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62章

作者:天子

坐下来后。

朱浩摇头道:“陛下不应该出宫。”

朱四笑道:“朕就知道,你见到朕一定会出言怪责,连张佐、黄锦他们也说朕不该出宫,可朕就是出来了!你以前不是说过吗?当皇帝就要体察民情,不能永远躲在深宫高墙内,那样不知民间疾苦,会被臣子蒙骗,做出指鹿为马的荒唐事。”

朱浩点头。

这话的确是他说的。

但是……

难道你不知道,你前面那位皇帝因为“体察民间疾苦”太过,最后被定义为昏君?

要不是你堂兄太过胡闹,致英年早逝,恐怕皇位没你什么事。

正因为朱厚照经常走出宫墙,有此前车之鉴,闹得现在大臣规划你将来的治国之道,首先就要防止你跟民间接触太深。

朱四笑呵呵道:“你在江南好玩吗?朕还没去过江南……听说那里山好水好人也好,朕真想过去看看。”

坏了。

不仅拥有你皇兄任性胡闹的性格,甚至还想出巡江南?你这是犯忌讳知道不?

扶你上皇位的两人,一个张太后,一个杨廷和,现在在朝中的影响力可不小,你现在就玩心大起,很容易落人把柄,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

“朱浩,你不知道,你不在京城期间,唐先生也暂时离开了朕……他如今在西北可能耐了,刚得到他的上奏,说他已经领军到了宣府,暂时节制宣大军政事务,朕准备把偏头关和山西等地军务一并交给他,内三关也归他统领……你之前说过,总制宣大军务,职责范围小的话,只能管理宣府、大同两处,要是扩大权限,西北半壁江山都可以由其暂管……”

朱四见到朱浩便说个不停。

也不管朱浩爱不爱听。

可能是长久没人平等说话,把朱四给憋坏了。

“朕现在成婚了,不但有了皇后,还有两个妃子,你也知道,其实朕不止有她们,皇宫内还有很多女人,一个个都天香国色……朕最近努力让她们怀孕,这样她们就能为朕诞下皇子,到那时朕就不用担心皇位再旁落到别的支脉,是这样吗?”

朱四继续说着。

旁边听得黄锦和朱宸都感觉自己很多余。

这些话,是我们能听的吗?

简直入耳都是一种罪过。

朱浩苦笑一下。

这货才当皇帝没多久,就想早点生儿子立太子?

还怕你百年后皇位旁落?你一个少年郎怎么这么多顾虑呢?你要是死了,还在意那些干嘛?

不过朱浩还是点了点头。

“可是进展很不顺利,朕也不知怎的,宫里那些女人就是怀不上……最近朕想跟太医求药,但又怕太医害朕,所以最好你能帮朕!”

朱四想生孩子,却又没本事,居然想让朱浩相助。

朱浩差点想问他,这种事只能靠自己,怎么别人帮你?

还有什么进补的药……

中医理论中,是药三分毒,没事吃什么药?

再说这种事是能靠吃药来解决的吗?

亦或者你这小子年纪轻轻,某些方面就不行了?

真是……唉!

一言难尽啊。

“陛下出宫多久了?”

朱浩问道。

“没多久,也就半个多时辰,朱浩你不是想催朕回宫吧?不用着急,朕想问问你南方的情况……朕收到你传回的消息,知道魏国公已同意归附朕,你帮朕收揽南京军权,让姓杨的盘算落空,你真是朕的大功臣,朕一定要重重赏赐!”

朱四兴冲冲道。

朱浩道:“南京的事,臣是要好好跟陛下分析一番,不是简单地说魏国公归附就可以信任重用,若是遇到变天的事,他十有八九还是会隔岸观火,而且到那时,南京距离京师山长水远,肯定指望不上。”

朱四笑道:“没事,总之现在魏国公听朕的,如此一来姓杨的就不敢把朕怎么样!经历西北的事情后,朕觉得现在姓杨的既好说话,又不太好说话,总之朝会上他成天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朕觉得他是在等候机会,给朕来个大的教训。”

朱浩心想,你也知道杨廷和在寻找你的破绽,准备来个大翻盘?

虽然你做的很多事,都是我授意的,但你在朝堂上的强势,也让文官感觉受到极大压制,在张弛有度、恩威并施上,你还太过稚嫩,不能做到打一棍子给个甜枣,总想一棍子把别人打死,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你是过瘾了,但杨廷和怎会甘心离朝?

