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58章

作者:寂寞剑客

崇祯暂时并不打算放开报禁,所以作为一份垄断刊物,皇明时报盈利是一定的,唯一的悬念就是盈利的数额。

千万别小看皇明时报。

因为这是一个大产业,新闻出版类产业。

当然,这个产业的培植及壮大需要时间。

但是借用一句老套的话就是,前途是光明的,未来也是可期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崇祯创办皇明时报的初衷还是为了引导舆论,有了这个利器,就更容易将大明拧成一股绳。

第三百二十五章 商贾的时代

汪伟刚走,几百个勤王士子就涌进了彝伦堂,夏允彝、陈子龙、方以智还有黄宗羲等十几个士子长更是直抵崇祯御前。

崇祯心如明镜,故意问道:“你们这是要做甚?”

“圣上,学生等也想要在皇明时报上刊载声明。”夏允彝等士子长揖说道,“学生等要与东林党划清界线,并脱离复社。”

“学生等也要与东林党划清界线,并脱离复社。”

彝伦堂外的几百个勤王士子也纷纷跟着长揖到地。

这些勤王士子基本上都是东林党子弟或者复社中人。

事到如今,高弘图、姜曰广等东林党人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士子营的极大愤慨。

以前他们或许会以东林党人的子弟为荣,但是现在却深以为耻,所以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跟东林党撇清关系,复社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事实上不光是复社,连复社下属的几社、闻社以及同社等社团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之内遭受灭顶之灾,士子们纷纷开始以结党为耻。

有人分析,导致社团瓦解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崇祯对东林党的除恶务尽的决绝态度。

二就是因为士子营的出现,给了读书人第二条出路,而且机会比考科举要大得多。

对于勤王士子,崇祯就宽容得多:“你们有这个决心就可以了,登报声明就免了,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学生等惭愧。”夏允彝等士子又是感激又是羞愧。

“行了,这段时间你们就把操江兵还有京营兵集中起来训练好。”

打发走夏允彝等士子,崇祯又问王承恩:“王大伴,史可法他们事情办得如何了?”

王承恩忙应道:“回万岁爷,绝大多数犯官都已经写了认罪疏,现在只剩高弘图、姜曰广等几个首恶没写。”

崇祯脸色当即垮下来。

“今日已经是最后的期限。”

“你去告诉史可法,让他抓紧。”

“朕的时间很宝贵,耐心也是有限。”

没有高弘图、姜曰广等几个东林党首恶的认罪疏,此事就不算圆满。

所以还得给史可法他们施加点压力,至于史可法、解学龙他们会怎么劝高弘图,那就是他们的事情,反正他只要结果。

“老奴领旨。”王承恩领了旨意匆匆离去。

崇祯又把目光转向高起潜:“高伴伴,太子他们什么时候能到?”

高起潜扭头看了一眼门外,恭声应道:“回万岁爷,算算时间,太子、太子妃还有国舅爷他们差不多也该到彝伦堂了。”

今天下午,崇祯约了康百万、詹仰之等作坊主座谈。

话音刚落,朱慈烺就领着康百万、康曦父女走进来。

“儿臣/儿媳叩见父皇。”朱慈烺夫妇向着崇祯大礼参拜。

康百万也是向着崇祯稽首:“臣叩见圣上,圣上万福金安。”

“平身。”崇祯肃手示意朱慈烺夫妇还有康百万起身,又问康百万道,“亲家,詹翁、方翁还有张翁他们呢?”

康百万恭声道:“回圣上,都在堂外候着呢。”

“都请进来吧。”崇祯说完又吩咐高起潜道,“高伴伴,多搬些椅子来。”

“老奴领旨。”高起潜赶紧带着小太监前去搬椅子,康百万也把詹仰之、方文箴、张翰等作坊主请进彝伦堂。

一众作坊主又是大礼参拜。

崇祯示意平身,又特意宽慰了詹仰之几句。

詹仰之竟然当堂哭出声,而且是真的哭了。

詹仰之是真的没想到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这要是换成其他的皇帝,通寇案既便查出来是栽赃,詹家肯定也是完了,你想想,都已经被拉到了案板上的大肥猪,屠夫还会放你走吗?

