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95章

作者:夜星月语

按理说此事应该是汪广洋主管,毕竟是上辅君王、下安黎庶、礼绝百僚、群臣避道的当朝左相,可还没等汪广洋说话,新任的刑部尚书就上前一步说道:“臣举荐右丞相胡惟庸主管此事。”

还不等其他人附和,胡惟庸就惶恐的站了出来,朝着上面的朱元璋躬身说道:“臣何德何能当此大任,还是由左相主管最合适。”

汪广洋赶忙站出来推脱,心想这破事可别想塞给我,朝堂上大多都是淮西人,自然是力挺胡惟庸了,毕竟有交情在,说不准还能捞点好处。

就在这时吏部尚书站出来挺起汪广洋,有吏部天官带头,汪广洋的呼声突然也有了起势,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胡惟庸在刻意压制己方的人。

甚至还故意让人去支持汪广洋,胡惟庸是个明白人,杨宪怎么死的他可是亲眼看见的,杨宪当年的声势如何他更是再清楚不过,怎么敢在朝堂上显露更多。

朱元璋父子俩站在高处看着下面的群臣,俩人都不自觉的微微眯了眯眼睛,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举荐太子主管此事,难道他们真以为朱标只是来观政的,都是在故意装傻罢了。

只可惜,最后的决策权依旧在皇帝手中,这些人也只能是建议罢了,朝中当然有完全忠于皇帝的孤臣,就比如最先开口的礼部官员,只要朱元璋一个眼神,立刻就会有很多人推举皇太子殿下。

不过那不过是他们想看到的,脊背贴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虎目越来越幽深,神态静默的看着下方你来我往的朝臣们,尤其是那些淮西老弟兄们。

本来都是很可爱的人,现在却各个丑陋的很,是胡惟庸的人不要紧,可为什么要去推汪广洋,装模作样是在给谁看?在你们心里咱就那么好骗吗?

朱标突然打了个冷颤,微微侧目看向了自己的父皇,那对幽深的眸子里仿佛翻滚着血浪,朱标心中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悲悯了一下,自己父皇无疑是这世上最聪明的人之一,否则也不会从托钵行乞的行僧坐上龙椅。

这样的人最厌恶的就是别人把他当傻子,下面那些人感觉自己演的不错,可在朱标眼里都破绽百出,更别说在对他们知根知底的朱元璋眼中了。

胡惟庸一直低头推辞所以没有发现,而下面的汪广洋刘伯温都已经察觉出来了,汪广洋突然觉得流放也挺好的,起码不至于死人。

刘伯温叹了一口气,站出身说道:“太子殿下入朝观政也有段时间了,听闻近来的奏章都是殿下亲手批阅的,不愧为我大明储君,臣为圣上贺,国本永济,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

其余人一愣,大多数人还没反应过来怎么装死多年的刘伯温突然跳出来吹捧太子殿下了,何况突然来这一手也太尴尬了,都是体面人不能体面点吗?

胡惟庸心头徒然一惊,然后抬头瞄了眼皇帝的脸色,然后就立刻跪下说道:“御史中丞所言极是,殿下人中龙凤实乃我大明之幸,只是批阅案牍不足达到圣上所希望殿下能够日临群臣,练习国政的目的,微臣以为不如将此整合官署职权的公务交给殿下处理,也好让殿下多接触朝廷运转。”

汪广洋连忙附和道:“臣附议,整顿官署职权事关重大,牵连甚广,若是殿下能够出面再好不过。”

其余人也都反应过来了,尤其是心思还活泛些的,这时候冷汗都留下来了,赶忙跟着附和,上位的朱元璋笑着婉拒了几次,臣子们看着皇帝面上带笑,都感觉心更凉了。

为了弥补过失,有加紧推举太子殿下,朱元璋最后看着儿子下令道:“那就由太子负责此事吧,左相辅佐,事关朝廷运转,务必要谨慎,凡事多与左相商量。”

朱标躬身应诺:“儿臣遵旨,必不负父皇信赖。”

之后的朝会就没有什么了,朱元璋宣布下朝后就直接走了,官员们则是面面相觑,今日的事情太突然了,他们现在越想也不对劲,或多或少都感觉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

