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65章

作者:天子

朱浩心想,早干嘛去了?

现在唐寅去宣大领兵,长久不归,娄素珍就开始挂念人家了?

早点把事解决,或许就当随军家属,或者隐在队伍中跟去西北,只要不对外宣扬,也没人知晓。

现在开始玩异地恋?

精神层面?

柏拉图?

“先生执领宣大军政大权,目前尚处于交接状态,西北之事不是三两句能说清楚,军务交接最是繁琐……尤其现在西北由兵部彭尚书的人把持,光是一个总制职务,就涉及太多的利益纠葛。”

朱浩耐心跟孙岚讲解。

但其实更像是片汤话。

就是告诉孙岚,西北的事没那么简单,唐寅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总之你理解后,这么跟娄素珍说就行了。

“还有,帮我问问,夫人到底是何心态?如今他们年岁都不小了,何必还要做那嘴上难舍难离,一到当下却铁石心肠之事?唉!实在难以理解!”

朱浩好像跟朋友闲话家常般,在孙岚面前说出这番话。

孙岚很好奇朱浩说话的口气。

再一琢磨。

相公还有心思说别人?

你自己不也这样?

不过仔细思忖,人家唐寅跟娄素珍到底有感情基础,只是碍于一些前尘旧事,还有唐寅不主动,以至于到现在好事都没成。

但她跟朱浩间,有什么呢?

始终还是不一样。

……

……

朱浩当晚没留宿家中,而是去巡查生意,尤其是银号账目。

马掌柜殷勤接待,把整理出的账册递给朱浩,上面有清楚的标注,表明今年银号收到多少存款,放出去多少款,而抵押物又是什么……在这时代,不讲什么信用贷,就是要求有抵押物。

若是没抵押,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会给银子。

这银号,更像是一个大型典当行,接受一切可以质押的东西,小到把件,大到田宅,死物可当,连活人都可以作为抵押物……

朱浩看过账目才知道,银号刚开,做生意的方式有点五花八门,真是把自己当成大型当铺了。

朱浩指着账本,皱眉问道:“这是什么意思?为何连正经良家,也能作为押扣,以换取银子?你可知如此做违背大明法度?”

马掌柜道:“东家,别人都这么做的啊……把人给押了,还不起债,为奴为婢,乃时下常态。尤其那些普通客商,他们本来就没多少家底,又能掏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换取银子?”

“那就不能不放银子吗?”

朱浩板着脸喝问。

“不放银子,就赚不到银子,其实就是……唉!怎么说呢,要是还不起,徽商自会找人解决麻烦。”

马掌柜说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说白了,就是把合理的银号生意,变成放高利贷。

朱浩心想,自己不在京城几个月,果然就出现乱子。

虽然从某种角度而言,银号本就是一种空手套白狼的行为,收取客户的利息差,不要想什么低息还是高息的问题,多高才算高?既然银号就是靠一进一出差价赚钱,没资格说跟高利贷划清界限。

但朱浩还是感受到一种为赚钱不择手段,为了让客商借钱而不惜改变规则,把一些灰色地带的东西引进来的忧虑。

如此做的结果,的确可以快速把银子房贷出去,赚到银子,但却违背了朱浩设立银号的初衷。

如果银号只作为赚钱而存在,那朱浩直接找银子往外放高利贷就行了,省时省力,何必要把规模做这么大,又这么正式?

就是因为朱浩知道金融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重要性。

虽然金融业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社会价值,却通过周转为商贸的繁荣带来便利,资本入场,那商品经济就能高速发展,而商品经济促生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人想发展科技来追求更高的利益,科技的进步将带来时代的进步。

这也是为何华夏几千年历史上,都有商品贸易存在,却一直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就在于农业社会封闭守旧,把一些潜在的可以促进科技进步的东西给打压,使得社会一直处在农业社会,停滞不前,一直到外来的枪炮打开国门,才被迫改变。

但那时已是邯郸学步,难有作为。

朱浩要做的,是这个世界的先驱。

朱浩道:“先定下规矩,以后就算要接受质押,也必须符合大明法度,无论别的放贷者是如何做的,我们站在明面上,被朝廷上下盯着,就不能出任何偏差。”

“是。”

马掌柜虽然觉得朱浩有点矫枉过正,但还是要遵从。

毕竟这生意,连苏熙贵都说了不算数,只有朱浩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把之前出布匹等物的账目给我。”

朱浩摆摆手,继续查账。

“东家,今年到现在,生意本身赚了六七万两银子,若是把这些东西运到各处变卖,而不是当作军需的话,应该赚得更多……现在外面已有人仿造那种织布机器,但他们都做不出来,有人想直接剽窃我们的技术……人已经抓到,您看如何处置?”

