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20章

作者:天子

内斗还没分出结果呢。

与此同时,首辅杨廷和宅邸内,兵部尚书王琼特地前来拜访,本要谈及王守仁在江西的境况,不知不觉就提到今日朱四出府之事。

“……兴王世子,未来的兴王,今天带着不少扈从自下塌地出门,到街巷游玩,路途中路过米铺和裁缝铺等处,均入内探查,询问物价,为自己添置衣食之用……不知杨阁老对此可有耳闻?”

王琼明显对兴王世子入京继藩之事非常关注,这在地方藩王中算是一件大事,很多藩主都盯着,想借朱四之事,看看朝廷对于一个未来的藩王有何动作,会不会出现朝廷欺压皇室旁支幼子的情况。

毕竟朱四进京,这件事本身就透着一丝怪异,让人觉得朝廷另有目的。

杨廷和摇摇头,表示对此全不知情。

相比于王琼的热心,杨廷和即便关心这种事,也不可能时刻派人盯梢,这有损他首辅大臣的尊严,事后自然会有人将朱四的动向一五一十跟他讲明白。

比如说眼下的王琼。

“以在下愚见,兴王世子体察民情,得献王谆谆教诲,乃有其父遗风。”王琼对朱四的评价很高,“在当朝诸多王子中,能像其一样,于市井间流连,知世情冷暖者,少之又少。着实难能可贵。”

杨廷和本就将王琼排挤在自己的小圈子外,对王琼的见地和意见,一直都有所保留。

杨廷和道:“可我也听闻,他到京师后,沉迷逸乐,连课业都不能专心以达,如此怎算得上是一国明主?”

这里所说的“国”,并不是大明,而是安陆地方的“兴国”。

王琼苦笑一下,似感觉这个话题有些突兀,进而重新提到王守仁之事:“伯安在江西,招惹来诸多非议,有人为让陛下顺利南征江赣,提出伯安与宁王暗中交通之构陷言论,若此时杨阁老发声,或能让其安心为朝廷办事。

“否则的话,伯安必将生出离朝之心,以他的能力,镇守一隅,既能守土安民,又可发展民生,实乃拨乱反正,济世安民之良才,将来可将其调到九边,威慑蛮夷……他年岁不大,若就此归隐田园……实在可惜。”

王琼对王守仁非常器重。

眼看王守仁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攻击,说这个平宁王最大功劳者,居然跟宁王暗中来往……这种诬陷简直令人发指,也让明辨是非之人觉得荒唐可笑,可即便如此,那些非议声还是不绝于耳,让人厌烦。

杨廷和微微颔首:“伯安他……的确是受人构陷。但若是因此而萌生退意,那就是不堪大用。区区挫折,如何就能令其颓丧?不过是陛下身边奸邪,想利用此事,让陛下南巡成行……你写信与他,劝说一番便可,何必来找我呢?”

王琼心想,若是我自己就能成功劝说王守仁,让其对朝廷恢复信心,那我还来这儿讨人嫌干嘛?

你当我不知道,我现在早就被你钉在朝中奸邪那一列?

王琼道:“伯安生平最敬重之人,便是杨阁老,您的话,他或能听进去。”

以王琼的想法,非要有杨廷和这样的文臣之首撑腰,才能让王守仁回心转意。

现在王守仁遭遇那么多非议,等于是被人“网暴”,明明立下泼天大功却被人说他是为了掩盖自身罪行,是个正常人都不想在朝廷干了。

我累死累活为朝廷办事,好不容易平掉宁王之乱,那可是拿性命拼出来的,结果到现在换来如此结局……

谁爱当官谁当去,我打算离开官场,安心研究学问去了。

但杨廷和的态度异常坚决:“伯安须磨砺之处尚多,德华不必多言,即便伯安离开朝堂,自有地方安身,将来朝中有变,定不会辱没他的功劳。平息舆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交给岁月,若他执意留朝,反而适得其反。”

虽然杨廷和也惜才,但对王守仁心灰意冷这件事,他的意见却是让王守仁先卸职,冷静冷静,随着时间推移,朝廷内外就会发现说王守仁跟宁王勾结这件事无迹可寻,荒唐可笑,等王守仁心态转变过来后,再将他调回朝堂当官便是。

王琼很着急。

虽然杨廷和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但王琼觉得,主要是因为杨廷和恨自己,才导致其对王守仁的遭遇熟视无睹。

“那……”

王琼正要说什么,却被杨廷和伸手打断:“当下要务,乃是令陛下早日回京,兵部要做好西北应急预案,若是鞑靼人来犯,定不能令军民有损……好了,就如此吧。”

王琼心里暗骂。

正德十二年皇帝出征后,这两年西北各处风平浪静,漠北早就传来风声,说是草原上受人推崇的“中兴之主”达延汗死了,现在各部族为了权力争斗不休呢,谁还顾得上来大明闹事?

