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46章

作者:寂寞剑客

多尔衮看着洪承畴的眼神陡然之间冷了下来,甚至隐含杀机。

多尔衮不相信洪承畴会看不出来崇祯派兵夺取盖州卫的用意,可洪承畴居然还跟他说盖州卫不必理会,所以你究竟是何居心?

你是巴不得我们满人被困在关内,全军覆没?

洪承畴却是很坦然的看着多尔衮,正色说道:“主子,奴才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是奴才想要说的是,项羽破釜沉舟才最终灭掉了大秦,韩信背水一战才夺取了燕赵之地,所以主子也必须抱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决心才可能灭掉南明!”

听到这话,多尔衮眉头一下蹙紧,脸上也露出深思之色。

稍稍一顿,洪承畴又说道:“所以,明军夺了盖州卫就让他们夺了盖州卫好了,我大清完全不必理会,既然崇祯愿意浪费宝贵的兵力以及紧缺的资源去抄截我大清的后路,那就让他们去做好了,我大清只需集中全部兵力及资源于黄淮战场!”

“亨九所言极是。”范文程和宁完我齐声附和,“主子三思哪。”

多尔衮目光深深的看了洪承畴一眼,好半晌后才一正脸色说:“亨九你说的对,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大清既然已经进了关,既然已经踏上一统天下的征途,那就绝对没有中途停下来的道理,此时只许向前不许后退。”

“主子英明。”洪承畴长出了一口气。

范文程和宁完我对视一眼,也是神情振奋。

崇祯这个狗皇帝固然真的脱胎换骨了,但好在多尔衮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雄主,所以明清之争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也。

多尔衮又道:“夺了大沽口的这伙明军,诚然是顶在我大清咽喉上的一把匕首,却是必须得尽快拔掉的,这次朕要御驾亲征大沽口。”

正说话之间,一个身影忽然从暖阁外进来。

进来的却是福临,一脸天真的问多尔衮说:“皇阿玛,能带上儿臣吗?”

“皇上?”多尔衮愣了下,有些无语的道,“你不在乾清宫读书,跑这做什么?”

洪承畴、范文程和宁完三人赶紧一甩衣袖,单膝跪地向福临请安:“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福临一抬手示意洪承畴三人起身。

又对多尔衮说:“几位先生还有苏茉尔都告诉儿臣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则不如阅人无数,而战场则是最能阅人的场所,所以儿臣想追随皇阿玛同赴战场,到战场上好好的历练一番。”

对此,多尔衮无法拒绝。

“那,此事问过你额娘了吗?”

福临恭声应道:“额娘也是同意了的。”

“好吧。”多尔衮无奈的说道,“那你回去准备一下吧,明日卯正时分准时出发,你若迟到皇阿玛可不等你。”

“儿臣领旨。”福临满心欢喜的走了。

目送福临离开,洪承畴又问道:“主子,大沽口虽说没有坚固的城墙,也没有绕城的深沟,但是明军毕竟携带了红衣大炮,您看要不要从徐州召回部分八旗满洲?要不然,单凭八旗汉军或者绿营兵只怕是很难成事。”

作为一个汉人,洪承畴很清楚,八旗汉军战斗力还行,但是绿营兵因为是刚改编或者新蓦没有多久,因而战斗意愿并不高。

像吴三桂的关宁军甚至在闹情绪。

所以必须得有八旗满洲监视押阵才行。

眼下八旗满洲的八万旗兵已经去了徐州前线。

北京城内的旗兵只剩下一万人,这一万旗要驻守北京,肯定不能轻动,所以就只能从徐州前线调回部分八旗满洲。

“不用。”多尔衮却是一口回绝。

“这次朕就只带八旗汉军及绿营前往大沽口。”

……

紫禁城,慈宁宫暖阁。

布木布泰正在给福临收拾行装。

尽管这事是布木布泰自己想出的主意,但是一想到年幼的儿子即将踏上战场,她就感到莫名的心慌,她可就只有福临这一个儿子。

战阵之上刀枪无眼,这万一有个闪失……

布木布泰简直无法想象自己后半辈子怎么过?

