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86章

作者:寂寞剑客

朱慈烺和朱慈炯也感觉有些意外,这个说法倒是还没有听说过。

崇祯笑道:“那谁知道?在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之前,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炤儿,如果有朝一日你失去了亲王爵位,而且被逼着去了属于自己的海外领地,然后你的领地又遭受了一场严重干旱,你若不挑水,恐怕就只能饿死。”

朱慈炤小脸立刻垮下来:“为什么要去海外领地呀?”

“很简单,因为海内已经没有领地给你了。”崇祯说道,“所以只能去海外。”

朱慈炤闻言只好又重新挑起担子,一边流泪一边往前走,内心里却是恨极了崇祯,心说将来到了海外自己的领地就再也不回大明来了,不想看到你。

父子四人又浇了几趟地,等天色逐渐黑下来,才动身返回南京。

从通济门进城时,只见秦淮河两岸的绣楼上已经纷纷亮起灯笼,丝竹声、评弹声、说评书甚至莺歌燕语是不绝于耳。

出入旧院的寻芳客仍是骆绎不绝。

席卷整个大明的这场干旱并没有对这些寻芳客造成丝毫的影响。

在此时的南京城内,别的街坊连饮用水都告急,可在秦淮河这一片,龟奴却仍旧拿清冽甘甜的井水来净街洒扫。

这要是换一个皇帝,看到这样对比强烈的一幕,肯定是大发地雷霆,如果换成是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估计会把旧院的寻芳客全部抓起来,然后统统贬为贱籍,但是崇祯就完全没有这样的念头,一码归一码,这两者压根就不相干。

寻芳客少来几次旧院,少嫖几次姑娘,大明的旱情就能得到缓解了?这不扯淡么。

恰恰相反,寻芳客多来几次旧院,多嫖几个姑娘,才会使得江南的娱乐行业变得更加的活跃,娱乐行业更活跃了,经济生活就会更加的丰富,经济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就业岗位才会增加,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当然,娱乐行业仅只是其中一个行业。

单单靠一个娱乐行业,支撑不起大明的就业市场。

但有句话是怎么说的,不积跬步,则无以致千里。

一个行业只能够提供一部分就业,但是上百个行业加起来所能提供的就业就多了,就足以容纳因为这次旱灾涌入城市的劳力。

保守估计,因为这次旱灾涌入城市的劳力都将超过百万。

这场大旱,靠近大江大湖或者大河的百姓还算好,但是山区的百姓只怕是就惨了,如果不想大面积的饿死人,就只能外出来到大城市讨生活。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什么整顿娱乐行业,而是搞活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安排好即将大量涌入城市讨生活的农民。

……

几乎同时,路振飞、张慎言、孟兆祥和黄道周四人也鱼贯走出值房。

路振飞轻叹一声说:“咱们大明可真是多灾多难哪,近五十年总是各种天灾不断,这两年好不容易年景顺遂些,结果今年又来个大的,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

“百年一遇?”黄道周抬头看着天边正在变淡的火烧云,幽幽说道,“看这架势,很快就是千年一遇了,仆在史书上就从未见过比这更严重的旱情。”

“唉,这可怎么办?”孟兆祥忧心忡忡的说,“看样子得饿死不少人。”

张慎言黑着脸说道:“与其在这里忧叹怎么办,不如趁早准备好粮食帮助百姓度过这个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大荒年。”

黄道周这时候开始推卸责任:“这事儿咱们内阁可办不了。”

“你这说的什么话?”张慎言怒道,“这个事就是咱们内阁当管的事,什么叫做咱们内阁办不了?你是不是想说这事就该交由内务府去办?”

“就该交内务府办。”黄道周哼声道,“内务府的仓库里边多的是钱粮,光是武昌镇的粮仓里就储存着好几千万石的余粮!随便拨出点粮食,这个灾年也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内阁就什么事都不用做了,黄阁老是这意思吗?”张慎言道。

黄道周正要反驳时却被路振飞给打断:“别吵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吵。”

路振飞也是心烦意乱,自从皇明时报和翰林日报的两篇文章刊发后,张慎言跟黄道周两人就开始较上劲,那是见面就掐,一直掐。

“仆听说堵胤锡到国子监了,要向圣上详细汇报这次灾情。”

说到这一顿,路振飞又说道:“我们也一并过去国子监听听。”

……

路振飞四人赶到彝伦堂之时,崇祯父子四人也是刚坐下不久。

君臣见礼罢,崇祯又重新对堵胤锡说:“堵卿,既然四位阁老也来了,那你就还是重新把情况说一遍吧。”

“是。”堵胤锡恭应一声又说,“这两个多月来,臣走遍了江南八府一州、山东、河南及湖广诸省,江西也看了靠近长江及鄱阳湖的几个府,除了两广云贵川以及福建没去,其余各省的旱情已经基本上都心中有数了。”

“两广云贵川及福建你不用管,这几个省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朱慈烺肃然问,“除了以上这数省,大明的粮食缺口有多大?”

