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26章

作者:天子

朱浩板着脸问道:“想女人了?”

“嗯。”

孙孺一张脸异常憋屈,“上京时,家里边不让我带夫人,说是要给我纳妾,却要等回乡后才行。以往说我考个秀才就行,现在估计逼着我考进士……这不是要了我的老命吗?”

朱浩撇撇嘴。

孙孺有一点好,就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上限,能考中生员就不错了,举人的功名纯粹是朱浩帮他争取来的,至于进士……要是题押不中的话,就得期冀下辈子投胎的时候脑子好使一点。

“女人先别惦记,若真忍不住的话……自行解决,会试将近,别招惹事端,低调做人。”

朱浩当然不会与孙孺去什么教坊司,民间秦楼楚馆也不会去。

反而要看紧孙孺,万一这小子在风月场所跟人争风吃醋出了事,怕是连到手的举人功名都能丢了。

这年头对于士子的清议很看重,孙孺酒品不咋地,出门就喜欢与人较真儿,这种人相识的可以把他当成笑料,一笑置之,不熟悉的绝对会一通老拳招呼上。

“早知道的话,我就带俩丫鬟来,或者半路上买俩丫鬟。”孙孺垂头丧气。

正说着话,路边有大队人马涌来。

二人停下脚步,等队伍过去后,旁边摆摊的小贩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城管来了,但问题是人已经过去……

“这位仁兄,出啥事了?”

朱浩问旁边一名摊贩。

那人道:“读书人没个眼力劲儿,这都要开打了,还不赶紧躲开?被人攮一刀,可没人赔你银子。”

孙孺很好奇:“这是要打架吗?当街开干?县衙和顺天府不管吗?”

朱浩已经会意。

“走了走了,别在这边看热闹,躲远点。”

朱浩拉孙孺急忙离去。

孙孺频频回头,问道:“先生,到底啥事?”

“回去再说吧,这京师不是太平地方,说是天子脚下,但现在皇帝不在京,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啊。”

朱浩笑呵呵强拽人走远。

……

……

朱浩回去后,便带孙孺去见唐寅。

果然这边消息已传开,说是京城内发生大规模械斗。

唐寅在听陆松讲述,听完好奇地问道:“谁人如此放肆?”

朱浩本来没打算掺和,闻言道:“还能是谁?必定是寿宁侯和建昌侯一方,另外一边……估计也是勋贵吧。”

陆松点头:“据说是庆云侯。”

原来是周家和张家两家勋贵开战……

因为本朝朱厚照的夏皇后没什么存在感,使得外戚夏家没什么存在感,纪太后又死得早,纪家没什么人,论当朝勋贵,也就外戚周家和张家蹦跶得欢,而且隔着几十年,从父辈到子辈不间断殴斗。

“原来是老恩怨。”

朱浩会意。

唐寅好奇地望过来:“你怎什么都知道?学问和人情世故可以理解为你心思缜密,那京师内权贵情况,你从何而知?”

朱浩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伸出两根手指,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意思是我耳聪目明,能听能看。

旁边的孙孺道:“师祖,徒孙我跟先生去礼部礼房,出来就见到大批人准备械斗,摊贩都忙着收拾挑子走人,还好先生催着走,不然可能真卷进去。”

后院,蒋轮在蒋荣陪同下匆忙而来,上了阁楼便急道:“听说京城又打架了,这次是寿宁侯跟庆云侯的家人。”

唐寅道:“刚听说了,顺天府和都督府那边可有过问?”

蒋轮一脸回避之色:“两家都是当朝勋贵,谁敢管?今上也不在京师,这事估计也就太后能过问……但太后一定不会站在周家那边……”

朱浩笑道:“太后若得知此事,估计会搅浑水吧。”

虽然周太后已经死了十五年了,但周家在朝中的势力仍旧不小,也是因为当初孝宗对这个奶奶非常孝顺,加上文官推崇这种孝道,连张太后都不好意思把周家人怎么样。

更主要的是……张太后也怕朝中人攻击他两个弟弟,所以遇到这种事从来都是搅浑水,尽快息事宁人。

正是因为朝廷态度向来如此,才使得张家和周家一直无所顾忌,把京城当自家后花园,想打就打,这也是正德朝乱象之一。

“那朱浩,这跟我们……有何关系?”唐寅问道。

朱浩摇头:“这跟我们无关,不过可以借此给世子上上课,让他知道京师是怎样一个状况,就当是以一个实际例证告诉他大明朝堂已经乱到何等地步……”

蒋轮很惊讶:“朱先生打算拿京城勋贵械斗之事,去教育世子?”