“额娘,你别担心。”福临劝道,“儿臣不会有事的。”

“嗯,额娘不担心,额娘是高兴。”布木布泰别过脸擦去泪水,又笑着说道,“高兴我们爱新觉罗家的小皇帝终于长大成人了,就像科尔沁草原上空的雏鹰,终于褪去身上绒毛,即将展开羽翼去翱翔九天。”

福临嗯一声又问道:“额娘,儿臣该注意些啥?”

布木布泰不假思索的叮嘱说:“多看多学多做,摄政王让你做什么便做什么,但是议事的时候千万记得少说话,摄政王问你,你也不要说,只说是来学习,是来历练的,一切皆由摄政王做主,记住了吗?”

福临肃然道:“儿臣谨记额娘教诲。”

看到福临一脸严肃,布木布泰这才真的放宽心,皇帝真长大了,已经能够想明白她说的这番话的深意了,真好。

随即又把目光转向旁边的一位宫女。

这位宫女二十出头,长得颇有姿色。

“苏茉尔,你也跟着皇帝一块去吧。”

“你一定要照顾好皇帝的饮食起居。”

苏茉尔恭声说:“奴婢谨遵太皇懿旨。”

第四百三十七章 此人是谁?

夜色如墨,阎应元正站在卫河边上向着天津卫眺望。

明代的卫河其实就是后世的海河,从天津经过大沽口注入渤海的那条。

在卫河的冰面上,陈明遇带着数百新军正在凿冰洞,凿开冰洞之后再将一只只的陶瓷罐从冰洞埋进去,然后横着在冰面上凿出一道浅浅的冰坑,再将油纸包裹的引线埋进冰坑,再然后将引线拉到岸边。

做完这些,再在冰坑及冰洞上浇冷水。

片刻之后冷水结冰,冰坑和冰洞就被冻住。

这时候就算凑近仔细看,也很难看出异样。

敢情阎应元想故伎重施,把前年在山阳城用过的套路在大沽口再用一次。

孙繁祉对此持怀疑态度:“皕亨兄,你这路数已经在山阳城下用过一次了,已经是老套路了,能行吗?”

“路数不怕老。”阎应元摆摆手说,“好用就行。”

“我看有些悬。”孙繁祉摇摇头说,“建奴已经在山阳城吃过一次亏,又岂能在大沽口再犯同样的错误?依我看纯粹是浪费地雷。”

“且看。”阎应元只是笑笑,也不与孙繁祉争辩。

说话间,陈明遇已经忙完了,上到岸边对阎应元说道:“皕亨,按您的意思已经将一千颗陶瓷地雷埋到卫河的冰层之中,而且全都布了双线,这一千颗陶瓷地雷一旦被引爆,足可以将长度超过三百步的冰面炸塌。”

卫河宽六十步,如果乘以三百步长,就是好大一片冰面。

这么大的一片冰面足以容纳上万人、或者上千辆冰爬犁。

“很好。”阎应元指了指脚下的地面,又对陈明遇说道,“拱辰,还得继续辛苦你,带兵将卫河两岸的地底也都埋上地雷。”

“两边也要埋?”陈明遇不禁愣了下。

“埋。”阎应元重重点头又说道,“而且两边各埋一千颗!”

“啊?各一千?”陈明遇犹豫了一下还是劝说道,“皕亨,虽说这次我们携带了足足两万颗地雷,可现在一仗还没有打,就用掉三千颗地雷,是不是有些多?”

