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215章

作者:傲骨铁心

风雨中可视距离不足三尺。

总管衙门的草屋都被掀翻了几间。

第二天暴雨停歇,守陵官兵赫然发现陵中树木叫风刮倒了好多,圣德神功碑亭顶部也坍塌了一片。

整个陵寝几乎三分之一地区积水没过膝盖,然而未等贾主任组织官兵开始排除积水,一个更坏的消息传了过来。

昨天夜里的暴雨导致昌瑞山西侧数里处的干马河水位暴涨,遵化府通知孝陵、景陵两大总管衙门,说部分河段的河堤有不稳迹象,请求皇陵相关部门立即启动抢险救灾一级响应程序。

贾六也慌啊,虽然圣祖仁皇帝早就住水床了,但这水处于可控范围。那河堤要崩了,洪水顺着吉地的排水道灌进景陵,不仅圣祖仁皇帝倒霉,他这看坟的也要跟着倒霉。

而且皇陵周边还有大量百姓居住,虽说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原因,不会所有百姓都遭灾,但贾主任爱民如子,哪怕有一家被水淹了,他老人家内心都会不安。

灾情就是军情!

没有任何迟疑,贾六立时率领守陵八旗兵丁投入加固河堤的抢险工作中,并派人向马兰镇、内务府告急,请求两大单位赶紧调集人力、物力参与皇陵排险工程之中。

马兰镇总兵姜学一收到皇陵告急后,马上同遵化知府汪广材带领官兵九百余人赶到。

到了地方,姜总兵同汪知府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景陵总管大臣贾佳大人正带着官兵用麻袋装土,顶着烈日熏烤加固大堤。

“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

看到紧急赶来增援的马兰总兵同遵化知府,赤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辫子盘在脖子上,肩膀叫麻袋磨掉一层油皮、双手和双脚都叫水泡白的贾佳大人,忍不住有些激动。

两位汉官都是看得呆了,均是没想到既是八旗子弟,又是额驸的贾佳总管,竟然能如此带头,当真是让人无比佩服。

内务府也来了。

得景陵急报干马河可能溃堤危及皇陵,质郡王永瑢无论如何也是坐不住的,赶紧进宫去向皇阿玛请示,尔后带着总管大臣金简,以及新晋总管大臣的和珅快马加鞭赶来昌瑞山。

众人到时,视线中无数官兵与民众排成数里长的队伍,正在有条不紊的加固河堤。

缺口都被堵住。

见状,包括永瑢在内的众大臣都是松了口气。

和珅下马拉住一个正在往河堤送饭的八旗老兵问道:“你们总管大人呢?”

见有大官问总管大人,这个送饭的八旗老兵立时指向远处,用充满骄傲的声音道:“总管大人在那!”

众人顺着八旗老兵手势看去,只见那河堤外侧,上百名官兵正在水中搭成人墙,好让加固的木头能够顺利打进水中。

而其中带头人,不是景陵总管大臣贾佳世凯又是何人!

“嘿吆喝哎,加把劲呐,保皇陵呐,救百姓呐,报大清啊……”

随着贾佳大人口中的号子,参与抢险的八旗官兵、绿营官兵、当地百姓无不群情激昂,充满干劲。

当真是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兵,什么样的百姓啊。

危险,在军民的万众一心下,终于被全部排除。

上岸后的贾六,看到和珅的身影时很是激动,待看到边上有几个自己不认识的官员,其中一人还是郡王装束。

瞬间,贾六昏了过去。

当惊乱的人群抬着他去找郎中时,悠悠醒来尚有意识的贾六仍在不断呢喃:“不要管我,一定要守住大堤,一定要守住皇陵!……弟兄们,顶住,一定要顶住啊!”

……

景陵管委会主任贾佳世凯的英雄事迹很快朝野皆知。

据说,质郡王在向皇阿玛汇报时,两次哽咽,直说儿臣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忠心为大清的臣子。

总管大臣金简也将所见所闻如实奏禀皇帝,同样对那景陵总管大臣贾佳世凯给出了高度评价,赞其“勇于担责,身先士卒,不惧危险,堪为干臣。”

皇帝仔细询问和珅后,旨意传出:“着贾佳世凯任东陵总管内务府大臣事。”

品级仍为正三品,但管辖范围除景陵外,又有孝陵以及为乾隆本人准备的裕陵。

俗称东陵总管大臣。

接旨之后,贾六不禁对刘禾易感慨一句:“老头子这是把我从守坟的升级为殡仪馆长了。”

刘禾易听不明白。

贾六也不向他过多解释,只笑道:“以后叫我贾馆长。”

四下察看,没有发现栓柱,便问刘禾易栓柱去哪了。

刘禾易摇头说不知,问贾馆长什么时候正式上报地宫渗水一事。他这边已经绑了一大票造假高手到小寨去了,初步已经搞出十几件。

“现时顾先生他们只是冲了出来,尚未席卷湖广,总要武昌城下才好。”

贾六径直去找栓柱,现在不抗洪抢险了,三大工程的事得赶紧着手。

好一通寻找,终是在栓柱房中找到了他。

让贾六愕然的是,栓柱竟把老太爷两口子从麻袋中放了出来,跪在边上跟老僧入定般不知在冥想什么。

“让老太爷放风呢?等太阳出来,拿出去晒晒。”

贾六一想也对,这段时间天天下雨,别把老太爷两口子搁发霉了。

睁开眼的栓柱却一脸激动:“少爷,我找到皇上是汉人的证据了!”

第328章 六鬼子真的六

找到乾隆不是我满洲人的证据了?

