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8章

作者:寂寞剑客

他的最终目标是克复辽东,再克复蒙古,再然后西域以及乌斯藏,再然后中亚西亚东南亚,直到最终恢复大元朝版图。

大明毕竟是继承自大元。

恢复版图的同时,还要多纳妃。

女真族一个妃子,蒙古族一个,乌斯藏一个……

不光他自己纳妃,他的儿子孙子们也要多多纳妃。

崇祯正在思考怎么处理这两个女子时,王承恩匆匆进来。

“王大伴你来了?”崇祯没好气的道,“高起潜这狗东西乱来,你怎么不拦着?这个事要是传扬出去,朕岂不成了纣王一般的昏君?”

王承恩道:“万岁爷教训得是,这是老奴的错。”

王承恩其实完全用不着认错,因为他根本不知情。

“你怎么不辩解?”崇祯道,“这事与你又没关系。”

王承恩道:“让圣上困扰烦恼,便是老奴的最大失职。”

“你可真会说话。”崇祯轻哼一声又道,“这两个女子谁送的?”

王承恩道:“南直巡抚黄家瑞。”

崇祯又问:“黄家瑞他来了吗?”

王承恩道:“就在行辕外面听宣。”

崇祯想了想说道:“你让他进来。”

王承恩应了声是,出去把黄家瑞领进来。

黄家瑞尽管心中鄙夷,但还是大礼参拜:“臣南直巡抚黄家瑞,叩见……”

“行了,这是军营,不必拘礼。”崇祯不耐烦的打断了黄家瑞,又伸手一指缩在帐角的两个女子道,“这两个女子怎么回事?谁让你送来的?”

黄家瑞大概已经猜到是怎么回事,答道:“高公公吩咐的下官。”

“高起潜让你找女人,你就找啊?”崇祯黑着脸骂道,“你是大明朝的南直巡抚,不是他高起潜家的家奴,懂吗?”

黄家瑞的脸瞬间就涨红。

很想说,还不是因为圣上你?

要不然我会鸟高起潜那个狗阉竖?

“以后长点心。”崇祯冷哼一声道,“除非朕直接下旨,否则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被几个内侍太监指使得团团转。”

“臣谨遵圣训。”黄家瑞脸都黑了。

“现在说正事。”崇祯一摆手又道,“朕问你,十日之内扬州能筹到多少粮?”

黄家瑞定了定心神,思忖之后答道:“扬州城内有口四十余万,东西两市共有米铺、杂粮铺两百余家,每家存粮约五千石有奇,计约一百万石,此外还有未及北运的漕粮百余万石,仍储存在扬州的仓场。”

“才两百万石?”

崇祯眉头一下子蹙紧。

这点粮食可是远远不够。

崇祯构想中的黄淮防线,从开封府到淮安府延绵一千五百余里,往少了说也要分置三十个总兵,平均每个总兵守五十里河防!

除了驻屯部队,还要有机动部队。

野战机动部队至少也要十个总兵。

加起来就是四十个总兵,按每镇一万人计算,就是四十万大军!

要想让一个士兵保持充沛的体力,每天的口粮不能够少于两斤,四十万人一天就是八十万斤,约合5200石。

一个月大约为156000石。

六个月就是将近90多万石。

现在是五月初,过六个月就是十一月。

到了那个时候,屯田的产出就能接上。

90万石不多是吗?200万石绰绰有余,是吗?

其实大谬不然,因为要构筑黄淮防线,光靠40万军队是不够的,还需要募集大量的民壮以及流民来帮忙修建工事并且加固城防。

多少民壮才够?50万打底,200万也不嫌多。

所以说,200万石粮食真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黄家瑞看出了崇祯的不满,接着说道:“如果从苏、松、常等各个州府筹粮,则三个月内大约可以筹集500万石以上,如果还是不足用,那就要从湖广、两广乃至于通过海商从南洋购入粮食,但是时间恐怕就会旷日持久。”

“海商?”崇祯忽然间想起一支水师以及三种粮食。

这支水师还有这三种粮食对于构想中的黄淮防线至关重要。

当下又扭头对王承恩说道:“王大伴你记一下,待会南京礼部官员进来之后,让他们立刻草拟旨意并备好册封文书及典章铁券,敕封福建海防游击郑芝龙为南安侯,进水师总兵,并让他克日率所部水师北上黄淮勤王,噢,对了,让他多带些蕃薯、洋芋以及玉蜀黍。”

第四十九章 黄淮防线

王承恩应了声是。

崇祯又接着说道:“对了,把许定国、丁启光还有兀把炭他们几个的敕封文书以及典章铁券啥的也一并补上。”

给予勋贵丹书铁券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不过有一说一,这些丹书铁券没卵用。

“是。”王承恩恭应了一声,老实记下。

崇祯又对黄家瑞说:“黄家瑞,那你就按照500万石先行筹备起来,将士所需的油盐酱菜以及战马所需的草料也一并准备。”

“是。”黄家瑞应了一声又道,“不过圣上,这个银子……”

崇祯皱眉说道:“江南乃膏腴之地,扬州更是南北通衢、商贾云集,你不要跟朕说南直的藩库里已经连这点银子都拿不出来了。”

黄家瑞一张脸再次黑下来,悲愤的道:“圣上,说话可要凭良心,之前数年您多次下旨征调南直的截留,南直藩库的那点存银早就见底,这次高贼欲图扬州,征募乡勇所需的银子都是扬州城内的商贾捐输的。”

崇祯道:“你就说南直藩库还剩多少钱?”

