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23章

作者:天子

朱浩道:“我倒觉得,世子留在京师没什么不好。”

唐寅叹道:“容易被你控制,是吗?”

“不能叫控制,应该叫互相学习,世子在京师这段时间,成长很快,学会了单独去见外人,对于市井之事多有了解,民生疾苦了然与胸,我实在想不通,他回到安陆,回到兴王府那个囚笼,对他来说是什么好事。继承了兴王之位,再想离开安陆州城一步,都会被人盯着参劾,那有何意思?”

以朱浩之见,别看现在朱四像笼中鸟,拥有的自由度却很高,若是回了安陆,那才真的成了笼中鸟,而且是华而不实的金丝雀。

兴王朱祐杬离开安陆州城,到江堤上慰问,就被当时的知州张也铮参奏,大明的藩王不能随便离开属地城池,朝廷一直像防贼一样防备着地方上的藩王。

“那你觉得,世子几时回安陆比较妥当?”

唐寅试着问询。

连唐寅自己都觉得,安陆不错,至少这几年已有家的归属感。

朱浩道:“不好说,或许陛下突然想起来有这回事,下旨册封,世子就能回去了,不然的话,来年年底吧……到时是否需要回去另说。”

“这话从何说起?”唐寅不解。

朱浩心想,难道告诉你那个胡闹的皇帝,历史上回京的路上落水染病,到京城后便命不久矣?

若真是那样,估计杨廷和会上奏朝廷,让兴王暂时留在京师,这样就免去了到地方迎接新皇的准备,就地把人塞进皇宫就能当皇帝了。

但这并不是朱浩所要追求的效果。

把朱四暂时控制起来,是朱浩的计划之一,但也需要在朱厚照死之前,让朱四顺利返回安陆。

只有这样,继承皇位的主动权才能牢牢地掌握在朱四手里,若是一直留在京师等着被文臣推进金銮殿,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朱四一直当傀儡……大礼议之争需要一个由头,适时地展现出朱四的强硬。

……

……

正德十五年的春节,别人阖家欢聚,兴王府在京人员却远离家人,思乡心切。

大年初一。

京城各处都很热闹。

朱四不用上课,要求带他出去游玩,蒋轮本要当天去见建昌侯张延龄,却被告知张延龄这两天闭门谢客。

“摆明是收了钱,不想办事。”

蒋轮在向唐寅拜年时,提及此事。

直至此时他才发现,原来结交的张延龄这个朋友,一点作用都没有。

唐寅心不在焉看着路上来往的车辆,突然回头问上一句:“朱浩呢?”

“嗯?”

蒋轮不以为然,“朱先生不在你这边,那就是去世子那边了呗……”

“不会,他去世子那儿,怎可能不叫上我?今早起来我就没见他人影,莫非他有什么我不知道的计划?”

唐寅心中产生一股不安,新年第一天见不到朱浩,他觉得朱浩背地里有什么阴谋。

但其实唐寅真是多心了。

因为当天朱浩忙着去筹备自己在京师的实验室……

中午回来时,唐寅已在朱浩落榻的院子堵人,朱浩不满地问道:“不是说好了,你少来这里吗?也不怕被人盯着?”

唐寅直接道:“你干嘛去了?”

朱浩将自己的行程一说,唐寅心中奇怪,不解地望了过来。

“会试马上到了……如今陛下不在京师,会试过后的殿试估计没指望了,我可能要在京师多留个一年半载,安陆那边的事不能落下,需要时刻更新科学技术,那毕竟关系到我的身家呢。”

朱浩的意思是,就算我人在京师,也不能耽误赚钱。

朱浩又道:“年初各地来京赴考的考生会进一步增多,我准备出去跟他们会会面,探讨一下学问,只是被人问及师承的话……”

唐寅皱眉:“我给你丢人是吗?”