唯有徐达李文忠为首的武将们毫不在意,吆喝着去哪里喝酒打猎就散去了,朱标则是走到了汪广洋面前,客套了几句。

……

第273章 军情捷报

汪广洋此人真是越来越讨喜了,而且他的能力其实也着实不弱,否则朱元璋也不会特意把他调回来升任左丞相,当年他败给杨宪的关键因素就是朱元璋希望杨宪赢。

现如今被磨砺成了个好好先生,也不知是好是坏,不过朱标还是颇为欣赏的,最起码他知道敬畏,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走的长还。

约好下午一起商量的事情后,朱标亲自送汪广洋走出了奉天殿,等他千恩万谢的躬身告退后,朱标扶着腰看向了远处,注意到一个有些佝偻的身影。

刘伯温已经这么老迈了,朱标也很久没有注意他,自跟杨宪决裂后,刘伯温就一直游离于中枢之外,极少参与朝政,可能这个聪明人看透了许多人的未来,也正因此才会被朱元璋囚禁在这京城之中,求退而不得。

朱标看了几眼后就转身回去了,今天的奏章也送过来了,他还得尽快批阅完,然后去中书省跟汪广洋商量一下,想必很多官员都忐忑不安了,毕竟每次变动都会影响许多人的仕途。

回御书房后花了一个多时辰就批阅完了今日奏章,现如今的奏章好批多了,都是干货一目了然,而且琐事居多,很好决断。

朱标刚让人把批阅完的奏章送到老朱那边,正准备出门去中书省,结果就被兵部尚书迎面拦下了:“殿下,圣上何在?西南送来六百里加急军情急报,还有一封夏国国主明升的亲笔信,现在急需圣上决断。”

朱标一听赶忙领着他朝谨身殿走去:“看尚书的脸色应该是好消息,汤和过江了?还是傅友德攻进阶州了?”

兵部尚书一路急步走的有些喘,听到朱标的问话喘了几口气说道:“殿下明鉴,汤帅虽然依旧被江河所阻,但德庆侯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打通了前路,汤帅也可直入夔府了。”

朱标闻言也是眼睛一亮说道:“巴蜀之地易守难攻,但是若能尽快攻入腹地,依仗堂皇大势有望在一个月内结束战斗,如此我大明就能省下一大批粮草了。”

兵部尚书闻言笑道:“殿下可说错了,德庆候够快,但是颍国公更快,已经连破阶州、文州、汉州,进围成都,其余地方的守军也都望风而降,老臣以为这时候覆灭夏国的捷报也在路上了。”

朱标闻言也忍不住乐了起来,正好此时到了谨身殿,兵部尚书进呈军情急报,还有早些时候明升亲手写的求和信。

朱元璋面色平淡的看完了急报,至于明升的信根本懒得拆看看,然后看向朱标说道:“得胜不过早晚的事,至于如此高兴吗?”

朱标闻言笑着说道:“得胜是小事,不过能在秋收前得胜可太让儿臣高兴了,今日庆阳府和平凉府都来了奏报,其境内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下雨了,到了秋冬恐怕还需要朝廷赈济,现在能省下粮草自然再好不过。”

一旁的兵部尚书感叹道:“殿下爱民如子实乃国之幸事。”

朱元璋笑了笑转头向兵部尚书吩咐了几句,他的判断也是一样,彻底大胜的捷报应该在路上了,朝廷现在就得准备些高级官员接管巴蜀州府,务必要做好安民事宜。

巴蜀物阜民丰,朱元璋希望能接受的是一个富庶的天府之国,而不是又一片断壁残垣,于是又传令中书省立刻制定计划,六部官员予以配合。

就在朱元璋安排事务的时候,朱标也翻看了一遍西南送来的军情急报,原来颍国公傅友德当日受命征虏前将军,与征西将军汤和分道伐夏,汤和率廖永忠等乘舟从水路攻瞿塘,傅友德率顾时等以步骑出陇西。

等到了地方后召集诸军声言兵出金牛,而暗地里却率军直趋陈仓,攀援岩石,昼夜行进,抵达阶州,击败夏将丁世珍,攻克此城。

当地守军战败后弄断白龙江桥,希望能暂缓傅友德大军锋芒,结果傅友德连夜修桥渡江,攻破五里关,进取文州。

然后渡过白水江,直趋绵州,当时汉江水涨,不能渡江,于是想到了攻心之计,便削成数千木牌,将攻克阶、文、绵的日期刻上,投入汉水,让它们顺流而下,夏兵见此自然军心大乱,傅友德一鼓作气拿下多城进取成都。

