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82章

作者:寂寞剑客

“说的没错,老汗和先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能就此葬送!”

到场的八旗贵族越说越气,一个个都义愤填膺,直恨不得当场就把多尔衮拉下马,攥取大清的最高权力。

尤其是多铎。

多铎一直认为他的战功以及威望都在多尔衮之上,按照规矩,就应该由他来当这个皇父摄政王,而多尔衮之所以能够当上皇父摄政王,完全是因为有他的支持,所以是多尔衮抢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皇父摄政王爵位。

以前多铎也吵过闹过,但是根本没人理他。

多铎甚至动过暗杀多尔衮的念头,不过最后没敢付诸行动。

所以时间一长,多铎慢慢的也就接受了这一个现实。

但是现在看到这么多郡王贝勒贝子反对多尔衮,却又让多铎看到机会。

当下多铎大声疾呼道:“温简贝子说的没错,这是老汗跟先皇辛苦打下的江山,绝不能葬送在我们手里,老十四倒行逆施听不进我等劝,所以找他也没什么用,我们进宫,我们去找皇上,找太后,请皇上还有太后出来主持大事!”

“对,找皇上,找太后!”固尔玛珲立刻大声附和。

其他郡王贝勒和贝子也纷纷附和,向着紫禁城而去。

第六百一十二章 定是阎应元

“皇额娘。”

顺治走进慈宁宫东暖阁,低喊了一声。

布木布泰睁眼看了顺治一眼,旋即又闭上眼睑自顾自的念经。

禁宫寂寞,多尔衮又不常来,布木布泰只能借礼佛平靖心神。

“皇额娘。”顺治便加重语气,沉声道,“朕有话想要与你说。”

“你什么都不用说。”布木布泰没好气的道,“哀家也不想听。”

“皇额娘!”顺治的语气又往上调高了两分,肃然说道,“大清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朕身为皇帝再不能置身事外。”

“多铎、勒克德浑他们都跟你说了些什么?”

布木布泰俏脸上的怒气已经快要压抑不住,跟你说了多少次要韬光养晦,不可正面硬杠皇父摄政王,你就是听不进去是吧?

多铎和勒克德浑他们几个也配与多尔衮斗?

他们若是真有本事,会如此轻易就被多尔衮夺走了手中兵权?

你就是把这些只知道逞凶斗狠的郡王贝勒还有贝子绑在一块,也远不及多尔衮的一根小指头,要不然为什么是多尔衮当这个皇父摄政王?

“他们什么都没说。”顺治已经有些不耐烦。

“但是朕已经知道,明军已经杀到朝阳门外。”

“朕更知道,北京城一旦失守,大清就将万劫不复。”

顿了顿,顺治再加重语气说道:“祖宗的江山不能葬送在朕手里。”

“所以,你觉得你能比皇父摄政王做得更好,对吗?”布木布泰的俏脸黑下来,“你觉得你能更好的驾驭多铎、勒克德浑这些八旗贵族,你觉得你能更好的驾驭吴三桂、洪承畴他们这些汉臣,你觉得你能击败悟道的崇祯,对吗?”

福临顿时哑口无言,好半天都说不出来一句话。

说实话,福临当然没有自信做得比多尔衮更好。

至于驾驭勒克德浑这些八旗贵族还有洪承畴这些汉臣,就更难。

好半晌,福临才弱弱的反驳道:“这不是有皇额娘你帮着朕么?再说了,遏必隆、图赖还有雅布兰这些满臣都是忠于朕的。”

遏必隆、图赖、雅布兰等原本是两黄旗的猛将。

在多尔衮换旗之后,雅布兰等两黄旗的猛将就被调到了两白旗。

现在两黄旗和两蓝旗跟着索尼驻扎在兖州境内,与堵胤锡对峙,两红旗则跟着苏克萨哈驻防山海关,只有两白旗留在北京。

正因此,遏必隆、图赖以及雅布兰等两黄旗猛将全都留在北京。

这也是福临的底气所在,如果没有遏必隆、图赖及雅布兰等忠诚的两黄旗猛将,福临根本就没胆子对多尔衮生出异样心思。

“皇帝,皇额娘知道你心里急,想要早日亲政。”

布木布泰脸上表情终于缓下来,轻叹一声劝道:“但是有些事真不能急,皇额娘不过一介女流之辈,不懂军国大事,怕是帮不上你什么忙。”

“至于遏必隆、雅布兰还有图赖他们,皇额娘有一句话送给你。”

“这是增广贤文里边的一句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说有些人表面上十分忠诚可靠,但实际上如何,那就只有天知晓。”

“这绝不可能。”顺治抗声说道,“遏必隆、图赖他们不是这样的人!”