难道草原人就不怕明朝皇帝是个疯子,带着大军直奔金帐而去?

王琼面对这么个执拗的杨廷和,无计可施,只能起身行礼告辞。

……

……

出府一趟,回到家的朱四很开心。

朱浩跟着木匠一起进到王府,二人见面后,朱四拉着朱浩的手说个不停。

“……京师可真好玩,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可比在安陆时好太多了,朱浩回头你跟我一起去好不好?”

朱四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京师的一切都觉得新鲜。

除了安陆的确地界不大,民风朴素,经济落后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朱四第一次“当家作主”。

相比于以往受父母之命出游,身边人都是受指派贴身保护,玩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处处受限。

眼下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身边的侍卫只能随他调遣,而且出门后手头的钱花不完,不到天黑不回府……无拘无束的感觉才是他喜欢京师的主要原因。

朱浩道:“世子,你可知在回来后,这王府外,盯梢的人比你刚来京师的时候还要多?”

朱四好奇地道:“没有吧,我进门的时候,没看到东厂番子和锦衣卫啊……以往他们还经常进门来看看呢。”

骆安过来提醒:“朱先生未说错,大门外的确多了暗哨,数量还不少……这说明世子出巡,引起朝野瞩目……不知朱先生,如此是好是坏?”

“当然是好事,难道我们进京师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人遗忘吗?若是连我们的存在他们都不在意,那是否有人对我们下黑手,也没人管呢?”朱浩道。

骆安恍然点头:“言之有理。”

朱四略显沮丧:“那朱浩你的意思不会是想说,以后不让我出去玩了吧?”

朱浩道:“出去是可以的,但必须要有完善的计划,你隔三差五往外跑,谁都会觉得你是在有意误导他们,对你很不利。虽然每旬你有四天时间休息,但出去个一两日最好,剩下的时间留在府宅内听听戏,找点新玩意儿,不也挺好?”

“那……那行吧。”

朱四略一思索,便接受下来。

这让骆安很意外。

在骆安看来,世子性格执拗,一般人劝不动,可对朱浩的意见却一直都是言听计从。

哪怕朱浩让朱四少出门,朱四心情不爽,还是能接受,也看得出朱四认为朱浩不会害他,处处维护他的利益……这是一种心灵相通的默契,就连唐寅都做不到。

骆安终于明白,为何朱四到京师后最关心的是朱浩来没来,而不是唐寅。

“好了,今天收获不少吧?明天我再让人送五十两银子过来……这次我到京师,带的银子不是很多,你可得省着点花……另外,骆典仗,我这边再拿二十两银子出来,给弟兄们分分,今天为了保护世子,诸位都辛苦了。”

朱浩很客气。

上来要拿出七十两银子。

骆安急忙道:“这……不必了。”

朱四道:“是啊,朱浩,那是你的银子,王府不能用你的银子。”

朱浩笑道:“我从小就做生意,赚了点钱,考学又花不了太多,此时你这边有麻烦,我能袖手吗?”

朱四笑嘻嘻道:“那谢谢你了啊,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定还你。”

第419章 一并送来

此后,朱四又进出宅院几次,每次出门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住所采办衣食住行的事都是他亲自来做,给人一种亲民的感觉。

再加上朱四身上的确没有王爷的架子,跟市井商贩都能很好沟通,与平常孩子无异。

这就跟兴王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了,朱祐杬留给朱四最大的财富,就是让朱四看上去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般,身上没有那股纨绔气息,处处贴近百姓生活,没有“何不食肉糜”的浮夸和短见,这其中也有唐寅和朱浩一步步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内。

安陆兴王府获悉京师这边的情况,蒋王妃知道儿子在京师吃得好住得好,偶尔出门也是在重重保护中,安全方面没有任何问题,终于放下心来。

就这样临近腊月。

孙孺在孙家家仆严密监视下,抵达京城,第一时间被“塞”到朱浩手里。

“朱老爷,我家老夫人说了,我家少爷近来不务正业,连课业都有所懈怠,就把人交给您了……

“从现在开始,您就是他的再生父亲,尽管打,尽管罚,打死了算他活该!老夫人还捎来三百两银子,供您日常花销,不用节省……用完了我家老夫人再送来!还有我家老夫人一位外甥女,从安陆过来……说是伺候您左右……”

什么叫殷勤周到?

