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94章

作者:寂寞剑客

朱慈炤急定睛看时,只见前方七八十步外,一个倭寇应声往后倒,在栽倒之前,朱慈炯清楚的看见,这倭寇的面门已经绽开一朵血花。

“杀人了,我杀人了……”朱慈炤的脸色顷刻变得煞白。

“殿下,你杀的是倭寇,是畜生,不是人。”徐应伟拍了拍朱慈炤肩膀,又道,“杀掉一头畜生用不着心生愧疚,你是在行善,是在保护大明的子民。”

朱慈炤却根本听不进去,只觉到胃中涌起一阵阵的烟恶。

接着,朱慈炤便翻身趴倒在地上,呃呃干呕起来。

……

这时,幕府军的中军本阵以及后阵已经土崩瓦解。

因为大明海军舰炮群、陆军第1、第2师的两个山炮群以及两个野炮群的打击目标全都是幕府军的中军以及后阵。

反倒是因为投入进攻的第2番方,只是遭到了第1师步兵的射击,虽然同样也是死伤惨重,但是至少还没有崩溃。

因为第2番方好歹还携带了上千块木栅栏当盾牌。

不过,第2番方也没能坚持多久,就在幕府军本阵以及后阵崩溃之后没多久,列队推是的第2番方也被大明陆军第1师击溃。

很快,嘹亮的冲锋号响起,列队的第1师步兵随即给步枪上刺刀,然后端着上好刺刀的步枪发起了潮水般的冲锋。

早在第1师发起冲锋之前,第2师的第4旅、第6旅就已经从两翼迂回过去,准备截断幕府军溃兵的退路,力争全歼。

“战斗结束了。”郑芝龙放下望远镜,笑着说,“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能够歼灭多少倭军,不过就算最终打成击溃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崇祯笑着说道:“郑卿,现在不觉得倭军凶悍了?”

“圣上,你就别取笑臣了。”郑芝龙有些汗颜的道,“以前是臣浅薄了,对我大明火器的犀利缺乏足够认识。”

“其实也不是。”崇祯笑道,“是我们大明的火器进化太快。”

自从进入到蒸汽机时代之后,明军火器的精度是迅速提高,在解决了底火技术制造出金属弹壳定装弹之后,更是把射速以及可靠性这两个短板给补上,到了现在,明军所装备的火器,本质上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火器已经没什么区别。

武器相差悬殊也就罢了,关键战术指导思想也是相差悬殊。

所以,郑芝龙对明军火器的性能及战术缺乏认知并不奇怪。

许三官身为大阪商号的大掌柜,最关心对倭人的处理方案,当即问道:“圣上,歼灭幕府军主力后怎么说?”

“那还用说么,当然是趁胜追击,占领京都及江户,彻底灭掉倭国。”

稍稍停顿了下,又说道:“然后将倭国所有的壮丁发往本土开矿或者修铁路,一个都不留,全部发往本土。”

对于倭国壮丁,不用阉割就已经是最大的仁慈。

许三官点点头,又问道:“那么倭国的妇孺怎么处理?”

崇祯略一思忖之后又说道:“倭国的妇孺就分期分批贩往江南以及北京,发卖给那些大户人家为奴,又或者入厂做工。”

对倭国妇孺的处理就更仁慈。

倭国壮丁虽然不用进行阉割,但是这辈子只能在矿山或者铁路工地度过,交配权肯定是要被剥夺掉。

但是倭国十岁以下男童因为打小在大明长大,接受的是汉文化,说的也是大明官话,其身份认同也是大明百姓,所以大明朝廷不会强行剥夺他们的交配权,只要他们的主人家愿意给家奴娶妻,他们就能娶妻生子。

至于倭国的女童及育龄妇女,则享有大明百姓一般无二的权利,即便是卖身为家奴,也享有基本的人权,比如说主家不能无缘无故伤害其性命,也不能够无故剥夺他们的私财,但是如要主人家想要纳娶她们为妾,则不能够拒绝。

“妇孺也不留?”许三官有些失望的道,“那就只剩下老人了。”

“对,倭国的老人一个不要。”崇祯点头,“就让他们留在岛上自生自灭,等到将来大明本土的人口大煤炸,耕地不够了,再向倭地诸岛移民也不迟。”

这么一顿操作,大明的人口可以在短时间内迎来一波激增。

然后几十年后,倭地诸岛的居民也从倭人换成了华夏族人。

今后,倭地居民写的是汉字,说的是汉话,文化也是改良后的儒家文化,或者说的更加确切一点,就是儒家的阳明心学。

但是对大阪公司来说,这个方案并不是最优解。

当下许三官小声说道:“圣上,其实可以留下一部分壮丁,在倭地开矿,毕竟倭地的铁矿、银矿甚至金矿都挺多。”