朱浩打量蒋轮一眼。

心想,其实是给你上课才是真的,因为这也是以后你要干的事。

周家没落,难以跟张家抗衡,但你蒋家眼看就要崛起,以后跟张家抡起棍子、刀子招呼的任务,多半要落在你身上。

任重道远啊。

第427章 王法

朱浩用周家跟张家的械斗,给朱四上了一堂生动的外戚课。

总的来说,就是不能因为外戚是皇帝的亲戚,便放任自流,外戚犯法同样要用严厉的手段制裁,以法度来稳定大明的江山社稷……这其实就是当初朱祐杬对朱四寄予的厚望。

最早隋公言在王府当教习,崇尚的就是法家,而后朱祐杬又让唐寅对朱四讲过专门的法制课。

这使得朱四很小就知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道理,朱浩说的话他完全赞同。

“那朱浩,如果以后我真有机会当上皇帝,是不是说……我就要如此来限制外戚?”朱四问了一句。

朱浩笑了笑。

讲了半天,你总算悟了,我为什么给你讲这些,就因为这是你以后将要面对的课题。

“无论谁当皇帝,都一样。”朱浩强调。

朱四笑嘻嘻道:“那如果是你……算了,不说你,就说如果是唐先生以后犯了过错,也要惩罚吗?这样会不会太苛刻了一些?”

朱浩严肃道:“宽容的法度会带来秩序的崩坏,无论是谁,哪怕是提出这一切的我,犯罪就要惩罚,若是总想着因为以前有功劳,想要功过相抵,或是因其亲近而不加以惩戒,那就会出现皇帝身边一群佞臣,为非作歹却无人追责的状况。

“我进王府时,袁长史曾出过这方面的考题,当时我给出的意见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莫说是我们,就连你自己,也不能滥杀无辜,你想想现在的皇帝,到了江南后派人到民户劫掠女子和钱财,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

“这到底是大明的天下,是他自己治下的百姓,而他却枉顾王法,引来万民唾弃,这样的大明难道能长治久安?”

朱浩的言辞很激烈。

朱四却听出一些味道,反而很爱听。

他最喜欢听朱浩抨击当今皇帝的言论,这说明朱浩没有给当今皇帝当忠臣的想法,让朱四觉得朱浩跟他一条心。

“我明白了,无论是谁,包括我自己,犯了罪都要受过。”朱四道。

朱浩这才点头:“你明白就好,但明白道理是一回事,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需要莫大的毅力和勇气。君子近于亲而远于义,不想做不义的君子,就一定要恪守规矩,不能开先河,一旦打开个缺口,再想合上就难上加难。这一点你要切记。”

朱四小脑袋瓜点个不停。

具体能否深刻领会另当别说,但至少字面意思他听懂了,而且并不觉得朱浩的意见有何冒犯。

……

……

周家跟张家之间的殴斗,在京师引发轩然大波。

但如朱浩所料,这种事皇帝不管,太后不问,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事化小。

这天朱浩去找唐寅时,蒋轮正好跟唐寅提及此事,说了一些民间鲜有传闻的内情。

“……顺天府的人报上去,双方死了六七人,伤了几十人,乃是为了京师某地段商铺的归属……庆云侯从外面低价盘了几个商铺,寿宁侯眼气也去商谈……一个东家被两边刁难,亏了本钱不说,还被人拉出去打……这京师的营生不好做啊。”

唐寅听了直皱眉。

做生意本是明码实价,你情我愿,但因为京师有这么一群权贵存在,规矩也就成为了摆设。

你的铺子地脚好,生意佳,我看到就要抢过来,也不是白要你的,本来价值一千两,我给你开二百两……你不卖给我就把你弄进官府大牢折磨,先是周家抢,张家听说周家占了大便宜,便想来个后来者居上……

最后铺子的主人被折磨得不轻,亏掉铺子不说,差点儿连性命都丢了,而张家和周家为了谁能最终抢到铺子,还干了一架,闹出人命案来。

蒋轮道:“这群人真不把大明法度当回事,就这样锦衣卫还不让民间的人议论,一旦听闻就抓入大牢,但背地里谁不戳这两家人的脊梁骨?大明要完喽!”

