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过电过敏
对于对方能够一口到处自己的姓名,李潇潇也不奇怪,作为左近最出名,最出息的一位人物,她的名字在周围很大一片区域都是家喻户晓的。
所以,她点头道:“就是我,我爷爷奶奶还在里面吗?”
知客僧双手合十道:“今日大法师来我寺讲法,耽搁了一些时辰,现在诸位老施主都还在大殿之中。”
李潇潇看到知客僧双手合十礼的动作,有些恍然,虽是现实中第一次见,常年泡各种图书馆的她却记起了在州城图书馆中翻阅到的一些文史类书籍,好奇问:“这里是寺庙?你们是和尚?”
知客僧又合十行了一礼,这仿佛已成为他每次问答之前的习惯:“是。”
李潇潇眼中忽然露出极感兴趣的神色,问道:“大法师讲法,我可以去听听吗?”
知客僧再度合十行礼道:“当然可以,居士这边请,我给您带路。”
李潇潇便跟在他身边,随他一起步行上山。
她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周围环境,结合那些文史典籍中的记载,让她对这寺庙与僧人多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最后,她的目光停留在知客僧的寸头上,好奇问:“你怎么没有剃成光头,而是寸头?是时间太久没有打理,头发又长起来了吗?”
说到这里,她心中没来由的泛起一点疑惑,在那些几百年前的文史典籍中,似乎都默认僧人是光头这个设定,但她并没有看到他们是如何保持头皮始终光洁的,难道是每隔一两天就刮一下?
不然有的人天生毛发旺盛,两三天不刮就会是一头发茬。
又或者,他们是用了特别的方法保证头发不再生?
却没想,知客僧却道:“小僧现在还未完全受戒,所以不能完全剃度,现在也不算完全出家。”
不完全受戒?不完全剃度?不完全出家?
这和自己从文史典籍中得来的印象完全不同啊。
李潇潇疑惑道:“什么叫不完全出家?”
知客僧道:
“小僧在山下也有家,妻儿父母皆在,因心慕佛法,常去寺庙听法。
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后,又通过了黑潭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统一考核,成为了佛学博士,可以借此于一处寺庙持证修行。
因为我才正式拜入山门不久,现在每月只能在山上修行十天,剩下时间要下山与家人相守,认真履行生而为人的种种义务。”
李潇潇听得有些呆,问:“什么义务?”
“在家则奉养至亲,在社会则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积极参与各种爱国爱家的精神文化活动。”
说到这里,知客僧的脸色都还好,觉得理所当然。
可接下来,他的神色就变得有些不对劲: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儿育女。
对于普通人,相关部门并没有强制规定,有生得多的,有生得少的,可对我们这种想要入寺出家的人来说,生育的子女必须达到家庭平均生育线以上才行。
而根据统计,黑潭府的家庭平均生育数是六人多将近七人,所以,在黑潭府出家的僧众,必须生育有七人以上子女的才有资格。”
这是一个李潇潇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此刻却忽然感觉极为有趣,看他神色不太对劲,便问道:“你这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被一位仙子般的居士当面说出“难言之隐”这样的话,佛学修为还不够精深的知客僧当即就连连摆手,矢口否认道:“当然不是,事实上我已经有五个子女了……可,可……”
见女居士眼神又狐疑的看过来,知客僧便将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讲了出来。
原来,他最初接触佛法的契机,并不完全是心慕佛法,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理由,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家庭生活很苦恼,他妻子是个事事都很强势的人,家中无论大小事务,无论大家庭的事,小家庭的事,甚至是他个人的事,全都管得死死的。
这让他感觉人生很憋屈,很压抑,有种这辈子就折这女人手上的感觉,然后无意间更同乡老人去寺庙逛过几次,压抑的心灵因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治愈。
然后他就走上了心慕佛法,一心只想出家修行的道路,可因为入寺修行的种种严苛限制,为了完成这些限制,他真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无论在家庭中,在社会中,都以一种坦然的心境面对,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于家人种种不善的言辞也不再耿耿于怀,只认认真真把自己的责任尽到。
他只认真努力的做人做事,不再计较其余。而许多改变,就在悄然无声中发生了。
对比学佛法之前和之后,虽看不出明显的分界线,可各方面都越来越好,心境也越发平安喜乐,这都是确凿无疑,真实不虚的,这越发坚定了他求佛向佛之心。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认为佛法改变了我,也都很支持,唯有我妻子有异议,在生下第五个孩子后,她更是不干了。”
很显然,没有他妻子的配合,他是完不成“完全出家”的前置任务的。
听一个僧人讲这种事,感觉完全不一样,若是一个普通人唠嗑这种家常,李潇潇连听完的兴趣都没有,此刻却听得津津有味,听到这里,还忍不住询问究竟:“她是不与你好了?”