“那倒不是。”

朱浩笑道,“我是不想给先生蒙羞,此时先生大任在肩,暂时还是当个隐形人比较好……对了先生,最近你最好多去见见那位朱夫人,她在京师很是寂寞,很多事想找人倾诉,而你近来……好像把人家给冷落了。”

朱浩所提之人,自然是娄素珍。

自从娄素珍跟朱浩一行抵达京师后,便安排了一个小院给她居住,养花种草,平时也就刺绣、作画,人倒是清闲,心却定不下来。

唐寅则因宁王健在,不好“下手”,有时烦闷起来不敢独自面对娄素珍。

朱浩只能理解为,唐寅这个中老年男人因为感情方面受过挫折,对女人有一点惧怕,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唐寅听朱浩提到娄素珍,面色不善。

却被朱浩拉着去见朱四去了。

……

……

正月初一下午。

朝廷派人前来传旨,却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太后的懿旨。

张太后在懿旨中表扬了朱四的孝道和向学之心,督促他好好学习……送了两名宫女过来伺候,几乎将活蹦乱跳的朱四吓得腿都软了。

是个人都会猜想,太后如此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朱四身边安插眼线,将朱四的一举一动告知皇宫那边,再就是若要对他朱四下手,随时有人可充当内应。

“朱浩,你说这可怎么办?人就在后院,还说晚上守在我房外,她们不会……暗杀我吧?”

朱四惊慌失措,当一旁的唐寅是小透明,只问朱浩一个人的意见。

朱浩笑道:“莫要担心,太后若真要对你下手的话,不用等到现在,这里可是京城……”

唐寅也附和:“为人臣子,坦荡磊落,无须担心是否会被当权者所害,实在是没那必要。”

以唐寅看来,太后要捏死你,跟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何必要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朱四还是不太相信:“若是不教而诛,天下人必定非议,所以便想暗中谋害。”

唐寅皱眉。

朱四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但危机意识却远比常人强烈。

但是不是……有点胆子太小了?

朱浩道:“太后就是在你身边布置眼线罢了……可能她对东厂和锦衣卫日常上报的讯息不满吧。但反间计你听说过没有?这对我们而言,反而是机会。”

第423章 京城文会

将朱四成功安抚住,朱浩与唐寅告辞离开。

路上唐寅问:“你将如何施展反间计?”

朱浩没好气地道:“不过是为了安抚世子紧张的情绪才这么说的,什么反间计不反间计的,先生有什么好计策只管自己施展,别问我。”

“切,我还以为你早有定计,感情你对此全无准备?这可不像你平日的作风啊。”唐寅学着呛了朱浩两句。

双方这种互呛都不痛不痒,反正互相间又没什么影响,就当是斗嘴逗乐。

……

正月初五这天,京城开市。

朱浩与唐寅难得凑一块儿出游,带上了蒋荣、孙孺和陆松。本来蒋轮也想一起,但蒋轮毕竟是兴王的舅舅,目标太大,朱浩言明利害后就自动放弃。

走在热闹的大街上,感受到京师浓烈的过年氛围,唐寅不由心生感慨,差点儿又想吟诗作赋。

以朱浩估计,唐寅之前穷困潦倒,后来投奔宁王、兴王,都在王府中过日子,很久没有接触正常人的生活,与社会有点脱节了,如今重新感觉到市井氛围,难免老怀感慨。

“今年是会试年,各地学子齐聚京城,各处都在举行文会,多以地域划分,也有跨省间的联谊,但比较少见。你该多去见见湖广地方士子……你连鹿鸣宴都未参加,还是要与乡榜同年多多沟通才是。”

唐寅说完打量朱浩,意思是你应该去湖广会馆这样的地方瞧瞧,以你湖广乡试解元的身份,别人会主动巴结。

朱浩道:“我在安陆考了个县试案首,那些士子就差点儿把我给撕了,若被湖广地方上的士子看到我真容,指不定怎么针对呢。我去见他们,属于吃力不讨好,他们会想方设法证明学问比我强,我这解元名不副实,为何要徒添烦恼呢?”

