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35章

作者:寂寞剑客

比如说会稽县的郑家,崇祯十七年之前一年撑死了也就酿造几千石黄酒,一年利润也就几千两银子,可是在内务府注资后,尤其是在接到新军的大单之后,郑家酿酒坊的销售额就吹气球般快速的膨胀起来,现在一年的利润已经达到了两百万以上。

当然了,这两百万利润的绝大部份要归于内务府,但是郑家只跟着喝汤,五年来也积攒了不少财富,比如说这次,郑家自筹的资金加上拿各种产业作抵押,从工商实业银号借贷的资金加起来,凑齐了足足两百万元。

搁以前,郑家真是想都不敢想。

石家因为丝绸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所以缫丝、针织等作坊的总产值就没办法跟郑氏酿酒作坊相比,但是好在利润空间非常大,所以几年下来也攒了不少,再加上从几家银号借贷的资金,居然也准备了一百万元的资金。

关键是大明允许抵押借贷,这就极大的加速了产业资本的扩充。

“贤弟,一百万元已经不少了,搁以前只有盐商能拿出这么多。”

郑遵让哈哈一笑,又接着说道:“那就不多说了,咱们赶紧动身,虽说内务府的公文还没有发下来,但是想来不会拖太久,我们得先行一步。”

“郑兄稍等片刻,待小弟与剿丝厂的管事说一声。”

石久可当即将缫丝厂的事托给管事,然后跟着郑遵让先回到南京,到了南京之后又带上工商实业银号南京总号开具的金票,乘船直奔北京而来。

……

草场门外,龙江造船厂。

这半个月,郑芝龙吃住都在造船厂。

而且郑芝龙还特意隔绝了内外消息,以免打扰到他。

郑芝龙之所以如此着紧,是因为大明第一艘蒸汽动力战船已经到了紧要关头,见证历史见证奇迹的一刻就要到来了。

这天一早,郑芝龙就来到船厂观礼台就座。

脚步声中,水师学堂的一个士子匆匆上来。

“公爷。”士子一脸兴奋的道,“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很好。”郑芝龙端坐在太师椅上,一拍扶手说道,“传我的命令,试航开始!”

“公爷有令,试航开始!”郑芝龙的命令一级级传递下去,很快就从岸边的观礼台传到桅杆上的瞭望哨,又从瞭望哨传到战船的甲板,再从甲板传到动力舱,守在动力舱里的水手便立刻打开炉盖,将一铲铲的无烟煤送进炉膛。

这批无烟煤,是从永城县的煤矿开采而来。

伴随着炉火的熊熊燃烧,压力计的刻度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当压力计的刻度终于来到1刻度时(一个大气压差),一个水师士子用力打开阀门,滚烫的高压蒸汽便立刻通过阀门进入到蒸汽机的巨大汽缸内。

在高压蒸汽的推动之下,飞轮便开始缓缓的动起来。

过了没一会,飞轮转速就由慢而快,最终变得飞快。

飞轮的转动,通过推进轴带着船尾的螺旋桨跟着联动。

很快,螺旋桨的高速转动就搅动河水产生巨大的推进力。

在这股推进力的推动下,2000料的战船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向前移动,观礼台上的郑芝龙等人立刻欢呼出声,真的成了,蒸汽机战船真的成了!

从这一刻起,大明水师就将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就在郑芝龙等水师官兵欢呼雷动时,又有一个学生手拿着一份报纸飞奔而来,郑芝龙的脸色立刻板下来。

“怎么回事?”

“谁让你带报纸进来的?”

不等学生说话,郑芝龙便厉声训斥。

学生却兀自喘息着说道:“公爷,京师大捷,建奴已然被灭!”

“什么?京师大捷,建奴被灭了?”郑芝龙转怒为喜,“这可真的是双喜临门。”

顿了顿,郑芝龙又一脸期待的道:“建奴被灭,伪顺和西贼就成了芥藓之疾,大明就可以投入更多兵力及资源用于开拓海疆!属于我们水师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哈哈哈!”

