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124章

作者:庄不周

荀攸无奈,只能牵着马,与荀彧同行。

虎贲、羽林们不敢大意,一个个屏气息声,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战马,生怕冲撞了荀彧、荀攸。

进了御营,来到大帐前,刘协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史阿。

“还有事?”

荀彧点点头。“臣还没进晚食,想请陛下赐食。”他看看虎贲从马背上取下的猎物。“陛下收获颇丰,臣想分一杯羹。”

刘协眼皮一挑,瞅了荀彧两眼,也没说话,命人在帐中生火。

皇后伏寿早就准备好了,在火塘边铺下坐席,又在火塘上架上水。

虎贲收拾好了猎物,简单的清洗了一番,架在火上烤。

趁着这个机会,荀彧向刘协汇报了对卫氏庄园的清算情况,奉上了清单。

这一次收获不小,除了近五千石粮食之外,还有大量的金银钱帛,甚至还有一些玉器。

安邑大族的实力真不是吹嘘的,家底殷实得很。

“这么做,卫尉岂不是失信于人了?”刘协放下清单,喝了一口水。

“所有的处置都合乎律法,也没有违背卫尉的承诺。”荀彧语气从容,平静地说道:“要说区别,也就是卫氏一族的生死。若陛下坚持治以叛逆之罪,亦无不可。治国以诏书为重,公卿虽有进谏之义,却无抗诏之权。”

“是么?”刘协语带讥讽。

“自然。前后两次党锢,李元礼、范孟博虽有逃生之能,却奉诏入狱。先帝建万金堂,卖官鬻爵,群臣虽有异议,也只能交钱赴任。”

荀彧顿了顿,接着说道:“可这是陛下希望的结果吗?”

第210章 朕在大气层

刘协没吭声,脸上也看不出太多的表情。

看到荀彧,他就猜到了荀彧的来意,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甚至荀彧说的这些话,他都猜到了大半。

汉末——或者说整个东汉,君臣之间的矛盾主线就是君权与臣权的进退,以士大夫为主的外朝大臣奋斗的目标就是夺回被君权侵占的臣权,具体的说,就是被架空的三公之权。

对后世的人来说,东汉的大臣还有相当的尊严,甚至算得上嚣张跋扈。大臣犯颜直谏,甚至当面嘲讽皇帝的事屡见不鲜。但是在当代人的心目中,这却是君权无序扩张,臣权溃败的时代,名符其实的乱政。

三公坐而论道,便是最难以容忍的乱政之一。

他们与外戚斗,与宦官斗,归根到底,都是与皇帝斗,都是为了拿回曾经拥有的臣权。

君权、臣权保持平衡,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只不过这个平衡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以西汉初的标准论,东汉的三公就是摆设。

以后世的标准论,东汉的三公却位高权重,相当体面。就算是唐宋的宰相也自愧不如,艳羡不已。

聪明如荀彧,也未必知道君权进、相权退源自儒家理论的内在基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只看到君权的不断扩张,而皇帝本人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权力,屡屡出现皇帝一意孤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两次党锢的实际推动者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孝灵帝建万金堂,卖官鬻爵,背后的推动者也不是孝灵帝本人,而是董太后。

党锢之祸,使党人与朝廷离心,最后因黄巾大乱,朝廷不得不向党人低头。

卖官鬻爵,正直清廉之臣遭到排挤,贪腐污浊之辈却大行其道。

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朝廷。

荀彧说得很有道理,也是事实,这个朝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但刘协原本不是这个时代的。

他来自两千年后,看问题的角度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站在了大气层。

“荀君先在冀州,后在兖州,可曾见过袁绍的诏书?”

荀彧坚毅的眼神有些游移,沉默了片刻,才道:“见过。”

“合法么?”不等荀彧回答,刘协又追问了一句。“合乎荀君心心所念的王道么?”

荀彧摇摇头,抿紧了嘴唇。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袁绍的诏书是无可辩驳的矫诏,怎么可能合法。

“袁绍的诏书不合法,关东州郡奉之若宝。朕的诏书合法,却被卫尉悬之于壁。荀君,这是你们希望的王道么?”

“陛下,卫尉并无抗诏之意,只是形势有变,不得不临机决断……”

“临机决断,先斩后奏,都可以。但是只有先斩,没有后奏,又是何道理?卫尉不来,太尉先来,是担心朕年幼,不谙政事,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所以要请太尉来为朕讲解一番?”

荀彧闭上了嘴。

说到底,士孙瑞等人的错不在先斩后奏,而在于根本没有奏。

士孙瑞本人或许不愿意这么做,可是面对太尉掌兵的绝佳机会,他一错再错。

兔肉烤熟了,香气四溢。

刘协拔出短刀,割下一只兔腿,递给了荀彧。

荀彧有点手足无措,接了过来,却不知道该不该吃。

刘协又割下另一条兔腿,叫过一个虎贲,让他送给杨彪。

荀彧松了一口气。

天子还惦记着杨彪,可见心里虽然有气,却还没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相比之下,杨彪、士孙瑞等人的处理就有点对不起天子了。

说得好听些,是有担当,说得不好听,就是专权。

“你刚才提到党锢,朕也有一个疑问。”刘协舔着手指上的油,眼睛看着火光,眼睛深处仿佛有火苗闪动。“党锢因何而起,为何第二次党锢要比第一次党锢惨烈?”

