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08章

作者:寂寞剑客

有相熟的满臣问他们怎么回事,拜音图他们却是一句话不肯说,只是匆匆离开紫禁城返回各自的防区。

拜音图他们其实是奉了福临旨意约束两白旗。

多尔衮突然之间暴毙,消息传开之后两白旗的旗丁肯定会骚动,据说睿亲王府上的巴牙喇兵已经把李妃乱刀分尸。

因为这些巴牙喇兵认为是李妃谋害了多尔衮。

此时如果没有拜音图他们这些武将进行约束,两白旗很容易酿成兵变,而一旦真的酿成了兵变,大清就麻烦大了。

驻扎在城外的明军肯定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所以说福临这个小皇帝还挺懂得轻重缓急的。

随即又有小太监快步出来传旨:“宣,户部尚书英额尔岱觐见。”

英额尔岱进去之后过了没多久,又有小太监一溜小跑出来传旨:“宣,弘文院大学士祁充格、宁完我,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觐见!”

祁充格、范文程和宁完我赶紧跟着太监进宫。

宁完我稍稍落后了半步,目视范文程,范文程则报以微微颔首。

就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两个人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意见的交流,宁完我提醒范文程不要掺和皇帝家事,范文程则回答说我从未想过掺和。

也就是说,就这片刻间,两人就已经把效忠的对象切换成福临。

这也正常,对他们来说,效忠多尔衮和效忠福临并无本质区别,反正他们俩的唯一诉求就是扶清灭明。

话说回来,福临亲政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坏事。

无论如何,他们两个都曾教过福临儒家经义,所以现在他们两个是帝师!

考虑到福临的实际年龄,很多事情缺乏见识,那么他们这两个帝师的意见就会显得举足轻重,甚至有可能决定大清的兴衰亡存也未可知。

想到这里,范文程和宁完我顿时变得踌躇满志。

然而,等两人进到乾清宫大殿之后,却是一盆冷水当头浇下来。

明朝皇帝一般不在乾清宫举行朝会,但是满清因为刚进关不久,许多规矩没立起来,再加上紫禁城被大火焚毁后还没完全修复,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所以福临在亲政之后直接把朝臣召到乾清宫来议政。

范文程和宁完我刚走进乾清宫殿门,迎面便看到罗洛浑、勒克德浑、固尔玛珲等八旗贵族全都在,除了多铎和多尔衮兄弟之外,其余各旗的旗主贝勒全部在场,而且还是每人一把椅子分坐大殿两侧。

一看这副架势,范文程和宁完我如何还不明白?

这是又要愎复八旗议政,小皇帝这是要开倒车!

重新恢复八旗议政之后,各旗的旗主贝勒会不会变得更有权势还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他们这些汉臣再想像多尔衮主政时那样左右朝政,却是绝对不可能了,刚亲政的小皇帝福临,显然更加信任满臣。

事实也正如此,福临给所有的八旗贵族赐了座,甚至也给祁充格赐了座,但是没有给范文程和宁完我赐座,而是让他们俩站着。

罗洛浑、勒克德浑等八旗贵族纷纷向范文程和宁完我投来不友善的眼神。

范文程、宁完我只能勉力打起精神,无论局面有多糟糕,无论小皇帝如何对待他们,他们忠于大清的心始终不会变,为了大清,受点委屈又有何妨。

而且他们两个还意识到,今晚要议的将是决定大清生死存亡的战守之策,所以无论是出于对大清的忠诚,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他们都必须说服福临继续死守北京,既不可以轻易言弃,更加不可贸然出城与明军打野战。

果然,待范文程和宁完我进殿之后,临福就从丹墀上走下来,对着端坐在左右两班的旗主贝勒和祁充格、范文程等满汉大臣说:“皇父摄政王龙御宾天,朕心甚痛,恨不能亲自给皇父摄政王守灵,然而朝阳门外有数十万明军虎视眈眈,房山方向也有数万伪顺骑兵遥相窥探,虎狼环伺下,皇父摄政王之丧仪规制只能以后再议。”

“皇上圣明。”包括罗洛浑等旗主贝勒在内,所有人齐声称颂。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多尔衮已经不在了,也就没人在乎他的哀荣了。

尽管福临一口一个皇父摄政王,看似很恭敬,但是他语气中的憎恨之意,却几乎不加掩饰,这种时候谁会为了多尔衮说话?

所谓的丧仪,根本就是没有的。

小皇帝不戮尸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福临又说道:“当务之急,还是商定战守之策。”

话音才刚落,多罗郡王勒克德浑就站起身说道:“皇上,当年老汗在时,我八旗勇士何等威风?区区三五十骑便敢于向着数千人发起冲锋,有了三五百丁更是敢于向上万的敌军发起进攻,且最终还能战而胜之。”

“先帝在时,我大清兵更兼有八旗之勇以及火器之利,吓得明狗龟缩于寨堡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先帝龙驭宾天距今不过六年,我大清兵何至于被明狗吓得不敢出战?奴才恳请皇上即刻召回山海关及衮州府之八旗勇士,待到汇齐八旗之后再出城与明军决战,以我八旗满洲之勇武,更兼八旗汉军之火器,定能一战击破明狗!”