最终的结果大概率就是猪杀了,肉也被吃了。

但是圣上居然没杀猪也没吃肉,这真是亘古未有之仁君!

从对待詹仰之的态度上,康百万和方文箴等商贾也是打消了最后的顾虑。

啥也不用说了,他们这些商贾真是摊上好皇帝了,也是赶上了属于商贾的好时代,等这次觐见过了圣上,回去就大赶快上!

待众人落座,崇祯问康百万道:“亲家,今天来的作坊主,各行业都有吧?”

“都有都有。”康百万连忙起身,指着在座的商贾介绍道,“这位是孙员外,从事制茶及贩茶;这位是程员外,从事榨油贩油;这位是吴员外,专营裁缝成衣铺;这位程员外,从事日杂百货及酱油酿造;这有这位是许员外,从事造纸以及印刷……”

康百万逐一介绍,被说到的商贾便赶紧诚惶诚恐的站起身作揖见礼。

崇祯粗略听了下,真是几乎每个行业都请了人来,康百万是真的花了心思。

等康百万介绍完,崇祯接着说道:“套话朕就不说了,朕最讨厌的就是官面文章,说套话假话及空话,所以咱们就直奔主题。”

“古人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由此足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工商业跟农业一样的重要。”

“所以,为了大明江山永固计,朕决定以举国之力发展工商实业。”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明各行各业的魁首翘楚,所以朕想听一听你们的意见,你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想得到什么样的帮扶?”

“缺人!”崇祯话音刚落,詹仰之就率先说道。

“圣上,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人,兵工厂招不到足够的工匠。”

限制大明兵工厂产能的最大因素就是缺乏工匠,比如制铳,卷管、钻孔、抛光以及校正等诸多工序,必须熟练工才能胜任。

用学徒,加工出来的铳管质量堪忧。

崇祯道:“大明兵工厂不是原来就有不少的匠户?”

“不够。”詹仰之摇头说,“匠户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堪用的工匠不多,除非朝廷能下文废弃匠籍,让匠户自由迁徙,才能招到更多的工匠。”

“对对,废弃匠籍,让匠户自由迁徙。”少数商贾跟着点头。

但是大多数商贾却用吃惊的眼神看着詹仰之几个,心说你们不会疯了吧?

朝廷的国策大政又岂是我等商贾可以妄加评议的?这下圣上该雷霆震怒。

然而,预期中的雷霆震怒并没有出现,崇祯反而是点点头说:“匠户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实业的发展壮大,关于这个朕已经跟内阁提过了。”

“不出意外的话,匠籍制度很快就会被正式废除。”

“不光是匠籍制度,军籍制度以及乐籍制度等也会一并废除。”

顿了顿,崇祯又道:“今后但凡是我大明子民,皆可自由迁徙,地方官员乡绅及宗族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阻拦。”

人员的自由流动是工商业发展的前提。

要不然,农民都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出个远门还需要找里长开路引,工商业怎么可能强大得起来?

听到这,彝伦堂内的气氛顿时变热烈。

很显然,包括康百万在内,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听到这样一个好消息。

崇祯又问道:“工匠的难题已经解决了,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困难吗?”

“有,本钱。”话音才刚落,一个商贾便抢着说道,“圣上,本钱太难筹措,这严重影响到了作坊的扩大。”

“你是许国许翁吧?”崇祯笑着问道,“从事造纸及印书业?”

