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97章

作者:寂寞剑客

“圣上言重了。”行正法师说道,“出家人四大皆空,又岂会有贪嗔痴等四苦之扰。”

“不对,大师你对朕绝对有意见。”崇祯一本正经的说道,“你还在生气当年朕派兵将少林寺的百年古木砍伐一空,却只给了二十两银子两百斤米的布施。”

行正法师这次只宣了声阿佛陀佛,心下却腹诽道,你还有脸提?

你可是皇帝啊,布施香油钱居然只给二十两银子加两百斤陈米,那两百斤陈米还掺了好多老鼠屎以及沙子,老衲的牙都险些给咯掉。

崇祯叹了口气,说道:“大师你也别怪朕,朕当时是真的穷啊,那二十两银子和两百斤陈米还是从前线将士的嘴里生抠出来的,真的。”

然后不等行正大师说话,崇祯又接着说道:“不过,朕心里一直记得少林寺的恩情,当初要不是少林寺冒着被建奴发现的风险,允许大军驻扎,潼关那一仗流贼就已经打输了,当时若是流贼被灭了,大明或许也顶不住。”

“圣上言重了,这是少林寺该做的。”行正法师的脸色好看了些。

“少林寺可以不求回报,但是朕不能不知好歹。”崇祯一正脸色,又道,“在这之前,朕其实一直都在想应该如何回报少林寺,可是一直都找不着恰当的法子,不过现在,朕已经找到了回报少林寺的法子,那就是以大明朝廷的名义,布施天下,弘扬大乘佛法。”

崇祯已经想明白了,要想占领并长久统治中亚,必须从宗教以及文化上入手。

宗教走的下层路线,文化走的是上层精英路线,只有两管齐下才能长治久安。

第七百六十七章 中亚番(2)

“以大明朝廷的名义布施天下,弘扬大乘佛法?”

行正法师一脸懵逼的看着崇祯,不知道这位圣天子究竟有何意图,莫非是看上了少林寺名下的几十万亩僧田?

按理说不应该啊,僧田不是已经全部丈量清楚,并按额征税了吗?

“大师不要误会,朕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单纯的希望少林寺的僧众能以慈悲为怀,将大乘化法布施给中亚地区的广大贫苦百姓。”

这下行正法师终于听懂了,但又没有完全听懂:“中亚?”

“噢,就是西域再往西的那片地区,到处是山、戈壁滩以及沙漠,仅有少量绿洲,因而当地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崇祯道,“所以朕希望少林寺的僧众能够给这一地区的贫苦百姓带去生活的希望。”

“原来是西域再往西的地区。”行正法师的表情变严肃,“那里有很多国家很多人?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艰辛?”

“是的,很多国家,大一点的有哈萨克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等,人口虽然没有江南这么多,几百万人却还是有,不过现在这些汗国已经被定王的大军所灭,所有的土地人口皆已经并入大明版图。”

“只是当地的那些没落贵族不甘心失国去位,因而屡屡煽动当地的百姓发动叛乱,定王大军也被搞得顾此失彼,不得已,才向朝廷求援。”崇祯说道,“不过朕经过再三思考,认为单纯的军事手段没办法解决问题,只有从军事、宗教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多管齐下,才有可能让中亚真正的并入大明版图。”

“明白了。”行正法师喟然道,“贫僧返回少林之后即组织寺中僧众前往中亚讲经。”

崇祯忙道:“眼下西域和中亚的局势很混乱,盗贼马匪蜂起,所以少林寺的僧众最好还是跟军队同行。”

“阿弥陀佛。”行正法师起身宣了句佛号,转身离去。

行正法师前脚刚走,又有小太监进来禀报,监察科都给事中黄宗羲到了,崇祯当即示意卢九德将黄宗羲带进来。

“臣黄宗羲参见圣上。”黄宗羲拱手作揖道。

崇祯随意的摆了下手,询问道:“石家行贿案查得怎么样了?”

“臣已经调查清楚了。”黄宗羲笃定的说道,“石久可并没有向郑家行贿,工商实业银号在给石家丝绸作坊借贷时也没有违规,这是诬告。”

“确定是诬告?”崇祯沉声问道,“没有违规,更没有违法?”

