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78章

作者:寂寞剑客

“但若是将这七石五斗折宝钞,按现今的宝钞价格甚至不足五钱银子,若只是一个人则问题不大,若要养活一家人则难矣。”

崇祯闻言笑了笑,又说道:“折成银子七两五钱,真的够吗?”

“养活一家数口肯定够了。”傅山说道,“但若是有数十口人,那肯定是不够的。”

七石五斗的月俸,也就是1100多斤米,十口以下的家庭还是可以过得很宽裕的,甚至可以做到顿顿有肉吃,但是超过了十口就会有些紧巴,不过维持温饱还是没有问题的,喝酒吃肉或者下馆子啥的就别想了。

对勤王士子来说,肯定也不够。

他们除了工作之外,还得交际。

要是把俸禄标准定得太低,就免不了又要重走太祖爷的老路。

所以,崇祯并不打算重蹈覆辙,但是盲目的搞养廉银也不行,因为满清的养廉银制度已经证明了,贪官并不会因为有养廉银的存在就不去贪。

当下崇祯又把目光转向诸士子:“你们是什么意思?”

陈子龙、方以智、阮大铖等道:“臣等唯圣上马首是瞻。”

这几个都跟郑森一样家境殷实,不缺银子,所以对俸禄无感。

但是傅山、汪伟等另外几个人就没有吭声,他们还是希望能多些。

“不说话?”崇祯笑着问汪伟、郑遵谦等几个没说话的给事中道,“再不说话,朕可就决定了啊,月俸就确定为七石五斗。”

听到这话,马鸣騄终于坐不住了。

马鸣騄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圣上,能不能再加点?月俸七两五钱属实有些少,也就够到六必居喝上几顿酒,然后一家老小就得跟着喝西北风。”

崇祯问道:“马卿,那依你的意思,增加多少为宜呀?”

马鸣騄道:“要不,就凑个十两整?月俸十两应该差不多了。”

正说话间,高起潜忽然快步走进来禀报道:“万岁爷,解府刚刚派人前来报丧,说解阁老昨天晚上在府中赏月时不慎跌落井中,因当时院中正好无人,一时竟然无人发现,等解家人发现之时已然晚了,解阁老已是殁了。”

“啊?失足落井?”郑森、方以智等年轻的士子瞠目结舌。

马鸣騄、阮大铖等年纪稍长的则是心下凛然,赏月?昨天可是朔日,何来月亮?还有落井什么的也太假了吧?

太子朱慈烺的心下则又是一等感悟。

别人不清楚内情,朱慈烺是知道的。

父皇的一次召见,居然就能够逼得内阁次辅落井死?

朱慈烺脑海里便不由得泛起《韩非子》里的一句话:夫龙之为虫也,可扰押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

父皇的确仁慈,等闲不愿意多造杀孽。

但如果有人触犯他的逆鳞,父皇也会降下雷霆震怒。

解阁老啊解阁老,你属实不该再次挑起党争,触犯父皇的逆鳞。

崇祯的目光也转向朱慈烺:“太子,你代朕去解府吊唁,对了,别忘了从内务府支十两银子,解家不缺银子,所以咱们的意思到了就行。”

方以智、黄宗羲他们几个闻言就有些绷不住。

圣上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慷慨哪。

等朱慈烺离开了,崇祯道:“继续。”

第三百五十章 利益捆绑

“马鸣騄说把你们的月俸定为十两。”崇祯的目光掠过汪伟、傅山等几个,又问道,“你们觉得够了吗?”

“回圣上,月俸十两银子已经足够。”

汪伟、傅山等几个都给事中连忙回道。

“可是朕认为不够,而且是远远不够!”崇祯摆了摆手又道。

“啊?”闻听此言,马鸣騄还有汪伟、傅山等几个都给事中有些懵,这什么情况?

他们原本以为圣上会嫌他们要的太多,却万万没想到圣上竟然嫌少,圣上竟然觉得月俸十两银子太少?这是怎么说的?

身为皇帝,还会嫌官员拿的俸禄太少?

太祖高皇帝当年可是恨不得让官员白给朝廷干活。

只能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又或者说时代限制了马鸣騄他们的眼光。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低薪是不可取的,朱元璋给官员定低薪的初衷是想为国家节省财政开支,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导致国家财政开支的极大浪费,漂没之下,十两银子的财政开支只能办五两银子的事。

当然,简单的高薪肯定也是不可取的。

唐朝、宋朝的官员俸禄是明朝几十倍,一样有官员贪腐。

清朝自从雍正之后设置了养廉银制度,养廉银的定额甚至可以达到俸禄百倍,但是地方官员该贪还是照贪不误。

所以,必须是高薪加严格的监督机制及严厉的惩罚制度。

必须让贪官们明白,贪腐所得的好处,可能远不及当个清官所能获到的利益,这其中就包含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样的话,贪官们在伸手之前就得权衡一下,是否值得?