“这……”

唐寅看了眼身边笑个不停的孙孺、陆松等人,这帮同伴都能感受到朱浩那种“悲苦”。

小小年纪考个解元,别人必会将他当成“关系户”,谁都不会向一个小孩子屈服,结果就是不停比试……

一次输了不打紧,只要比到朱浩输,就可以对外宣称朱浩是通过关系或是瞎猫撞死耗子才考中解元……

唐寅道:“那你之前还说要去参加一些文会?”

朱浩看着远处:“京城这么多举行文会的地方,非要跟本乡本土的举子一道参加吗?听听别人探讨学问,做一个旁观者,落个耳根清静岂不挺好?”

“那你……出来连个目的地都没有?”唐寅放缓了脚步。

感情今天被朱浩带出来,就是瞎转?

陆松突然指着前方一处三层阁楼道:“那就是崇明楼,京城达官显贵,或是名儒,都喜欢在楼里探讨学问。”

“哦……”

唐寅望过去,脸上多了几分追忆往事的感怀。

朱浩道:“先生当初考科举的时候来过吧?”

一句话便遭来唐寅白眼。

你明知科举是我的伤心事,还非要当众提及,故意让我为难是吧?

“过去看看。”

朱浩说着,问一旁的孙孺,“钱带够了没?”

孙孺脑袋瓜急忙磕了几下。

他现在出门就是朱浩的移动荷包,钱都是孙孺自己的,他还很乐意花钱,主要是……平时都被朱浩禁锢在房间里读书,出门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花钱了。

对孙孺来说,不管钱是给谁花的,只要能花出去,那就是幸福。

“走走走,今天孙公子请客,他可是湖广乡试第三十六名,我们有名义去楼里凑个热闹,你们当我不存在就好。”

朱浩这下要凭借着自己徒弟的名声去凑热闹,正好看看别人是怎么做文会的。

……

……

崇明楼内。

此时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文会,探讨的不限于经义,更有最近儒学流派的探讨。

文会在二楼举行,宽大的厅堂内,至少聚集了四五十名学子,其中功名在举人及以上的,不下二十人,说话京腔京调,这群人应该是北直隶文坛的佼佼者。

“……夫以德而论自修,枉以道而论声名,诸子之长在于儒道而定乾坤……”

几人花钱买了“通行证”,得以上楼,此时楼上讲坛上正有一名男子在那儿侃侃而谈。

围着的众人聆听教诲一般,对其发言非常推崇,一番话说完,掌声如雷,拍马屁的人一个接一个,后面坐着的那些功名不行的,连接话的勇气都没有。

唐寅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准备当个旁观者。

陆松问一边正带着几分遗憾要下楼的士子问道:“那位是何人?”

那士子不屑道:“看你模样,并非文人,为何要来此等地方?那可是本届顺天府乡试解元,大名鼎鼎的杨公子,你不会连这都不知道吧?”

唐寅皱眉打量。

这士子明明感觉自己水平不行,与环境格格不入,方才遗憾离开,属于灰头土脸夹着尾巴逃走,却拿出一种“我认识杨公子那也是一种荣耀”的态度来喝斥外人。

“以为自己谁啊?”

孙孺一向心高气傲,自然看不起这种人。

再瞪向正在讲学的“杨公子”,孙孺撸起袖子,差点儿就要过去好好与之辩论一番。

朱浩抬手阻止:“先听听他讲什么,你贸然过去,纯属自取其辱,此人才学可不浅。”

唐寅皱眉问道:“你知晓此人?”

朱浩笑道:“杨维聪,去年北直隶乡试解元,早就声名在外,其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乃成化朝举人,本届状元的热门人选。”

陆松不由佩服:“朱先生对京师情况如此了解,随便到一处都知晓对方身份,佩服,佩服。”

唐寅道:“你别老说这种鼓励人的话,他知道什么?”

话是这么说,唐寅也很好奇,为何朱浩居然会对北直隶文坛的情况了若指掌,难道这个杨维聪真的很有名?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