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144章

作者:夜星月语

那时候元朝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宋朝使用的纸钞,其发行成本低,携带方便,再加上发行纸币后,可以把更多的金银集中到国家手中,因此,纸钞成为蒙古的最优选择。

元朝前后共发行过五版纸币,除了前期各类的地方性纸币外,忽必烈即位后发行的中统钞,是第一版全国发行的纸币。

为了确保中统钞的顺利发行和流通,发忽必烈规定如果有人抗拒使用者,可以判处死罪,在蒙古铁骑的弯刀下,自然一切顺遂,其纸钞的效力竟与纯金无别。

而且元朝还吸收了宋朝发行纸钞的经验教训,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数量、设置金银平准库、强调国家的金银储备,定期检查平准库的准备金储存情况,严惩富商大贾高抬物价以及管理官员通同作弊的行为。

还有完善货币回收等制度以及严格打击伪币的货币法令等举措有意识地保证纸币的价值,使得元朝纸币在发行之初,币值稳定,整体运行良好。

朱标听的不时点头,如此完善的货币管理制度放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肯定的,朱标听到这突然转头看了眼另一旁的老朱同志,那您老那个大明宝钞是怎么回事,这玩意还能开历史倒车的吗?

就是照搬元朝的《整治钞法条划》都比大明宝钞的体系更加成熟,实在不明白老朱同志是以何等思想发行宝钞的。

难不成真的就是为了救急,结果印钱印上瘾了,也懒得顾及后果了?

朱标一想估计也差不多,任何朝代开国之初财政必然都是捉襟见肘的,大明尤其为甚,再加上开国之后大明对外需要打的仗也不少,偏偏家里天灾人祸还没个消停。

内忧外患之下,恐怕是连发行纸钞的准备金都凑不出来,只能是硬着头皮印钱,否则能怎么办,打仗要钱赈灾要钱发俸禄还要钱,总不能摊手说没有吧。

而且朱棣也要背锅,不可否认他作为皇帝的丰功伟绩,但他到底是造反夺位,所以心虚,他怕后人唾骂,他怕史书留恶名,他更怕死后见自己父皇。

所以他上位后不敢丝毫享乐,仿佛有人在背后拿鞭子催赶他一样,迁都北京、营建皇宫、七下西洋、五征漠北,组织编纂永乐大典,这些组成了永乐盛世,但件件都需要大量的民力财力。

在朱棣的领导下大明有了丰功伟绩,但上面的一切事物都需要钱,而且是海量的钱,是远远超出大明负担的钱,大明没有。

没有怎么办,那就只能继续印宝钞,这也就使宝钞彻底走向了绝地,发行数量越来越多,可价值却越来越小,百姓又在朝廷强令之下不得不用。

他之后的朱高炽登基不过十个月,为何有资格号称仁宗,还不是因为他赦免了许多建文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苛税,叫停了郑和下西洋,尤其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让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

不是朱高炽不想继续撑着永乐盛世的光辉体面,而是实在撑不住了,朱棣要强一生,他是没有遗憾了,或许也有脸面去见朱元璋了,只是百姓过的很艰难疲惫,造反者此起彼伏。

说实在的,一个国家连续数代都是刚硬伟岸之君王也并不是什么好事,英明神武者必有大野心,必然想要在史册上浓墨重彩的留下几笔。

只是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求的从不是什么盛世,因为盛世也根本轮不到他们享受,反而要像蚂蚁一般,为盛世奉献各种的劳逸杂税以及性命。

因盛世而享乐的只有士绅公侯们,也只有他们才能吹捧出一个盛世,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懂得什么?