朱标看的欣喜,有勇有谋不愧是大明第一将,放下奏报后对朱元璋说道:“此战论功以颍国公为首,父皇应大力嘉奖。”

朱元璋闻言有些无奈,本来是想让汤和立下大功的,他选的那一路也远比傅友德那一路好打,结果却被江水暴涨所阻。

不过好在汤和到底是大军统帅,部下的功绩本也是他的功绩,以此恢复个国公之爵也够了,其余人也不会说什么,自然傅友德也得好好嘉奖了。

只不过都到国公了也确实不好在升了,朱标提醒道:“李善长升任太子太师了,那太子少师的职位也可作为嘉奖。”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说道:“看来你还挺喜欢傅家人的,他那个小子你不都是当亲随用的吗?”

朱标笑道:“哪怕多疑如曹操都喜欢典韦许褚呢,儿臣自然也喜欢憨厚的武将。”

过了一会儿汪广洋胡惟庸领着六部主官走了进来,行礼后就开始商讨该派何人去主持大局,商讨了好一会儿都定不下来,实在是顶级文官紧缺。

巴蜀刚刚被平定,其内百姓肯定是人心惶惶,有威望有能力安抚的文官基本都在这儿了,可他们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去了巴蜀,那他们留下的坑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填。

杨宪身死的时候可牵连了不少人,浙东文官损伤惨重,哪怕没死也都贬到地方上去了,更何况现在还要整顿官署衙门。

朱标在旁听了一会后说道:“不如让诚意候刘伯温去,此人威望能力都足够安抚巴蜀百姓,想必到明年就可正常征收赋税了。”

其余人听到这儿都没有说话,谁都知道刘伯温的本事,可所有人也都知道圣上不希望刘伯温离京,所以没有人敢主动举荐他。

朱元璋基本就是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也不知为何他就是不喜欢刘伯温,开国之后更是如此,不把他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是不放心。

……

第274章 诚意候

朱元璋捏了捏眉心,若是其他人提出来的他早就呵斥了,毕竟帝王的任性谁也阻挡不了,但如今是自己儿子提的,那他也没办法了,不仅不能呵斥,反而还得在众臣的面前维护太子的体面。

无奈的瞪了眼朱标说道:“太子说的也不错,刘伯温确实是不错的人选,你们怎么看?”

其余人也松了口气,无论怎么看刘伯温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原先碍于圣上的威严谁也不敢先开这个口,现在有太子背书,自然是大力支持了。

如此事情就定下了,只能最后的捷报传来,即可立刻安排人手前往巴蜀安抚百姓,其余人都退下去挑选合适的官员去了,只能先从那些小部门抽调了。

朱标出去送了他们一段,然后回来就看看见自己父皇依旧有些不高兴,无奈的劝慰道:“刘伯温都年逾六旬了,有儿有孙,哪怕是为了子孙计,他也不敢做什么,父皇何必如此。”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可他就是跟刘伯温不对付,总觉得此人对他没有忠心,对朝廷没有诚意,所以当初才会赐下个诚意伯的爵位敲打。

朱标接着说道:“朝廷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列位大员各有其职,派些小官儿去了也无法尽快安民复耕,刘伯温……”

朱元璋听到一半就头疼了,烦躁的挥手说道:“好了,咱不是都答应了吗?还唠叨什么,就让刘伯温去,做不好咱连他的爵位都收回来,这么多年了,那个家伙还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朱标躬身笑了笑,刘伯温那里是不忠心,只不过是其人是传统的士大夫,颇为清高罢了,哪怕忠君也会保持着自己的风度,不屑于主动卑躬屈膝,做媚上之徒。

朱元璋也懒得跟儿子置气,随手指了指一旁夏国国主明升送来的信说道:“这个人你想怎么处置?”

