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00章

作者:寂寞剑客

抵至近前,秦良玉长拜于地:“臣石砫代宣抚使,都督佥事充都督同知总兵秦良玉,率诸侄诸孙,叩请圣上金安。”

“臣等恭请圣上金安。”

秦翼明、秦拱明等几个也是纷纷跪地,大礼参拜。

“秦老将军快快请起。”崇祯急步趋前,亲手将秦良玉从地上搀扶起来。

扶起秦良玉之后,崇祯又招手示意朱慈炯上前来,然后指着秦良玉说道:“炯儿,快见过秦老将军,此乃我大明擎天柱,你需多多向她学习。”

朱慈炯当即长揖到地参拜道:“末学后进朱慈炯参见秦老将军。”

“定王殿下不可!”秦良玉急忙上前将朱慈炯搀起,“此真是折煞老臣矣。”

但是朱慈炯却坚持拜了下去,朝秦良玉行足了大礼之后才起身,复退于崇祯身后。

跟着崇祯一道出迎的王承恩、高起潜、胡国柱等人不由得侧目,心说圣上对于秦良玉的礼遇真可谓前所未有。

以往臣子拜谒时,圣上从来只是肃手示意臣子起身。

亲自上前搀扶的,唯有寥寥数人而已,而让定王大礼参拜的更是唯有秦良玉一人,由此足见圣上对秦良玉有多么的重视。

崇祯对秦良玉当然重视,岂能不重视?

无论是哪个皇帝,都不可能不重视秦良玉这等臣子。

秦良玉对于大明,真做到了鞠躬尽瘁,真堪称古今忠臣的典范。

更何况秦良玉不仅仅只是个忠臣而已,她跟丈夫马千乘亲手打造的石砫白杆兵堪称是大明朝罕有的精锐之师。

浑河一战,令建奴胆寒!

只可惜,英雄已然迟暮。

看着秦良玉的满头白发,崇祯不禁有些唏嘘。

秦良玉似乎是看出了崇祯心下的唏嘘,说道:“圣上,昔蜀汉老将军黄汉升年七十尚能开二石硬弓,老臣今年亦不过是七十有二,仍能率领诸侄及诸孙,以及我石砫三千健儿替圣上、替大明征讨叛逆。”

“好好,好好好。”崇祯声音有些哽咽。

崇祯是真被感动,都不知道说什么话好。

秦良玉却忽然又有些羞愧的说道:“圣上,老臣原本还想点集八千白杆兵前来武昌,只可惜族中所剩不多的青壮已被杨总镇抽走大半,因而老臣只募集了不到三千丁,还望圣上不要责怪老臣无能才好,石砫宣抚司如今就只剩这三千白杆。”

说到这,秦良玉声音也变得哽咽,因为石砫宣抚司的壮丁真的是所剩无几,却留下了好几万个寡妇,她都不敢直视那些寡妇。

“不怪,朕不怪。”崇祯连连摆手,“朕怎么可能怪你。”

忠臣哪,石砫宣抚司真是为大明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哪。

顿了顿,崇祯又回头吩咐王承恩道:“王大伴,立刻从府库调甲胄三千副,鸳鸯战袄三千套、军粮三千石以及饷银九千两交付于秦老将军。”

崇祯从没有把军粮以及饷银直接交给领兵武将,秦良玉可以说是唯一例外。

想了想,崇祯又吩咐道:“再从府库调丝绸百匹,棉布三千匹、纹银五千两外加黄金五百两,这些是给秦老将军的。”

这个赏赐那就不是一般的厚丰。

“老奴领旨。”王承恩转身匆匆离去。

秦良玉闻言不禁感激涕零,再次下拜:“老臣叩谢圣上隆恩。”

心下却暗忖,看来圣上煤山悟道的传言真是真的,圣上以前虽也看重白杆兵,但绝没有这般大方,更不会绕过兵部以及地方督抚大臣,直接将军粮以及饷银发到她手上,所以以往他们白杆兵领到的军粮以及饷银都是少得可怜。

甚至有时候,石砫宣抚司还得往里倒贴银子。

石砫宣抚司这些年替大明朝东征西讨,真的已经穷得叮当响,要不然这次她就是舍下老脸也要到其他土司再募两千兵,凑齐五千。

可惜,他们马家再拿不出那么些银子。

一番赏赐后,崇祯和秦良玉的情绪也是慢慢平复。

崇祯又问道:“秦老将军,你方才说杨展从石砫宣抚司调了兵?”