“不行,倭国壮丁一个不许留。”崇祯断然拒绝。

“大阪公司想要开矿,等将来海军征服南洋诸岛,可以将南洋土著贩来倭地开矿,或者种田也可以。”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许三官,你不用担心大贩商号会没有业务,最近二十年,只是贩卖壮丁以及妇孺就够你们忙碌的了,至于二十年后,大明本土的人口肯定已经爆炸,届时就会有移民倭地的新业务,有了移民,紧接着就需要大量奴工,再将来,大阪公司就可以专门从事本土及倭地的贸易,如此,业务岂非无穷无尽?”

听到这,许三官和郑旺财就彻底的放下心来:“圣上英明。”

这个好,按圣上的这个规划,大阪商号就永远不会缺业务。

这一来,他们许郑两家只要不犯下谋逆大罪,就能够世世代代守着倭地享受红利,将来到九泉之下,对祖宗也有个交代。

说话间,明军对幕府军的追击已经全面展开。

站在周瑜号的舰桥上、通过双筒望远镜居高临下的看过去,可以非常清楚的看见,幕府军的溃兵正漫山遍野溃逃,就跟四处乱窜的野猪。

明军也追得乱了阵形,分散为一个个的小队,多的百十人,少的甚至只有十几人。

只不过,问题并不大,因为幕府军已经完全乱了建制,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零星的抵抗是有,但是不足以对明军构成真正的威胁。

崇祯就通过望远镜看到了不下十次小规模伏击战。

基本上,明军只要一通齐射,就能击溃幕府军的残兵。

第七百六十三章 倭国番(6)——倭国灭国

明军与幕府军在大阪城外大战之时,另一场政治风暴也正在京都城内酝酿。

直白点说,就是日本天皇要造反了,皇帝造反这种事,也只有在日本这样的畸形国家才会发生,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造反。

在镰仓幕府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日本皇室的御谋反。

不过,在经过镰仓、室町以及江户幕府的连续削弱后,日本皇室不光是政治影响力变得微乎其微,经济上也已经穷得揭不开锅。

要不然也不会闹出所谓的紫衣事件。

所以,就算想造反也得借助别的力量。

日本皇室的当代天皇名叫绍仁,没姓,今年才二十岁,正是最为朝气蓬勃的年龄,所以不甘心只是当一个德川幕府的政治吉祥物。

绍仁找的造反帮手是理学大儒松永尺五。

松永尺五学的是程朱理学,在京都城内创办有尺五堂,号称有门徒五千人,其中就包括绍仁天皇。

不过有句老话是怎么说的?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绍仁找松永尺五帮他造反却是打错了算盘。

按绍仁的本意,造反当然要武装暴动,直接发动京都城内的武士、士子以及平民,趁着幕府大军不在之时控制京都城。

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了松永尺五和他的学生的激烈反对。

一个名叫木下顺庵的士子更是引用了孙子兵法的名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端一旦开启,则必然生灵涂炭。”

绍仁又问他怎么办?木下顺庵说借助明军的武力恢复朝廷权力。

好吧,直白一点说,就是先等等看,等明军与幕府大军在大阪分出了胜负,朝廷再来决定怎么办?若是幕府大军胜了,那就当成什么事都没发生,若是最终明军胜出,那就学朝鲜寻求大明朝廷的保护以及册封,当一个藩属国也挺不错的。

绍仁虽然心有不甘,可他没人又没钱,所以只能照办。

于是松永尺五就派了几个学生去联络明军并打探消息。

……

其中一个名叫见原益轩的学生很快被带到了崇祯跟前。

这时候,大阪夏之阵已经结束,幕府的60万大军已经土崩瓦解,包括主帅酒井忠胜在内的将帅不是遭到击毙就是被活捉。

60万幕府大军被击毙了2万人,活捉了20多万。

剩下的40多万溃兵正向着京都、江户方向漫山遍野的溃逃,大明陆军第1师、第2师正衔尾追击,准备一口气追杀到江户。

这时候,见原益轩被带到崇祯跟前。

“你说,你学的是朱子儒学。”崇祯笑吟吟的看着见原益轩。

“哈依,学生师承松永尺五,学的正是朱子儒家。”见原益轩以十分生硬的大明官话说道,“奉日本国绍仁天皇旨意,前来觐见大明皇帝陛下。”

“说吧。”崇祯哂然说道,“绍仁让你来觐见朕有什么意图?”

