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40章

作者:寂寞剑客

但是朱慈烺和朱慈炯就晚了许久,因为两兄弟是从石灰山下的大明兵工厂赶回来,骑快马都要差不多半个时辰。

“你们先看看这个。”

崇祯先将急递递给朱慈烺。

朱慈烺等四人看完急递后都是神情一凛。

“父皇,没想到建奴居然先于我们出兵。”朱慈炯道,“即如此,就没什么好说的,直接发兵去徐州,再跟建奴干一仗。”

朱慈烺却说:“父皇,此事有些不合逻辑。”

徐应伟也道:“是啊,建奴在去年刚跟伪顺大战一场,而且一直拖到十月才打完,按说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再动刀兵。”

阎应元也道:“臣也以为建奴大举南下的可能性不大,其意图多半只是为了杀掠,尽量破坏徐州的屯田,消耗进而削弱我大明之国力。”

“儿臣也是这般认为。”朱慈烺深以为然道。

“若是建奴真要大举南下,李若琏不会不知道。”

李若琏的潜伏是最高机密,但是在座的几人是知道的。

崇祯心下其实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一个人这么想终究没底气。

现在听到徐应伟他们几个也持同样的观点,当即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你们几个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崇祯道,“这样的话,应该就只是建奴的骚扰,凭借徐州还有归德的镇兵就足可以应付。”

“不过为防万一,我们还是需要做好准备。”

“万一建奴大举南下,就能第一时间发兵。”

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所以这几天就别出海了。”

“领旨。”徐应伟和阎应元拱手一揖,转身要走。

“欸,别急着走啊。”崇祯招招手说,“今晚朕要在六必居宴请西洋来的那批学者,到时候你们俩也一块去作陪。”

然而,徐应伟和阎应伟听了却直摇头。

“圣上,我们就不去了。”徐应伟说道,“有这时间,我们还是先重新绘制一下北直以及辽东的舆图,以免到时误事。”

中国其实自古就有舆图,也就是地图。

只不过,古代中国的地图都是抽象派。

意思是,对着地图看个大概是可以的,但你若是照着地图行军打仗制定作战计划,那就是自己找虐,铁定会被舆图坑得怀疑人生。

去年发兵去云南,新军就吃了这个亏。

所以回到南京后,徐应伟他们就开始重新绘制舆图。

这次就不是抽象派地图,而是实地勘测后绘制的近代标准地图。

“北直还有辽东的舆图你们怎么绘制?”崇祯讶然,“又没去实地勘测过。”

徐应伟笑了笑说:“因为无法实地勘测,所以无法绘制精确舆图,但是到过北直以及辽东的人不少,根据他们对北直以及辽东地形的讲述绘制一份概略地图却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即便是概略地图,也比之前的舆图精确得多。”

“好吧。”话说到这,崇祯也不能拦着两人。

送走了徐应伟和阎应元,崇祯又问两个儿子:“旋刀车床能用了吗?”

这段时间崇祯也没有闲着,而是一直扑在大明兵工厂参与旋刀车床的制作。

车床其实早就有,只不过没有机械动力,而只有人力,天工开物里边就记录了好几种以脚踏提供动力的车床以及磨床。

旋刀车床,顾名思义就是旋转进刀车床。

崇祯之所以要亲自参与这款车床的研发,就是为了给铳管拉制膛线。

正所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当燧发枪的标准化生产工艺逐渐成熟之后,就可以考虑制作线膛步枪。

从火绳枪到燧发枪是革命性的进步。

那么从滑膛枪到线膛枪也是革命性的进步。

线膛枪相比滑膛枪,精度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充其量也就五十步八十米,而且必须排队开火,如果单支滑膛枪射击,有效射程就只有三十步不到五十米。

换言之,滑膛枪超过五十米精度就断崖式下降。

但是线膛枪的有效射程却可以轻松超过两百米。

这意味着装备线膛枪的军队能于两百米外开火,足可以碾压滑膛枪。

其实线膛枪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就已经出现线膛枪,但是由于制作费工费时再加上装填弹药太过麻烦,因此并未得到推广。

直到步枪从前装填进化到了后装填,线膛枪才真正成为战场的主宰。

但是作为穿越者,崇祯其实知道有个办法,可以很好的解决前装线膛枪不容易装填与气密性不可兼得的难题。

这就是底凹弹,又或者说是米尼弹。

将弹头从圆形改成圆柱形,底部做成内凹的圆锥形空腔。

这样枪膛里的火药爆燃后,就会对凹形空腔的薄圆边形成巨大压力,然后薄圆边就会扩张紧紧的贴住枪膛,使气密性大大增加。

但是米尼弹要跟线膛枪配合才有用。

如果没造出线膛枪,就算有米尼弹,也只能够增加射程,精度反而会下降,因为圆形弹头的飞行稳定性显然优于圆柱形的弹头。

圆柱形弹头出膛之后必然产生翻滚。

一旦翻滚,射击精度就会惨不忍睹。

所以实际杀伤效果并不比圆形弹头好。

所以米尼弹必须与线膛枪配合才有用。

因为有了膛线之后,米尼弹就会在膛线催动下高速旋转,出膛之后仍能因为高速旋转保证稳定性,因而其精度远远超过圆形弹头。

但要想拉制线膛枪就必须实现铳管标准化。

总不能给每根铳管专门做一把拉刀,是吧?