“确定是诬告,没有违规更没有违法。”黄宗羲的回答斩钉截铁,不过稍稍一停顿之后又接着说道,“不过……”

“不过什么?有话直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是,那臣就有话直说了,之前臣听到不少流言,说是郑老太爷在会稽大兴土木,不光修缮祖坟,而且修了一栋富丽堂皇、规格空前的大宅。”

“富丽堂皇,规格空前?有多空前?又有多堂皇?能有九进九跨?”

“这倒没有,不过宅子足足占了小半个会稽县城,后花园里栽种的名贵花木也是种类繁多,到了花季盛象不逊西苑,噢,对了,园中还堆砌了大量的太湖石,这些都是不远千里从太湖运输过去的,此间花销恐怕不会少。”

听到这,崇祯的脸色便逐渐变得凝重。

黄宗羲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郑遵谦贪腐。

说起来,郑遵谦的俸禄不低,或者说是非常高。

月薪是很少,但是年底的分红可不少,因公因事的奖金更没少拿,保守估计,郑遵谦去年一年的薪水就达到了一万多元。

这么丰厚一笔薪水,足可以过上很优渥的生活。

但是想要营建黄宗羲口中所说的豪宅怕是不够。

所以说,这其中肯定有问题,郑遵谦真堕落了。

想到这,崇祯心下有些难过,人果然是会变的。

黄宗羲又接着问道:“圣上,还要接着往下查吗?”

“暂时先不要查了,等朕找马鸣騄了解情况之后说再说吧。”

顿了顿,崇祯又道:“再说正事,朕今天找你来是为了另一件事,你得尽快挑选一批精干的巡视员,这次就跟随第3师一并前往撒马尔罕防。”

“撒马尔罕?”这个真让黄宗羲有些意外,撒马尔罕可远在中亚,而且定王大军刚打下撒马尔罕没多久,大明的官府机构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派巡视员?官员都没有,巡视员去监察谁?

崇祯道:“替朕盯住前往中亚讲经布法的各寺僧众。”

“僧众?”黄宗平衡更加的懵逼,“和尚也要监察?”

“是的,和尚也要监察。”崇祯道,“因为派去中亚地区讲经布法的和尚,并不是空着手去的,朝廷需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钱粮。”

这次跟着去中亚的并不只少林寺的僧人。

还有其他各处寺庙的僧人,加起来足有一万多僧众。

南少林、北少林还有其他寺院的大和尚或许会天真的认为,靠着我佛慈悲就能感化中亚的乱民暴民,但是崇祯可不会这般天真。

说到底,某教已经在中亚深耕厚植上千年,可谓根深蒂固。

佛教要想空口白话从某教的手中争夺信徒,纯属痴心妄想。

鉴于此,崇祯还替佛教准备了一样大杀器,那就是——钱粮。

不妨想象一下,听一次东土来的大和尚讲经布法,就可以免费喝一碗粥,或者领取一小袋米或者棒子面粉,又有谁会蠢到拒绝?

多听几次佛法,中亚的贫苦百姓基本就改信佛教。

毕竟改信佛教有饭吃,有粥可以喝,谁会拒绝呢?

“如此,臣就明白了。”黄宗羲说道,“臣会挑选一批巡视员,盯住讲经布法的和尚,绝不允许他们浪费朝廷的一分钱、一粒粮食。”

“不是,这不是重点。”崇祯摇摇头说,“重点是不能让这些和尚组织化,换个说法,就是要让这些和尚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圣上是说不能让这些和尚有一个核心组织?”黄宗羲说道。

“对,不能让这些和尚产生核心组织,哪怕是从少林寺出去的那些和尚,在建立各自的道场之后,互相之间也不能形成隶属关系,所有道场的钱粮只能从当地的官府机构领取,而不能由某个道场代为分发。”

宗教世俗化的关键就是去中心化,去级别化。

道场与道场之间,寺庙与寺庙之间不能存在上下级关系,也不存在钱粮利益的输送,每个道场又或者寺庙的住持方丈,级别都是一样的,地位平等,哪怕只有一个和尚的小庙,其住持跟拥有上千僧众的少林方丈地位也是平等的。