“借兵。”见原益轩说道,“借兵平叛,平定德川府幕叛乱,恢复王治。”

“借兵平叛?”崇祯忍不住大笑起来,这要是放在两年前,崇祯或许还可以考虑扶值绍仁充当几年傀儡,至于现在么,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日本这个国家都快要消失,还留着绍仁这个天皇做甚?

……

崇祯25年6月中,大明陆军第2师第6旅攻占京都。

包括绍仁天皇在内,京都城内的几十万倭国贵族及平民尽皆沦为俘虏。

崇祯25年6月底,大明陆军第1师前锋第1旅第1团推进到江户城外,并于次日晨轰开江户城门,江户陷落。

年仅十岁的德川幕府四代将军德川家纲也沦为了俘虏。

江户的陷落以及德川家纲被俘,昭示着倭国正式灭国。

只不过,隶属于德川幕府的200多个大名并没有立刻跟着德川幕府消失,而是仍旧维系着藩国统治,崇祯也没有急着出兵,而是暂时给予了册封。

这200多个大名,摇身一变瞬间就成了大明朝的子爵。

当然了,这只是权宜之计而已,只是为了稳住这些大名。

因为整个倭国有一千多万人口,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化掉这么庞大的人口,所以需要一个时间的缓冲,崇祯打算花五年时间来消化掉这一千多万人口。

今后的五年时间,大阪商号每年会往本土贩卖两百万人口。

第一批五十万人基本都是壮丁,将会跟随崇祯一道返回南京。

这五十万壮丁中的一半将被发往湖广开采铁矿,另一半将会被发往北直,负责修建京沈铁路,也就是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

两年前,汉阳冶铁工坊的产能就有了极大提升。

再一个,北直以及辽东的冶铁工坊也已经建成。

现如今,整个大明的钢铁年产能已经达到了足足90万吨。

在保证造船厂、兵工厂等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同时保证两条铁路的建设,大明的铁路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

……

临走前,崇祯特意召见了一次阎应元。

倭国已经灭国,德川幕府也已经灭亡,但是德川幕下的200多个大名基本都还在,这些大名手中的军队加起来仍还有一百多万人。

明军当然有能力一个藩国一个藩国的平推过去。

但是这么做太过耗时费力,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一旦逼得急了,迫使倭国的200多个大名联合起来,就会非常麻烦,到时候恐怕就要再次动用主力来镇压。

所以崇祯临走之前对阎应元面授机宜。

“皕亨,你的军事能力朕是很放心的,有你在,倭国的局面断不会失控。”

“不过,朕还是想要额外叮嘱你几句,倭国的这些大名,单拎一个出来,根本就不足以对你们第2师构成威胁。”

“但如果200多个大名联合起来,就会很麻烦。”

“所以,你一定要利用好这些大名之间的矛盾,挑起他们间的仇杀混战,这样你就可以以居中调停的名义保持一个超然地位。”

“而且每年都可以不服从大局为借口,灭掉几十个大名。”

崇祯的这招其实并不新鲜,在很难一口吞掉的前提之下,分化瓦解然后逐蚕食才是最佳的选择,否则容易撑着。

阎应元立正敬礼道:“圣上放心,臣知道怎么做。”

“好,朕就把倭地交给皕亨你了。”崇祯欣然点头,又道,“包括你在内,2师将士驻军倭地期间允许纳妾,而且可以多纳妾,倭女一旦嫁给我大明将士就一律视为大明子民,生了孩子也是大明子民,等将来孩子多了,长大了,朕会让南监北监派学生过来建立学堂,让这些孩子打小接受正规的大明新学教育。”

“啊?”这点,阎应元属实没想到。

心说让将士们多纳妾这当然没问题,身为男人,谁不想多纳妾?

问题是,多一个妾就多一张嘴吃饭,再下一个崽就多了两张嘴,第2师的将士都是南直镇台的镇兵,没有军饷,仅只有少量津贴以及打了胜仗之后的奖金,靠着津贴以及奖金养活一个小妾完全没有问题,下一两个崽也能负担得起。

但是养两个小妾再多下两个崽,就会捉襟见肘。

总不能把徐州恩赏田的收成变卖了,拿来倭地花销。

当下阎应元小声说:“圣上,这个口子怕是不宜开呀,不好收场。”

“皕亨,你是担心将士们负担不起?”崇祯笑着说道,“那你可是多虑了,朕已经替你们考虑好了,第2师将士驻守倭地期间,每个将士可以分五百亩职田,这些职田除了需要缴纳每亩一毛的税收之外,产出尽归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