不求盛世不求乱世,只求能在太平世道吃口饭穿上衣服,当个太平犬也好啊。

此时张老夫子的讲解也说完了,朱标径直吩咐道:“诸位卿家应该也知晓本宫问询此时的意思,回去后查询宋元纸钞的制度,根据《整治钞法条划》拿出个方案,给你们五个月的时间。”

户部尚书应诺一声,然后看了眼一旁默不作声的皇帝之后才拱手道:“殿下,发行纸钞利弊皆有,需要周虑齐全,臣想请一些他部的人员配合。”

朱标点头道:“可以,不论是朝中官员还是朝外文士,都以此事为重,一应所需都可上报本宫,无所不允。”

“尔等务必将纸钞种类和票面单位、纸钞发行和易换方法、发行准备金办法、纸钞行用范围和新旧钞比价、买卖金银办法与私自买卖金银的惩处、伪造纸钞的惩处等等内容都必须做出详细规定,不可疏忽!”

第441章 大笔一挥

几人把朱标所说都记了下来后齐声应诺,不应诺也没办法,瞧太子殿下这个样子就是懂行的,办不好可交不了差事。

几人正要躬身而退,方才默不作声的朱元璋突然开口道:“礼部那边开始筹备太子纳妾的事宜吧,高丽那边都催促半年了,还有李善长那边的,都一起在年前办了吧,明年筹备老二老三的。”

礼部侍郎应诺,朱标见此也没说什么,虽然他原本是想着等常洛华分娩之后再纳妾,但他原本定下的那几桩确实也都拖了太久了,就像高丽公主,都在京城等了七八个月了。”

高丽那边的送婚官员都快急疯了,连月上奏朱元璋,基本每天都要去礼部闹一闹,实在是恐慌的不行,生怕自家公主殿下被退婚,回国后无法向高丽王交代。

等人都退下后,父子俩默契的放下手里的活,叫来太监传膳,都已经中午了,再不传膳马皇后就要来亲自看着他们吃了。

谨身殿内伺候的太监们见此也松了一口气,圣上和殿下处理政务的时候他们不敢上去讨嫌,可饿着了这俩位,他们做奴婢的也难逃责罚。

没一会四菜一汤端上了桌子,朱标看了眼屋内密密麻麻的宫女太监挥了挥手,众人退去,只留下刘瑾一人布菜伺候。

父子俩上桌吃了几口后,朱元璋说道:“想发纸钞就你那点银子可不够做准备金,再多几十万两还差不多。”

朱标夹了口燕窝红白鸭子说道:“是不够,不过发行纸钞怎么也得明后年,这期间想办法攒一些就是了。”

无论是完善的纸钞制度,或者是纸钞的防伪工作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期间能操作的事情就多了。

何况朝廷手里捏着的盐铁茶矿瓷,那个不是暴利的行当,远比什么别的值钱多了,都不说盐铁这等各方都缺的东西。

光是茶叶对北方蒙古的诱惑力就大的恐怖,每年朝廷都得杀上一批私自向蒙古贩卖茶叶的人,多多少少也得有近千人。

洪武初年,自己父皇就下令过,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且但凡发现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

这还是抓着的,没抓着的就更多了,官员商户边军都有牵扯,这可是杀头的罪过,还有人前仆后继,就可想而知这里面的利益有多大了。

其实大明并不缺茶叶,光是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就已经达到了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馀株的程度。

更别说还有刚收复的巴蜀之地,那边茶叶产量更庞大,朝廷现在定下的茶树税额是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八。

一年算下来朝廷收税收上来的茶叶都有千万斤,自然说不上物以稀为贵,何况不同于食盐,茶叶属实算不上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即便没有,也完全可以通过其它的东西来替代。

此稀缺非彼稀缺,老朱同志主要在意的并非茶叶的经济价值,而是茶叶所能给明朝带来的附加价值,或者说是战略价值。

虽然明朝不缺茶,但不代北方蒙古以及东北方向的女真不缺茶,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是缺茶,而且对茶叶的需求量还极大。

他们都是以肉、乳为主食,游牧民族缺少蔬菜水果等食物,所以就有了油腻燥热难以消化等等问题。

根据礼部的记载,元朝时期蒙古上上下下都是一日无茶,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

这其中或有夸大的程度,但也能看出茶叶对蒙元的重要性,而今他们失去了中原供给的茶叶,朱元璋又严禁官民私下售茶。

这就导致蒙古那边茶叶稀缺,只能用珍贵的马匹牛羊换取茶叶,这还得看朱元璋的心情,高兴了多卖你些,不高兴断你两三个月。

朱标吃了个八分饱就放下筷子:“父皇,我记得因为也速迭儿的事情,朝廷封锁北方贸易也有几个月了吧?”