“话不要这得这么绝对。”布木布泰摇摇头,又道,“你毕竟还年轻,才十二岁,皇额娘毕竟比你多吃了二十多年饭,自信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听到这话,福临顿时就像泄气的皮球瘪下去。

如果没有皇额娘的支持,他什么事都办不成。

布木布泰又道:“别忘了去向你皇阿玛请安。”

“朕偏就不去。”福气气呼呼的走了。

布木布泰只能叹息摇头。

……

“主子。”曹尔玉低声道,“宫里边传话来了。”

多尔衮继续阅读手中密信,头也不抬的问道:“都说了些什么呀?”

“皇上急着想要亲政,但是皇太后坚决不允。”曹尔玉低声说道,“皇太后还让皇上给主子请安,但是皇上不肯来。”

“朕不与他一般见识。”

“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

“等他再大些,就知道感恩了。”

顿了顿,多尔衮又道:“他若真能驾驭得了洪承畴、吴三桂这些个汉臣,朕倒是真想把这一大摊子还给他,朕也乐得清闲。”

曹尔玉又说道:“主子,皇上去慈宁宫之前,曾经召见过图赖、遏必隆还有雅布兰等两白旗的十几员猛将。”

“此事朕知道。”多尔衮哂然道。

曹尔玉便不再多说什么,躬身退出了东暖阁。

多尔衮目光转向静海县城的方向,幽幽说道:“京师的局面暂时还能维持得住,但是真正的胜负手在静海,洪承畴,你可不要让朕失望。”

……

洪承畴已经把他的行辕移到静海的县衙之内。

在明镜高悬的牌匾之下,已经搭起一个沙盘。

这是孟学礼带着举人营的举人花了两天搭建的。

洪承畴很喜欢这个沙盘,因为这比舆图直观多了。

建奴使用的是古代舆图,就是那种象征性的舆图,比例严重失真,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要是照着舆图指挥作战,真能把人坑得不忍卒睹。

孟学礼他们搭建的这个沙盘不仅直观,比例也真。

“这么说,明军主力已经到了朝阳门?”洪承畴问道。

巴特应道:“回洪部堂话,明军主力确实已经到了朝阳门外。”

“好。”洪承畴点了点头,又拿起角尺量了量北京到静海之间的距离,然后自言自语的接着说道,“北京到陈官屯相距大约三百里,急行军最快也需要走上三天,如果沿途再有骑兵的袭扰,需要的时间就更多,至少得五天。”

侯方域尖声说道:“如果大清兵能在五天之内夺回陈官屯段运河两岸的铳台,就能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就一粒粮食都别想运至北京。”

孟学礼接着说道:“一旦粮道遭到切断,最多不出半个月,明军必溃!”

“洪部堂,末将有个疑问。”旁边的耿继茂指着沙盘问道,“陈官屯段运河两岸的铳台有明军重兵把守,大清兵为何不能避实击虚,进攻明军粮道上的其他小型据点?这些小型据点不过只有区区数百守军,夺之要容易得多。”

侯方域摇头说道:“这些小型据点就算夺了也是没什么用,因为大清兵无法在广袤的平原上挖出一条几百里长的壕沟、彻底阻断北京到大沽口的交通,但是如果大清兵能夺回陈官屯段运河两岸的铳台,就能凭借运河彻底阻断交通,如此一来,南明就别想输送哪怕一粒粮食给北京城外的明军。”

洪承畴接着说道:“届时明军就只能从北京退兵,保护粮道。”

孟学礼接着说道:“陈官屯的明军遭到攻击之后,肯定会向北京的明军主力求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北京的明军主力大概率会回救陈官屯,如此一来,我大清兵就可以在陈官屯与明军主力形成对峙。”