这就确保了佛教不会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要不然,坐拥几百万信众,为首的大和尚只要登高一呼,直接就能杀官造反,这样就成了前门驱狼,后门进虎,扶植佛教取代某教或者基督教也就毫无意义,做无用功,所以,崇祯必须将这一危险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顿了顿,崇祯又道:“一旦发现某几个道场或者寺庙的僧众有私下串联之兆,或者在暗中募练僧兵,须立即上报给当地驻军。”

其实吧,崇祯防的并不是僧众串联。

崇祯防的是白莲教、弥勒教等邪教。

佛教在华夏大地世俗化了这么多年,白莲教、弥勒教等邪教仍旧是屡禁不绝,一旦让这些邪教的妖僧混入去中亚的僧众队伍中,不得借机呼风唤雨?所以必须得盯紧了,一丁点的机会也不能给这些邪教。

……

原布哈拉汗国境内,瓦尔丹兹要塞。

朱慈炯一脸杀气的紧盯着要塞大门。

朱慈炯之所以生气,是因为瓦尔丹兹的乌兹别克人发动叛乱,偷袭了驻守在要塞内的明军将士,得亏明军将士及时撤出了要塞,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但即便如此,也仍有一百多个明军将士在这场叛乱之中伤亡。

朱慈炯闻讯,当即亲率一个骑兵师从撒马尔罕赶到瓦尔丹慈平叛。

“传令,各炮兵团火力全开,给孤轰开要塞。”朱慈炯咬牙切齿的道,“听着,孤是说炮兵火力全开,不要顾及城中百姓。”

朱慈炯已经压抑不住胸中的怒火。

因为这已经是瓦尔丹兹要塞的第三次叛乱了。

这些不知好歹的乌兹别克人,今天就让你们领教一下大明铁拳的滋味!

瓦尔丹兹不过是座土坯要塞,炮击没一会儿,要塞的正门就轰然垮塌,早已经蓄势待发的明军骑兵便如潮水般涌入要塞,并且见人就杀。

不到一个小时,瓦尔丹兹就被杀得血流成河。

确定要塞内再没有一个活口,朱慈炯才在胡国柱等的簇拥下进入要塞。

看着横七竖八铺地地面的乌兹别克乱民尸体,胡国柱有些担心的说道:“殿下,赶紧把这些尸体收集起来烧掉吧,要不然有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暴乱。”

胡国柱说的道理朱慈炯也懂,杀戮若不彻底,只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叛乱。

但是这次朱慈炯明显已经不耐烦了,恨声道:“不,孤已经受够了,传孤旨意,这次非但不能毁尸灭绝,还要将这些暴民的尸体挂在要塞墙上,孤要用这些暴民的尸体警告布哈拉汗国的大小贵族以及遗民,跟大明为敌,只有死路一条!”

第七百六十八章 中亚番(3)

“可是,殿下你想过没有?”胡国柱担心的说道,“这等同于跟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彻底撕破脸,如此一来,原本就对大明充满敌意的反对派只会变得更加坚定,原本趋于观望的中间源也会转向强硬,布哈拉的局面就会变得更糟。”

顿了顿,胡国柱又接着说:“而且整个中亚的局势都是相互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布哈拉地区的动荡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浩罕地区、希瓦地区以及哈萨克地区,甚至就连更南边的波斯萨法维王朝也可能趁机出兵,如此一来,整个中亚地区就全乱套了。”

朱慈炯却不为所动,阴着脸说道:“胡国柱,你说的这些孤都已经想过了,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就算是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哈萨克汗国的残余势力全部结成同盟,甚至连波斯萨法维王朝也出兵参与进来,我们也是丝毫不惧。”

“我们拥有六个骑兵师,正面交锋足以碾碎一切强敌。”

“反而是现在这样,几百个甚至几十个土著民的叛乱,搞得我们十分被动。”