朱元璋闻言瞧了他一眼点头道:“半年了,只有天保奴那边还有些贸易往来,其余的瓦剌以及鞑靼那些蒙古诸部都被封锁了。”

朱标闻言笑道:“那不是正好,儿臣打算用盐茶去好好搜刮一下他们的金银财宝,当初他们撤出中原的时候,带走了不知道多少好东西,儿臣上次扫荡来的恐怕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就比如元顺帝当年从大都带走的那批用于复国的金银储备,儿臣突袭攻下上都后扫荡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

朱标逼死那位元朝皇帝后,缴获了不少奇珍异宝,但如今想来确实缺了太多,也不知道是狡兔三窟还是早就赏赐给各部诸王以安抚他们不要造反了。

朱元璋笑道:“弃国都出逃,再不以重金安抚,谁还能继续拥护他,如今想来都散在鞑靼诸王身上了。”

朱标遗憾的叹了口气,当初他为了尽快解决战端,下令部将不得侵占蒙古王公的财产,毕竟相比那时候黄白之物,安抚蒙古诸王归顺大明才是第一要务。

现在想来有些可惜,早知道多敲诈他们一点了,不过现在也不晚,蒙古如今困守草原,他们手里的金银与破铜烂铁无异,唯有与大明贸易才花的出去。

蒙古早就不是主导着大欧亚贸易圈的庞大帝国了,如今只是偏安一隅还在不断内斗的零散狼群,如今连个头狼都选不出来,互相不服相互撕咬,甚至还有一个最弱的想当狗了。

“父皇以为如何,指望境内是不可能了,您这刚才大笔一挥,又是好几个州府免税,再这样下去别说攒够发行纸钞的储备金了,恐怕连三年后的粮食都还不起。”

朱元璋闻言尴尬的放下筷子说道:“臭小子,那不免税怎么办,总不能眼看着百姓活不下去造反吧。”

朱标闻言也是叹了口气,百姓地是够种了,但天灾人祸横行,贪官污吏刁难,如果朝廷在不给他们希望,那可真就要折木为兵,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蒙元还有草原可以退,老朱家可没有,真要是天下大乱了,退回凤阳恐怕死的更惨,现在凤阳可是迁民居多,他们大多数人都快恨死逼迫他们背井离乡朱皇帝朱太子了。

第442章 靠山吃山

有太多事情于大局有利,而从个体而言,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自古人离乡贱之类的典故时时刻刻影响着迁民的思维。

一受委屈就会不自主的说起想当年老子还在老家的时候有多风光,久而久之,他们都忘了,自己在山西老家过的其实也并不好。

但如此思想之下,一两代人对朝廷的感官好不到哪里去,或许也只有三四代人过去了,加上朝廷对凤阳的福利政策,他们才能彻底归心,人终究不是牲畜,是有喜怒哀乐。

而此时朱元璋也在思虑着自己儿子的提议,说实在的,当初他严格控茶,也正是为了能够通过茶叶实现固番人心,达到强大明朝的政治目的,继而取得巩固明朝疆域的效果。

至于以茶谋利倒是没有想过,按照开国初年的情况,蒙古尚有余势,时刻都准备反攻中原,大明百废待兴,虽然军队有战斗力,但后勤供给十分困难。

打一场仗,其所需要耗费的粮食自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强征百姓口粮,一战下去,伤亡损耗不能只看战场上的,还需要算因口粮被夺饿死的百姓……

不过如今却是不同了,近五年时间的修养生息,让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恢复了不少生机,其间虽然也打了几仗,但都算是速战速决,其损耗也在接受范围之内。