现在大明兵工厂的铳管加工标准化工艺已经日趋成熟,就可以尝试制作线膛枪。

由于拉制膛线非常的耗时耗工,在蒸汽机投入实用之前想大量装备肯定不可能,但是制作少量线膛步枪装备精锐部队却是可以办到的。

这样一支精锐部队,是可以起关键作用的。

而要想拉制出膛线,就必须得有旋刀车床。

崇祯亲自设计的人力旋刀车床,拉杆上装有四把削刀,一个进程就可以同时拉出四根阴膛线,但是对拉杆的强度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

第四百三十章 无烟火药

拉杆强度如果不够,拉削时就会承受不住扭矩而变形。

因为铳管口径四分,所以拉杆的直径也不能超过四分,在不增加直径的前提下要让拉杆不变形,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通过淬火提高拉杆钢性。

再一个就是减少每次的拉削量。

而如果减少每次拉削的切削量,拉削次数就会很恐怕。

这样一来,四点拉削相比单点拉削反而更加费时费力。

崇祯现在用的就是淬火的办法,藉此提高拉杆的钢性。

“回父皇,拉杆淬火之后钢性是够了,但韧性又不足。”朱慈炯有些羞愧的说道,“拉了没几刀就碎了,需要继续改进淬火的工艺。”

“韧性又不足了吗?”崇祯眉头一下皱眉。

看来材料学真没有一踌而蹴的,只能是无数次的尝试。

“这样吧,一边继续改进拉杆的淬火工艺,一边先用单点拉削支应着,单点拉削的话拉杆的钢性总是足够的吧?”

“单点拉削是足够的。”

“那就先单点拉削加工。”

崇祯知道淬火工艺的摸索是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这段时间也不能够浪费,可以暂时先用单点拉削,尽量争取在四月底之前加工出第一批线膛步枪。

“儿臣领旨。”

朱慈炯领了旨意回了兵工厂。

朱慈烺这次就没有一起过去。

因为今天晚上朱慈烺要代表崇祯宴请各省的商会代表,同时给商会立下规矩,避免再发生类似粮商囤积居奇这样的事件。

让朱慈烺出席这次宴会,也是为了锻炼他。

崇祯跟朱慈烺之间的关系和朱元璋跟朱标父子有些像。

朱元璋是一点儿都不担心太子朱标会造反,朱标要是真的举兵造反,朱元璋没准还会老怀大慰,然后再给朱标调些军队。

崇祯就更不担心朱慈烺会造反。

因为朱慈烺既没有造反的能力,也没有造反的底气,更加没有造反的意愿。

趁着离晚饭时间还有一个时辰,崇祯便带着帕斯卡、玻义耳等三十六个西洋学者到清凉坊转了一圈,给他们演示下蒸汽机。

看到烧火就能动起来的蒸汽机,

帕斯卡、玻义耳等人都是啧啧称奇。

绕着蒸汽机转了一圈又一圈,恨不得拆开来研究。

这其实也是崇祯刻意安排的,因为他担心帕斯卡、玻义耳等人会留不住。

眼下帕斯卡等人是初来乍到,对大明还不太了解,尤其是因为有他这个对科学推崇备至的皇帝存在,所以他们都对大明朝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过去,他们就会发现大明的学术氛围很差。

因为华夏自古以来就只重经验实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就是一片空白,到了明代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

唯一的例外就是医科,中医还是形成了系统理论。

但是像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这些就只有零散的知识,不成体系。

所以帕斯卡、玻义耳他们就很难找到切磋学术的人或者机构,非要切磋,就得等到他们教授的明朝学生成长起来,达到跟他们差不多的水平。

这肯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崇祯担心帕斯卡他们会等不起。

有鉴于此,崇祯才要带着帕斯卡他们来看蒸汽机,目的是为了告诉他们,大明也不是没有领先于西方的科学技术。

帕斯卡等人对蒸汽机果然很感兴趣。

绕着蒸汽机转了几圈,帕斯卡最终还是没能忍住,问崇祯道:“皇帝陛下,我们能不能把这台机器拆开进行研究?”

“当然。”崇祯欣然道,“不过今天时间来不及了。”

“谢谢,皇帝陛下您真是慷慨至极。”得到肯定的答复,帕斯卡高兴至极,随即又接着问道,“不过,为什么今天时间来不及了?”

崇祯笑道:“因为马上就到晚餐时间了。”

“噢不不,我们不想吃晚餐。”玻义耳连连摇头道,“我们现在就想拆开这台神奇的机器看看它的构造。”

“是的,晚餐随时都可以吃。”

其他的三十多个西洋学者也是纷纷附和。

到了这,崇祯对这三十六个学者也有了初步了解,这就是一群狂热的学者。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对于科学有着狂热的爱好,也不会听了卜弥格的忽悠不远万里前来大明。

“也好,那就把接风宴延期。”

崇祯从善如流,当即命工匠拆解蒸汽机。

趁着工匠拆解蒸汽机的机会,崇祯经过拉丁语通译询问帕斯卜:“布莱士,你是不是伽利略的学生?”

“皇帝陛下也知道伽利略吗?”

“当然,这可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巨匠。”

“是的,他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我有幸与他进行过多次的学术交流,但很遗憾并非他的学生,不过维维安尼和托里拆利都是他的学生。”

“是吗?维维安尼和托里拆利也一起来大明了吗?”

“没有,卜弥格神父也邀请了他们俩,不过被他们俩给拒绝了,不过如果皇帝陛下真需要他们的话,我可以给他们两个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