有了科技带动生产力,自然有模仿和改进之人。

本来朱浩不应该敝帚自珍,该把科技分享出来。

但现在还没到朱浩把科技外泄的地步,毕竟现在他还指望用此来赚钱,把自己的商业帝国给维持住。

“抓到的人,扭送官府。”

朱浩不客气地道,“对于吃里扒外之人,不要给面子,当然也不要动用私刑,交有司法办即可。一切都以规矩办事,偷取技术也是贼,既然是贼就应该受到教训。”

第744章 解梦和议礼

腊月里京师各大衙门都很忙。

涉及到一年工作总结,为来年开春休沐做准备,乃查漏补缺的关键时候,各衙门都在想如何能把这一年的尾给收好。

翰林院则基本属于平和无事的状态。

《武宗实录》修得没那么快,历史上要到嘉靖四年才能最终成书,那么多参与修史之人,不差朱浩这一个,朱浩回到京城后,如当初在翰林院中一般,仍旧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没人管他。

当然,以往是根本没人理会,但现在朱浩因为受到内阁大学士刘春的待见,别人更希望他消极怠工,这样朱浩就没那么容易获得晋升了。

倒是有人放出消息,说是朝廷准备一次增加两名侍讲人选,其中一人已内定为杨阁老之子杨慎,至于另外一人是谁,则需要众修撰官努力争取一下。

因为朱浩属于新进翰林院,在馆的时间一共才一年半,好像这次升侍讲,怎么都轮不到他头上。

所以别人谈论谁能当侍讲的问题,多是谈论过去几年中在翰林院的成绩和名声都不错的几人,总之谁都没有往朱浩身上联想。

腊月十九。

提督东厂的黄锦派人到翰林院通知朱浩,说是有要紧事相见,等朱浩出了翰林院来到附近一条街的茶寮见到一身便服的黄锦,黄锦一脸紧张之色:“寿安太皇太后病危……”

寿安太后,说的是朱四的祖母邵太后。

朱四当皇帝时,邵太后其实已经很老了,眼都已经瞎了,这一年多也算是完成毕生所愿,靠孙子为自己争取到了皇太后的身份,心病一去,再也没有什么好争取和坚持的,很快病倒,历史上于嘉靖元年十一月病故。

但朱浩产生的蝴蝶效应,已体现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尤其朱四登基后,朱浩作为隐相,已处置了太多朝堂事务,影响力已深入大明境内各处,而邵太后那边之前所用的一些温和调理药物,也有朱浩开出的药方,可惜疗效有限。

虽然谁都知道邵太后年事已高,不可能有大的转机,病故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

“陛下这不是派咱家来跟先生求药,同时问询有关太皇太后身后礼数等事项吗?”

邵太后病入膏肓,估计撑不了几天,其实朱四和邵太后本人都不会太过勉强,听天由命了。

但在下葬礼数等问题上,却谁都含糊不得,连朱四都想在祖母过世前给个承诺,比如说让其跟宪宗合葬,这是只有皇后才拥有的待遇,而邵太后要跟丈夫合葬,显然要经过朝中官员议定。

朱浩道:“我明白了,我给你写个条子,你交给陛下,陛下看过后大概就明白了。”

……

……

该争还是要争。

之前一段时间,西北边患平息,杨廷和属于败了一阵,后续这一个月时间,君臣双方算是相安无事,都在等下一个爆发点,或者说朱四在等一个能跟杨廷和再度叫板的机会。

这种叫板,不是为了创造矛盾,而是为各自的立场而努力争取,虽然目标结果是求同存异,但在争的过程,皇帝会不断打压杨廷和派系的嚣张气焰,让天下人看到谁才是真正的大明之主。

朱浩一向不主张在杨廷和离朝前,与之产生大的冲突,但这些小的细节争锋,却又是免不了也不可避免,朱浩也会努力帮朱四争取。

既是为了帮朱四逐渐夺权,巩固帝位,同时也是为了让朱四对他更加信任和倚赖。

黄锦拿到朱浩的条子,便放下心来,急忙回宫去找皇帝。

朱浩当天的公务还没完成,回到翰林院后,此时余承勋和杨慎都不在,不曾想翰林院侍读顾鼎臣正好看到朱浩出去又回来,过来好奇地问道:“敬道,是谁来找你?可是家中有事?”