“自去年八月下旬杀入哈萨克汗国,不到三个月我们即先后覆灭了哈萨克、希瓦、布哈拉及浩罕等十几个国家,歼灭各个汗国的军队超过二十万,然而自身伤亡却不足千人,阵亡数字更是没有超过百人。”

“然而,自去年底开始的平叛作战,至今却已经伤亡了三千余人,而且这半年多,全军将士都在忙着到处平叛,可谓身心俱疲,这样下去我们早晚会被拖垮。”

说到这,朱慈炯脸上露出决然之色:“与其如此,反而不如彻底撕破脸,让中亚地区的土著民看看,激怒大明,会有什么后果。”

胡国柱其实也觉得朱慈炯的策略是对的。

问题是,圣上不同意他们在征服国搞屠杀。

当下胡国柱小声说:“可是圣上的旨意是……而且圣上已经在募集僧侣以及学生,准备派来中亚地区实施教化。”

“无妨。”朱慈炯道,“孤绝不相信,中亚地区的土著民会有决心顽抗到底,当年蒙古人西征时,他们不也屈服了?蒙古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大明军队也一样可以做到,对于这些未开化的土著,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铁与血才能让他们臣服。”

朱慈炯终于下定决心,阴着脸说道:“立刻给分驻浩罕、希瓦以及哈萨克地区的各骑兵师下达命令,从今天开始,对于叛乱的各地土著民不再姑息,一城叛则杀一城,一地叛则屠灭一地土著,不要怕杀人,父皇是说过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可是不能够为我所用的人口非但不是资源,反而是负担!既然是负担,那就绝不可能姑息!”

朱慈炯也是真的烦了,也有些急了,因为他不想在中亚耽搁太久。

因为从中亚再往南去,已可以嗅到莫卧尔王朝的咖喱味,往西去则可以听到波斯法维王朝的驼铃声,从中亚往北则是沙皇俄国,再往西去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从奥斯曼土耳其再往西就是欧洲,有太多国家等着他去征服。

朱慈炯的内心有着一等隐隐的野望。

他要当华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

命令下达,数十骑飞骑当即四散而去。

朱慈炯又让徐乌牛把土尔扈特商人阿拜衣叫到他的行辕。

“阿拜依,你们土尔扈特现在已经迁居到伏尔加河了吗?”

“回定王,是的,我们土尔扈特已经迁居到伏尔加河下游。”

“沙皇俄国兑现他们的承诺了吗?有没有给予你们足够的尊重?”

“狗屁,沙皇只是拿我们土尔扈特部当雇佣兵,总是强征我们的壮丁替他打仗,且打仗的干粮也是我们自带,就算打了胜仗也没多少奖励,所以这几十年,我们土尔扈特部的日子过得很不好,族中壮丁的数量也锐减至不足五万丁。”

“那就迁回来吧,迁回哈萨克草原。”朱慈炯道。

“定王,这么大事小人可做不了主。”阿拜依道。

“当然,孤也没有说让你来拿主意。”朱慈炯道,“你回去转告你们部落的头人,只要土尔扈特部落肯迁回来,中亚地区的草场随便你们挑,当然了,土尔扈特部落一样需要派兵随同我军出征,不过孤不会像俄国沙皇那般言而无信,只要你们土尔扈特部落肯出兵,追随我军打了胜仗,孤就一定有赏,重重有赏,牛羊马驼甚至女人都不会少。”

阿拜依虔诚的道:“定王,小人定会把您的旨意传回部落。”

“去吧。”朱慈炯一挥手,阿拜依转身匆匆离去。

目送阿拜依离开,胡国柱小声问道:“定王是打算用土尔扈特人取代中亚土著民?”

“不是土尔扈特,而是卫拉特四部。”朱慈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身下的羊毛地毯,若有所思的说道,“包括准噶尔在内,卫拉特四部牧民在追随大军西征途中的表现都很好,最关键是他们已经见识过明军的强大,对大明朝廷也是足够的敬重,所以是时候松开系在他们脖子上的狗链,给予他们大明臣民的身份。”

听到这,胡国柱的眼睛顿时间亮起来。

胡国柱已经知道朱慈炯打的什么算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