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14章

作者:寂寞剑客

高弘图等人顿时间无言以对。

朱慈炤又打个哈欠说:“吴麟征,内务府便交给你了,你需勤恳任事,断然不可玩忽职守,父皇还有徐州前线百多万军民之安危可系于你身上呢。”

也是难得,这熊孩子心里居然还惦记着徐州前线的父皇。

“臣领旨。”吴麟征长揖到地道,“定不负圣上及殿下所托。”

朱慈炤目光转向何志孔,何志孔便立刻尖着嗓子高喊:“退朝!”

这次朝会,东林党可以说是赢了,但是也可以说输了,归根结底却还是输了。

说东林党赢了,是他们成功的赶走了史可法,高弘图如愿以偿的当上了首辅。

说东林党输了,是因为今日之后,东林党就正式分裂,迎来了一个新的强敌。

第二百七十一章 他们翻不了天

与此同时,在徐州。

金铉还是没能忍住,在这天找到了崇祯。

崇祯问道:“金爱卿,你担心左光先会对马鸣騄下狠手?”

“不会吧?”守在旁边的朱慈炯有些不信,“内务府乃是内廷机构,并不隶属于六部管辖,父皇只给了都察院审查内务府账目之权力,并没有给他们审问之权,所以就算是真的查出了什么问题,左光先也是不敢动马鸣騄分毫。”

“殿下你不了解他们。”金铉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做的。”

心下说道,他们可是连皇帝都敢杀,区区一个内务府副主事又算个啥?

停顿了下,金铉又转头对崇祯说道:“圣上,臣不光担心左光先会对马鸣騄下手,更担心他们会禠夺内务府事权,那就麻烦大了。”

“他们还没这个能耐。”崇祯哂然一笑说道。

“如今的江南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江南,如今的东林党也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东林党,两期国债发卖之后,东林党恐怕已经分崩离析。”

“东林党已分崩离析?”金铉一脸茫然。

旁边的朱慈炯也是一脸不信,这怎么可能。

崇祯却也没法说太多,因为说了也是不明白。

跟朱慈炯、金铉说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分,他们两个能听得懂吗?

简单来说,之前的江南缙绅及文官集团就是最典型的地主阶级集团,他们虽然也从事海贸、开矿甚至手工业作坊,但那只是他们的副业,赚到了银子他们依旧会执着于买地,所以本质上讲仍旧是地主阶级。

在这个地主集团内部,个体间偶尔会有磨擦,但是当有外部集团试图侵夺他们的群体利益,他们立刻就会团结起来共抗外敌,比如万历皇帝要给福王划分封地,又比如天启皇帝在京畿扩张皇庄,都会遭到他们的抵制。

他要在大明朝搞均田,那就更加不必多说了,直接成为他们的死敌。

不出意外的话,地主阶级集团肯定会想方高法要把他搞死,就像当初他们搞死正德皇帝还有天启皇帝那般。

然而问题在于,江南的缙绅文官集团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地主集团,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转化为资本集团,或者说资产阶级。

原因也很简单,市易所给了他们巨大的冲击。

那些思想上比较活跃,相对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缙绅官员肯定会发现,从事债券买卖的收益要远远高过土地的收益。

就以南直的地价而论,一亩地作价约二十两,一年产出约为两石谷,可收佃租在一石到一石两斗之间,按现在谷价折银一两到一两二钱,年均获利大约为半成,这个收益还不如购买债券的收益,因为第二期债券年收益也有一成。

换句话说,买田收租的收益还不如买市易所的债券。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拘泥于土地呢?拿银子买卖债券难道就不香吗?既轻松又赚钱,还不用盘剥佃户落个骂名。

再聪明一点的缙绅官员就会更进一步的发现,债券本身的收益仅只是小头,低买高卖才能有大笔进项,而且还是五倍甚至于十倍的回报,而要想吃到低买高卖的红利,就必须紧抱他崇祯的大腿,舍此别无他途。

崇祯相信,肯定已经有人认识到这点。

所以崇祯笃定,东林党禠夺不了内务府的事权。

崇祯要搞均田,要断那些地主的财路,那些地主就跟他拼命,可是如果东林党反过来想禠夺内务府的事权,也等于断了那些新缙绅的财路,所以说那些嗅觉敏锐、眼光独到的新缙绅官员肯定会跳出来进行抵制。

总之就一句话,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利益是永恒的,他崇祯能够带着那些新缙绅官员轻松赚取大钱,那些新缙绅官员就会竭尽全力保护他崇祯,谁想搞他,就得问问他们答应不?

金铉却还是有些担心,皱眉说道:“圣上,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崇祯哂然一笑,又道:“万一那些人狗胆包天,真的禠夺了内务府的事权,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他们翻不了天。”

“咦?”金铉愕然道,“莫非圣上已经留了后手?”

