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71章

作者:寂寞剑客

大沽口战役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明军迅速摧毁建奴的阵地。

对于这点,崇祯还是有着足够的自信的,因为对面的建奴仅有一万人左右,而且基本都是八旗汉军以及绿营,并没有八旗满洲监军,火炮数量也不多,仅有百门左右,而且以佛郎机炮以及虎蹲炮为主,红夷大炮的数量很少。

双方无论是兵力、火力还是士气,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仗想输都难。

对面的建奴显然也感受到了压力,所以没等明军发起进攻,阵中为数不多的红夷大炮就开始抢先发炮。

建奴的红夷大炮大概有三十多门,分别部署在三十多个铳台内。

所以打过来的炮弹也是参差不齐,但是打得最远的炮弹距离明军的炮兵阵地也至少有两百步远,这个距离显然是经过测算的。

这个距离,明军炮群可以打到建奴阵地。

但是建奴的红夷大炮却打不到明军的炮兵阵地。

片刻之后,明军的540门大炮也开始次第发炮。

前后十排,每排54门大炮,一排排的次第发炮,那场面还是十分壮观的,真能让人血管里的血液都变滚烫。

郑森和那个刚毕业的国子生就忍不住大声喝彩。

得亏这里没御史,要不然肯定参一本君前失仪。

然而崇祯的心下却有些遗憾,还是差了点意思啊。

大炮,得配上开花弹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之神。

在没有开花弹之前,炮兵充其量也只是战场上的辅助兵种。

在没有开花弹之前,指望炮兵打垮敌军纯粹就是痴心妄想,因为实心铁疙瘩的杀伤率效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也就是动静大看上去吓人而已。

事实也正是如此,炮击给建奴造成的杀伤微乎其微。

崇祯举起望远镜,通过望远镜的六倍视野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明军炮兵的第一排炮弹落下之前,对面的建奴就已经躲到了铳台护墙后面,或者干脆躲进了铳台的地堡内。

所以当明军的炮弹落下之后,在建奴铳台的护墙上砸出一个接着一个的凹坑,在铳台前方的护坡以及铳台内部的平台上犁出一道接着一道的沟漕,甚至于摧毁了一门接着一门来不及转移的佛郎机炮以及红夷大炮,但是人员的伤亡却极少。

也就是看着壮观,建奴的整个营地都被打得烟尘四起,藏身其中的建奴或许还可以体验一把地动山摇的感觉。

但是实际杀伤效果也就那样。

只要不到处乱跑,安静的躲在炮弹打不到的射击死角,九成九都可以活下来。

实心弹毕竟不是开花弹,实心弹是点杀伤,运气好形成跳弹可以变成线杀伤,但是开花弹却是面杀伤,一炸一大片。

躲实心弹,到处是射击死角。

躲开花弹,就只能挖防炮洞,战壕都不够。

想到这层,崇祯便轻叹口气,等这仗打完,不如先让格物科把热轧机放一放,无缝钢管暂时还不着急,当务之急还是把开花弹搞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没有开花弹,就算杀伤力有限,对于前方的八旗汉军、绿营来说这个规模的集群炮击也足以令他们胆寒。

这可是6个炮兵旅540门大炮的集群炮击!

也就是现在炮击还没有结束,所以建奴没有机会溃逃。

待会只要明军的炮击一结束,营地里的建奴估计就该四散溃逃了吧。

明军炮群的炮击仍还在持续,每一门炮都在以每分钟一发的速度持续的发炮,将一颗又一颗的铁弹发射到建奴的营地内。

虽然远在千步开外的高空之中。

仍能听到炮弹撕裂空气的尖啸。

……

黄德恒静静的坐在铳台护墙后,脸上没有一丝的表情。

从山阳到徐州,再从盖州卫到大沽口,这狗奴才已经堪称身经百战,虽然今天的炮击有些猛,但是仍不足以让他感到惊慌。

黄德恒甚至还有闲心提醒手下的士兵。

无论如何,他现在已经是八旗汉军的一个哨长。

所以,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授手下的八旗汉军一些经验。

“都给我躲好了,不要到处乱跑,不想死就不要远离护墙。”