当然,崇祯这么做,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这个薪水制度将皇家的利益、与内务府全体士子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从今往后,皇家与内务府的全体士子就是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按月发放的俸禄,就按照你们刚才要求的,七品十两,马鸣騄是六品主事,就拿十二两。”说到这里稍稍一顿,崇祯又道,“但是除了拿月俸之外,你们还有年俸可领,将来到了年龄致仕之后还有致仕金!”

“啊,还有年俸可领?”

“致仕之后还有致仕金?”

在座的内务府高层顿时来了兴致。

银子无疑是个好东西,没有人会不喜欢。

马鸣騄想到就直接问:“圣上,年俸怎么说?致仕金又怎么说?”

“是这样。”崇祯拿手指轻轻敲击着身后的美人靠,然后问道,“马卿,你先给朕估算一下内务府现在有多少资产?”

“内务府有多少资产?”马鸣騄愕然道,“圣上,这个没算过,因为内务府下属的各个衙门存在交叉持股的现象,比如皇家银号就在工商实业银号有持股,还有市易所也在工商实业银号及航运造船银号中有股分,不好计算。”

崇祯笑道:“朕又没有要求你精确的计算,你就简单的估算一下。”

“估算啊?”马鸣騄点点头,开始计算道,“内务府在皇家市易所持股五千一百股,折银五千一百万,在航运造船银号持股两千股,折银一千万,在兵工厂、火药厂、铅子厂、皇明时报等工厂所占的股份,折银约五百万两。”

“还有皇家银号在工商实业银号所占股份折银三千万。”

说此一顿,马鸣騄又道:“最后就是皇家银号,可是皇家银号值多少银子,这个臣真的没有办法估计。”

皇家银号也是内务府的产业,而且是完全控股。

崇祯说道:“皇家银号账上虽说有一亿多两的存银,但这些银子是储户的,所以不能简单的算成是皇家银号自己的资产,就先折银五千万两吧。”

马鸣騄道:“这样的话内务府现在有资产大约一亿一千六百万两,此外在皇家银号的账上还有四千万两左右的现银,另外还有大约六千万两没有卖出的债券。”

听到这个数字,郑森、黄宗羲、陈子龙等士子都有些懵,这么多?

不知不觉之间,圣上的内务府竟然已经膨胀到了如此恐怖的规模?

崇祯略一沉吟,然后石破天惊的说道:“朕打算让现有的勤王士子及将来从国子监毕业的士子统统在内务府占股。”

“啊?”在场的士子无不勃然色变。

让他们在内务府占股?这个真的没想到啊。

甚至连马鸣騄和阮大铖也向郑森等投来羡慕的眼神。

身为皇明时报总编撰的汪伟就更是羡慕加妒嫉,他不是勤王士子。

心说圣上对这些勤王士子还真不是一般的恩宠,这真是天子门生!

“马卿,还有汪卿、阮卿,你们也用不着眼红。”崇祯笑了笑说道,“你们几个也一样会在内务府中占一股。”

马鸣騄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又问道:“圣上,商贾入股市易所是要拿出真金白银的,臣等入股内务府要不要拿出银子?”

“这当然不用。”崇祯笑着摆手道,“你们只拿干股。”

“要是这样的倒是挺不错的,嘿嘿。”马鸣騄便乐了,又道,“不然,要是需要拿银子入股,臣顶多只能拿出一百两银子,那样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傅山苦笑着说:“马大人还能拿出一百两,我连十两都拿不出。”

“我也是,十两都拿不出来。”汪伟也是笑,“总不能挪用报社的银子。”

“你们一两银子都用不着出。”崇祯摆手道,“朕打算将内务府分为二十万股,只要是内务府所属官员或者士子,必须是官员啊,底下的吏员不算,只要是官员或者士子,就能在内务府占据一股,每年按内务府的盈利情况进行相应的分红,此外随着在内务府服役年限增加以及品级提升,会有一定的上浮。”

说此一顿,崇祯又问马鸣騄:“马卿,内务府去年盈利多少?”

“去年的盈利?”马鸣騄道,“圣上,市易所发卖债券所得能算盈利吗?”

“当然算,这当然算是内务府的盈利。”崇祯不假思索的道,“市易所发卖的债券可不是凭空乱发卖的,而是拿了开封府、归德府及徐州的耕地做抵押,勤王士子和边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守住了徐州,并且夺回了归德府以及开封府,这当然是内务府的盈利。”

“这也算盈利?”郑森说道,“圣上,那等将来光复了山东,光复了北直,甚至光复了辽西以及辽东,岂不是也是内务府的盈利?”