“对,定能一战击破明狗!”其余旗主贝勒纷纷附和。

范文程和宁完我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泛起一丝苦色。

果然,最让人担心的一幕还是出现了,这些没脑子的八旗贵胄居然真的想要寻求与明军进行决战,还真是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

谷亭镇之败难道忘记了吗?大沽口之败这么快就忘了?

还有浑河之败,难道还不足以让你们认清残酷的现实?

还有洪承畴大军在静海县、莱州弯与明军缠斗近半年,却始终处于下风,这些八旗贵胄该不会真的以为是因为洪承畴不会用兵吧?

但是范文程和宁完我也没有贸然出班反驳。

黄台吉、多尔衮信任汉臣,对汉臣诸多礼遇。

但是像多铎、罗洛浑、勒克德浑这些个八旗贵族对汉臣却毫无尊重可言,打骂欺辱那是常有的事情,多铎甚至曾经还抢走范文程的小妾。

最后还是多尔衮出面,多铎才把小妾还回去。

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多铎跟范家交恶。

范文程的长子范承谟在多铎手下吃足了苦头。

所以这时候,范文程和宁完我真不敢出面反驳。

要是这时候出面反驳,没准会被群情激愤的八旗贵族当场拔刀砍死,刚刚亲政的小皇帝未必保得住他们。

“三位先生以为如何?”

福临目光扫向祁充格、范文程还有宁完我。

“奴才等附议。”范文程和宁完我果断认怂。

祁充格内心不认同出战,但是他也看得出来,罗洛浑、勒克德浑这些八旗贵族正在兴头上,这个时候触他们的霉头,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当下祁充格也站起身说道:“奴才也支持决战。”

“好,战守之策就此议决。”福临背着手说道,“立刻下旨,令索尼、遏必隆还有洪承畴率军回京,再诏令土默特蒙古、察哈尔蒙古聚集骑兵尽快入援,待聚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绿营练勇及外藩蒙古之后,再择日与明军决战!”

“皇上圣明。”众八旗贵族齐刷刷起身,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当缩头乌龟的日子终于过去,八旗贵族又要迎来大好的局面。

范文程、宁完我出了乾清宫,却是一脸的焦虑,这下麻烦大了。

等到八旗贵族都已经走远了,宁完我才低声说:“宪斗兄,这可如何是好?”

范文程沉吟着说道:“跟明军决战是肯定不行的,然而皇上明显更信任八旗贵族以及满人,八旗贵族重新获得权力又正在兴头之上,所以这个时候硬劝肯定是劝不住,最好是想一个法子让他们看清现实,明白大清兵是真打不过明军。”

“这如何能办得到?”宁完我皱眉说道,“八旗贵族不会听你我的,崇祯和明军更加不会听你我的,属实难办。”

“诈降!”范文程肃然道,“向明军诈降!”

“诈降?”宁完我愕然道,“崇祯怕是不会上当吧?”

“崇祯会不会上当不重要。”范文程说道,“只要让八旗贵族知道明军的厉害,我们的意图就达成了。”

第六百四十七章 毕其功于一役

范文程和宁完我忧心忡忡,姚启圣和于嗣登却高兴坏了。

“孟给谏,此事是真是假?”姚启圣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压抑着声音问,“多尔衮真暴毙了?真死了?”

虽然他们三个制定的刺杀计划落空了。

但是姚启圣和于嗣登非但不觉得遗憾,反而格外的高兴。

道理非常简单,由他们亲手杀掉多尔衮固然会有成就感,但是风险也大,万一孟学礼不能及时掌控举子营,进而假借举子营镇慑住两白旗的白甲兵,那他们俩十有八九会被两白旗的白甲兵砍为肉泥。

现在好了,不用他们出手。

多尔衮居然自己就暴毙了!

“真死了。”孟学礼十分肯定的说道。

“小皇帝都亲政了,并且恢复了八旗议政制。”

“这可真是意外啊。”于嗣登忽又问道,“不会是诈死吧?”

“你想什么呢。”孟学礼没好气的骂道,“这又不是三国,哪来那么多诈死。”

“哎呀,这真是意外之喜啊。”姚启圣搓着手说道,“都不用我们自己动手,多尔衮居然自己就暴毙,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于嗣登小声说:“不会是小皇帝派的刺客杀掉的吧?”