“姓杨的在西北之事上吃瘪后,主动上疏请辞,朕听你的,没同意,还赐了他东西。”

朱四恨恨道,“就不该赏赐,或许直接把他赶走,朕就安生了!其实朕觉得,现在条件差不多成熟了吧?难道朕以后天天守着那个老顽固过日子?每天看到姓杨的那张臭脸朕就很烦,多想站在那位置的人是你啊!”

朱浩赶紧劝道:“陛下,不能太过心急。”

“老是这话,朕觉得,若是再给姓杨的一个教训,咱就直接出手把他赶走……现在吏部那边跟发了疯一般,没事就跟朕提什么要多任用一些守礼数的大臣,朕知道,那些人都是姓杨的门生,姓杨的一边说放权给朕,一边却不断在朝中培植势力,现在朕觉得这朝中几乎大半人都听他的,朕这个皇帝当得很没劲。”

朱四本来还兴奋说着,到了后来,神色间不由带上了几分委屈。

好像当皇帝就应该一言九鼎,随心所欲,天老大他老二,人世间没什么人敢跟他说一句重话!他想用谁就用谁,想让人滚蛋就滚蛋,甚至生杀予夺完全掌控在手……

这明显只是理想中的皇帝模样,自古但凡做到这地步的皇帝,最后历史公断无一不是昏君,通常只有亡国之君,才拥有随心所欲的权力。

朱浩道:“臣不是说过吗?此事非要等明年年中不可,陛下登基前两年是个槛,这个槛一过,很多事就好办了!陛下现在要做的是耐心等待,我们的第一目标,其实是针对杨阁老,剩下的人……只要杨阁老退下去,还不是随陛下拿捏?”

朱四一拍桌子:“可是朕就是不想受那老匹夫的气!”

朱浩很想说,你不想受也要受。

正说着,骆安从楼下上来。

朱四侧头看了过去,问道:“有事吗?”

他跟骆安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了,但对骆安就没那种朋友间的感情,更像是上司对下级训话。

当然,骆安从来没指望过能跟皇帝当朋友,连忙道:“回陛下,杨阁老的公子杨慎,联同余承勋等人,说是要为朱先生接风,人已到了德胜门外码头等候。”

因为朱浩没从水路回京,杨慎他们去接朱浩,扑了个空。

朱浩道:“陛下还是先回宫,有事回头臣详细跟您说。这宫外之地,既不安全,又人多眼杂,实在不该于此等地方商议事情。”

“那些人真混蛋,影响咱君臣叙旧!”

朱四嘟囔两句,随即道,“朕让人把最近没处理的奏疏,都给你送到思贤居,你早点过去,朕等着你给姓杨的致命一击呢!”

……

……

朱四看到朱浩,掰扯一顿后,终于放下所有担心回皇宫去了。

朱浩则收拾心情,回翰林院报到。

同时也让人去通知杨慎他们,告诉他们自己已从崇文门进了京城,并已往翰林院去了。

不料到了翰林院,已有人听说他要回来,特地在此等他,正是刘春。

刘春入阁后,并没得到什么器重,虽然朱浩已叮嘱朱四,让其在朱批时,多采纳刘春的意见,这样突显刘春在内阁的地位,但明显朱四对于批阅奏疏什么的没太大兴趣,刘春也很难在票拟中做出像样的成绩来。

“来了!”

刘春到翰林院,属于莅临指导,一群人围着他,连翰林学士、新掌院石珤都来作陪。

大家知道,刘春回来就是专程等朱浩回来,跟朱浩叙旧。

多少人羡慕嫉妒恨。

堂堂阁老,不为别的事来翰林院,造访的惟一目的,就是接见一个后生晚辈……这对朱浩来说,得是多大的荣幸?

但也有人觉得,刘春的举动,等于是把朱浩架到火上烤。

刘春明知自己不受杨廷和待见,还表现出对朱浩如此器重的模样,那到底是在帮朱浩,还是在害朱浩?