“启奏太子,没有缺口。”堵胤锡答道。

“没有缺口?”朱慈烺听了后明显一愣。

“没有缺口?”路振飞等四位阁老也是面面相觑。

好半晌之后,还是熊孩子朱慈炤先问道:“怎么可能没有缺口?父皇说这可是百年一遇的大灾年,要是再有半个月不下雨,那就是千年一遇。”

“回永王话,就算是千年一遇,也依然没有缺口。”

堵胤锡以极其笃定的语气说道:“今年的粮食足够吃。”

“真的够吃?”路振飞皱眉说,“之前的半个多月仆也到湖州、苏州以及杭州诸府走了一圈,发现旱情还是非常的严重的,稻谷的大面积欠收已然成定局,保守估计,今年只是江南八府又一州的粮食缺口就在五千万石以上。”

“首揆的估计确实有些保守了。”堵胤锡笑着说道。

“今年江南八府又一州的粮食缺口并不是五千万石,是一亿石!”

“啥?缺口一亿石?!”路振飞、张慎言、孟兆祥及黄道周四人勃然色变,这个缺口可就太大了,根本填不上,湖广的粮食也不够填。

“对,至少一亿石。”堵胤锡道,“因为到现在为止,江南八府又一州的口数已经远远不只三千万,而是至少已经有四千万口!”

“啥,江南八府一州已经有四千万口了吗?”

这下便是崇祯也感觉到有些意外,这人口增长太快。

第四百八十六章 抗旱神谷

崇祯问道:“已经做过清查了?”

堵胤锡道:“回圣上,虽然江南八府又一州还没有做过新的清查,但是臣与内务府主事马鸣騄大人曾经做过估算。”

“自崇祯十八年到崇祯二十年,这三年间江南的新生儿总数至少也在五百万以上,此外从山东、河南、江西、福建乃至湖广涌入江南做工的雇工匠户,总数也要超过五百万,所以现在江南八府一州的总口数肯定已经超过四千万。”

堵胤锡这说的是常住人口,而非江南八府一州的在籍人口。

“可就算多出来一千万口,也不至于多出五千万石的粮食缺口吧?”路振飞道。

“若只是多出来一千万口,确实不至于多出五千万石的粮食缺口,因为大口一年也不过吃掉三石六斗,小口更只需一石八斗就足够吃了。”堵胤锡笑着点头说,“所以即便多出一千多万口,也不过多吃掉三千万石粮食。”

黄道周道:“那么剩下的两千万石缺口哪去了?”

黄道周问话的语气已经有些严厉,因为都察院和科道言官是由这位老大人分管,所以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是不是有人中饱私囊?

堵胤锡笑问道:“黄阁老你莫非忘了么?”

“什么呀?”黄道周蹙眉眉,“老夫忘记什么?”

堵胤锡道:“自今年入夏以来,江南的酿酒厂数量激增,从之前的数百家骤然间增加到了数千家之多,酿造发酵酒消耗的粮食消耗了至少上千万石!再加上酿造蒸馏酒所消耗的粮食,一亿石的粮食缺口恐怕还不只。”

路振飞等四位阁老顿时面露苦涩之色。

有心想要埋怨崇祯几句,但是又不敢。

因为导致酿酒厂数量激增的正是崇祯。

崇祯从徐州回南京之后,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提出要给所有出征在外的镇兵以及募兵提供每天一升发酵酒,实在太奢侈。

因为这事,路振飞他们四位阁老都曾劝谏过崇祯。

黄道周更是写了一篇上万字的雄文,打定主意要让崇祯收回成命,然而让人憋闷的是崇祯只用了一句话就堵得黄道周哑口无言。

朕又没花国库一文钱,你们管得着吗?

就这一句,差点没把黄道周的脑血栓当场气出来。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路振飞、黄道周他们自然看不出其中奥秘。

崇祯这么做纯粹就是想通过军工业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大明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

通过给镇兵、募兵配备铁锅,促进铁器五金行业的发展。

通过给镇兵、募兵配备被服,促进被服纺织行业的发展。

通过给镇兵、募兵配备口粮,促进熟食加工行业的发展。

通过给镇兵、募兵配备发酵酒,促进酿酒包装行业的发展。

通过给镇兵、募兵装备偏厢车,促进木材加工行业的发展。

凡此种种,相当于就是把干柴准备好,然后等到蒸汽机一出来,就相当于一点火星落入到干柴堆,轰,工业革命就爆发了,完美。

为了给所有的出征在外的镇兵、募兵供给每人每天一升发酵酒,内务府确实是花了不少钱,但是崇祯认为这个钱花得值当,因为这一举措不光是改善了明军的条件,提升了明军的士气跟战斗力,更带动了酿酒行业、制陶行业以及运输行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了上百万个就业岗位,极大繁荣了大明的工商业。

黄道周他们几个自然是看不到这么深。

但是没用,就算有意见他们也只能憋着。

谁让崇祯真的就没有动用国库的一分钱呢?

当年的万历皇帝花钱也是大手大脚,而且动用的还是国库的钱,这就让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十分瞧不起,相比之下当今圣上可是强多了。

当下黄道周黑着脸问道:“如此说来,江南八府一州的粮食缺口还真有可能超过五千万石,那么仆倒要请问堵都宪,这么大的缺口从哪里找补?补得上吗?”