“别特么捂耳朵,捂耳朵没卵用,把嘴巴张开,张嘴就好。”

“还有,别看明狗的红衣大炮打得凶,其实也就是看起来唬人而已,只要你们不慌,被打死的可能性非常小。”

说话间,一颗炮弹落在铳台内的平台。

只听轰的一声响,实心铁弹一下就在夯打过的地面上犁出一条沟槽。

“怎样?看见没?”黄德恒指着实心铁弹犁出的沟槽说道,“只要不被明狗的实心弹直接打中身体,死不了。”

话音未落又是轰的一声。

却是另一颗实心铁弹砸在了铳台的正面护墙上。

由于明军的野战炮和山炮采用的是抛物线射击,所以炮弹可以从空中越过建奴修在铳台外围的护坡,直接落在铳台护墙甚至内部的平台上,相比之下,建奴的红夷大炮就没有这个功能,不是说不能采用抛物线射击,但是只能乱打。

建奴铳台的护墙高五尺,底部厚度则达到八尺,顶宽三尺,通体以粘土夯打而成,强度还是很高的,即便是4寸野炮的炮弹打在护坡正面,也只能留下一个凹坑,要想直接将护墙击碎,那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时间内绝无可能办到。

黄德恒哂然一笑,又道:“如何?护墙坚固得很,红衣大炮没有卵用,当年打山阳还有徐州的时候,大清兵就吃过同样的亏,现在轮到明狗。”

听了黄德恒的话,附近的八旗汉军逐渐镇定下来。

再看明军的炮击,似乎已经没有刚才那样的可怕。

……

明军对建奴营地的炮击持续了整整半个时辰之久。

小半个时辰之后,建奴营地就已经被炮弹溅起来的烟尘完全的遮蔽住。

眼看时机差不多,徐应伟便果断下达了攻击命令,嘹亮的军号声以及军官的口令声霎那间响成一片,其中的一个步兵旅立刻踩着整齐的步伐向着建奴的营地逼近,剩下的三个步兵旅还有骑兵镇台则留在原地负责警戒。

距离建奴营地还有大约一千步远,出击的步兵旅开始向两翼迅速展开。

单兵之间的间隔很快拉大到两步,最终形成前后三道波浪形的散兵线,整个散兵线的宽度甚至超过了两千步,几乎对建奴营地形成三面合围。

建奴正在拼命的学习明军的战术,然而明军的战术也仍旧在飞速进步。

崇祯虽是现代人,但是对火绳枪、燧发枪时代的战术同样是一知半解,他只知道在燧发枪时代排队枪毙战术是最有效的战术。

这绝不是蠢笨傻,而是从无数的牺牲中总结而来。

但是崇祯的存在,可以使得战术的进化速度加快。

比如现在所采用的散兵线,就是上次在盖州进攻失利之后总结出来的,并在兵棋推演中被证明确实可以大幅减少伤亡。

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参战双方都是火器部队。

如果对面是骑兵,那么拉开散兵线就是自寻死路。

明军拉开波浪形的散兵线,很快接近到一千步以内。

对面的建奴见状,射程最远的红夷大炮率先发起炮击。

第五百九十九章 建奴主力

建奴的二十多门红夷大炮率先发起炮击。

然而并没卵用,几乎看不见有明军倒地。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明军步兵的散兵线宽度超过两千步,取最小值3200米,建奴红夷大炮的口径取最大值为4寸,也即0.128米。

所以被单发炮弹覆盖的概率是万分之四。

30门红夷大炮同时发炮,覆盖概率为百分之一点二。

这么小的概率要是也能中弹,除了怪自己运气好还能说什么?