侯方域道:“对峙半个月,明军就必然会粮尽而溃。”

“没有那么简单。”洪承畴摆摆手,又道,“还需做好两件事,其一,对陈官屯附近的静海、青县、大城以及文安诸县实施坚壁清野,其二,派出一路偏师佯攻大沽口,防止大沽口明军前来救援陈官屯。”

“不愧是洪部堂,思虑就是周详。”

侯方域深以为然:“大沽口到陈官屯不过百余里,急行军一昼夜可至,确实需要派一路偏师牵制大沽口明军。”

洪承畴目光转向孔有德:“平南王,此事有劳你。”

“嗻!”孔有德叉手应道,“本王定不负部堂所托。”

洪承畴又扭头对巴特说道:“巴特都统,有劳你率2万八旗蒙古对北京城外之明军主力实施监视,一旦明军掉头南下,则全力阻击。”

“嗻!”巴特行了记抱胸礼,也转身扬长而去。

洪承畴又对其余诸人说道:“其余各营分头准备。”

“嗻!”参与军议的诸将齐齐一抱拳,纷纷出门而去。

很快,县衙大堂内便只剩下洪承畴、侯方域、孟学礼,除此之外就是姚启圣、于成龙等几个举子,这是被孟学礼抓来当参谋的。

洪承畴问道:“你们说,陈官屯的明军守将会是何人?”

“这不用问。”孟学礼不假思索的道,“非阎应元莫属。”

“在下亦是这么认为的。”侯方域道,“如果说徐应伟是崇祯手中最锋利的矛,那么阎应元就是崇祯手中最坚固的盾,所以陈官屯守将定是阎应元。”

“阎应元么?”洪承畴的目光冷下来,“本部堂倒要看看,他究竟有多难缠?”

“部堂大人,阎应元此人颇有些手段,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侯方域一脸严肃的道,“山阳大战,十王就在此人的手下吃了大亏。”

洪承畴说道:“侯参军请放心,本部堂断不会轻视阎应元。”

“如此便好。”侯方域释然道,“倒是下官多虑了。”

第六百一十三章 第一回合:调虎离山

与此同时,阎应元正在巡视陈官屯的防御工事。

这次与阎应元搭档的就不再是冯厚敦和陈明遇。

大沽口之战结束之后没有多久,冯厚敦和陈明遇就被调回国子监任教,事实证明,冯厚敦和陈明遇还是教书育人更加适合。

只有阎应元仍留在大沽口带兵。

阎应元就是天生为了军事而生。

北伐之前,阎应元被调回南京。

这次阎应元又被崇祯委以重任,副将叫解元才。

解元才也是士子营的士子之一,山西朔州人氏,少有的北方士子之一。

“皕亨兄,守陈官屯怕是使不上什么计谋了吧。”解元才一边跟在阎应元身后巡视陈官屯的防御工事,一边说道,“陈官屯毕竟不是山阳城,也不是大沽口,没有那么多的军械供皕亨兄你使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便是此间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阎应元哂然一笑,说道,“谁说我们没米?”

“呃,啊?”解元才愣了一下,随即瞪大眼睛说,“不知皕亨兄在此间又能想出何等高招?小弟谨在此拭目以待。”

阎应元却只是笑了笑,没有多说。

解元才试探性的问道:“皕亨兄欲炸运河之冰层乎?”

“炸运河冰层肯定不行。”阎应元摆摆手说,“正所谓事不过三,此前我们已经连着通过炸冰层让建奴吃了两次大亏,建奴绝无可能第三次上当。”

“不是炸冰,那是火攻?”解元才道,“可也不行啊,咱们收集的麦秸数量并不多,用来点燃篝火照明是绰有余裕,但若是用来火攻则远远不够。”

说到这一顿,又接着问:“总不能用火药来实施火攻吧?”

“火药珍贵,岂能浪费。”阎应元笑道,“麦秸也要省着用。”

“不是火攻,那是什么?”解元才这下真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阎应元笑道:“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天底下杀敌的手段不知凡几,岂止火攻、冰攻数策而已?”

“愿闻其详。”解元才长揖到地。

“到时自知。”阎应元笑而不答。

阎应元不说,解元才也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