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176章

作者:天子

朱浩正好不下跪,听到这话,虽知朱嘉氏已不把他们母子当一家人,心中气愤,但也间接为他解围了。

“学业……王府……”

就在所有人以为,兴王府来人送礼这么大阵仗,要以这种重抬轻放的方式结束时,老爷子居然开口说话了。

看得出,老爷子说这话时非常吃力。

只是蹦出四个字,就像用尽了全身力气。

此话一出,连滑竿边的朱嘉氏和朱万简等人都很意外。

自从朱明善坠马、半身不遂后,说话的次数很少,居然会对与家族关系不睦的朱娘母子提及学业?

朱娘赶紧道:“太公,小浩他爹为国尽忠,他现在正在兴王府读书,先生称赞他才学兼备,前途可期,您老不用担心。先生还让他来年参加县试,争取早日光耀门楣。”

“哈哈哈哈……”

本来朱娘想好好表现一下儿子的卓异不凡,说点扬眉吐气的话,可话刚出口,周围哄笑声一片。

朱嘉氏先前还板着脸,一副不苟言笑的冷峻模样,听到此话不由轻蔑一笑:“老三家的,做人做事要量力而行……你儿子开蒙才一年多,来年便要参加县试,你是想给我朱家丢人吗?”

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有的还以为朱浩是什么神童,自小读书识字,如今已有所成就,可听到朱嘉氏解释,才知道这件事有多荒唐可笑。

一个到现在才读了一年多书的孩子,居然说要参加来年县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好,好……”

朱明善却突然开口说话。

这两声“好”,瞬间便把周围哄笑声压了下去。

说完,朱明善还招招手,意思是让朱浩近前,到他身前。

朱浩在众人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来到朱明善身边,朱明善缓缓抬起自己瘦削的右手,想要抓住什么,朱浩见状,只能主动把自己的手送过去。

“好……好……”

朱明善眼神中满是柔和,此时他已经看出来了,朱浩母子正被朱家打压,老爷子从未对几个儿子有什么厚此薄彼的偏见,自然也是真心把朱浩当成疼爱的孙子。

仅这一点,就让朱浩内心有不小触动。

甚至产生一种,跟眼前坠马卧榻,又因长期卧榻而有血栓情况出现的老人之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难道朱明善现在很支持妻子霸道掌家的作派?

恐怕老爷子卧榻后才发现妻子有多强势,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正如历史上唐高宗李治末期发现妻子武则天的野心,想要废后已不可能。

朱嘉氏看到这一幕,双目迸火,侧过脑袋瞪了四儿子朱万泉一眼……这种场合她不方便说话,需要有人出来浇一盆冷水,而指望粗鲁莽撞的朱万简显然不合适,最好是由有一定头脑的朱万泉出面。

朱万泉见到母亲眼色,顿时明白自己的“使命”,但以他随和的性格,完全不知该说点什么才好。

朱万泉想了想,低下身子,凑到朱明善耳边道:“父亲大人,朱浩是三哥独子,机巧过人,但他开蒙时日很短,让他去参加科举恐怕为时尚早,不该如此揠苗助长才对。”

朱明善眼睛里只有孙子,居然对朱万泉的话充耳不闻。

一旁主桌坐着的长孙朱彦龄不屑一顾:“小小年纪就敢觊觎科举,真是不自量力。”

换作别人,根本就没资格这么说,但朱彦龄却不同。

虽然他平时放荡不羁,但在朱家,也算是“读书人”,十三岁时就考过县试,十五岁过府试……当然到现在也只是个童生,院试对他来说太过艰难,这几年他的荒唐也是从他过府试后,院试屡试不第,跟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开始的。

朱家科举的“双保险”之一朱彦龄没落,现在朱家对于科举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已是生员的朱万泉身上。

陆松见周围的人对朱浩出言不善,心中气愤不过,主动替朱浩说话:“朱老千户,您老放心,令孙在王府中学业进步很快,来年参加县试,也是得到兴王殿下欣赏和首肯,兴王有言,若是他能考中生员,未来会送他到国子学读书,以成就他的功名。”

“啊!”

陆松的话说出口,在场的人都听呆了。

这是怎样的家族?

为什么朱浩参加科举,朱家的人除了一个不能说话的寿星公,其余的人那么大反应,甚至泼冷水嘲笑?

反而是兴王府这样的外人,却对这个孩子信心满满?

说是朱家的孙子,可为何之前贺寿的时候没见他现身?

难道说爹早丧,连寿宴都不来吗?还是说被安排在别处,连进正院的资格都没有?难道是庶出的?

“好……好……”

朱明善没法表达太多意思,这两个字已清楚表明他的态度。

他觉得兴王府支持孙子去考科举,必有因由,学业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便赞同孙子去闯一闯,哪怕其年岁看起来不像是能谋求功名的样子。

“抬老太公进去!”

朱嘉氏终于发话。

她不能把家族的矛盾展现在外人眼前,趁着现在矛盾没有公开激化,直接把老爷子抬进去,就是最好的应对办法。

当朱明善被下人抬起来,滑竿往里屋走时,朱浩分明发现老爷子努力转过头,想多看他几眼。

朱浩瞬间明白过来,朱家并不是不明是非,一直以来朱家对他们母子的打压并不是来自祖父朱明善。

想想自己父亲死后,母亲可以顺利继承亡父的遗产,便说明当时朱家对于三房的家业并没有觊觎。

随后的争产和一系列肮脏的针对手段,全在于朱明善卧榻、改由朱嘉氏当家……

坏了!

朱浩心想,只怕自己那便宜老爹不是朱嘉氏亲生的。

不然为何夫妻俩对同一个儿子的态度,反差会这么大?