“一两银子都没有了。”黄家瑞继续黑脸,“胥吏的月俸都没着落。”

大明朝的官员领的是年俸,但是胥吏没有官身,朝廷是不支禄米的,所以需要主官私人掏钱去招募,并按月支取俸禄。

这点上,朱元璋做得确实很不地道。

这是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但最终,财政上的负担非但没减少,反而更重。

老朱可以说是作茧自缚,既当了小人,还没落着好。

不过胥吏制度积弊已久,绝非短时间内能扭转,现在也没精力去管。

崇祯闻言便叹了口气,因为他知道黄家瑞并不是哭穷,这都是真的,前些年大明国库用度紧缺,崇祯多次下令征调各省的截留,南直历来是大头。

南直隶再是膏腴之地,也经不住朝廷三天两头刮地皮。

当下崇祯又问王承恩:“王大伴,高贼的浮财清点好了?”

“已经清点完。”王承恩禀报道,“高贼除了军中的浮财,还有藏在蜀冈镇的浮财,两者合计共有白银九十多万两,黄金一万余两以及其他珍奇古玩。”

这个数字跟崇祯预估的差相仿佛,高杰这厮虽然很会抢,但是从山西一路南下并没有打下过任何一座富庶的大城,所以敛聚到一百万两已经是极限。

估计高杰就没怎么给手下的参将、游击、守备啥的分钱。

这也就难怪,李成栋、高进库他们这么容易就被分化拉拢。

王承恩又道:“万岁爷,金员外还从蜀冈镇抓到了高杰的随军家眷,其妻刑氏还有个儿子,该如何处理?”

“放了吧,大明不搞株连那一套。”

崇祯说道:“罪行是高贼犯下的,与他的妻儿没什么关系。”

黄家瑞闻言便愣了下,官员犯罪,妻小不是应该发为贱籍?

不过黄家瑞很快就反应过来,皇帝此举十有八九是做给高杰的那些旧部看的。

已经打完二十鞭被抬回行辕的高起潜则一脸幽怨,当时在哈喇河套万岁爷你可是要诛我十族。

崇祯又吩咐王承恩道:“这些钱就都交给黄抚台,包括那些珍奇古玩,拿到扬州城内发卖了,加一块差不多也能凑个100万两。”

黄家瑞道:“圣上,100万两远远不够。”

100万两确实不够,今年北直粮价已经涨到天上。

南直隶由于连年丰收,所以米价较低,但是也要1石1两。

可是一旦朝廷从市面上大批量的购粮,肯定会导致米价上涨,到时极有可能涨到1.5两甚至2两1石。

500万石粮食保守估计也要750万两!

加上干草、料豆、酱菜以及油盐啥的,1000万两都打不住。

崇祯又问王承恩:“王大伴,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还有漕运总督路振飞来了吗?”

“都来了。”王承恩笑着说,“听说万岁爷您来了扬州,整个南京官场三品以上官员及科道言官都来了,路部堂正好也来了南京,这会就在外面候着呢。”

崇祯嗯了一声道:“你去把高弘图和路振飞叫进来。”

王承恩领命而去,不一会就领着高弘图和路振飞进了行辕。

高弘图和路振飞都是老臣,在崇祯的记忆里就有两人的过往。

高弘图和路振飞在进行辕的路上已经酝酿好了情绪,心想着君臣相见之后定要捶胸顿足一番,以示君臣相得。

奈何圣驾根本没有这个觉悟。

崇祯连君臣仪礼都懒得应付,一见面就先问高弘图:“高弘图,朕让你筹集500万两银子即刻解来扬州,你可曾办妥了?”

高弘图生生的将涕泪收回去,拱手禀道:“回禀圣上,老臣暂时只能解送360万两,不足部分老臣回去再想办法。”

这360万两,其实是今年的漕粮折色。

因为北京已经沦陷,解往北直的漕粮就不用再解送了。

路振飞这次从淮安来到南京,主要就是来商量这件事。

不过路振飞的本意是拿这漕粮折色的360万两来安抚江北四镇,结果崇祯突然出现。

崇祯点点头,又对黄家瑞道:“黄家瑞,这360万两你拿一半,加上高贼的100万两先用着,还缺多少朕回头再补给你。”

“臣,领旨。”黄家瑞拱手应道。

打发走了黄家瑞,崇祯目光转向路振飞。

路振飞赶紧上前一步,躬身应道:“臣在。”

崇祯道:“运军现在还剩多少人多少条船?”

崇祯构想的黄淮防线,漕运可以说至关重要。

崇祯之所以要将大明的防线设置在黄淮一线,一是因为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一旦淮河防线失守,则长江防线亦将不保。

其二就是因为运河的水路运输。

运河的存在,可以极大减少物资的损耗。

自古以来,制约中原王朝对外用兵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后勤保障跟不上,1石粮食运到前线,通常只剩1斗!

这么大的损耗,再强盛再富庶的王朝也扛不住,强汉盛唐也一样没能扛住。

所以将防线设在黄淮,可以极大的缩短明军的后勤补给线,如果以扬州为中转站,从扬州到徐州不过六百里水路。

按照平均一天走二十里水路计,一个月就能到。

而且水路的捐耗很少,按一艘漕船400石计算,十个运军两个月走个来回,理论消耗不过8石。

当然实际运输过程中还有漂没啥的,最终损耗肯定不止这点,但绝不会超过10%,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后勤保障效率。

后勤保障效率体现到战场上就是军队的持久作战力。

所以说,漕运对于崇祯构想中的黄淮防线至关重要。

路振飞:“河漕运军定制12万人,但是近十年来运军困顿穷苦,逃亡日益增多,而今只剩不到一半,流贼陷北直、河南以及山东之后,北上运军也遭波及,又折损数千人,而今只剩5万左右,漕船只剩4千余艘。”

5万运军,4千艘漕船,差不多也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