“倒也不算留了后手。”崇祯摆摆手说,“但是淮安府的二十万乡勇既可以用来抵御建奴南侵,也可以用于清君侧,那些人就算炮制靖康之变,扶植永王即皇帝位,朕也能以雷霆手段浇灭他们的野心,当然,朕绝不希望闹到这个这步。”

崇祯这话就十分虚伪,他其实还是希望东林党能够闹大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崇祯很清楚东林党这群人是帮什么货色,一句话形容就是窝里横,党争可能会亡国,亡国也要党争,这就是一群没啥本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所以,要说崇祯没料到这群人会在建奴大军包围徐州的关键时刻发难,恐怕是没几个人会信,他自己也不会相信。

但是崇祯为什么偏偏没有预先留下后手?

比如说给赴难九卿留下几道密诏什么的?为什么没有留呢?

一是因为这些人手里没兵权,成不了事,二就是崇祯希望这些人在这时候跳出来,让他们尽情表演,然后让江南的百姓,以及士子营的士子们看清楚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然后士子营的士子才能够与东林党人划清界线。

说到这,就必须得提一下士子营的隐忧。

士子营眼下过得是集体生活,环境单纯,互相之间探讨的也是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向往的也是天下复定之后的万邦来朝,所以很容易激发起报国热忱,很容易产生集体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对这个集体产生超乎想象的归属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一个群体在实现某个群体目标时,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强烈的归属感又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那些独角兽公司在创业之初凝聚力为什么会那么强?就是因为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之中产生了归属感。

公司创业尚且如初,将目标上升到国家层面那就更不得了,那真能让人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为此奉献一切!比如那些革命先烈,之所以如此英勇,如此无畏,如此伟大,就是因为他们在实现“救国救民”这个群体目标时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继而产生使命感,觉得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士子营的士子现在大概也是这么个情况。

现在属于创业初期,所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时间环境不会一直停留在创业初期。

士子营的这六千多士子终有一天会散出去。

其中的一部分会成为带兵作战的军官甚至高级将领,一部分会成为内务府的官员,还有一部分会成为国子监乃至各省学、府学的讲习,到时候,这些士子就会脱离集团生活,他们身处的环境就会变得不那么单纯,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

到那时候,这些士子的原生环境就会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是原生环境?就是这士子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父辈祖辈,他们的家族或宗族,还有他们的师长以及同窗,就会开始影响这些士子。

然后这些士子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东林党人的子弟。

这样的话,不用多久东林党就会卷土重来,而且变得更强大。

到那时候,面对士子营和东林党的缝合怪,纵然他崇祯是个穿越者恐怕也得捉瞎,因为他手下没人根本什么事都做不了。

所以,必须将东林党人的丑态给揭露出来。

同时也必须将东林党划到士子营的对立面。

必须让士子营的士子们看到,东林党不惜葬送他崇祯,不惜葬送他们整个士子营,不惜葬送大明国祚,不惜葬送汉家衣冠及宗庙社稷也要党争!

这样的群体无疑就是大明中兴的最大障碍,必须铲除!

为此冒一点风险也是值得的,何况其实也没多大风险。

只要手里有兵,只要心够狠,不顾舆论及骂名,东林党人就是一群废物,阉党但凡只要出个厉害点的人物他们就斗不过,遇到八旗兵更是只有被杀得人头滚滚的份。

他崇祯现在手里就握着兵权,不光有徐州三十镇边军,还有二十万乡勇。

所以,崇祯是真心希望东林党人能在南京闹出点动静,他才好回去杀人,而且还不用担心会遭士子营反噬。

正说话间,郑森匆匆走进来。

郑森拱手说道:“圣上,建奴正在下游搭浮桥。”

“开始搭建浮桥了吗?”崇祯起身说道,“走,去云龙山第九峰。”

等到崇祯带着一众总兵、士子来到第九峰的一号铳台,建奴已经在徐州下游的河道上搭起了一道浮桥骨架,选的是最狭窄处的河湾,长约五里多。

建奴总共用了二十多艘渔船,相邻两艘渔船之间用绳索串连起来。

此外,在黄河边临时搭建的水寨上,还停泊着大约一百多艘渔船。

第二百七十二章 坐山观虎斗

多尔衮、多铎也在洪承畴、范文程、宁完我、何洛会等人的簇拥下,站在黄河岸边观看镶白旗的几千个包衣搭建浮桥。

“主子,奴才已经试过了,直接拉拦江铁索行不通。”

何洛会道:“一是打造长度超过五里的铁索太费时间,也太费铁料,而且也太沉,两岸根本就找不着系铁索的固定物。”

宁完我道:“五里长的铁索大概有多重?”