老太太虽然强势,但对大伯、二伯和四叔好像都挺好的,为何单单针对三房如此刻薄?又或者单纯是吃绝户?

问题是我这房没绝啊!

我不是朱家孙子还是怎么着?

同样是孙子,我跟酒桌上混吃等死的长房长孙朱彦龄相比,为何差距这么大?

其中必有隐情!

“酒宴继续,不相干人等可以退下了!”朱嘉氏等老爷子身影消失在门后,又一次发话,这次态度比之前决绝多了。

陆松听明白了,自己好像也是不受欢迎人等。

陆松望着绷着嘴唇、差点儿就要哭出来的朱娘,问道:“朱三夫人,您……?”

朱娘行礼:“娘,小浩已来祝过寿,儿媳也该退下了,娘请多保重。”

“送他们走吧!”

朱嘉氏对一边的刘管家吩咐。

刘管家会意点头,带着朱浩母子以及陆松等兴王府侍卫往院外走。

正院客人炸开了锅,纷纷议论到底是怎么回事,终于有人说明情况:“朱家三房男人死了,儿媳带着儿子跟家族闹分家并如愿以偿,早该料到会有今日这待遇才是。”

心向着朱家的人,似乎并不认同朱娘母子。

现实便是这么残酷。

第227章 大聪明

朱娘顺利带着儿子离开。

这次她回来,最怕自己被扣为人质,朱家以此要挟朱浩做什么危害大义之事。

但现在朱家除了在寿宴上有所为难,老爷子却表现出对朱浩寄予厚望的样子,怎么看此行都值得,让她感觉……

人间自有真情在!

“夫人……”

于三带了两人在庄子侧门外的马车前候着,见朱浩和陆松从这个门出来,不由赶紧迎上前。

朱娘点头,不想在朱家门口乱说话。

正要上马车,后面传来声音:“三嫂请留步。”

追出来的居然是朱万泉。

陆松打量朱浩一眼,想试着从朱浩嘴里打听朱万泉追出来的目的,朱浩笑着对陆松道:“陆典仗,你先去正门那边,把马车叫过来,我和我娘,与四叔说上两句,便跟你一起回王府。”

“嗯。”

陆松知道这是人家家事,就算可能涉及王府,想旁听一下,可问题是你站在那儿,人家也不会说啊。

不如先去做正事,稍后朱浩或许会跟自己明言。

陆松带着人离开,于三等人也都自觉地赶着马车走出一段路程。

朱万泉见状,来到朱娘母子跟前,“三嫂,是这样的……娘有话让我转告。”

朱万泉一脸为难的样子,显然朱家对三房的态度,他这个本家弟弟并不是很赞同,但恪于孝道,他又不得不说。

朱娘道:“但说无妨。”

朱万泉看了朱浩一眼:“娘的意思是……王府支持侄儿考科举,乃是想让他离开,并不是因为侄儿学问有多好,而是早点把小浩给打发了……娘的意思,既然侄儿留在王府,有机会为朱家做事,就不能轻易离开。”

朱娘咬着下唇:“可吾儿明年参加县试,乃是兴王亲自定下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回绝呢?”

“争取吧。”

朱万泉往远处正往这边赶车过来的陆松一行看了一眼,低声道,“实在不行,试着想办法找人替换侄儿在王府中的伴读位置……若三嫂诚心为侄儿好的话,不如有时间回庄子来,跟娘从长计议。”

“嗯。”

朱娘点点头,未予置评。

朱万泉笑着拱拱手,转身回侧门去了。

……

……

“娘,你不会真相信四叔的话吧?”

朱浩见朱娘有些失神,小声问道。

朱娘低声道:“娘可没那么傻……都分家单过了,你祖母明确说你没法承袭你爹的锦衣卫百户职位,娘为什么还要对朱家言听计从。”

朱浩差点儿就要向老娘竖大拇指。

总算开窍了。

一个妇道人家,大风大浪中经历那么多事后,算是彻底看清楚形势。

朱家再想用威逼利诱,或晓以大义等方式欺骗,一向踏实本分的朱娘都不会再相信,更何况她身边还有朱浩这个对大小事情均洞若观火的军师?

“对了娘,我看祖父的身体不太好……我的想法是,回去给祖父做个轮椅,让他平时可以自由出来活动一下,有助于他身体恢复。”

朱浩突然提出一个想法。

“轮椅是什么?”

朱娘一脸迷惑。

朱浩笑道:“就是一种靠手就能走路的东西,平时也是坐着,但相比躺在滑竿上,自由度大许多……就像装了车轮的椅子……等我做出来娘就知道了。娘,我要跟陆典仗回王府了,你记得别再被朱家人蒙蔽就行……我先走了。”

朱娘看到陆松一行正在前面官道旁等候,准备护送自己儿子回城,说明王府对朱浩的安全非常关心。

这次不单纯是来送礼,更是要保护他们母子平安离开朱家。

原本是一家人的朱家,却对母子俩安全有着巨大威胁,本该是敌人的兴王府,却处处维护他们母子的利益……

连一向认为忠孝大过天的朱娘,都能感觉出其中蕴含的善恶对错,心中更加坚定了让儿子在王府中好好读书的想法,一切听从王府安排便可。

……

……

朱浩斜躺在马车车厢里,精神有些萎靡不振。

陆松则坐在车夫旁,二人间本来隔着一道车帘,但此时帘子已经卷了起来,可以直接对话。

陆松问道:“朱浩,你四叔跟你们说了什么?”

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回去后要如实汇报的。

朱浩叹了口气:“我四叔带来祖母的吩咐,说是王府鼓励我来年参加科举,完全是不想我继续留在王府,随便找个借口把我打发了!”

“真是小人之心度君……”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