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82章

作者:天子

杨廷和明显对孙交有极大的怀疑。

杨慎道:“连切身利益都可以不顾,为了朱浩却如此反常?他到底图的是什么?”

杨廷和虽然有怀疑,但显然也没想明白其中缘由。

杨慎问道:“那父亲,是否有可能,他想以如此激进的方式,让人觉得他无心朝堂之事,让陛下和您同意他致仕归乡?”

此问题,杨廷和回答不了。

“父亲,有关敬道去户部赴任之事……”

杨慎见问不出答案,只能从最现实的问题着手。

现在孙交对朱浩外调之事如此大反应,那之前的计划还要继续下去吗?

杨廷和叹道:“他都拉下脸来见为父了,难道为父能不给他面子?暂时让敬道留在翰苑吧,暂且先少给他事做,好好观察一番……你也多加留意,能让孙志同如此拉下脸的人,难道是新皇的人吗?”

本来杨廷和后面一句,不是求答案,杨慎却一本正经分析:“不会的,父亲,设身处地,若朱浩是陛下的人,那陛下应该很巴望朱浩调去户部才是,何以……嗯?”

说到这里,杨慎也是一怔。

明显有一点他自己也难以逻辑自恰。

杨廷和道:“你也看出问题来了?若是孙志同知道朱浩是新皇的人,如此孙志同的作为,是否都合理了呢?”

“啊?”

杨慎听到这里,悚然一惊。

这解释……

合乎情理!

只有孙交知道朱浩是新皇的人,却不想让朱浩卷入派系之争,才会如此强烈反对让朱浩去户部做主事,不然实在解释不了孙交反常的举动。

杨慎随即摇头:“父亲,若孙部堂真知晓此事,那他更应该避嫌才是。现在不过只是猜测,对敬道或有不公。”

杨廷和摆摆手:“是否公平不要紧,只要他还在翰林院,那就无关大局。”

“是。”

杨慎这次对父亲真的心悦诚服了。

感情父亲一直不给朱浩做大事的机会,还是对其抱有怀疑。

那自己对朱浩的信任,就显得有些盲目了,在做大事上,明显父亲更胜一筹,考虑也更全面。

……

……

杨慎听了杨廷和的话,自然会限制指派朱浩做事。

但就算是杨廷和这样的老狐狸,也绝对想不到朱浩能给小皇帝做多少事,以至于杨廷和觉得,只要让朱浩留在翰林院中无所事事,那就能极大限制朱浩帮到新皇的忙,也杜绝了朱浩从自己这里探听到什么消息。

杨廷和料不到的是,朱浩从开始的目的,就不是调去要害衙门。

朱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留在京城,做一个京官。

只要他在皇帝身边,哪怕不能时时刻刻见到朱四,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涵盖整个朝廷。

“……你是说,孙部堂一直帮你游说,让你留在翰林院,不是帮你,而是帮了杨阁老?”

这天晚上,朱浩跟唐寅难得坐下来喝茶谈天。

最近唐寅虽然仍旧负责开矿,但多数时候不用他亲自去西山矿场,留在京城远程指挥就行。

可当唐寅听了朱浩的分析后,顿时觉得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问题了。

朱浩笑道:“没有谁帮谁,其实我这个岳丈,就是想以杨阁老来压制我罢了。”

唐寅心中翻江倒海。

之前唐寅一直觉得,孙交一反常态,应该非常认可朱浩的能力才会这么做,却没想到到了朱浩这里却有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

“会不会是你多心了?其实……孙部堂并没有要拆台之意?”