在前引路的知客僧看了李居士一眼,赶紧再度双手合十一礼,才道:“不是这个原因,也是许久之后我才发现她在喝一种药,于身体没什么损伤,甚至还有一定的滋养之效,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服药期间女性无法生育。”
破案了。
李潇潇忍不住掩袖轻笑了两声,发现知客僧在她的笑声中越来越尴尬,这才勉强忍住道:“这是你妻子舍不得你呢,怕你完成任务后就不理她了。”
知客僧摇头,低声诵念一段话语:
“家有双亲奉养者,不能完全出家;
未得妻儿应允者,不能完全出家;
有子女年幼者,不能完全出家。”
“所以,她这是完全多虑了,在儿女们长大之前,甚至在她和我的儿女们应允之前,都是不能完全出家的。”
李潇潇心思机敏,只从刚才知客僧的一些不完整的讲述中,已经略微窥见了当下寺庙修行的门道——嗯,他们的修行不在修为上,而是心性上,比如知客僧依然是个没有修为的普通人,但心性的变化又确凿无疑的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这才是他们能够接触到,也最能改变其人生的一种修行。
李潇潇猜测,现在的僧人们在人世的种种义务责任没有尽到之前,都是不能完全出家的,但这种不完全出家应该也有具体的区分。
比如知客僧现在只能每月花十天在山上修行,二十天必须下山履行尘世的种种义务,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乃至为一个炎夏子民。
而当他尽到的义务越多,代表他在尘世的责任越少,牵绊也就越来越少,那么在山上修行的时间很可能就会延长,在山下履行尘世义务的时间就会越少。
也就是说,现在的出家不是如文史典籍中那般一刀斩断尘世一切,发一剃,尘缘就了,断尽尘世一切,可现在却不是用斩,而是用“尽到”用“履行”,履行一项断一项。
所以,若是知客僧完成了生育子女的应尽义务,那很可能他在山上修行的时间就会变长。
现在,他人生的重心还在山下,而随着他一项项义务的完成,他人生的重心就在山上了。
他妻子显然是看透了这点,直接来了个“打断”。
看着在前方默默带路的知客僧,李潇潇其实很想问问他自己心中是如何想的,不过,看他对于妻子的做法也不是特别抗拒,有种顺应自然的意思。
像是定下目标便埋头去做,一条一条,一件一件,最终能做到哪一步,能否做成,受阻于哪一环节,都交给了天意,他并没有太过纠结于此。
想到这里,她嘴角忽然泛起一抹笑意。
因为她想到了一个文史典籍中看到的词语,着相。
刚刚她就是着相了,而这位知客僧仿佛有点不着相的意思了。
她发现,自己所见的寺庙和僧人与书中读到的好像有很大不同,但内里又有一些思维是一致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
忍不住又问:“我在书中看到,除了合十礼这个标志性礼节,你们好像还有个同样很有标志性的佛号,‘阿弥陀佛’,好像无论什么场景,念出这句都会很应景,咱们谈话这么久,我怎么没听你念过一次?”
知客僧道:“李居士应是看的天变之前的典籍吧?”
李潇潇颔首。
知客僧从袖中掏出一本书,递给李潇潇道:“真要说来,这牵扯到天变以后两百多年的佛学变迁,李居士若是有兴趣,这本书应该能够帮您解惑。”
虽然天色昏暗,上山台阶上隔很远一段距离才有一盏昏黄的灯光,但对李潇潇而言,自然毫无难度。
《三次座谈会议概要及佛学变迁概述》
不错,很有炎夏特色。
只是看这个名字,李潇潇就知道这册子出自哪里了。
果然,他在封面下方看到了熟悉的几个字样,炎夏商务出版社。
李潇潇将这本书装进储物袋,又问:“我在州城似乎从没见过什么寺庙,就是这里之前也没有听闻,怎么感觉像是突然冒出来似的?”