我就说老家伙铁定是汉人!

要不然不会干出那么多损害我满洲根基的狗屁倒灶事。

一心为国除奸的贾六,激动的一把抓住栓柱的肩膀,迫不急待问道:“快说,柱桑,你发现什么了!”

“少爷,你别晃我啊。”

待少爷松手后,杨植起身揉揉膝盖,拍拍屁股,然后指着面无表情的老太爷干尸道:“这就是证据啊。”

嗯?

盯着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的老太爷看了半天,贾六也没明白栓柱所言的证据在哪里。

“少爷,你看这本书。”

杨植到床边枕头下摸出一本书交给少爷。

贾六接过,竟是本《洗冤集录》,至今仍是官府仵作的必读书,也是法医鉴定的唯一司法指定教材。

杨植帮少爷将书翻到其中某页,道:“少爷,这书上说要想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他父母的孩子,只要父母骸骨在,就让这个人刺一两点血滴在骸骨上,若是亲生则血必渗入骨内。若非亲生,则不入。”

滴血认亲法?

贾六对这个古代亲子鉴定还算了解,因为电视剧老演。

据说这个法子从三国时创立,一直被奉为司法界的圭臬,根本没有人怀疑。

具体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血滴骸骨;

一种则是活血法。

活血法就是当事人都健在,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兄弟关系。

反之,则不存在。

贾六记得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的母亲,原来是齐宫东昏侯的妃子,因其貌美又有才学,被梁武帝看中,入宫后七月即生下萧综。

因此宫中都怀疑萧综非武帝亲生。

萧综长大以后听到此类传言,便去盗掘东昏侯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结果血真的渗入东昏侯尸骨中。

萧综没敢轻信,为了求证便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然后拿自己的血在儿子尸骨上进行试验,结果血渗入骨中。

至此,萧综深信不疑,于是叛国投奔北魏。

其它司法实践案例,贾六了解的不多,但既然自三国以来一直将此当作亲子鉴定方式,肯定有一定道理。

但这个滴血认亲法跟咱贾家老太爷有什么联系?

“你能不能说明白一点,少爷最近体力活干的太多,脑袋一时跟不上。”

随手将《洗冤集录》放在桌上,贾六搬了只椅子坐在老太爷两口子边上。

不知道是错觉,还是最近湿气太大,隐约觉得老太爷两口子的皮肤比刚出土时要润了一些。

“少爷,你想啊,咱们能把老太爷跟康熙换个住处,将来是不是也能把爷爷跟雍正换一下?……真到了那么一天,还有什么法子比滴血认亲更具有说服力呢?……皇上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滴的压根不是自个的亲爹亲爷爷,血不入骨,他就百口莫辩,不是汉人也得是汉人喽……”

杨植一脸自得,为自己天才般的想法开心不已。

贾六的嘴巴也“o”了起来,柱桑的脑洞真的很大。

不过似乎真的可以搞一搞。

这时代的人深信滴血认亲法,真把顺治、康熙包括雍正全换人,乾隆就是滴得人亡,他也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爱新觉罗子孙。

转念一想,呸了一声,没好气道:“你少爷我能把老头子押着开棺滴血认亲,说明少爷我压根不需要证明老头子是不是汉人,你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么。”

“所以少爷您现在就得造谣啊,天下人要是个个都相信皇上是汉人,那满蒙王公大臣们会怎么看?”

杨植可不想自己昨天上茅房想到的好主意就这么被少爷弃用,极力游说少爷。

“……满蒙王公大臣都信了这谣言,到时候皇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能怎么做?光嘴上不承认没用啊,说不定会主动开棺滴血认亲……”

“这一滴,皇上还能是皇上吗?”

“……”

贾六再次沉吟。

打江山靠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

笔杆子是什么?

是舆论。

舆论是什么,就是朝野民间的议论呗。

为了大清的第一步,肯定是铲除以乾隆为首的腐败集团,换上以贾佳为首的团团伙伙。

那么,必须从根本上打击乾隆。

还有什么比否定其皇位正统合法性,来得更激烈呢。

“栓柱,你知道老头子为啥老往江南跑么?”

“为啥?”

“因为,他在找自己的亲老子。”

“少爷,你怎么知道?哎!对啊!”

杨植一拍脑门,还得是自家少爷缺德,这八字还没一撇呢,一个令人信服的天大谣言就出炉了。

“这件事交给你办,一年之内,我要这大江南北所有人,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甚至是西洋人、朝鲜人、倭人、安南人、缅甸人……总之,是个人都要知道皇上不是满洲人,而是汉人!”

将造谣编故事的任务交给栓柱后,贾六便要亲自把老太爷两口子再折进麻袋,正准备尽孝心时,忽的念头一闪。

滴血认亲不科学他也是听前世专家说的,但科不科学这件事,是不是得先调查一下才能发言?

于是吩咐杨植:“找把刀来。”

杨植不解:“干啥?”

“叫你去找就去找,问这么多干什么?”

“噢。”

很快,杨植跟索伦亲兵要了把匕首过来。

望着锋利匕首,贾六再三犹豫,但终是敌不过心头好奇,一狠心割破大拇指,继而又咬牙在老太爷腿上扎了两刀,露出内中的干骨。

三滴血滴了上去。

晓得少爷要干什么的杨植也是浑身来劲,同少爷一起蹲在那看结果。

平日少爷老跟他讲凡事要讲科学,现在不就是研究科学的好机会么。

半响之后,主仆二人俱是一脸疑惑。

杨植挠挠头:“怎么会呢?难道少爷不是老爷亲生的?”

“休得胡说,我就说这种事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