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06章

作者:天子

朱浩想了想,续道:“皇庄即便真的落到百姓手中,从此以后内府将会变得空虚,一旦有何需要,说点不太……中听的话,新皇对兴王府的潜邸格外重视,到时要派人修筑兴王府,或是重修献王陵寝,再或是要增加修筑宫殿的费用,皇宫日常用度等等……

“怎么说呢,民间有一句话,叫做拆东墙补西墙,可能此话不是很贴切,但总归内府一旦有需求,没了皇庄供给,就得户部来填补。”

杨慎本来不想承认,但最后又点了点头:“如你所言,就算皇庄田地顺利变卖,这笔银子多半还是会用在内府,而不是户部。”

朱浩道:“以我所见,那不如不变卖了,或者说朝廷干脆不要牵扯进皇庄之事便可。”

“什么?”

杨慎瞪着朱浩。

你小子可以啊,我问你处置意见,最后你的总结是别去管、不处置?

让我们撒手?

朱浩好似不知道杨慎的态度一般,继续分析:“听闻兴王府随同陛下到京师的扈从不少,这些人有的被安排进锦衣卫,有的则进入宫闱,还有不少王府属官只能安插到朝中各衙门,但他们本身能力低微,并没有处理朝务的能力,留在京城又缺乏生存的资源……”

“嗯?”杨慎皱眉。

最开始,他很生气,觉得朱浩的话形同背叛。

但再一想,朱浩从来没说要加入自己,何来背叛一说呢?

而且只有像朱浩这样不依附于“权贵”,遇事可以不顾立场,秉公直言,他的意见才具有更多的参考价值,而不像杨维聪那样,明明表面上对自己千依百顺,可暗地里却在帮新皇做事!

相比而言,朱浩这种中立的思想难能可贵。

不为了依附而刻意挑你爱听的话说。

朱浩道:“我想,陛下要收回皇庄的处置权,多半是为了安置兴王府的旧人吧?一些兴王府中的典吏,本就无处置朝廷大事的能力,将他们安置在朝中,反而会令朝廷衙门臃肿、效率低下,还不如让他们去管理皇庄,给内府供给用度不说,还让他们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杨慎摇头苦笑:“你的观点倒是很新颖,先前没有任何一人曾跟我提及。”

朱浩惭愧一笑:“我也就是随口乱说,因为我曾在王府中,见识过这些人的能力,他们连王府内的事都处置不好,他们在王府主要承担什么职责?也就是管理兴王府的王庄罢了,就这个他们有点经验。”

“嗯?”

杨慎目光深邃,他在朱浩的“无意”提醒下,好似想起什么。

他听父亲说过当日在朝堂上皇帝的言辞,当时皇帝明明是说,要找有经验的人来管理田庄,还让朝臣廷推人选,当时没人把这话放在心里,只当是皇帝的托词。

现在仔细想想,其实那时皇帝不就已在暗示,要让兴王府那些典吏出来管理皇庄?给他们找点事情干?

朱浩道:“眼下陛下很重视皇庄处置,若是将皇庄变卖,土地难免会流转到勋贵手上,若是以兴王府的属吏来打理,既能给朝廷减少开支,又能让兴王府的人有事情做……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

“以我看来,可能现在陛下也很头疼吧,毕竟兴王府有从龙之功的人不在少数,跟着一起到京师,回头他们的家眷也会迁来,这么多张嘴不好养活啊。”

“呵呵。”

杨慎听到这里,满脸是笑,“你说得倒也有几分道理……那你认为当如何?”

朱浩摊摊手:“换作是我,干脆不理会得了,那么多兴王府属吏,到了京师,入朝能有何作为?不如让他们去管理皇庄,他们肯定乐意,既给朝廷减少了俸禄上的开支,同时也避免这些人干涉朝政,有何不可?若是作那无谓的坚持,导致陛下跟文臣间生出嫌隙,实在是得不偿失。”

换别人跟杨慎这么说,杨慎啐他一脸唾沫都算轻的,估计巴掌早扇过去了。

让你提意见,你居然让我们妥协?

但这话从兴王府出身,并一直对外宣称保持中立,不想牵扯朝廷是非的朱浩口中说出来,却带着极大的说服力。

“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朱浩淡淡一笑,“杨兄就当没听到我的话……在下人微言轻,望杨兄不要往心里去。”

杨慎望向朱浩的目光中,又多了一些别的意味。

连朱浩都觉得,这货不会真的觉得我说的是至理名言,对我言听计从吧?