总之,两支军队之间的战斗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概率学却是严肃客观的,不会受到现实因素影响。

这点可以从崇祯的望远镜视野得到证实。

只见视野之中,建奴的炮弹在旷野上犁出一道又一道的沟槽,然而拉开稀疏散兵线的明军步兵却安然无恙。

当然,只是暂时的无恙。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双方距离的接近。

从概率学上讲,明军中弹的可能性就会逐渐的递增。

终于,远远的传过来一声凄厉的惨叫,只见一个明军被跳弹击中右脚,一只右脚自脚踝以下部位顷刻间被击得粉碎。

失去右脚的明军惨叫着倒地。

医护兵便赶紧抬着担架上前救人。

进入五百步后,建奴的佛郎机炮、虎蹲炮相继发炮。

这下建奴的火炮数量增加到百门,且双方距离更近,明军步兵中弹的概率便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于是陆续有明军中弹倒地。

有被击中头部或者躯干,当场牺牲的。

有被击中胳膊或者双腿,负伤倒地的。

不过总的来说,明军的伤亡还是很小的。

而且明军已经开始冲刺,准备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越过这一片死亡地带。

只要冲到铳台的护坡前,明军步兵就可以借助护坡来躲避建奴的炮击,就可以趴在护坡上与铳台内的建奴展开对射。

以双方的士气及战斗力,建奴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

对于这一判断,崇祯还是极为自信的,八旗汉军和绿营没多少战斗力,至少相比八旗满洲差很远。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大大的出乎崇祯的预料。

快速冲刺了一千多步后,明军步兵终于突入到了建奴铳台外的护坡后,这时候建奴的所有火炮都成了摆设,甚至就连虎蹲炮也变成了瞎鸡儿打。

因为建奴的虎蹲炮至今还没有办法测定参数标定诸元。

所以明军步兵可以从容趴在护坡后面,与建奴展开对射。

唯一不利的是,明军步兵必须得趴着,重新装填子弹的时候有些不便,但是在射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不便。

于是,明军和建奴就隔着一条五十步宽的壕沟展开对射。

双方乒乒乓乓的打了几个来回,崇祯和徐应伟他们期待的一幕却并未出现,营地内的八旗汉军和绿营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

“怎么会这样?”这下可属实有些出乎崇祯的意料之外。

八旗汉军和绿营啥时候也变得这么勇?真拿自己当主子?

看到营地内的八旗汉军和绿营兵并没有因为明军的迫近就崩溃,徐应伟便果断组织了六支突击队,向着外围的六个铳台发起突击。

于是,180个明军分成了六路,将上好刺刀的燧发枪往肩上一挎,便拉着战友抛出的绑腿下到了两丈深的壕沟内,又从腰间拔出来一颗改良款长木柄手榴弹,将导火索一拉就快步冲向对面五十步外的铳台。

然而,壕沟内已经布满了陷阱。

伏弩、铁蒺藜、地雷,一拨接着一拨。

守在铳台上的建奴也没有干等,纷纷探身对着壕沟开火,宁可被对面护坡后面的明军打死也要优先猎杀壕沟内的明军步兵。

显然,建奴也知道壕沟内的明军威胁最大。

在建奴的陷阱以及火枪手的拼死阻击之下,出击的六队180位明军很快死伤殆尽,首次强攻就此败下阵来。

“这?”郑森整个人都看傻掉。

这还是他们熟悉的八军汉军吗?

这还是他们熟悉的那支绿营吗?

这特么的是八旗满洲冒充的吧?

就在这时,高起潜忽然手指前方惊叫出声。

“万岁爷,你快看北边,北边!北边好像有什么东西?”

崇祯抬头,果然看到北边的地平线上隐隐约约冒出了一条淡淡的黑线。

看到这幕,崇祯顿时心头一沉,急忙举起望远镜并将视野对准了前方,并且开始快速调整望远镜焦距。

片刻之后,视野变得清晰起来。

好家伙,竟然有一支建奴大军正浩浩荡荡的杀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