顾鼎臣脸色憔悴,看样子像是罹患恶疾,走路都有些不稳。

虽然顾鼎臣算是众翰林修撰的直接上司,负责修书的很多事,但朱浩一向没把顾鼎臣当回事,主要是这个人藏得太深了,有点像是“伪君子”,此人现在一门心思巴结杨廷和,后来在杨廷和倒台后,却又立即转向另一边,不遗余力对杨廷和一党进行打压。

大明的“青词宰相”,也是从顾鼎臣开始,后面被严嵩发扬光大。

顾鼎臣是在嘉靖十七年入阁,嘉靖十八年朱厚熜南巡时,留守京师,当时内阁首辅夏言因为扈从皇帝出巡,途中忤逆君王,被勒令致仕,等于说顾鼎臣当了几天的首辅。

可没过几天,皇帝气消了,夏言官复原职,顾鼎臣后面也就只能活在夏言的阴影下。一年后,嘉靖十九年,顾鼎臣死了。两年后,嘉靖二十一年,严嵩入阁,把顾鼎臣写青词的本事发扬光大。

这样的人,要让朱浩对他有多尊重,很难。

这病恹恹的样子,朱浩看了就有点心烦,居然还关心他出去见过什么人,过问他的私隐?

“没事,就是家里有点情况,有人过来传个话。”

朱浩搪塞道。

顾鼎臣疑惑地问道:“怎么看都像是官差,而不是家仆呢?”

会用心揣摩,又是那种善于迎合之辈,朱浩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在翰林院好端端过了一年半,竟然能被你顾鼎臣发现端倪?还是因为朱四临时找人来跟自己商议事情?

“顾侍读,听说最近翰林院中要进两名侍讲,不知是何人?”

朱浩笑着岔开话题。

顾鼎臣收回疑惑的神色,笑道:“怎么,敬道你也对此有意?”

朱浩笑道:“谁不想升职加薪呢?不过我听说,我这样的后进要获得晋升侍讲的机会,怕是至少要过两次小考,六年后的事情了,所以暂时不会指望,就是问问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顾鼎臣摆摆手:“此等事,跟你说也说不好,安心修你的书。真是奇了怪了……”

说话间,顾鼎臣往外走去,却还在琢磨谁来找朱浩。

朱浩眯眼望着顾鼎臣略显蹒跚的背影,不知该怎么应付这个人。

看来那些在历史上没什么作为,比如说杨慎和余承勋这种,真不用太过担心,要不是因为他们资质太过平庸或者是看不清局势,也不至于落到终生郁郁不得志的地步,反而是那些在历史上功成名就之人,比如说顾鼎臣这种后来能入阁并当几天首辅的,那必然有某种超脱于凡人的手段或者能力,这才是朱浩需要提防的对象。

这件事算是对朱浩的一种提醒。

要防备,还是去防备顾鼎臣、夏言、严嵩这种人,而夏言如今还是兵科给事中,当谏官,严嵩就算混得不错却一直留守南京,加上严嵩算是杨廷和的门生,在杨廷和倒台后很长时间不得器重。

……

……

皇宫内苑。

朱四收到朱浩的条子后,召礼部尚书毛澄和翰林院掌院学士石珤到宫里商议事情。

随着邵太后病危的消息传出,其实朝中人大概猜到是因为何事。

二人直入文华殿,朱四在文华殿赐见二人。

“……皇祖母如今病危,嘴里总念叨当初遇皇祖父过往,说是时常梦见,有大鹏鸟飞来又飞走了,提到父皇……朕甚是心痛。”

毛澄和石珤对视一眼。

这是闹哪样?

不提正事,上来提做梦?提的还是一个将死之人的梦境?你还不如直接说,你想给你爹在帝前加皇字,让你祖母跟宪宗皇帝合葬,这样我们反而容易接受,会直接跟你辩论,告诉你这样是不行的。

你这明显不按套路出牌啊。

朱四道:“朕就是想问问两位卿家,皇祖母此等梦境,作何解呢?”

毛澄问询道:“陛下,可是太后她老人家……凤体不适?”

“唉!”

朱四叹道,“几位太医都看过了,说已病入膏肓,差不多到了回光返照的地步……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