我不过是在你们面前装样子继续保持中立罢了,可别真让我歪打正着,我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杨慎道:“好,朱浩,你的意见我记下了,回头我会跟家父提及,谁都不希望君臣之间再起嫌隙,也如你所言,兴王府的那些典吏入朝,确实不希望他们干涉朝政,索性放他们去管理皇庄,一劳永逸。”

……

……

杨府。

杨廷和书房。

“……什么?你让为父袖手?让陛下派人打理皇庄?用修,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杨廷和刚回家,正在为朝中事务烦忧,打算回来后加加班,结果儿子来说的一通话,差点把他的鼻子给气歪了。

杨慎道:“父亲切莫动怒,先听孩儿的分析……”

于是乎,杨慎几乎是将朱浩的一通分析,原原本本说给了杨廷和听。

本来杨廷和怒不可遏,差点就想抄起案头的砚台去砸儿子,但随着儿子讲述的内容推进,脸色逐渐变得阴沉,最后居然闭目沉思起来。

杨慎叹道:“从一开始,父亲在皇庄事情上便对陛下有所误解,他并非是要刻意保留皇庄,而是因为都督府贱卖皇庄田地,损害朝廷利益,陛下气愤不过。加上陛下身边有太多因从龙之功而鸡犬升天的庸人,陛下也在踌躇该如何安置,明明有皇庄可将这群人安排好,却被都督府贱卖,换作是孩儿,也会恼羞成怒。”

杨廷和眯眼打量儿子:“用修,这些想法,你因何而生?”

换作以往,杨慎大可直说是朱浩提及。

但现在他却知道,若说这是朱浩的意见,杨廷和肯定不会同意,反而会怀疑朱浩的动机。

第537章 一石二鸟

“是孩儿苦思而出,若有违父亲的意愿,还请父亲责罚。”杨慎主动承揽,功过皆由己抗。

当杨慎将此话说出,便说明他对朱浩的信任,已从表面的欣赏,往更深层次的倚重方面发展。

杨廷和目光锐利地望着儿子,良久后点头:“用修,未曾想,第一个劝为父放下执着之人,竟然是你。”

很中性的评价,杨慎不知父亲是同意还是反对,不敢接话。

杨廷和转而看着桌上的一份信函道:“为父刚得知消息,说是载着兴王妃的船只,已至通州,同时户部尚书孙志同将会在两天后抵达京师,或许陛下又要为兴王府的名分做一番抗争。”

杨慎道:“眼下不正是与新皇放下成见的机会?”

杨廷和嘴角浮现出个别有深意的笑容:“用修,你一向态度坚决,遇事少有转圜时,为父一直觉得这是你的软肋,现在看到你有所转变,为父甚感欣慰。此事为父会在思量后酌情处置,你先回去吧。”

杨慎一怔。

想了想自己以往行事风格,的确有点轴,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这次跟朱浩探深入讨一番后,居然会被说动?

我这是怎么了?

杨慎先前并没觉察,朱浩与人论事的能力如此强,让他一个坚定的“与不法势力做斗争”的勇士都下了一阶台阶?

难道是因为朱浩这小子的人格魅力太强了?

……

……

杨廷和乃老成持重的政客,不会在某件事上固执己见,导致自己众叛亲离。

他还想在朝中继续为官,想要维护大明法统,让国势蒸蒸日上,就必须要有所妥协,而且他听了杨慎转达的朱浩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次日朝堂上,杨廷和主动提出皇庄处置之事可以延缓进行的奏议。

此议一出,杨廷和派系之人面面相觑。

先前坚持要革除正德时期积弊,现在杨廷和你这个始作俑者却率先调头转向?

我们还想就此跟新皇据理力争呢,你这个浓眉大眼背叛革命的家伙拿我们的热血浇花呢?

朱四当然非常认同。

不过他也按照朱浩的吩咐,在朝堂上赞扬了杨维聪最近一系列“政绩”。

“……新任户部主事,一心为朝廷着想,先前以高价售出一千四百顷田地,开了个好头,朕酌情赏赐,加俸一等,望其再接再厉。”

朱四虽然没给杨维聪升官,但言外之意,杨维聪为朕干活异常卖力,就应该得到这样的赏赐。

当新皇把此话说出,很多杨廷和派系之人好像明白了为何杨首辅会转向。

或许是杨廷和看到杨维聪在推进卖地之事上颇有进展,想遏制这种趋势,所以才会提出继续保留皇庄,留给内府盈利,也是为避免增加户部不必要的支出。

虽然名义上卖地的银子收归户部所有,但那就是一锤子买卖,皇庄所能创造的价值长远而持久,内府也需要有经营的手段,不能说皇帝想要钱一律从户部支取,户部可填补不了这个无底洞。