“补得上,完全没问题。”堵胤锡十分肯定的回答道,“今年各省的旱情确实很严重,说是五百年一遇也是毫不为过,但是作为产粮重地的河南、湖广两省,由于在去年以及前年修建好了完善的水利灌溉工程,因而并未出现大面积的粮食减产情况。”

“堵都宪,河南跟湖广当真没有减产?”黄道周却还是有所怀疑。

黄道周的怀疑是基于对大明官场的基本认知,因为大明官场的生态就是欺上瞒下,只报喜不报忧,所以堵胤锡在巡察过程当中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情况,而极有可能是河南及湖广地方官员想让他看到的。

堵胤锡则笑着说:“下官知道黄阁老在担心什么,不过这是多余的,河南的情况就不说了,因为河南的水利灌溉设施原本就是下官所负责的,能扛住什么样的水情以及旱情,下官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至于湖广……”

河南的粮食收成没有受到旱情影响,还有个原因。

那就是河南大面积种植的都是甘薯、苞谷以及土豆等搞旱作物。

“虽然湖广的水利并非由下官负责,但是下官这次去湖广巡查,期间并未通知任何一位地方官员,与湖广同僚也没有任何接触,所以不存在任何欺上瞒下,下官可向黄阁老保证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实情,绝没有半句虚辞。”

“是吗?如此说来,仆倒是很想去河南走走看看。”

黄道周还是不相信,还想着从堵胤锡的嘴里套话,崇祯却不耐烦了。

“行了,黄阁老你有空真该去河南、湖广走一走。”崇祯刺了黄道周一句,又问堵胤锡道,“堵卿,今年河南的甘薯、苞谷还有土豆收成不错?”

堵胤锡欣然说道:“回圣上,今年河南的旱情其实是最严重的,黄河都彻底断流,但是好在种植的甘薯、苞谷及土豆比较抗旱,所以并未出现大面积歉收的情形,以臣估计,亩收两石到三石还是有的,不过再多就没了。”

“旱情如此严重,还能亩收两三石之多?”

“这么说来,甘薯、苞谷还有土豆乃是抗旱神谷呢。”

路振飞、张慎言还有孟兆祥闻言顿时振奋不已,如果堵胤锡所言属实,那么在他们的内阁任上很可能还会达成另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华夏从此再无饥馑,从此再也不会爆发大规模的饥荒,这事可不得了,乃是一桩大功德!

堵胤锡说道:“甘薯、苞谷及土豆确实堪称抗旱神谷,就以河南今年的旱情而言,若种植的是小麦、水稻等作物,亩收能有一斗就不错了,这样的话河南必定会出现大饥荒,那些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百姓必定会大量的饿毙,归德、徐州的镇兵只怕也会大量的逃亡,这一来圣上苦心经营的黄淮防线也就不攻自破了。”

路振飞说道:“圣上,这甘薯、苞谷及土豆需大力推广。”

张慎言也道:“没错,必须在各个省大力推广种植甘薯、苞谷及土豆,如此一来我大明就再无饥馑之虞,家家户户皆可安居乐业矣。”

“必须推广,立即从河南购买储备粮种,拿小麦和稻谷跟河南百姓换。”

难得内阁的几位阁老都有推广种植甘薯、苞谷及土豆的意愿,可不就得趁热打铁,把这个事情落实下来,之前可是强力推都推不动。

然而这时候堵胤锡却反而说道:“圣上,臣支持在各省大力推广种植甘薯、苞谷以及土豆,但是臣建议只在相对贫瘠的旱地或者山地种植,因为在这些耕地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几乎不会有收成,但是甘薯等粗粮却几乎不受影响。”

张慎言问道:“水田种植粗粮和细粮的区别不大?”

“是的,水田种植粗粮和细粮的收成没太大区别,都在亩收两到三石左右,或许将来能培育出高产品种,但现在差别不大。”堵胤锡接着说道,“所以现在,还是小麦、稻谷等精粮与甘薯等粗粮混种才是最为可取的。”

“就这么办。”崇祯欣然点头道,“那就混着种好了。”

在崇祯的记忆中,前世的农民好像也是粗粮细粮混着种,而且粗粮就是种植在相对贫瘠的山地或者田边地头。

这时候,孟兆祥忽然又问道:“这次我们大明遭受了如此严重的干旱,也不知道伪顺和建奴那边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情?”

“这个,恐怕是要让孟阁老失望了。”崇祯摇头说道。

关于建奴和伪顺治下的灾情,李若琏和左懋第早有密报送到南京。

当下崇祯又说道:“建奴治下的北直、山西以及山东虽然也遭了旱灾,但是灾情却要轻得多,至于伪顺治下的陕西甘肃,今年更是风调雨顺,据说是一个大丰年。”

“啊?还大丰年?”朱慈炯就很失望的来了句,“老天爷这是不长眼哪。”

“定王还请慎言!”黄道周勃然变色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岂可言语轻辱之。”

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明总商会

朱慈炯随着年岁渐长,变得越来越有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