唐寅显然难以接受这个说法,但他跟朱浩相处久了,却明白,朱浩不会无的放矢去如此恶意评价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朱浩在人情世故上的见识,令唐寅很佩服。

朱浩道:“他在拆台吗?没有!他也没打算害我,若是想害我的话,大可将我帮陛下做事,还有西山开矿是我在背后谋划,一并告知杨阁老就行。相反,他这么做,还是因为他欣赏我,觉得是在帮我。”

唐寅摇头苦笑:“怎么愈发听不懂了……”

朱浩笑盈盈道:“我岳丈有一股近乎偏执的顽固,认为只要能让我安下心做学问,让我处于他人监督和管控下,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他会尽可能令我接触不到实务,不让我开衙,或主持一方事务……纯粹是好心办坏事!”

第634章 自己开个朝廷

唐寅闻言,连连点头。

“听你这一说,连我都想把你塞回翰林院,让你在里面安心读个十年书,不令你过问朝事……但这有用吗?切!”

唐寅只是在打趣,他知道现在新皇势力根本少不了朱浩。

若是朱四刚登基时,没有朱浩就算了,现在既然有这么个算无遗策的军师,为何不用呢?

朱浩笑道:“所以说,唐先生其实跟孙老,对我都是一片好意……我们不探讨此问题,先生之前说,帮我联系江南之地的工匠,现在可有眉目?”

朱浩现在最缺的就是有着一身娴熟技能的匠人。

工部有不少,但以如今朱浩的资历,尚且没有资格调用工部的工匠。

唐寅作为工部员外郎,也没有调动工部匠人的能力,因为他的官职只是在体系中增设,并不能干涉到原本体制内的事情。

现在既要开矿,还要冶铁炼钢,改进蒸汽机,以后还要造船、造火器,这些都需要大批工匠的支持。

吴中有一点好,那就是人才辈出。

越是安稳富庶的地方,越是会诞生一些精通奇淫技巧的匠人,这是社会需求所致,若换作北方,工匠更多是讲究大开大合的泥瓦匠、木匠,放到中原等各处经常遭灾的地方……手工匠人很难生存,以至于随着明朝社会逐渐安定,大批工匠开始往江南一代迁徙。

现在唐寅在朝做出了一定成绩,可以通过他出身吴中的身份,帮新皇招募到一些工匠。

之前苏熙贵也在做,但苏熙贵毕竟是发迹于江西、两湖之地的商贾,根基尚浅,很难招募到顶级的工匠,因为那些工匠许多都属于豪门巨富,没有正当的名义,很难让别人放手。

“快了。”

唐寅回答,“已有十数人,应约前往京师,就这还是拿出你所制琉璃器皿,让他们觉得大有可为,才会动身北上。让他们学会你的技术,只怕你……”

唐寅的意思是,人家是看中你的技术,才会来京城碰碰运气。

别到时候你不给人家技术,只想把人留住,或是回头让人把你的技术学会了,你不肯放人,到时后悔。

朱浩笑道:“琉璃这玩意儿算不得多金贵,时代要发展,岂能敝帚自珍?放心,既然我把他们请来,就会倾囊相授,就怕他们学不来……或是领悟不到其中精髓。”

朱浩要这些工匠帮他改进技术。

朱浩自己毕竟不是工科出身,很多东西,看似有现成的模版,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朝当官,还是皇帝跟前最重要的幕僚,朱浩根本就没法把所有精力放在试验和改进技术上,就一个简单的蒸汽机,朱浩光在密封这一件事上,就花费了两年时间进行改进,但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

靠一个人来改变时代……始终太过理想主义。

唐寅道:“首批人或者再过三两天就到,到时我让徵仲帮你联络,他最近也想求得一官半职,你有时间见见他……”

徵仲就是文徵明……

唐寅曾经的难兄难弟,到现在文徵明还没有求得很好的出路,一个秀才,在京城能混出什么名堂?

现在文徵明大概一心跟着唐寅混了。

……

……

唐寅第二天就踏上往西山之路。

这一去大概又要半个多月。

随后文徵明主动前来拜访朱浩,得唐寅提点,文徵明虽不知朱浩在新皇体系中的作用,但也知这位小状元来头很大,可能是改变他一生的人物,所以文徵明见到朱浩后非常客气。

“文先生,您是家师的朋友,便是我师长,不必如此客气。”

朱浩笑着跟文徵明寒暄。

文徵明急忙拱手:“哪里,哪里,在下一介寒儒,岂能与朱大人相比?”