郑芝龙至今都还清楚的记得崇祯当初对他说过的话,新航线新大陆,还有什么南美洲大洋洲,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海域等着他们水师前去探索,也有太多的新大陆等着大明的新军将士去占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水师。

想到这,郑芝龙再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之意。

当下对身边的郑彩说道:“打旗语,让他们把蒸汽机的动力开最大,老子倒要瞧瞧这蒸汽机能够让2000料的战船跑多快?”

郑彩应了声是,用旗号迅即下达命令。

很快,试验船的烟囱内就冒出滚滚黑烟。

紧接着试验船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

因为速度太快,以至于在船尾拖出巨大尾波。

一艘正好从附近经过的小渔船险些被尾波掀翻。

郑芝龙见此不由得大喜,这速度可比风帆快多了。

关键这玩意不需借助风力推进,任何时候都能开。

想到这,郑芝龙变得更加期待。

必须尽快完成蒸汽机船的试航。

然后尽快改造水师的大小战船。

……

郑芝龙和水师学堂的学生们很高兴,然而南京城内的官员却很苦恼。

因为跟着塘报一起送到南京的,还有圣上的一道旨意,要求南京的大小官员在接到圣旨后的三天之内起程前往北京,当然,家属暂时不用去北京。

崇祯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就是还都,将都城迁回北京。

对崇祯这个穿越者来说,将都城迁回北京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要将都城从南京迁回到北京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如下的三条。

其一,将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合在一起,是一个糟糕至极的选择,现在没什么,可是不久的将来会让城市不堪重负,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十七世纪,城市的供水、排污以及交通都将成为巨大的负担。

其二,就是为了促进北方数省的繁荣发展。

北京数省尤其京畿地区,受到建奴六次进关的屠戮,再加上农民起义的摧残,真可谓是生灵涂炭、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如果不把都城迁回北京,势必会让北方数省经济、民生的恢复速度变得极其缓慢,这显然是很不利的。

其三,就是平衡,地域平衡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天子守国门,其实已经成了一个伪命题。

因为要不了多久,北京就会成为大明的腹地。

综上所述,将都城迁回北京可以说是必然选择。

但是这让那些倾向于将南京作为都城的官员十分失落。

甚至连内务府的不少士子也是满腹牢骚,比如财帛科都给事中张岱。

张岱的能力自不用多说,要不然马鸣騄也不会这般器重于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岱生活中也十分追求各种享受。

张岱好美婢、好精舍、好鲜衣、好犁园、好声乐……

若去了北京,张岱的一大半业余爱好都将会灰飞烟灭。

此时的北京,在张岱眼里就是一片边陲蛮荒的文化沙漠。

所以南京有什么不好?人口多,繁华,夜生活也很丰富,这个世界上再找不出一座比南京更适合作为都城的城市。

圣上他为什么要还都?

为什么非要还都北京?

可是没办法,在这件事情上,崇祯根本就没有打算跟文武百官商量,直接就以中旨强行要求官员们北上,而且只给三天。

文武百官别无选择只能北上。

就算反对还都,也得到了北京之后再提,毕竟圣上并没有明说还都,而只说有要事相商。

第六百八十二章 镇压吴三桂

回头再来说北直这边。

南京的大小官员在忙着搬家,商贾们在忙着筹措资金准备北上参加铁路货运商号的招股会,远在北京的崇祯也没有闲着。

在控制内城也就是满城之后,紧接着就派兵控制外城。

控制外城之后,就开始抓人,范文程、宁完我、祖大寿这些没去朝阳门的汉臣一样没能幸免,都被抓起来。

最后又抓了几十万人。

当然,只是单纯的抓人而已。

大明新军毕竟不是建奴,也不是李自成的流贼,更不是大明边军,有士子和国子生作为新军基干,绝对不会做出烧杀掳掠奸淫女子这种事。

事实就是,明军入城的当天,北京就恢复秩序。

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一切照旧。

但是等着崇祯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建奴的残余势力还没有肃清。

抓人工作还没有结束,崇祯就又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出兵镇压吴三桂以及姜瓖,一边令徐应伟率一个镇南下兖州,一边则亲率两个镇东征山海关。