“多尔衮的死跟小皇帝应该没有关系。”孟学礼摇了摇头又说道,“听说是临幸某个后妃的时候死于马上风,说起来也真是讽刺,多尔衮英雄一世,最终却死在女人的肚皮上,真不知道老奴泉下有知会不会将他暴打一顿?”

“临幸后妃之时得了马上风?”姚启圣的眼睛一下瞪大。

“怎么?”孟学礼和于嗣登同时看过来,“有什么不对吗?”

姚启圣便小声说道:“太后于今日巳时出宫去了睿亲王府,未时才回,然后多尔衮于酉末时分暴毙,所以这个后妃不会就是太后吧?”

“不对。”于嗣登道,“这个时间点对不上。”

“时间?”姚启圣若有深意的说道,“如果真是太后所为,让多尔衮什么时候暴毙那还不是她一句话的事?说是酉末就是酉末,说是在跟后妃行房时得了马上风,就是在跟后妃行房之时得了马上风。”

于嗣登一下瞪大眼睛,还真有可能。

“行了,别扯闲篇了。”孟学礼说道,“你们两个还是赶紧想一个办法,将多尔衮的死讯奏呈给圣上。”

说到这,孟学礼又不免轻叹了一口气。

“可惜,我们知道多尔衮的死讯迟了,要是多尔衮刚刚暴毙之时我们就得到消息,并及时奏呈圣上,没准北京城就已经拿下来了。”

姚启圣、于嗣登也是觉得可惜。

白白错失了一次良机。

……

崇祯收到姚启圣射出城外的箭书之后,却一点不觉得可惜。

倒是有点意外多尔衮居然就这样挂了,不过在另一个世界,多尔衮也没有几个月的活头了,唯一的区别就是在那个世界是坠马死,这个世界是马上风。

崇祯随手将箭书递给了身边的王家彦,又说道:“多尔衮死了。”

“啊?”王家彦一下愣在那,徐应伟、江天一、郑森、张煌言还有在场的勤王士子以及国子生全都愣在那里,多尔衮死了?

“圣上,多尔衮死了?”王家彦有些不敢相信。

“嗯,死了。”崇祯点点头说,“临幸后妃时得了马上风,暴毙。”

“哈,死了!多尔衮居然死了!哈哈,多尔衮居然死了!”徐应伟、江天一、郑森和张煌言等士子瞬间抱在一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王家彦还有这些士子的兴奋也是可以理解。

因为站在他们的视角,多尔衮不仅是建奴真正意义的皇帝,也是建奴的图腾或者说建奴的精神支柱,现在多尔衮突然之间暴毙,相当于建奴的天塌了。

建奴的天都已经塌了,接下来大明赢得北伐还会有悬念吗?

根本用不着明军出手,建奴没准就会陷入内乱,自相残杀。

然而崇祯却给他们兜头浇了盆冷水,冷然说道:“不就是死了一个多尔衮么,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你们如果以为多尔衮一死,建奴就会陷入内乱,八旗就会自相残杀,最后肯定会大失所望,建奴不会内乱,八旗更不会自相残杀。”

“圣上,此事怕是未必。”王家彦反驳道,“多尔衮暴毙,小皇帝福临又年幼,以多铎为首的八旗贵胄肯定会生出非份之想,一场内乱恐怕是免不了,正如当初老奴以及黄台吉暴毙之时,建奴也是两次险些暴发内乱。”

崇祯道:“可是最终,不也没有暴发内乱?”

“那是因为有黄台吉、多尔衮。”王家彦说道,“建奴的八旗贵族多鲁莽之辈,但是黄台吉和多尔衮却是建奴中少有的智者,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忍让,才让建奴避免内乱,但是此时的建奴内部却恐怕已经没有黄台吉、多尔衮这样的睿智人物。”

“未必。”崇祯心说道,布木布泰的睿智未必在黄台吉和多尔衮之下,单论政治手腕没准尤有过之,不出意外的话,北京城内的大局已经定下来了,小皇帝福临怕是已经亲政,也已经真真正正的掌握了皇权。

“可惜。”王家彦生出了跟孟学礼一样的叹息。

“要是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得知多尔衮的死讯,没准已经拿下北京了。”

崇祯对此却是不以为然,摇头说:“拿下北京从来就不是问题,真要是铁了心不惜代价的猛攻,北京早就拿下来了。”

“我们的问题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要不然,就算北京城拿下来了,但是在兖州府、山海关还有天津卫却分别驻扎着建奴的几十万精锐,那时局面才反而复杂。”

“几十万建奴一夜之间变成流贼,就麻烦。”

停顿了下,崇祯又道:“所以这根本不算错失良机。”

王家彦和徐应伟等士子转念一想,圣上说的也在理,时至今日,大明想要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光复北京,而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正说话间,一个国子生匆匆进来。

“圣上。”国子生向崇祯敬了记军礼,禀报道,“朝阳门外又捡到一封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