“回禀圣上,确有此事。”秦良玉答道,“杨总镇从我们石砫宣抚司调走了至少五千个白杆兵,眼下正在眉州一带与张逆叛军激战。”

“战况如何?”崇祯又道,“可有斩获?”

秦良玉说道:“杨总镇于去年底今年初连胜数阵,先后大败张逆大将张一训以及义子张文秀,斩杀颇众,不过臣听闻张逆闻讯之后大为震怒,已经尽起叛军主力十余万众,并且征集舟师二百余艘,准备顺青神江下眉州与杨总镇决战。”

崇祯若有所思的道:“如此说来,朕于此时召川东土司来武昌,岂非釜底抽薪,反而暗助了逆贼张献忠?”

“倒也不是。”秦良玉摇摇头说,“连云贵川三边总督王部堂都调不动川东土司,杨总镇就更不可能调动,所以圣上召川东土司前来武昌点集,并不会影响眉州之战的结果,不过老臣倒是有些担心,怕是连圣上也调不动川东的土司兵。”

崇祯心说道,调不动川东的土司兵就对了,能调得动反而奇怪。

事实上,有明一代服从性最好的除了湘西土司就要数广西土司,川东土司倒是有不少造反的黑历史,比如播州宣慰司,石砫宣抚司只是特例。

说实话,崇祯这次下诏点集土司兵把川东土司也算上是故意的。

因为川东土司这次没奉诏,等到收拾完了沙定洲,就可以拿此做借口北上川东。

当然了,如果真北上川东,收拾土司就只是借口,最终意图肯定是收拾张献忠。

“无妨,朕也没指望其他的川东土司能来。”崇祯摆了摆手又道,“秦老将军你能奉诏前来,对于朕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君臣两人正说话间,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口号声从远处传了过来。

“一二,凡我们的耳,只看号鼓,三四,凡我们的眼,只看令旗!”

“一二,如擂鼓该进,刀山火海也要进,三四,如集结号响,金山银山也要退。”

听到这,秦良玉便不由得愣了下,愕然问崇祯道:“圣上,这口令好似女子所喊?我大明何时有了娘子军?”

“噢,是有支娘子军。”崇祯忙道。

“这位娘子军的主将还对老将军你颇为仰慕,不如见一见?”

李香君对秦良玉真可谓是仰慕已久,早就盼着能够跟偶像见一面。

“此事倒新鲜,大明竟有了娘子军。”秦良玉顿时来了精神,又道,“圣上,娘子军在何处,老臣急欲一见。”

“娘子军的军营就在前面蛇山西麓。”

崇祯说此一顿,又道:“朕这便带秦老将军去娘子军的军营。”

秦良玉连忙说:“这真是折煞老臣了,圣上遣一内侍领老臣去即可,老臣万不敢劳动圣驾亲自领路,此当真使不得。”

“无妨。”崇祯摆手笑道,“朕也是许多未见娘子军的操演了,今日机会难得,就随同秦老将军同往。”

秦良玉这才不再多说什么。

当下一行人直趋蛇山北麓的女兵营驻地而来。

等到了女兵营的训练场上,只见女兵们已经做完了队列训练,正在练习放铳。

秦良玉抬眼看去,只见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将背对着这边,正在有条不紊的指挥一队女兵练习火枪的打放。

女将背对着这边,并未看到崇祯一行。

那些女兵倒是看见了崇祯,但是专注于训练,没一个人理会。

因为绩效新书里的军规条令写得非常的清楚,凡她们的眼睛,只能看令旗号灯,凡她们的耳朵,只能听号鼓。

做不到这点是要被严惩的。

只不过女兵并未真的打放,只是做动作而已。

其实,这就是新军的主要训练科目,比如说姥东的徐氏子弟,之前在姥东老家之时就每天练习火绳枪的打放,后来改练燧发枪。

女兵营现在也从火绳枪改练燧发枪。

“都有,装燧石!”女将娇叱了一声。

列队的数百女兵从革囊拿出燧石装到板机上。

“装弹!”女将又一声娇叱,女兵们便纷纷从斜挎在左肩上的子弹袋里快速抠出一颗纸壳弹,先放到嘴边做了一下样子,再装着往药室以及枪口倒火药,再然后将纸壳弹装回子弹袋中,最后拿通条往枪膛里虚捅。

“打放!”女将又是一声令下。

女兵纷纷举起燧发枪扣下扳机。

第三百七十八章 湘鄂西土司

“啪啪啪!”燧石与铁砧撞击的清脆声响起。

伴随撞击,有一串串的火星落入到引药室中。

只不过由于引药室以及枪膛里没有装填弹药,因而没打响。

秦玉良的眼睛亮起来,问道:“这是毕懋康进献的自生火铳?”

