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不周
“敢请使君指点。”
袁术重新入座,正准备喝酒,才发现杯中酒已经全部倒在张勋脸上。他伸出手,冲着张勋使个眼色。张勋一愣,会过意来,连忙为袁术添酒。
袁术呷了一口酒,满意地叹了一口气。
“我问你,你家的土地有我袁氏多么?”
张勋连忙摇头。
他家哪能和汝南袁氏这样的高门相提并论。
“你看,我都将土地放弃了,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袁术叹了一口气,又道:“你们肯定都以为我袁氏是受婢生子连累,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张勋眼神疑惑。
他不觉得袁术有那么高的觉悟,愿意主动献田,支持天子新政。想来想去,只有袁绍有叛逆之罪,汝南袁氏被牵连,不得不割肉求生,献地赎罪。
“这世道变了,以后还想靠着兼并土地致富是自寻死路。”袁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土地关系到小民吃饭。小民没饭吃,就要造反。小民造反,天下大乱,还怎么发财?”
他冷哼了一声。“别说发财,连祖坟都给你刨了。”
张勋苦笑。
袁术虽然糊涂,这句话倒是说得在理。黄巾之乱就是发生在他们眼前的事,这些年见过的暴虐之事太多了。别说刨祖坟,劫掠陪葬的财物,人相食的事都屡见不鲜。
“那我们该怎么办?就心甘情愿的放弃土地?别人家的土地不好说,我家的土地可都是几代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袁术不屑一顾。
京兆张氏虽然不像汝南袁氏一样四世三公,甚至连累世二千石都够不上,却也绝对不是仅凭省吃俭攒下这些土地。
但他没兴趣反驳,大家五十步笑百步,没意思。
“家有万顷良田,和封侯拜将,哪一个更值钱?”
张勋不假思索,立刻说道:“当然是封侯拜将。富而不贵,终究是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既然如此,为何不抓住这立功的机会,还要回关中去求人?”
张勋苦笑。
他不是不想抓住机会立功,但他跟着袁术,哪有立功的机会?
袁术名义上是幽州牧,可是谁听他的?幽州人根本没把他当人,而他也只对付袁绍时才能得手。
对付审配,袁术没这样的本事。
天子要在冀州强行度田的消息一出,冀州大族就疯了,就连原本有意投降的人都翻了脸。不少人带着钱粮、部曲赶到邺城,支持审配作战。就算没有去邺城,他们也筑起坞堡自守,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
这一路攻击南下,可不是当初偷袭颜良,更不是联合袁谭,偷袭袁绍。
袁术瞥了张勋一眼。
虽然张勋什么也没说,但他明白张勋的意思。
“元功,我准备致仕了。”
“致仕?”张勋一愣,随即喜上心头。
袁术致仕,他就可以转投他人了。
比如士孙瑞。
虽然他和士孙瑞谈不上交情,但毕竟是关中人。如果他能带着一些人马配合士孙瑞作战,士孙瑞没有拒绝他的理由。
论行军作战,士孙瑞可比袁术强太多了。
“那我们……”
“幽州属幽燕都护府节制,自然跟着荀攸作战。”袁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道:“鲜于辅加入北军,鲜于银等人跟着荀攸,不管哪一部立了功,他们都能分到油水。这次南下围攻邺城,不会出工不出力。”
张勋想了想,觉得有理。
他之所以觉得立功无望,一是袁术水平太差,二是袁术名声太臭,幽州人不愿意配合他们。如果能得到鲜于银等人支持,又在荀攸麾下作战,还是有机会的。
“还有,你家那几个小子也不小了,别再胡闹了。能考讲武堂的,去考讲武堂。不能考讲武堂,从军也行。对了,我记得你家那个叫子夫的小闺女长得不错,有没有许配人家?”
张勋心中一紧,却还是老老实实的说道:“还没有。”
“天子身边青年才俊极多,你不想找一个好女婿?”
张勋眼前一亮。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第853章 后继有人
家族能否兴旺,有时候重点不在本人能力如何,而在子孙是否争气。
儿子是自家的,成不成才,其实有一定的命数。
但女婿是人家的,选择余地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眼前。
袁术还觉得生活有希望,不是因为儿子袁耀,而是因为女婿黄猗。
谁能想到当初看似亏本的联姻最后却成了袁氏最大的倚仗。
当然,袁术能逃过一劫,还有一个更强大的袁氏女婿——杨彪。
袁术深受其益,把这个秘诀告诉了他张勋。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张勋心里很清楚。虽然算不上大奸大恶,却也不是什么年青俊杰。凭他们的本事,能守住家业都难,更进一步基本不可能。
这时候,能不能找一个好女婿就非常重要。
张勋和袁术聊了很久,兴冲冲的走了,去和杨弘商量。
杨弘是弘农杨氏子弟,消息远比他灵通,或许能知道天子身边有哪些年青才俊可供选择。
但杨弘关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公路要致仕?”