“回圣上,正是。”许国闻言慌忙起身,“皇明时报也是在小老的作坊印的,小老完全是以成本价印刷,没有赚一分银子。”

“欸,这就不行。”崇祯一摆手说道,“生意归生意,该赚的银子还是得赚,不要因为皇明时报的身份,就不敢赚他银子,这不对。”

“是是是。”许国连连拱手道,“赚赚赚,必须得赚。”

崇祯知道许国只是嘴上说说,真赚是肯定不敢真赚的,不过他也不想管这些。

身为皇帝,哪里可能管得过来这么多具体事务?他只能是抓大方向、大政策。

当下崇祯又问道:“许翁,你刚才说筹措不到足够的本钱,所以限制了造纸坊以及印书坊的扩大,是这样吗?”

“是。”许国连连点头道,“现在各种书籍根本不愁卖,许多书生都是因为书籍价格太贵才买不起,要是价格能够下来,无论印刷多少本都能卖掉,然后印刷的数量一多,平摊到每本书的成本也就小了,书籍的价格也就会更低。”

这其实就是小作坊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间的最大区别。

小作坊经营,拼成本是永远不可能拼过规模化经营的。

而大明朝此时的各行各业,全部处在小作坊经营阶段。

即便纺织业,江南各府动辄几万张织机,但那也不是集中在一起的大型工厂,而是分散在上万个家庭中的家庭小作坊。

三大织造局的织机一样分散在千家万户。

所以,此时的大明根本没有规模化经营。

但是像许国这样的商贾已经意识到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但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需要下大成本的,仅仅依靠小作坊的积累,几代人都未必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第三百二十六章 商会、淡马锡模式

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经营的积累过程,也叫原始积累。

正常情况下,从家庭式小作坊进化到规模化大工厂,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作坊主的持续努力,一点点的积攒本钱,逐一吞并掉其他的小作坊,让其他的小作坊主成为他们家厂的雇工,这个过程真十分漫长。

小作坊如此,大到国家层面亦如此。

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暴力手段加速完成的。

比如圈地运动,黑奴贸易以及对殖民地的掠夺,都可以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个西方老牌工业强国的原始积累几乎都靠这个。

除了掠夺之外,牺牲数代人的福祉,节衣缩食一样能完成原始积累,普鲁士和棒子国就是以这种方式完成原始积累。

其实在这方面,大明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到了明末,土地兼并已经极其严重,这个其实就是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所以现在大明拥有足够多的可用雇工,只要户籍限制一放开,大量的失地农民便会潮水般涌入城市成为工人,根本不愁没有雇工。

然后就是资金,西方国家还要通过掠夺殖民地以及黑奴贸易来积攒,但是大明靠着无可替代的丝绸、茶叶及瓷器贸易早已经攒下海量资金。

超过七亿两的白银本金,就沉淀在大明的民间。

搁以前,大明要想调动这七亿两白银几乎不可能。

但现在,这个难题也已经被大明皇家银号给破解掉。

大明皇家银号在经历了一次挤兑风波后,账上的存银又在稳步增长,到现在已经恢复到一亿两以上,这一笔银子已经足够撑起初期的工业发展。

就是说,从国家层面上,大明其实已经完成原始积累。

现在唯一阻碍大明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就是金融层面。

再说得直白些,就是缙绅地主以及海商盐商手里积攒了大量的银子,但是他们宁可把银子藏在地窖里落灰,也不愿意低息借给小作坊主去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而小作坊主呢,求爷爷告奶奶也借不到低利息银子来扩大生产规模。

几个月就要九出十三归的高利贷倒是大把,但这种借贷对手工业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现在,崇祯要做的就是打通中间环节,将缙绅地主海商盐商手中的银子借过来再转借给小作坊主,去帮助他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工艺。

关于这个,崇祯早就吩咐过康曦,让她全力扶持小作坊主。

当下崇祯目光转向康曦:“太子妃,朕不是让你扶持小作坊主?”

“儿媳有扶持。”康曦急忙起身说,“儿媳按照父皇的意思,足足准备了三千万两足色银用来扶持各个行业,但是根本没人来借。”

“这又是为何?”崇祯又问许国道,“许翁,皇家银号有银子,也愿意出借,你为何不向皇家银号借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