诩清正的翰林官和监生,以及部分科道言官,却对朕百般挑剔和攻讦,那敢问一句,他们到底是在质疑这件事,还是质疑朕皇位得来不正?”

一席话算是说得掷地有声。

谁让你们不反对的?

现在那些中下层文官和士子起哄,朕如果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他们还以为朕好欺负呢。

朕现在要给他们安个大的罪名,就是他们质疑朕皇位的合法性,想以此来攻击朕的出身和继嗣之事,不然为什么他们要揪着朕一心尊崇孝道的想法,对朕这么攻击?

这件事又不是朕首创,朕的祖父和便宜老爹宪宗和孝宗两位皇帝,都是这么干的,怎么轮到我这里就不合法,要受你们百般刁难?

还敢说不是针对朕?

皇帝的话一出,在场官员全都麻爪了。

早知道的话,先前朝堂上就该反对到底,这给了小皇帝口实,让其去对付那些可怜的正直的翰林官和监生,这是害了他们啊。

所有人都等着杨廷和出来给那些人撑腰。

但杨廷和此时,却沉默了。

不为别的,因为皇帝也有不讲理的时候。

在他杨廷和不讲理时,硬逼着皇帝把卖矿和征矿税之事给收了回去,当时完全就没给皇帝面子。

但现在皇帝也是告诉他,难道你以为九五之尊一点脾气都没有吗?

现在朕就是要用“合理”的手段,在诏狱这块自留地做点文章,杀鸡儆猴,而你就是被儆的猴子,你不会以为你出来为那些学子说话会有什么作用吧?

你只要出来说,那朕就对他们严刑拷问,让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被你害的。

你出来说一句,就是在害他们。

你有本事出来说啊!

杨廷和正是因为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明白皇帝所谓的要给那些联名的翰林和监生等文人一点颜色瞧瞧,其实要给他杨廷和颜色瞧。

杨廷和深知此时自己不当出面,该以温和转圜的方式,让那些跟皇帝亲近的大臣,诸如孙交、刘春,甚至是让张太后出面劝说……

虽然杨廷和觉得,或许小皇帝此举也是在针对张太后。

皇帝正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

……

……

“出事了,出事了!”

翰林院的人本来无比清闲,准备完成一天的工作,很多人甚至没来应卯,或者是当天没打算来。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