“对,这是自生火铳,只不过现在叫燧发枪。”崇祯并未否认。

“此乃利器,老臣当年有幸看毕懋康演示过。”秦良玉欣然道,“比鸟铳、鲁密铳打放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不畏雨雾,不过造价似颇为昂贵。”

“确实昂贵。”崇祯道,“鸟铳所费不过九钱,鲁密铳亦不过一两又一钱,然而燧发枪加刺刀所费却要足足二两五钱。”

秦良玉听得直摇头,二两五钱?这也太贵了。

“第二队!”女将挥了下腰刀,正要示意第二队女兵上前时,崇祯却轻咳一声,要是再不打断李香君,她能一直训练下去。

王承恩便不失时机的上前喊道:“圣上驾到。”

李香君闻声霍然回首,看见真是崇祯到来,便赶紧上前见礼。

“臣援剿徐州参将李香君,叩请圣上金安。”李香君大礼参拜。

“起来吧。”崇祯虚虚肃手,又笑着说,“李香君,你不是一直想见秦老将军吗?这一位便是咱们大明朝的擎天柱,秦良玉秦老将军。”

“秦老将军?”李香君的美目瞬间亮起来。

好个美人儿,秦良玉心下也是赞叹了一声。

都说四川湖广出美人,可四川湖广也鲜少有这样的美人。

李香君怔愣片刻之后,即向秦良玉下拜道:“末将李香君,拜见秦老将军。”

“李将军快请起。”秦良玉上前搀起李香君,又道,“老身观你方才练兵时颇有章法,好似戚少保的绩效新书?”

“秦老将军,正是绩效新书。”

崇祯插话道:“不光是女兵营,整个新军都是照着戚少保的绩效新书练的。”

秦良玉叹道:“圣上方才说老臣是大明擎天柱,老臣实愧不敢当,唯有戚少保才真是我大明朝之擎天柱,戚少保人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所著之绩效新书,却仍足以为我大明朝打造出一支强军!”

崇祯肃然道:“戚少保固然是大明擎天柱,秦老将军亦是我大明之擎天柱,而且还是健在的擎天柱,李将军,秦老将军于练兵之道有独到见解,甚至不在戚少保之下,否则也不可能训练出骁勇善战的白杆兵,你可一定要向她多多学习。”

崇祯的后半句话,却是特意对李香君说的,其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秦良玉年逾古稀,一下便品出其中的深意,当即便对李香君说道:“李将军若不弃,老身愿以毕生之心得倾囊相授。”

“恩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李香君也是聪明,当即跪在地上大礼参拜。

“好孩子,起来。”秦良玉上前搀起李香君。

看到李香君拜了秦良玉为师,崇祯欣然吟道:“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英雄是丈夫。”

李香君有些讶然的看过来。

圣上竟还会写诗?

……

此后两月,湘鄂西的土司陆续赶到武昌。

到五月中,领兵赶来武昌点集的湘鄂西大小土司已经超过了三十个。

而事实上,整个湘鄂西的大小土司几乎全都来了,原因也是很简单,因为朝廷许诺了他们足够的好处,除了每丁每月一两的饷银外加每丁每月五斗的工食米外,平定沙定洲之乱后还会按照丁数额外给他们赏赐。

这可真是前所未有的厚待。

而且人到武昌就先支俩月!

这下湘鄂西所有土司全来了。

而且把能带的土兵也全带来。

这其中大的土司王就有三个,分别是施南宣抚司、保靖宣慰司和永顺宣慰司,每个土司王下面又各自领有十几个小土司。

不过大土司王和小土司之间并非严格的从属关系,独立性较高,有些类似于周天子和诸侯列国的关系,小土司之间产生矛盾由大土司来调解,大土司要对外用兵时也可以征召小土司的土兵参战,但是小土司的军政财权不归大土司管。

大大小小总共三十多个土司,多的带兵有一万多,少的就几百,全部加起来则已经有超过十万的土兵,可谓是倾巢而出。

崇祯对所有的土司一视同仁,只要奉诏前来武昌,就先支两个月的军粮军饷,然后拨出之前武昌镇留下的军营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