“郑大木,你不妨将眼光放得更远些。”崇祯笑了笑又说道,“你爹是郑芝龙,他肯定跟你讲起过南洋,若是有朝一日士子营能够带着军队夺了整个南洋,那么整个南洋所有的土地都是内务府的盈利。”

说此一顿,崇祯又接着说道:“所以你们根本不用担心内务府的盈利情况,内务府是不可能不盈利的,我们大明越强大,内务府的盈利能力也就越强大!眼下我们内务府的资产总共也只有两亿,可等将来二十亿甚至两百亿都有可能!”

听到这话,郑森、黄宗羲等士子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

这买卖可以做啊,回头得跟阎应元、徐应伟他们说一声。

这个时候,马鸣騄插话说道:“圣上,如果发债也算盈利,那内务府去年的盈利就是存在皇家银号户头上的三千九百多万两现银。”

崇祯说道:“三千九百多万两,分二十万股,每股就是一百九十多两红利。”

说此一顿,崇祯又对众人说道:“回头你们就告诉其他人,有户头的不用,没有户头的赶紧去皇家银号办个户头,以便内务府给你们发放去年的红利。”

这就是崇祯的逻辑,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那就必须做圆满。

利益捆绑这个事情,九十九步都走了,就不差最后这一哆嗦。

六千多个勤王士子,每人将近二百两,加起来就是120万两!

这么大的一笔银子,要说崇祯不心疼,那肯定是假的,但是他认为花得值。

因为通过这笔银子,将六千多个勤王士子跟皇家彻底的捆绑在了一起,双方成了荣辱与供的利益集团。

崇祯此举,显然又大大出乎众人所料。

便是马鸣騄也是瞠目结舌的道:“圣上,去年的盈利也要分红?”

“当然分,必须分!”崇祯说道,“朕早跟你们说过了,朕不抠,之所以之前没有给你们发俸禄,只是为了考验你们,现在你们该相信朕的话了吧。”

“臣信了,臣现在信了。”马鸣騄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

守在彝伦堂外的王承恩、卢九德还有高起潜则是心下感慨。

圣上对朝中大臣、对我们这些内侍,甚至对宗室都抠到极致。

但是圣上对这些勤王士子是真大方,一百多万两银子说给就给。

“还有呢,朕还没说完。”崇祯笑了笑又道,“除了每年的分红,等你们老了致仕的时候还可以领一笔致仕金,这笔致仕金就是你们的股本金,比如现在内务府的总资产合计大约为两亿两,每股的股本金就是一千两银子!”

“致仕金就是股本金?”一众士子彻底不淡定了。

彝伦堂外的高起潜更是眼睛都红了,万岁爷你也太偏心了。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这也就是说,如果你们现在致仕,每个人都可以从内务府领取一千两致仕金!如果等过几十年再行致仕,内务府的资产膨胀到了二十亿,你们就能领取一万两的致仕金!有了这笔银子,足以让你们安享晚年。”

听到这里,在场的士子都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

然而崇祯却话锋一转又道:“但是,当年太祖高皇帝曾经说过一句话,朕今天也要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你们回去之后也要转告给其他所有士子。”

稍稍一顿,崇祯接着说道:“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听到这话,马鸣騄、阮大铖、汪伟以及所有士子顿时神情一肃。

崇祯又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只拿好处而不用担责的好事,朕给了你们这么优厚的俸禄,等到你们致仕了,还要给你们这么一大笔的致仕金,你们就必须得拿出自己的担当,第一,不要贪腐;第二,不要和光同尘、尸位素餐混日子!”

说此一顿,崇祯又对黄宗羲说道:“黄宗羲,监察的事就交给你们监察科了,你们监察科虽然隶属于内务府,却不受内务府的任何节制,只要你认为必要,你可以调查内务府任何人,包括马鸣騄在内。”

“臣,谨聆圣训。”黄宗羲站起身,肃然应诺。

崇祯又接着说道:“要是让监察科查出来谁在混日子,查出一次,即扣除当年分红,查出来两次,立即开革,并且扣除致仕金!若是查出来贪腐,只要一次,立即开革,并扣除当年的红利以及致仕金,另外还要追回赃款并接受相应处罚。”

崇祯有理由相信,有这个高压政策,不敢说绝对没有人敢去贪腐,但是至少大多数人在权衡利弊之后会退缩。

马鸣騄等人闻言,皆是神情凛然。

这时候,吏部左侍郎范中杰行色匆匆来到了彝伦堂外。

堂外的王承恩道:“万岁爷,吏部左侍郎范中杰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