朱标想了想说道:“明升年幼,看其行事作风也颇为柔弱,不足为虑,那么与其杀了,不如压到京城,封个归义候安乐伯之类的,也好尽快安抚巴蜀百姓和世族。”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说道:“洪武二年咱派人去找他要木材,那小子大方的很,不仅送了百根好木,还将巴蜀之地的其余特产一并献上,有这个情分在,也不好杀了,就封个归义候吧。”

朱标点点头,京城内这样的人物也有不少,像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还是归德侯,不过这小子倒是不太老实,不过在京城他又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就因为他不老实,至今他都没有一个子嗣,希望那个明升能聪明点吧,乐不思蜀不丢人,活着才是真的。

商量完后朱标就告退了,直接动身出宫去了刘府,刘伯温这个时候估计还没得到消息,朱标打算去提点几句,毕竟也是跟他北伐过的人。

车架到了刘府,得到消息的刘伯温领着长子刘琏一起迎了出来躬身下拜,朱标也不想再大街上谈话,挥手让他们起身就走进了府内。

刘府院落也不大,布置也只能说颇为清雅,朱标进府后打量了几圈,刘伯温在旁笑道:“寒舍简陋,委屈殿下了。”

朱标也没说什么,进了正堂坐好,刘琏站在一旁侍奉,朱标直接说道:“刚刚接到西南送来的军情急报,颖国公一路摧枯拉朽,现今连下数州进围成都,我大明收复巴蜀已经势不可挡。”

刘伯温捋着胡须思索了一下说道:“颖国公威武,按照这个局势哪怕夏国舍弃成都,继续南逃,也不过是多苟延残喘一会罢了,多半是要直接投降了。”

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伯温也知道太子不可能因为这点儿事亲自来一趟,于是接着说道:“得胜之后就是安民事宜了,殿下亲来想必朝廷是准备派老臣去巴蜀了,可能还是殿下举荐的。”

朱标闻言点头说道:“无论怎么想都是诚意候最合适了。”

刘伯温苦笑道:“老臣先多谢殿下信重,可臣已经年老体衰了,今年都已经上了三次乞骸骨的奏章了,如何还能担当大任。”

一旁的刘琏立刻跪下说道:“殿下,此去巴蜀路途遥远,臣父年逾六旬了,如何能受得了这颠簸劳碌之苦,请殿下开恩。”

朱标也知道刘伯温早就对仕途不抱希望了,只想着回老家颐养天年,朱标亲手拉起刘琏,然后看向刘伯温许诺道:“此去两三年,再回来本宫就亲自送先生回乡归养,往后刘家子孙当享富贵!”

此言一出刘伯温也是一惊,说实话太子完全没有必要做如此许诺,毕竟身为臣子听命君王乃是本分,朝廷命令一下,刘伯温不去也得去。

不过到了地方是不是尽心尽力就不一定了,毕竟地方上的事情,天高皇帝远,大体上维持就够了,而朱标却是希望巴蜀能够尽快恢复生机,这就需要刘伯温倾尽才华才能做到了。

何况朱标对刘伯温还是有些感谢的,北伐之时刘伯温指点颇多,这个情他都记着呢,往后也确实打算多照顾刘家一点。

刘伯温也没多说,站起身庄重的下拜了一下,他最担心的就是他死后子孙该如何自保,长子如今也不过领着区区七品的官职,胡惟庸等人又早就对他不满,这才总想着辞官领长子回老家安度。

最重要的事解决后朱标出了刘府直奔中书省,跟汪广洋讨论了好一会儿,一旁也有不少官员都听到了,这也是朱标所希望的。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往后几天朝廷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是巴蜀收复后必然会有不少职位空缺,物阜民丰之地自然是有不少低品官员希望走一趟,也好添些资历。

二就是朱标主管的官署衙门整合之事,目前已经有又不少消息传了出来,有些官署的官员人心惶惶,都是听闻整个衙门都要被裁撤掉,已经开始想方设法托关系调到别的官署去了。

朱标倒是不急,水浅了那些大王八才会漏出头来,否则各个躲在后面,朱标都不清楚谁是谁的人了,难得有机会,自然是要好好观察一遍。

……

第275章 羁縻政策

自那日之后的第五天,终于传来了西南捷报,傅友德兵围成都后明升反绑双手、车载棺材,与母亲彭氏及官属开城投降,汤和写来亲笔信询问皇帝该如何处置。

古代就是通讯麻烦,幸好三日前朱元璋的旨意已经发去巴蜀了,里面已经写了若是明升投降该如何处置,汤和接到旨意就可着手处理了。

当晚亲军都尉府又传来具体的情报,原来他们的人已经接触了到了明升的母亲彭氏,威逼利诱之下彭氏主动劝说了明升投降。

有了太后的领头,夏国中那些早就暗中投靠的大臣们自然大力支持,只有右丞相刘仁坚持应当放弃成都继续南逃,依仗地利拒守关隘,可惜大势所趋,别说刘仁,就是诸葛武侯复生也难挡浩浩汤汤的大势。