何况北方蒙古的形势更是越来越坏,随着反攻中原的打算破灭,蒙古之内的矛盾就涌了上来,只要常遇春和李文忠镇守住边线,那么瓦剌鞑靼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

朱标开口劝道:“这两年就是多卖给他们一些盐茶又有何妨?左右都是日常消耗品,根本就存不住,何况都饿了他们半年了,也该给他们尝点甜头了。”

朱元璋瞧了儿子一眼说道:“盐茶禁令一旦解除,那再想堵上可就难了,你这不仅是要给蒙古尝一些甜头,也是要给那些茶盐贩子一些甜头。”

朱标闻言笑道:“左右不过多杀些贪心之辈的事儿,如今是怎么堵住的,往后照办就是了,正好过两年边军镇守也该调换一下了。”

朱元璋皱眉道:“有些早了。”

朱标微微眯了眯眼睛道:“父皇放心,只不过是正常换防而已,儿臣知晓分寸。”

现如今盐茶禁令虽有,每年也会杀上几千号人,但终究还是有洞子可钻的,以茶换金银马匹,这是何等暴利的买卖,自有无数人前仆后继,虽九死而不悔。

纵然有杀头的风险,但十次总有能成一两回的,何况还有一些茶帮豪商会花重金打通沿边镇守的勋贵将帅们,只要沟通好了,除非运气背碰上京城来的巡视,否则大多都能成。

这其实也正常,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镇守沿边要地的将帅们也没百姓可以压榨,喝兵血也就能混个温饱,想发财可不得指着那些商贩了。

否则他们怎么置办的起自己在京城中的豪宅大院?怎么买得起城外千亩良田?怎么养得起膝下那成群的娇妻美妾?

镇守沿边从来不是什么舒坦的差事,可勋贵们各个都是抢破头都要去,辛苦几年一辈子的花销就有了,谁不想呢?

这点无论是朱家父子都清楚的,其实若是只如此倒也罢了,茶终究无关大局,何况他们偷偷摸摸走私又能运多少,根本不可能满足蒙古各部的需求量。

只是这人心不足,运茶到底是没有运粮运铁运火药挣得多啊,去年朱元璋突然从身在蒙古的全旭那边得到了消息,说是当月顺天府兵械库起火报损的那批兵器火药突然出现在了草原……

这其实也没什么,顺天府出了一些利欲熏心的蠢辈而已,真正让朱元璋诧异的是亲军都尉府那边居然没有发现上报此事,兵器火药可不是茶叶,大车小车的就被运进了草原竟然无人发现。

这只可能有两个可能,要么是亲军都尉府懈怠了,北方的指挥使玩忽职守,毛骧任人唯亲御下不严!要么就是他们都被收买了,此事也有他们的一份……

无论是那种可能,都让朱元璋对自己的耳目起了不信任感,这点就要命了,一个暗探组织失去了其主人的信任,那他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也就是那个时候,朱元璋把全旭从亲军都尉府调出,又让朱标在山西凤阳大规模收拢孤儿,以培养出新的耳目。

这点相信毛骧也有感觉了,所以才越发不顾收敛,因为他清楚当今圣上的性格,你背叛过他一次,那就再也不用指望能弥补,还是趁着圣上留他还有用的时候,赶紧找条生路为上。

只可惜毛骧的身份太特殊,谁也不想跟他扯上关系,或许如今的胡惟庸应该不介意吧,毕竟联合目前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已经是他唯一的办法。

说起来这俩人也算是珠联璧合,就是朱元璋都不知道毛骧执掌亲军都尉府这么多年,到底掌握了多少人的把柄。

有此为契机,再由胡惟庸出手拉拢,确实有机会拉拢许多官员,甚至不乏一些勋贵武将,这也是官场常见的拉人下水的手段了,倒也说不上高明,只能说俩人正好互补。

这或许也是朱元璋刻意安排的,毕竟他们太弱了,那也就枉费老朱同志的布局了,这棋子越多,掀起桌子来就越有趣。

殿内安静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开口说道:“不要打草惊蛇就好,其余的你自己做主吧,茶也好铁也罢,三思而后行。”