……

……

“……介夫,真没想到,处理皇庄之事会如此发展,看来现在你想让陛下回头都难了。”

回到内阁后,蒋冕一脸感慨地对杨廷和说道。

杨廷和摇头:“新增户部主事,不能以变卖田地为主,当以继续打理皇庄为首要任务,先前我看过内府账目,内库余下银两不足十万,一旦有何开支,只怕要从户部调拨款项。”

蒋冕迟疑道:“不过……继续打理,恐怕要比直接变卖困难许多。”

言外之意,这是要给新皇和杨维聪继续设槛找麻烦。

你杨廷和不可能那么好心,突然来个回心转意,恐怕是因为你看到杨维聪在卖地事情上进展很大,接下来会有大批田地出手,一锤子买卖多容易?让人继续打理才麻烦,那需要不断往里边填充人手,还需长时间盯着。

“杨达甫还是先回翰苑吧。”

杨廷和补充了一句。

蒋冕略微讶异,随即明白过来,杨维聪这是彻底惹恼了杨廷和。

你为新皇办事如此卖力,所有人都认为你已经投靠新皇,还想继续留在新设的户部主事位置上过好日子?

美得你!

蒋冕问道:“谁人来接替此职务。”

杨廷和道:“陛下不是早就想让兴王府出身的唐寅来担当此职吗?若要继续打理皇庄,非要用到兴王府旧人……杨达甫始终是北直隶士子出身,之前从未曾在兴王府中效命,他不适合。”

“哦。”

蒋冕一听,这话有那么点道理,但随即便带着疑惑问道,“可户部主事之差事,乃正六品京职,非进士出身少有人担当此职……唐寅初入官场,就给他委派这等差事,是否太……快了?”

杨廷和冷冷道:“此差事看似机要,但所行都是皇庄运作之日常繁琐小事,并无上升空间和渠道,且若唐寅专顾于此等俗务,也就无暇分心朝中其他要事,如此既卖了陛下人情,也堵上了唐寅干涉朝政之路,有何不可?”

蒋冕总算明白了,杨廷和之所以同意皇庄继续保留,系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或许是之前杨廷和得知兴王府体系中有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唐寅,知道新皇登基后很多政策或出自此人规划,感受到对手施加的压力,想来个明升暗降,把唐寅安排到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专职管理皇庄的户部主事位置上。

如此一来,既跟新皇达成和解,又杜绝了唐寅对朝廷其它事务的干涉,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蒋冕道:“那达甫他……”

其实蒋冕看出来了,杨维聪仕途堪忧,说是将其调回翰林院,但不到半个月就被折腾一大圈,大概率以后在翰林院也待不长了。

杨廷和略带着恼:“他不是在处置王府事务上缺乏经验吗?兴王府长史如今还空缺,调他去便可!”

“啊?”

蒋冕无比震惊。

把杨维聪调去当兴王府长史?

这简直堪比杀人啊!

但再一想,既然杨廷和觉得杨维聪暗地里已投靠新皇,把杨维聪调去兴王府当长史,既符合新皇的意愿,又表明杨廷和将此人弃之不用,对杨维聪既是惩罚也是机遇……你们的人给你们塞到他该去的地方……

这就是杨廷和的手段。

蒋冕点点头:“若真是如此,让其增长一下见识,累积资历,也是好的。”

表面上如此说,心中却在嘀咕,杨维聪干什么不好,非要去投靠新皇,这是自断仕途啊!

你小子不看看如今朝堂是谁的天下?

得罪文臣之首有你好果子吃?

但再一想,或许杨维聪赌的就是未来的前程呢?

杨廷和始终会从朝中退下去,等新皇完全掌握朝政,或许杨维聪的“春天”就来了吧。

希望你小子能等到那天。

……

……

下午朱四见到朱浩时,脸上满是得意,跟朱浩讲起了杨廷和在朝堂上主动提到保留皇庄之事。

“……杨老头估计气疯了,朕还特地下旨奖赏杨维聪,让他以为杨维聪为朕干活很勤快,以为朕对其很倚重,下午听说吏部那边闭门协商……既然要保留皇庄继续经营下去,杨维聪就不宜再当这个户部主事,本来他就是临时征调,可能马上就要回翰林院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