朝廷一片贺喜之声,朱元璋也赐下酒宴,并下旨大赦巴蜀,凡是主动投降者一概不究,而且今年不征赋税,与巴蜀之民休养生息。

刘伯温等人也正式启程了,他们还要赶往巴蜀主掌大局,朱标把刘伯温的儿子也加了进去,好让刘伯温一路也有人伺候,毕竟巴蜀不同中原,刘伯温有个好歹,朝廷也要费心。

这时候朱标也把杭州知府调到中书省了,陈佑宗已经到东宫磕过头了,朱标也没多说什么,不过新增设的通政使司,其主官目前定为正四品,朱标有意让他担任。

随行的江南世族子弟也不少,不过都没有资格到东宫拜见,而且他们无官无职业也不好安排,朱标就先让他们进了国子监学习,若是有本事自可出头。

凤阳的人也被朱标调回来大半了,那些去年的二百余名新科进士们也都被下放到地方任职,其中郭翀自然是进了翰林院,毕竟是状元,翰林院这个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有资格进的。

乃是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朝廷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重要基石。

张帆为榜眼理应为翰林院编修,不过此人更想到地方历练,朱标欣赏做实事的人,依旧让他在翰林院挂了名,然后下放到了北方任知县,既然想要磨练自然不能放到江南了。

还有吴伯宗李进,这俩人都留任京城了,吴伯宗对天文颇有兴趣,朱标当然支持,李进则是进了户部领了从七品的官职,以他的聪明估计很快就会爬上去了。

还有就是一大帮勋贵子弟们,他们的起点可就高了,比科举出身的进士们都要高,朱元璋都特意接见了他们一次,然后就立刻补充进了朝廷体系当中。

各处都缺人手,而勋贵子弟可以说是大明的嫡系子弟,自然不是外人可比的,从六品到四品,安插到了方方面面,幸好他们经过凤阳的历练还是长进了不少。

其实若是有的选择朱标绝不愿意就这么把他们放进朝廷,可惜是在是缺干部,进士们也得循序渐进,总不能都让世族占了去。

到最后也只能是两害取其轻,不过这次大变动之后,近几年大明也不会有大动作了,也可以安心培养出一批官员了,从开国到如今其实一直没有停下战斗,拿下那巴蜀后才算可以休养生息了。

除了北方还是要重点防御,但是其余地方的部队都要开始大规模军屯了,现在境内肥沃的土地基本都拿下了,剩下的西藏和云南都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其浪费精力攻打,还不如赶紧恢复民生,等往后再做打算也不迟,朱元璋也已经派使者去安抚了,重中之重就是和平。

幸好这两个地方内部斗争都比较激烈,也根本不想与大明为敌,使者往来颇为融洽,大理段氏还送了一个族女过来,老朱也就收下了。

大明跟段氏有了联系后,拒守昆明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也表示愿意臣服,还送来不少贡品,川贵地区被大明平定后他可是恐慌的很,生怕大明趁势南下收复云南。

朱元璋同样派去使臣安抚,还不时挑拨梁王和段氏之间的关系,这两条狗互咬的越狠越好,大明都是乐于见成的。

至于西藏也就是所谓的吐蕃,大明在洪武二年就派派遣官员持诏谕前往西藏,着令各族酋长举故官,至京授职。

朱元璋亲笔诏曰“命将率师,悉平海内。臣民推戴为天下主,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

之后吐蕃依旧在观望,只有一小部分的部族酋长进京拜见、可元朝册封的吐蕃宣慰司都元帅锁南普依旧不曾投降,只是一味的向高原地区后退。

去年朝廷才派了几万人马就收复了洮、岷等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治所河州,也不知是否因为大明覆灭了北元的缘故,他们显得很是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