“啊。”
“可是……他还没到五十啊。”杨弘抚着胡须,莫名的有些感伤。
袁术这不是想致仕,是想避祸,并为他们这些人扫除障碍。
袁术不致仕,他们这些人受君臣名份限制,不能自由行动,只能像阎象为庐江太守一样,等袁术举荐。
如果袁术能力很强,或者汝南袁氏未受重创,背后有强大的靠山,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是汝南袁氏已经败了,袁术能力又有限,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这次推荐人去洛阳参加大阅,也只能让鲜于辅去。
袁术致仕了,他们就自由了,或许能在这次大战中找到一些立功的机会。
张勋也反应过来,跟着叹了一会儿气。
“你们若是立了功,将来不能忘了他。”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张勋连声说道:“一日为君臣,终生不绝义。”
杨弘点点头,想了想。“你家小闺女识字吧?”
张勋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略知诗书。”
“想让她经常有机会见到天子身边的才俊,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仕。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选择:首选女营,其次就是兰台。如果这两个都不行,你不妨让她先到书坊里做一段时间,然后看看能否得到荀贵人的引荐。”
张勋连连点头,拱手称谢。
——
刘协率部东行,先经陈留,后到东郡。
在陈留时,他在任峻的陪同下,巡视了附近的县城。
任峻是河南中牟人,在陈留为官,对他来说非常舒服。当初曹操将他留在这里,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任峻的夫人是曹操的从妹,可以就近照顾家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任峻不仅通晓军事,更擅长屯田。在陈留做太守,比到边疆从军更能发挥优势。
刘协巡视了一圈后,对任峻的政绩非常认可。
陈留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推行度田,但之前大战多次,人口损耗很大,空闲的土地不少,集中屯田很方便。早在曹操控制兖州的时候,夏侯惇就在这里屯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任峻在夏侯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了大部分的桑田和染料产地,理由也很充足:要重建三服官,为朝廷提供衣物。
陈留襄邑有首屈一指的纺织产业,号称锦绣襄邑,置三服官,专门为宫里提供衣物服饰。
但这只是幌子。
刘协刻意控制后宫规模,甚至取消了宦官的编制,哪里需要专门建三服官来提供衣物。
襄邑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进了宫,大部分被任峻卖了。
襄邑的丝绸产品质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欢迎。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到襄阳来蹲守,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货。
这也带动了陈留的复苏。
手里有了钱,自然好办事。任峻用这些钱疏浚水利,加大垦荒力度,还建起了学堂,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听到消息,从各地返回的难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条件就是适龄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接受三年教育。
三年之后,可以推荐到太学深造,也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务工,成为有一定读写能力的技术工人。
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走出学堂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
难民对此很满意。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
任峻也满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产量却蒸蒸日上。
听了任峻的介绍,刘协非常满意。
就算任峻的政绩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积极的,绝不是那种但坐啸的名士太守可比。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实现信念的能力。
刘协让任峻将他的施政方法写成文章,在邸报上发表,并提交给司徒府讨论,以期在更多的郡县进行推广。
现在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陈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个人的事。一旦任峻离开陈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会将这些规矩全部推翻。
刘协希望将这样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轻易改变。
他已经收到司徒府的上计报告,陈留郡在里面排名比较靠前,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具体施政措施。
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视,而是之前的上计就是这么做的,只问户口增减、垦地面积、赋税多少、有无盗贼等具体成果,不问施政措施。
那些都归结于太守、县令长个人的道德、能力,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前程,却没有形成制度的可能。
刘协想慢慢改变这一点,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全部依赖官员的个人能力。
就像他建讲武堂、农学堂一样,不是将进步依赖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着重于知识积累,为更多的天才出现提供土壤。
说到施政,任峻侃侃而谈。一说到写文章,任峻却有些为难。
他没写过这样的文章。或者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琐事也可以写成文章,还要发表在邸报上,供更多的人参考。
刘协很认真的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如果天下诸郡都能像陈留这样,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何愁王道不兴?
王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为了表示重视,刘协又安排曹昂、诸葛亮协助任峻整理记录。
他还对曹昂说,好好领会,这些都是你将来到地方任职的宝贵经验,书上学不到的。
第854章 进军冀州
听到刘协这句话,任峻不再推辞。
天子绝非客套,这件事意义或许超出自己的想象。
曹昂是他的故君之子,还是他的亲戚,这些年在天子面前受教,深受天子赏识。
诸葛亮作为天子身边的散骑常侍,想来也是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