何洛会也不多说,直接让包衣用大车推过来一根铁索。

何洛会指着像蟒蛇般盘在大车上的铁索对宁完我说道:“公甫先生,这条铁索长度大约在二十步左右,就有一千斤重。”

“只是二十步长,就重逾千斤?”

宁完我吃了一惊:“一里长的铁索岂非重逾一万五千斤?”

范文程接着说道:“五里长的一条铁索更是重逾七万斤?”

“七万斤重只多不少。”何洛会道,“所以在黄河两岸根本找不着用来拴系如此重铁索的固定物,无论土桩、木桩还是石桩都承受不住如此重的铁索,因为要把超过七万斤重的铁索给拉直,使之露在水面上,需要承受的拉扯实太大。”

“打造铁桩或许可以,但是需要很大很长的铁桩。”

“问题是,我们现在根本就找不着那么多的铁料。”

“为了打造眼前这百来条二十步长的铁索,我们就几乎将商丘城内的铁器征集一空,连那些富户家的铁锅都没给他们留下。”

说到这里一顿,何洛会又说道:“如果要在黄河拉起五道拦江铁索,纵然把归德府、开封府以及东昌府的铁器都征集一空,恐怕也未必够数。”

多尔衮颔首说:“既然铁料不足用,那就不拉拦江铁索了,反正有浮桥横断河面也一样可以阻止明军水师,而且浮桥上可驻军,防御比铁索更加严密,不过一道浮桥是不够的,还是要多搭几道浮桥,至少要搭五道浮桥。”

“嗻!”何洛会应一声,又道,“主子放心吧,我们搜集的渔船、麻绳以及打造的铁索至少可以搭五道浮桥,浮桥中间的渔船吃力比较轻,就用三股粗麻绳绞成一股来进行串联,两侧的渔船吃力最重,则用铁索串联,最后用铁索系牢于岸边的石桩。”

多尔衮轻嗯一声又特意叮嘱道:“桥上还要派兵驻守,渔船上还要多多设置烽火台,明军水师若趁夜进袭,就立刻点亮船上烽火为两岸炮台照明,有了船上烽火台的火光照明,明军水师的战船将会无所遁形,也就冲不破红衣大炮的封锁。”

“嗻!”何洛会恭声应诺。

……

此时,在云龙山第九峰上。

崇祯指着停泊在建奴水寨内的一百多艘渔船,问郑鸿逵道:“郑卿,如果趁夜色发动袭击,能否烧毁建奴的这些渔船?”

建奴想着搭建浮桥,崇祯自然是想着搞破坏。

郑鸿逵放下望远镜,答道:“不好说,负责修建建奴水寨的人还是颇识水战精要的,选址就考究,正好深藏于一处内凹的河湾中,河湾两侧的陆地上又各建了两座炮台,总共有八门红夷大炮负责保护整座水寨。”

“如果不顾一切发动强攻,攻进去应该没问题。”

“但是我们水师的损失恐怕也不会小,搞不好就会损失一半的战船。”

鸟船的防护力还是差了些,跟可载三四百人的乌尾船还是没法相比。

说到这一顿,郑鸿逵又道:“如果两岸能够有骑兵或者步兵协同作战,负责牵制河湾两侧的炮台,那这一仗就很轻松。”

崇祯便立刻闭嘴不再多说,得,就当没提这茬。

出动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跟自杀基本没区别。

还是那句话,眼下的明军也就守城可以打一打。

跑到城外去跟建奴打野战,小规模或者特定条件的野战勉强可以一战,万人以上规模的堂堂正正的野战,纯属送人头。

这个真没辙,打不过建奴就是打不过。

反正在新军没有练成之前,崇祯绝不会贸然跟建奴打野战。

郑鸿逵发现了崇祯的失望,忙又说道:“不过摧毁浮桥还是不成问题的,无论火攻还是强攻我们都有办法将浮桥摧毁。”

“此事不急。”崇祯也有办法摧毁浮桥。

别说是浮桥,就是拦江铁索崇祯也有办法摧毁。

太平军就曾经用过铁索拦江来拦截湘军的水师,却被曾剃头用火炉融断。

搞破坏永远比搞建设容易,建奴要想封锁黄河,可比封锁长江困难多了,太平军没能锁死长江,建奴也一样不可能彻底锁死黄河。

但此事不急,现在还远远未到输送钱粮的时候。

或许用不着等到输送钱粮,建奴就已经被迫退兵也未可知。

崇祯把目光转向洛阳方向,算算时间,黄宗羲差不多也应该到洛阳了吧?以黄宗羲的口才见识,说服牛金星出兵应该是不在话下。

然而崇祯没有料到李自成也来了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