党锢有两次。

第一次是孝桓帝时,由孝桓帝一手掌控,其实伤害不大,被抓的人不多,死的人更少。第二年,孝桓帝就赦免了所有人,只是禁锢了几个为首的,不准他们再入仕途。

真正造成伤害的是第二次党锢。

这一次不仅抓的人多,杀的人更多,李膺、范滂等著名党人都死于这次党锢。

荀彧说道:“党锢因党人议政而起。第二次党锢之所以更加惨烈,是因为先帝当时年幼,阉党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乱政枉法,肆意株连无辜。”

刘协冷笑道:“先帝当年为曹节所惑,朕现在又能为谁所惑,以致你们如此担心,不得不置诏书于不顾,自行其事?”

荀彧张口结舌。

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

天子身边没有宦官,想找借口都没有。

说来说去,还是公卿大臣们没有给天子应有的尊重,都把天子当孩子看待。

虽然天子的确年少,但他却不是一无所知的小儿。

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比那些老臣表现得体。

即使很生气,还不忘先给杨彪送一只兔腿。

“再说建万金堂的事。”刘协撕下了一块烤得焦黄的兔肉,送入口中,慢慢地嚼着。“卫固不过一郡功曹,却能拥有良田千亩,粮食五千石。袁氏四世三公,想必比卫氏更富吧?”

荀彧苦笑。

这个问题更不好回答。

论财富,袁氏又岂是卫氏能比的,简直是天壤之别。

“先帝建万金堂,当真是因为听信太后之言,敛财以自肥?那些能拿出几千万买官的人又都是谁?都说是刘氏天下,为何天子如此穷困,不得不卖官鬻爵,大臣却如此多金,一掷千万?”

荀彧一声叹息。

孝灵帝建万金堂,卖官鬻爵,的确有敛财的目的,但自肥的成份却非常有限。

根本原因,是财政不足。

西北连年用兵,天灾人祸不断,就连皇宫里都火灾、水灾不断,朝廷却因为没有钱,无法修缮。最紧张的时候,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钱去哪儿了?大家心里都有数,却不能宣诸于口。

刘协接着说道:“有人说,桓灵时之所以财政窘蹙,是因为天子奢靡无度,后宫以万数,日费千金、万金。朕也年少,不知道宫里究竟有多少人。但现在朕身边有多少人,却是一目了然的。每天吃什么,你们也都看得到。”

刘协停住,深吸了一口气。

“朕就想问荀君一句,你们想要的王道,是只对朕有要求的道吗?”

第211章 信任难求

荀彧不敢直视天子的眼睛,惭愧地低下了头。

夫子说:君君,臣臣。

不管是夫子之仁,孟子之义,还是荀子之礼,君臣之道都是双向的。

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绝不是对某一方的片面要求。

天子虽然说自己未必能实现王道,但他尽可能地遵守君道。

公卿大臣们口口声声要致君尧舜,推行王道,又有几个遵守了臣道?

饱读诗书的大臣,反倒成了推行王道的阻碍。

天子岂能不愤怒?

身为大臣中的一员,被寄予厚望的王佐之才,他又岂能不惭愧。

刘协再也没有说话,默默地吃着兔肉。

兔子本就不大,先去了两条最肥的腿,剩下的就更为有限。

刘协用短刀将所有的肉细细的刮干净,连骨头都敲破了,吸尽其中的骨髓,一点也不肯浪费。

专心致志吃肉的天子脸上看不到一点愤怒,只能从眉眼间看出一点冷冽。

荀彧心中不安,低头吃肉,却味如嚼腊。

——

吃完晚餐,从天子帐中出来,荀彧拱着手,缓缓而行,思绪飘忽。

荀攸陪着他,也一声不吭。

来到营门外,又向前走了百步,荀彧停住。

“公达,别送了,你回去吧。”

荀攸点点头。“那你小心。天子还在气头上,要不然,肯定会留你住一晚。”

荀彧无奈地叹息。

天子当然生气,换了谁都会生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子同意了士孙瑞率部去进攻范先,自己既不与士孙瑞汇合,又不肯回城,便有赌气的成份在内。

“公达,这件事……你如何看?”

“天子年少,幼失怙恃,又被董卓、李傕挟持多年,本来就对权臣有疑惧之心。如今斩杀李傕,正欲与诸公共建太平,遇到这样的事,难免会有失望。”

“你也觉得卫尉做得不妥?”

荀攸看向远方,淡淡地说道:“一群老朽,食古不化,执念太深,难免行差踏错。”

荀彧惊讶地看着荀攸。“公达,你这是何意?纵使卫尉一时心急,做得不妥,用心也是好的。”

荀攸转身看着荀彧,露出一丝浅笑。

“叔父,光武中兴的名臣中,有几个是年逾不惑的?”

荀彧有点疑惑,但他很快就明白了荀攸的意思。

杨彪、士孙瑞等人年纪太大了,旧习难改,适应不了眼前的形势。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核动力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