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164章

作者:天子

如此做的好处,即便王府或是苏熙贵回头调查朱浩,知道了互相供货的价格,都会觉得朱浩做事公平合理,没有在价格上捣鬼,基本上做到“一碗水端平”,这是取信大主顾的先决条件。

“朱浩,你小小年岁,哪儿来的这些经验?总不会是你从书本上学来的吧?或是你脑海中琢磨出的?没有几十年人生阅历,你懂这些?”

唐寅心中大惑不解,便直接问了出来。

朱浩摊摊手:“人情世故,跟谋略无大的差别,如同陆先生陪张奉正来找我,便意识到张奉正的目的,担心我吃亏……谢谢陆先生的好意,不过一个明眼人都能看透的事,就因为我年岁小,理应不懂是吗?”

唐寅一怔。

想了想,朱浩的话很有道理。

朱浩连自己顾虑不到的事,都能做到面面俱到,何况是他唐寅一眼就能看穿的情况?

讲什么年岁小,那从一开始就不该相信朱浩能为王府出谋划策,也不该相信朱浩有能力在智谋上压自己一头,既然别的都相信了,为什么在人情世故上,还要纠结于朱浩现在几岁?

“妖孽!果真是妖孽!后面的路自己走吧,我先回王府了。”唐寅陪朱浩出了王府,只是从西门绕到了正门。

别人要从正门进王府或许不容易,但他唐寅想从哪儿进便从哪儿进,走远了他还怕被朱万宏给盯上,得到想得的答案,是该是把这顿消愁酒给补上了。

老天爷。

既生我唐某人,为何还要生这小子?

偏偏还要让我认识他?

这是在耍弄我吗?

……

……

朱浩回到家,把跟张佐谈生意的经过跟朱娘一说,朱娘显得很理解。

“王府的老爷、先生,帮着跑腿,忙东忙西的,给五百两银子也是应该的。”朱娘在这种事上倒不迂腐。

朱浩笑道:“我还怕娘心疼那五百两银子呢。”

朱娘白了朱浩一眼:“小浩,你当娘不懂人情事理吗?要不是那位张先生帮你,咱怎可能报效朝廷,还能一次赚一千五百两银子?哦对了,小浩,咱收一千五百两的话,不会亏了吧?成本多少?”

朱浩想了想:“十两?”

刚进房来,把饺子端在手上的李姨娘听到后,差点儿一口老血吐出:“浩少爷,你是说……成本只有十两?”

“可能需要吧,其实镜片什么的,我那儿有现成的,只是需要打磨出统一的口径,今晚我就要过去看看镜片的具体尺寸是多少,如果不够的话,会在实验室后院的小作坊临时生产一批……现在技术已成熟,要制造出来并不难,我找正在城里读书兼做学徒的那些孩子帮忙就行。”

朱浩笑嘻嘻的样子,一点都不像是个刚跟人谈成大生意的商贾。

朱娘皱眉:“要是被朝廷知道我们赚了这么多钱的话……”

“娘别担心了,天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而且就算有人能仿制……明明可以闷声发大财,为什么要把成本给揭穿?”

朱浩算是堵上朱娘质疑的声音。

你肯定会说,别那么自信,天下间怎可能有独你一人会做的东西?

朱浩的话点醒了,既然这东西值这价,连朝廷都认可其价值,就算是同行,也不会自砸招牌。

“希望一切都如你所言吧。”

朱娘脸上仍有忧色。

……

……

朱浩当晚不在家里过夜,而是到了实验室。

他要指导李家兄弟带着几个村里的手巧孩子帮他弄镜片。

李姨娘帮小白收拾碗筷,而朱娘则在查阅账目。

等李姨娘回来,朱娘道:“先前几个丫头都不称心,该出去找几个好的,像小浩说的,该有人照顾他的日常起居,看他现在忙得脚不沾地的样子……都不知该说什么好,又不缺银子,为何要如此忙碌,还耽误学业?更让我们在朝廷和苏东主面前周旋?”