第740章 从不说假话

朱浩在翰林院,本是不擅交际之人,跟他结交的翰林,多只是表面上客气几句,其实并无多深的交情。

这跟朱浩的年龄和状元之位太过碍眼有关。

任何一个衙门,年轻而才能卓著之人都不会受到同僚的待见,也跟朱浩出身安陆州,又是锦衣卫出身有关。

就算别人不知道朱浩的家族使命具体是什么,但心里都清楚锦衣卫朱家留在安陆多少跟兴王府有关,这样一来自然敬而远之。

但这次朱浩回来……

明显感觉到周围人对他很是热情。

一个个都过来打招呼,显得一副熟稔的模样。

朱浩猜想,自己可能是沾了刘春的光,毕竟堂堂内阁大学士在这里专门等他,再加上朱浩这次是跟余承勋出去办事,杨慎和余承勋现在对朱浩也很重视,众人便觉得朱浩前途似锦,就算嫉贤妒能,也要跟朱浩维护一下关系。

简单寒暄过后。

朱浩被刘春叫到翰林院书房,意思是要单独跟朱浩叙话。

旁人没有谁不识相地跟过来,石珤笑着摇摇头,回他的学士房了。

刘春到书房里边后,特地以防止冷风灌入为由,让朱浩把门给带上,意思是这事不要被第三者听到。

朱浩其实也在思考这件事。

若是刘春真有意要提携他的话,大可回头再见便是,为何要在他回京第一天,就这么大张旗鼓跑到翰林院来见,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跟朱浩是一伙的?

刘春做事,应该没这么随心随性吧?

刘春也不招呼朱浩坐下,他自己也没要长坐的意思,看着朱浩,语气平和:“前两日,我与孙志同谈过你的事,他隐约向我透露,此番我能入阁,与你有关,却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怪。

朱浩终于明白刘春因何而来。

这是来找他释疑的。

刘春入阁这件事,在旁人看来,是小皇帝积极争取的结果,但放在杨廷和那边,谁都知道刘春入阁则是为堵住杨一清和谢迁回朝的路。

至于刘春本人……从一开始就没觉得自己能入阁,想着在翰林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谁知撞着撞着,真把内阁给入了?!

现在孙交又在他面前说了一些模棱两可、不清不楚的话,让其更觉得自己入阁之事不简单。

好像天下间,能为他答疑解惑之人,只有朱浩了。

朱浩眉头微皱,摇头道:“我不明白孙老这话是何意。”

刘春叹了口气,突然就懊恼起来:“我刘仁仲生平未做过对不起朝廷和百姓之事,自问能掌管翰林院,已是上天对我的恩赐,却未料临老了还能入阁,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但我自知如今这局势,怎么都轮不到我来入阁……你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朱浩苦笑道:“刘阁老作何自怨自艾?敢问翰林院中那么多人,有谁会比你更有资历和名望?”

“话是这么说,可你也该知道……唉!”

刘春欲言又止,长长叹息。

朱浩道:“刘阁老是想说,杨阁老那边会同意,很出人意料,是吧?”

刘春拿出“孺子可教”的神色,望着朱浩,微微颔首。

“其实杨阁老会同意此事,多是为阻止杨应宁和谢于乔回朝而已,陛下派到江南的人里边,有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骆安,此人尚未到南京,就到镇江去拜访杨老部堂,你猜猜看……京中的杨中堂会怎么想?”朱浩笑道。

刘春恍然大悟。

其实他入阁的原因,在杨廷和、蒋冕等人看来,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只需要稍微琢磨一下,很容易就能猜出是为了堵住杨一清和谢迁回朝的路。

刘春本就不是没有脑子的人,但当局者迷,正因为他深陷局中,才没有看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内阁其余四人,包括朝中少数的明眼人,早就参透一切,但在刘春面前,其实不好意思说,你入阁就是被人拿来当枪使的,而刘春之前其实也隐约得知皇帝要征召杨一清和谢迁回朝,但都没往深处去想。

孙交不好意思捅破的窗户纸,现在却被朱浩轻易便捅破了。

刘春道:“其实说起来,你也没做什么,是吧?”

刘春虽然想明白了自己因何入阁,却不能理解孙交之前有关让他来“求教”朱浩的言辞,他也不觉得,朱浩这样一个在朝当个翰林修撰,随随便便被人丢出去跑辛苦差事的小人物,能到左右谁入阁这么大的事情的地步。

“看刘阁老怎么想了,其实学生不过就是去江南走了一趟而已……”

换作在孙交面前,朱浩直接否认就行了,但在刘春跟前朱浩却不好意思说谎,而是打了个马虎眼。

入阁这件事上,其实刘春是被新皇和杨廷和两边的人当枪使,朱浩感觉自己利用了刘春挺不好意思的,就算间接帮刘春入阁,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但不告知缘由而用,还是利用,所以现在任何扯谎,都可能为将来留下隐患。

那就不如来个插科打诨,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