朱标点头应诺,一旁伺候的刘瑾见话谈完了,这才走出谨身殿叫人进来伺候,随着宫女太监们的忙碌,饭桌菜盘都被收起,父子俩也净过手,喝上了热茶。

一杯热茶尽,朱元璋继续批阅剩下的奏章,而朱标则是直奔茶马司而去,茶马司是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设司令、司丞领其事。

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大明开国后沿置于秦州、洮州、河州、雅州等地。

第443章 与民争利

茶马司在京城自然也有个衙门,只不过由于地位太低,所以地方有些偏远,根本不在内城里面,朱标到了宫门口,乘上了赵淮安驾驶的马车。

经过此次陕甘之行,赵淮安一下就成了宫内炙手可热的小太监,晃悠到哪里有人给几分薄面,就是后宫妃嫔身边的大太监们也都捧着。

半个时辰后,车驾停在一处颇为偏僻的府衙前,站在门前值守的两个跨刀差役有些懒散的谈着话,眼见马车大大咧咧停在门前,有些烦躁的皱起眉头。

入秋了,虽然比不上三四月的时候,但茶马司还是比较热闹的,尤其是各地茶帮茶商都会上门拜见,毕竟茶叶想卖出高价,那就得看名气。

茶叶不会自己说话,也不可能替自己吹嘘,但茶商可以,只要能捧自己种植的茶叶到御前供给皇家,那么这茶就算立住了。

贡茶之名一出,何愁高价客?

文人墨客士绅豪富都想知道当皇帝有多舒坦,但造反他们肯定没有那个胆子,所以适当的享受享受皇帝过的日子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那两名差役明显将朱标的车驾当成前来逢迎的外地茶商了,其中一个皱眉走上前说道:“茶马司衙门前不准停马车,无论你是来见谁的,都先把马车停到隔街去,否则拉到兵马司挨了大板别怪爷没提点你!”

这样的话他也说过十几遍了,商贾衣食住行受限颇多,但也更讲体面排场,加上当今圣上解除了他们的一些限制,导致一些地方的豪商大贾来京后有些转不过弯儿,还以为自己财能通天。

可却不知这京城的水有多深,无根无底在京城招摇过市,若是碰上那个高官勋贵,那可就准备被敲骨吸髓吧。

毕竟是来送钱的金主,差役也没说的太过分,而车驾上的赵淮安跳下了马车后皱眉说道:“太子殿下驾到,还不快去叫人迎接。”

“啊?”

差役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信,茶马司这种冷衙门,别说太子殿下了,开国四载压根儿就没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来过。

瞪大了眼睛还把手摸向了腰间的跨刀,但骤然回神,这要不是太子殿下等会儿自然会被识破,之后直接押送到兵马司,他受顿责骂而已,等明日拎着酒壶去刑台看刑也就算出气了。

可这要是太子殿下,那他摸刀后的结果就是从赏刑变成受刑了,他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道理还是懂的,立刻下跪抱拳:“小人这就去禀报,请贵人稍待。”

坐在车驾里的朱标还在看着从宫里取来的历年贡茶明细单子,他不需要全懂,但怎么也得知道一些,否则下面的官员轻易就把他糊弄了。

按理区区茶马司的事情,他直接召见其主官吩咐下令就可以了,但想着茶马司虽然在官场上权力不大,但其性质却是决定他的油水不小。

朱标自然是清楚权利加上大油水能有多大的影响力,何况他并不是仅仅打算将茶叶卖到蒙古圈钱,毕竟蒙古需要的茶并不是什么好茶,量大易存就够了。

好茶叶的销路还是要看大明境内的,文人雅士对品茗论道可是有很高的追求的,他们也是大明最富有的一批人。

还是那句话,朝廷其实想挣钱太容易了,因为他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生产资料,以及很多必需品的垄断,只不过一直受传统的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的观念影响。

其实这个道理并没有错,在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策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也。夫己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