李姨娘也坐了下来。

不远处蜡烛前,朱婷正在一笔一划写字,眼下小丫头才六岁,之前朱浩教了她《千字文》,加上朱娘教导,朱婷有了点小学生的样子。

李姨娘道:“夫人不必担心,我觉得少爷他身边有高人指点,不然怎会有这么多赚钱的法门呢?”

“这正是我担心之处……为何会有人给他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们赚到这么多钱?却对我们一点目的都没有?人心险恶,小浩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对世间事不太了解,跟人相处怎能不吃亏?”

当娘的,对儿子总有担不完的心。

当然只是建立在她认知的范畴,以她的想法,觉得儿子身边困难重重,充满荆棘。

李姨娘本身没多少学问,没有朱娘那样高瞻远瞩,只是以实在的口吻道:“现在比以前,咱真是好太多了,如果真有高人帮我们的话,那也一定是大善人,不会害咱的。”

“话虽如此……”

朱娘本想提出一些隐忧,但想了想,李姨娘说的非常有道理。

人家帮你赚钱,你说有歹意,那歹意是什么?

这一家子孤儿寡母有什么能让人觊觎的?

退一步说,就算有所图,人家的付出跟回报明显不成正比。

“回头给小浩找两个丫头,十一二岁的,会疼人,模样要清秀些,如小浩说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当娘的也没什么能给他的。”

朱娘想了想,好像能帮儿子的,只有给儿子找俩丫鬟,随身侍奉。

李姨娘抿嘴一笑:“夫人难道不怕,年岁大的丫头有心思?我倒觉得,只要手脚勤快,年岁小的其实更好些,没那么多鬼心眼。”

“啊?”

朱娘想了想,似乎也有道理。

好像给儿子找贴身丫鬟,真是一件大有学问的事情。

第211章 人脉

朱家庄园。

朱嘉氏正在院子里摆弄盆栽。

最近她很低调,少有过问家族生意,最多是让刘管家去调查大儿子朱万宏的情况,却迟迟没有消息回馈。

至于琉璃工坊,她还真交给二儿子朱万简打理,虽然知道这个儿子没什么本事,但她还是愿意给其机会。

“老夫人。”

刘管家立在花园一角,望着里面正在亲自动手裁剪盆栽和浇花的老太太。

旁边丫鬟和婆子成为陪衬,她们只需要立在那儿,端着花盆、洒水壶或者递递剪子什么的,动手的事全由老太太来做。

朱嘉氏没回头,语气淡漠:“有消息了?”

刘管家道:“派人到京师打探过了,仍旧没有任何讯息,但有之前与太爷相熟的旧人放出风声来,说是大老爷如今已不在京师,可能是被调到外地当差了。”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吗?”

朱嘉氏的口气仍旧很冷淡,好像说的不是自家事一般。

刘管家没有接话。

“三房那边,有什么动静?”

朱嘉氏又问了一句,这是她心中第二件记挂的事。

刘管家道:“最近三夫人一直都没有再过问生意上的事,连铺子都没开张,也没见她与什么人来往,只是听说最近有人在城里客栈和酒肆打听什么镜子生意,似乎跟琉璃有关……却不知是何物,都是外地来的客商。”

“镜子?什么镜子?”

朱嘉氏终于提起一丝兴趣,转身望向刘管家。

刘管家道:“我找人打听过了,似是一种跟铜镜差不多的玩意儿,乃是用琉璃制成,据说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处,时下非常流兴,还说产地就是安陆,却不知是安陆州还是安陆县,所以有外地客商专程前来打听,估摸着是想做这生意。”

“琉璃做的镜子?”

朱嘉氏眼睛眯成一条缝,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似听明白了其中关键所在。

刘管家请示:“老夫人,是否去找三夫人问问?”

朱嘉氏道:“琉璃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有,不是什么稀罕物,居然有人能造琉璃镜子来……你觉得会是老身那三儿媳一个妇道人家能造出来的?别是什么人使坏,故意放出风声来吧?去把老二叫来。”

“是。”

刘管家感觉不对劲。

平时朱嘉氏看到朱万简就心烦,这次听说有琉璃镜子这么回事,居然主动把朱万简叫来?