论恭维人的本事,文徵明真有一套。

“大人”在唐宋以前,泛指父母叔伯等长辈,元及以后的朝代,才逐渐出现称呼官员为“大人”,比如《西游记》中,唐僧一行途经诸国城门,皆称门使为“大人”。朱浩心说,以“大人”来对自己称呼的,你文徵明算是第一个。

但问题是,历史上文徵明也算是有节气,拒绝宁王的征召,眼光独到,至少比唐寅那货强……朱浩一直觉得,唐寅应召前应该不是不知晓宁王的野心,前去江西为红颜多过其它,或许就是被娄素珍蒙蔽了双眼。

这大概也是为何后来见到娄素珍,甚至是见到心仪女子时,唐寅都很扭捏的原因。

算不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朱浩道:“文先生客气了。今日不过是例行一见,约个地方,回头有事只管派人来知会……唐先生说,过几天会有江南工匠到京城,到时望文先生引荐。”

“要的,要的。”

文徵明显很欣慰。

自己既是给唐寅做事,又能接触到新皇跟前的人。

相比于朝中官员勾心斗角,文徵明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仕途前景,所以朱浩不用担心他出去乱说。

也没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小人物”。

尽管文徵明在文坛中地位不低,但在官场,文徵明连个屁都不是,考中举人或还有一点社会地位,一个生员能干嘛?

去当个教书先生,连那些豪门大户的门都进不去呢。

……

……

朱浩给文徵明留下联络方式。

现在朱浩给了文徵明一个联络人的身份,尽可能从江南招募一些士子和工匠,为自己所用。

唐寅和文徵明别的不行,在文坛的号召力还可以。

江南像唐、文二人这样的落魄书生不在少数,郁郁不得志,读书人遍地的江南,有一点学问,会作两首诗,提笔写一幅不错的书法,或是作一幅山水画,便自诩文人,但距离士族阶层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些人心比天高,命却比纸薄。

都是眼高于顶的读书人,本来就算考中举人或进士,走上仕途,也未必有大好前景。

但现在朱浩给了他们一条捷径,可以到京城走上官途。

朱浩又见了孙孺。

孙孺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见到朱浩便抱怨:“先生,您让我在国子监中多结交一些人,有什么用啊?朝廷官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我介绍的人都有机会当官,那我怎么现在还在国子监厮混?”

朱浩不但用唐寅的号召力,从江南之地征募士子,也试图从国子监中寻找人才。

指望孙孺这个二愣子不可能,这件事更多是依靠公孙衣。

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公孙衣跟孙孺的能力半斤八两,都不是那种极具个人魅力,能让别人心甘情愿投诚并为之所用的大才,在号召力上远不如唐寅和文徵明这样的名士。

朱浩道:“正统官缺,自然轮不到他们,但谁知以后朝廷会不会多出一批此前从未有过的官缺?”

“啥意思啊,先生?”

孙孺听得很糊涂,“听您话里的意思,先生以后要自己开个小朝廷?”

“就当是吧,你有意见?”

朱浩瞪着孙孺。

孙孺顿时没了脾气。

朱浩冷冷瞥这小子一眼。

其实有一点朱浩不是在敷衍和欺骗,他的本意就是要开个“朝廷”。

要改变时代,就得在朝中新设官位。

矿山、冶炼厂、大型工坊、船厂、火器场……这些不单纯需要工匠,还需要行政和管理人员,若以后朱浩真有机会控制这些新衙门,当然需要跟朝廷原有的体制进行对接,指望那些传统出身的进士?

他们能乐意?

这些人进了新衙门能好好办事?

这些新衙门里,要的可不是职业政客,最好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那种,比如说文徵明。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