朱浩侧目看过去。

真是事不到自己头上,就可以说风凉话是吧?

好像你蒋轮历史上是什么正人君子一般,那是因为当下你还没有获得周家和张家的权力,才会这么说,等你拥有了,估计你比他们也差不了多少。

朱浩板着脸道:“他们可以无所忌惮,是因为没人惩治,如此他们才会变本加厉,但若从一开始就受到严厉惩戒,看谁敢再犯?这便是缺乏监督导致的结果。”

唐寅问道:“朱浩,你怎突然提到法度问题?”

蒋轮笑嘻嘻道:“他们都是皇亲国戚,今上不管,谁敢管?”

朱浩摇头叹息:“如果权力的获取乃自上而下,自会出现这种状况,但若是权力自下而上,那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做事也要有所收敛,不敢明目张胆乱来。”

“朱浩,你在说什么?”

唐寅继续皱眉。

朱浩耸耸肩:“假设民间舆论会让庆云侯和寿宁侯失去爵位,你猜他们是否敢这般乱来?没人在意百姓的意见,结果就是变本加厉,要是让百姓获得这种权力,就要……算了,时代不同,说了白搭。”

唐寅苦笑:“你总算知道说了白说,还费那么多心干嘛?都不知你脑子里整天想什么。”

蒋轮笑呵呵道:“不提这糟心事了,最近我们少出去,锦衣卫到处抓人,不单是为张家和周家殴斗之事,听说还要捉拿跟宁王交通的乱党。听闻京师和地方的官员人人自危,很多人在京师活动,唐先生曾在宁王府谋事,可别被他们误会了。”

宁王谋反被抓,皇帝现在正“南征”,江彬想借机打压那些不听话的官员,还想捞钱,自然想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以往宁王送到京师的礼不少,朝中收过宁王礼物的官员比比皆是,江彬自己收得就不少,现在他却摇身一变,利用所掌控的东厂和锦衣卫系统,要查“交通宁王”之人。

自己查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跟江彬走得近的官员也不怕被查,但政敌就要小心了,一不小心帽子就给你扣在头上。

唐寅点头:“这几日我除了给世子上课外,很少出门……其实就算我出现在京师,也都被人遗忘,谁记得我这个散人?”

唐寅很郁闷。

自己在京城没有什么存在感,刚开始别人好奇之下,投拜帖还会赐见,但久了就没人搭理,生怕受他牵连惹来麻烦。

蒋轮道:“别人不在意,我在意,兴王府都把唐先生当自己人,今天咱就好好喝一顿,我做东……也不出门,我刚雇了两个厨子,手艺不错,精通北方菜系,就算尝个新鲜也是极好的……”

“哦?如此甚好!”

两个酒鬼,听说有美酒佳肴,顾得上什么权谋斗争,只想着好好搓一顿,来个不醉不归。

……

……

朱浩这几天也是少有出门。

毕竟考期临近,他需要备考,倒是给朱四上课的事没耽误,就算给朱四上课也都只是讲一两个时辰,有时候干脆让朱四自己去看看史书,以史为鉴,了解一些历史典故,从中汲取营养。

遇到朱四不理解的地方,朱浩才会从旁讲解,偶尔还会出几道题目,让朱四发表感想。

正月十五,京城花灯会,朱浩没有参加。

当天唐寅和蒋轮等人一起出去游玩,朱浩早早便休息,第二天一早得到一封“拜帖”,乃是朱万宏托人送来。

“真是阴魂不散。”

朱浩看完信,本不打算去,但又知道朱万宏定是有事相商。

京师这地方,自己单独去显然不合适,便叫上陆松,又多带了人手,这才前往约定的地方。

乃是一处食肆。

辰时刚过不久,距离中午饭点尚有一段时间,食肆里很是冷清,朱万宏穿着厚厚的冬装,兜着手坐在窗口,不知道的以为他有毛病,居然大冬天吹冷风。

朱浩上来后,朱万宏让伙计上了热茶,等茶杯到手上后,竟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

朱浩问道:“大伯竟如此窘迫?”

“不窘迫,日子过得挺好,俸禄照发,这里可比安陆自在多了,吃得好,睡得好……”朱万宏说着,突然瞪大眼望向朱浩,“我说大侄子,你在安陆土生土长,到了北方可还适应冬天的严寒?”

朱浩道:“多穿几件衣服,多吃点彪子肉,抵御严寒没问题。大伯有事直说。”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