阎应元则带着另一个镇北出居庸关,防止蒙古骑兵南下。

固关和紫荆关已经被伪顺军队控制,崇祯暂时无暇理会。

在八里桥决战结束三天之后,也就是崇祯22年6月21日。

就在南京的文武百官动身北上的同时,崇祯也开始了肃清建奴残余的行动,主要就是清剿盘踞在兖州的姜瓖以及山海关的吴三桂。

其中又以山海关的吴三桂为主要目标。

……

两天后的中午,吴三桂正在山海关的行辕之内焦躁的踱步。

虽然此时距离八里桥大战结束已经过去整整五日,但是吴三桂却仍旧没有获得关于八里桥之战的任何信息,这是情报被彻底切断。

战场遮断这事,当然是朱慈炯带骑兵干的。

而且现在朱慈炯干这事,也是越来越专业。

吴三桂派去京畿打探消息的夜不敢已全部遭到明军猎杀。

迟迟得不到来自京畿的消息,吴三桂就变得越来越焦躁。

爱妾陈圆圆过来好心劝他回后衙休息片刻,却反而被吴三桂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陈圆圆只好强忍着泪水返回后衙不提。

看着陈圆圆婀娜多姿的身影消失在拱门后,方光琛恋恋不舍的收回目光,此女真人间尤物。

此等尤物却跟了吴三桂这样一介莽夫,真可谓暴殄天物。

不过表面上方光琛却对吴三桂极恭敬:“王爷可是担心明清大战胜负已分?”

“能不担心么?”吴三桂道,“若是清军获胜也就罢了,倘若最后反是明军胜了,你我手中也就没了筹码,那就麻烦了。”

吴三桂最怕的,就是明军在他归顺之前赢得决定性胜利。

“王爷多虑了,明军要想一仗就解决清军那是绝无可能。”方光琛侃侃而谈的道,“所以明清之争,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明军纵然能胜,最后只怕也是惨胜。”

“这也就意味着,明军在战胜清军之后就再也无力继续对山海关以及兖州府用兵,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崇祯多半会对王爷以及姜瓖采取招抚之策,毕竟招抚了王爷以及姜瓖,可以使北方百姓免受刀兵。”

稍稍一顿,又道:“崇祯不是一贯就标榜以民为本么?”

听完了这番分析,吴三桂终于稍稍放心了些,因为方光琛分析的无疑是有道理的。

就算是崇祯不待见他吴三桂还有姜瓖等贰臣,但是北方数省的百姓总是跟你无仇,你不是一贯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那就该以百姓为念,就该以招抚为上。

想到这,吴三桂就派了一个家丁去把他的嫡长子吴应熊叫进来。

吴应熊其实是吴三桂的嫡次子,但是因为嫡长子吴应麒过继给了吴三凤作为继子,所以吴应熊就成了长子。

吴三桂很喜欢吴应熊这个儿子。

吴应熊的武艺虽然不如吴应麒,但是长得高大俊美。

“父亲。”吴应熊先向着吴三桂拱手一揖,再转身向方光琛行礼,“学生见过老师。”

吴三桂嗯了一声又道:“交给你一项差事,去把关城外的辽民全部迁到关城内安置,谁要是敢反抗,一律杀无赦!”

这是要拿辽民做筹码要挟崇祯。

说起来,辽西走廊这片土地还是很肥沃的。

所以在满清政局稳定下来之后,原本因为剃发易服躲进燕山避难的辽民便又纷纷回到辽西走廊耕作,再托庇于吴三桂麾下。

然而吴三桂从来只拿这些辽民当他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