孙繁祉也劝道:“是啊皕亨兄,我们这次守大沽口,可不是守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而是要守一年甚至两年。”

“不,你们错了。”阎应元道。

“无论是守一年还是两年,最关键就在前面一个月。”

“只要顶住了前面一个月,当建奴意识到夺回大沽口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时,他们就不会再无谓的强攻。”

“那么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后面就只需要当心建奴的偷袭就好。”

说此一顿,又对陈明遇说:“拱辰,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是,我这就回去搬地雷。”陈明遇当即转身回到河面,然后带着一队新军拉着冰爬犁回大沽口拉陶瓷地雷。

阎应元又回头对孙繁祉说:“六福,现在应该快子时了,你带兵去把培卿(冯厚敦字)替下来吧,记住,除了巡逻哨,一定要多布置一些潜伏暗哨,确保封锁住外围,要不然让建奴的夜不收看到了我们的动作,所有的布置真就全部白费了,不过等埋完地雷,就可以故意放其中一部分建奴夜不收进来,让他们自以为窥破我们虚实。”

“是。”孙繁祉肃然道,“保证连一只老鼠都不会跑进来。”

说完,孙繁祉即召集坐地休息的五百新军趁着夜色开拔。

阎应元则顾自返回到大沽口外的铳台地堡中,倒头就睡。

此时距离建奴大军到来大概率还有两个昼夜。

这两个昼夜可得抓紧时间吃好睡好。

接下来一个月很可能就没时间睡觉。

……

崇祯二十年(1647年)三月廿六日。

天色刚放亮,阎应元就爬上了瞭望塔。

这座瞭望塔是用木头搭建的,有十丈高。

这不光是瞭望塔,同时也是阎应元的指挥塔。

白天通过信号旗,夜间通过信号灯,可以准确传达指令。

因为大沽口这一片都是平原,所以瞭望塔上的视野极好,阎应元站在塔顶望斗可以轻松看到周围二十里开外的大概景象。

当然,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得借助望远镜。

阎应元从腰间革囊取出望远镜,再一节一节拉开。

这赫然是一具单筒三节望远镜,南京望远镜工坊的产品。

玻璃产业也是崇祯通过军工业来带动的产业之一,为了推动玻璃产业的大发展,崇祯一次就给南京的两家玻璃作坊下了一万具望远镜的订单。

当然,这一万具三节望远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交付。

在没有机械动力之前,手工打磨真是既费工又费时。

阎应元将望远镜一节节的拉开,对着四周缓缓扫视过去。

忽然,阎应元的视线停住不动,然后开始调整望远镜的焦距。

焦距调整好之后,阎应元便清楚的看见,一队队的建奴正沿着卫河两岸在开进,在卫河的冰面上,则是接续不断的冰爬犁。

不少冰爬犁上还载着红夷大炮。

来了,阎应元嘴角微微的一勾。

不知道这次来的是老对手多铎,还是多尔衮?

不过,不管来的是谁,希望你能喜欢我给你们准备的见面礼,毕竟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最是热情好客。

很快,建奴的前锋骑兵距离外围阵地已经不足五里。

阎应元早已经让新军在外围设置了标注距离的石标,五里以内每隔一里设一标,这也是为了方便炮兵调整俯仰角。

因为这样就可以省去测距环节。

当然,为了不让建奴发现,距离标记是做了伪装的。

这个距离,其实已经进入部署在前沿阵地的20门4寸炮的射程内,因为4寸炮的最大射程就是五里。

只不过这个距离开火,纯属浪费炮弹及火药。

然而阎应元却放下望远镜,探头对着底下说:“给外围的炮兵传令,装药减半,对建奴实施十轮射击。”

“啊?”底下的传令兵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

建奴的前锋都还在五里外,在这个距离发炮,根本毫无命中率可言,可是阎大人居然还要把装药减半,肯定是听错了。

“愣着做什么?”阎应元大喝道,“赶紧下令。”

“是。”传令兵这才发现并未听错,阎大人的命令就是如此,当下举起信号旗,向前方的阵地下达了命令。

……

前方炮兵阵地。

负责通讯的传令兵对着指挥位置的孙繁祉说道:“孙大人,装药减半,十轮射击。”

“全都有,装药减半,十轮射击!”孙繁祉就没一丝犹豫,立刻给各炮下达命令,部署在外围阵地的20门4寸炮便开始装填。

操炮手们首先将大炮的俯仰角调整到45度角,然后锁紧。

用铁钎将大炮尾座钉在地面之后,开始从炮膛口装填弹药,先是半纸壳的火药,差不多三斤,再将重达16斤的铁弹也塞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