莫非对自己不信任,要用她自己的儿子来查这件事吧?

……

……

朱万简出现在后院。

此时丫鬟和婆子全都被朱嘉氏打发走了,风景宜人的庭院里只剩下母子二人。

“今天精神,看上去好了许多。”

朱嘉氏看着儿子,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

朱万简道:“在娘眼里,我就是个精神萎顿的酒鬼、色鬼?或者是不务正业的市井之徒?娘有何事,赶紧说,我还有事。”

朱嘉氏冷冷道:“你连跟娘单独说两句话的耐心都没有吗?你们四兄弟,你扪心自问,娘对他们,有对你好?”

“切!”

朱万简不以为然。

朱嘉氏知道自小被她惯坏了的朱万简不可能理解老娘苦心,光凭嘴上说无用,总归这个儿子怎么也扶不起来。

“刘管家说,有外地客商到本地打听琉璃镜子买卖,此事你可知晓?”朱嘉氏问道。

朱万简继续表现出一副愣头青的模样:“切,什么琉璃镜子,从未听说过。”

朱嘉氏一股邪火上来,怒不可遏斥道:“没听说你就去打听!你不是交游广阔吗?琉璃器皿这两月卖出去多少,赚了几多钱,为娘一句都没问过……你从中拿了多少,不用为娘说明白吧?”

“娘,你这是不相信我?”朱万简急了。

朱嘉氏冷笑不已:“信不信,要看你做过什么。你大哥上次回安陆,没落着好,又被召回京师去了,估摸着一时半会儿别指望他回来,以后你就是当家人……当家人要有个当家人的样子,否则家业早晚败在你手里。”

“我当家……”

朱万简听到这里,脸上多了几分惊喜,一双贼眼骨碌碌乱转,好像已在想自己掌握家业,为所欲为的景象。

“没消息,就去老三媳妇那边问问,她现在雇请了很多护院,估摸着是在保守什么秘密,查查她在外面是否还开有什么工坊不为人知……如果没法从街坊四邻打探到消息,就问问她手底下做事的工人,花几文钱请他们喝茶,自然就清楚了。”

朱嘉氏给朱万简指明方向。

朱万简眉角跳动一下,眼神热切地道:“娘的意思是……老三家又赚大钱了,是吧?那个寡妇还有别的生意隐匿起来,我们没搞清楚?”

朱嘉氏没有理会二儿子对三儿媳的不敬,回头继续摆弄盆栽:“让你查你就去查,查清楚前,不要妄下结论。老三媳妇……不简单,若论治家的能力,你比她差远了。”

此话一出,朱万简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先前还说这个家以后我来做主,现在又说我跟那娘们儿能力没法比,意思是让我跟她学?

既然她能耐,你怎么不把她叫回来当家?

朱万简转身便走,临到门口时,听到身后传来老娘忠告的声音:“老二,我朱家是锦衣卫千户之家,生意什么的只是其次,你爹还在,即便他不在了,锦衣卫千户的职位也传不到你这一脉,不是你大哥的,就是你大侄子的。

“只有朱家地位稳固,生意才能越做越兴旺,若你还想让自己这一房出人头地,就好好栽培你儿子,让他们替你完成你未竟之事。

“若你连这个都不懂,枉为朱家子孙,朱家或许真不适合留你。放你到外边闯一闯,也许对你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历练。”

……

……

朱万简虽然傻,但听出来了,老娘这是在向自己下最后通牒。

如果事情做不好,很可能会被赶出朱家,从此后没了朱家这棵大树乘凉,就算是有一亩三分地,只怕也很快会被自己败干净。

“不能落这老太婆口实,还是要做点实事……琉璃镜子?那是什么鬼?”

朱万简完全找不到方向。

只能去城里查,反正晚上也要找狐朋狗友喝酒,先向他们打听打听,或许就能探出消息呢?

朱万简一有动作,朱浩很快就得到风声。

此时朱浩已将望远镜的镜片打磨好,只等王府那边交来铜管安装,就从于三这儿,得知朱万简正在打听“琉璃镜子”的事。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