这就是!

朱浩深深地体会到,孙家准备把他当神仙一样供着。

把儿子丢过来不说,银子也奉上,现在孙家老太太甚至把一个外甥女送来说要伺候起居……这摆明财色全都齐全了。

唐寅在旁听了,皱眉不已:“这成什么样子了?”

孙家老仆人道:“老夫人的这位外甥女,乃小户人家出身,模样甚是俊俏,从小习过诗文,留在朱老爷身边端茶递水,就算是个研墨的丫头,对她来说也是极大的造化。”

朱浩闻言也绷紧了脸。

孙家人这么卷的吗?

老太太成为了孙家当家人,就瞧不上娘家人了?一个外甥女,就这么送来给人当丫鬟?

“人……随便找个地方安置下来吧,暂时我用不上,你家少爷就留在我这儿,我最近正好提携一下他!”朱浩道。

“您老费心了,小的告退,您有事只管知会。”

孙家老仆离开朱浩接待他们的客栈,这里并不是朱浩的居所,只作为日常联络之用,平时朱浩住在租下的民院内。

……

……

“看来孙家对自家少爷的期待不低……这是想让他高中进士,从此后扬名立万?”唐寅在孙家人走后,当着孙孺的面,语出讥讽。

连我唐某人当年都没考中进士呢,就凭孙孺这小子?

连你先生朱浩都未必能考中,真当进士是随随便便考的?

孙孺异常憋屈,涨红着脸道:“师祖,您别拿徒孙取笑了,徒孙不过是跟家堂提出想纳两房妾侍,就落得如此下场……我现在都考取举人了,家中又有余财,为何不能纳妾?让我孙家开枝散叶?”

朱浩问道:“你夫人有孕了吗?”

孙孺摇摇头:“她不能生。”

“我看不是她不能生,是你最近太过胡闹了吧?多久没拿起书本看了?”朱浩又问。

孙孺急了:“当初说我考中秀才就行,现在我连举人都考上了,算是破格完成任务,还读什么书?难道真让我考进士?”

唐寅走过去拍拍孙孺的肩膀:“人贵有自知之明,你这一点很不错。朱浩,一会儿王府那边有人到,你二弟子也来了,等着你提点呢……”

朱浩听着就觉得一阵无语。

孙孺来了还不算,蒋荣也被蒋轮带到京师来了。

大概这两个弟子少了朱浩,压根儿做不好事情,只能交给他这个先生管教。

“看什么看?”

朱浩瞪了孙孺一眼,“到了京师,给我好好读书,哪怕考不中进士,也要闭门读书一段时间,修身养性,回头跟我出去见识见识……在得到我允许前,你踏出房门一步,我真把你腿给打折了!”

孙孺差点儿就想抱住自己的腿痛哭一场。

以他对朱浩的了解,若他犯禁,朱浩绝对会言出必行,这个先生从来都不跟他客气。

……

……

朱浩跟唐寅到了附近一处别院,见到千里迢迢赴京的蒋轮一行。

蒋王妃担心儿子在京师无依无靠,又知道兴王府长史等人不方便,就让自己的弟弟蒋轮带人,以送贡品的名义,到京师来看看。

但为了避免激怒朝廷,尤其是宫里那位张太后,蒋轮一行总共不到十人。

“终于再见到你们了!”

蒋轮见到唐寅和朱浩很激动。

蒋轮到京城后,暂且没机会去见朱四,连骆安那边都还没联系上。

唐寅心生警惕:“来的路上,没人盯着吧?”

“没……应该没有吧?”

蒋轮显然没有那么多防跟踪的意识,一时间也不确定。

朱浩道:“我让陆典仗仔细查看过,的确没人盯着,看来孟载你此行很低调,这样很好。”

“那是,那是,还是朱先生了解我,我这个人走到哪里一向都是这般低调。”蒋轮被朱浩夸赞两句,有点飘飘然。

随后蒋轮坐下来,说了一下安陆的情况。

蒋轮一番话总结下来,就是王府上下一切安好。

“对了,朱先生,走之前张奉正让人去跟令堂打过招呼,令堂让我们顺带捎一些冬衣和用度过来,怕你这边不够……一次还给了你一千两银子,我可一文钱都没克扣,要不怎么说你家大业大呢?”

蒋轮说到这儿,言辞中带着些许羡慕。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