知客僧知无不言道:
“这个鸡公山寺确实才建起来没两年,那时您已在州学高就,自然没注意到。
至于您在州城没有见过,我给您的书也能得到答案。
我记得第一次座谈会里就有一位领导讲了一句很深刻的话,‘佛学要为炎夏服务,而不是炎夏为佛学服务,不能为炎夏服务的佛学,不是好佛学’。
所以,佛学、寺庙、僧众的发展,要与炎夏的大势发展相结合,找准自己的定位。”
听他说这最后几句,李潇潇有种听学校领导讲话的既视感,心道,可能是各种佛学会议开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把领导的一些语录给活学活用了。
“从炎夏大局来说,府县以上的大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活动,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从许多渠道得到满足,文艺表演,集体活动,琴棋书画,诗歌比赛,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他们的精神生活都丰富多彩,能够得到极大地满足。
所以,那里不需要我们,至少在现目前,我们是没必要把精力用在那些地方的。
而乡镇以下的情况则不同,特别是村寨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子女要么在田里劳作,更多的则在城里,乃至迁移去了远方,没有人专门的陪伴他们,虽然他们在物质上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非常空虚的。
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同样,能够帮助广大偏远之地的老人们得到一个平安喜乐、充实无憾的晚年,作为学佛者,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与功德。”
听到这里,李潇潇忽然怔住。
一是被知客僧话语中的格局所打动,当然,这很可能是又是他活学活用了某次佛学会议的领导讲话,不过,能从他口中说出来,也大约能够看出他本人胸中的格局。
另一个就是她听到“功德”二字心有感触,在气运显世的当下,功德二字无论对任何人来说,可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魔力,就是不知道他口中的功德和气运规则中的功德是不是一个功德,不过,再一想,此二者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本来就是二而一的事。
若真如知客僧所言,帮助大量山居的、精神空虚的老人得到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是寺庙僧众的佛家功德,人道气运也同样会不吝赏赐下人道功德吧。
彼功德便也成了此功德。
不知不觉间,两人已经走上了山顶平台,来到了中央大殿门外。
一群周边村寨,十里八乡的老人们聚在大殿之中,每人都盘膝坐在一个蒲团之上。
闭目静坐,心灵沉静。
仿佛已经睡着。
但李潇潇知道,没有一人睡着,反而心灵格外的清醒,空灵。
在主殿讲经坛上,盘膝坐着一位老僧,应该就是知客僧口中所说的“大法师”。
他穿着黄色僧衣,披着赤色金线的袈裟,面容安详沉静,脑袋锃光瓦亮,仿佛会反光。
此刻,他也没有说话,与大殿中所有盘膝坐在蒲团上的老者一样,微闭双目。
大殿之中,一片安宁祥和。
只有一个声音。
那就是老和尚手中轻轻敲响的木鱼声。
他敲的木鱼有种很奇特的韵律,不仅没有让空间显得吵闹,变成杂音,反而让这一片空间变得更加安宁。
每敲一下,仿佛所有人心中的尘埃泥垢就会被一泓清水冲刷掉一些,干净一些,清爽一些。
早在上平台之前,李潇潇和知客僧就已经闭嘴,此刻,全都安静的站在门外,没有发生打扰殿内的修行。
李潇潇也好奇的打量着整个大殿。
大殿非常巨大,也很高。
但殿中却很空旷,没有供奉一尊佛像。
在她读过的文史典籍中,佛家的神祇可是非常多的,嗯,他们不称神,而是各种佛,菩萨,罗汉,真要排下来,别说这样一个大殿,就是百个这样的大殿都不可能装得下。
而再回想这一路上山行来,沿途也没见到一尊佛陀菩萨罗汉的塑像,这同样和她所读文史典籍中的记录不同。
唯一的两个标志就是,一个佛字,各种字体,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佛字,还有一个就是禅字,出现的频率和佛字相当。
反倒是这个大殿之中,空荡荡没一件标志性陈列。
好像真就是给大家集会听经的场所,并没有让他们膜拜祷告的对象。
而因为李潇潇的修为和她本身的特别之处,她还能看到知客僧所不能见的一幕奇丽景象。
之间那些心思陷入空灵沉静的老人们,有一点点仿佛烟气一般的存在从他们头顶缓缓飘散而出,无所凭依,又似没有一个具体的去处,只能缓缓消散于虚空之中。
那烟气似实还虚,比烟气还缥缈,真要努力去看,却发现什么也看不到。
感受着那烟气的性质,和后人们祭祀祷祝亡者先辈的香火之气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她想到在炎夏之外还有三真神阵营,他们的一切力量来源皆来自于众生的念力信仰。
再想到寺庙的功能,其实和那些三真神的教会神庙是一样的。
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不同在于,炎夏的寺庙中,那些佛陀菩萨罗汉的塑像全部撤走了,除了场所本身,只剩下一个“佛”和一个“禅”字,那些信仰之力想要找个具体的接收对象都找不到。
在空中徘徊许久,最终因无人接收而只能消散于虚空。
可是,真的消散了吗?
李潇潇心中缓缓摇了摇头。
任何一种存在,一种力量,都不会轻易产生,可一旦产生,也不会轻易消失。
它可能会变幻成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形象,甚至从人们的视线感知中消失,但却不会忽然变成“没有”。
上一篇:我在末世有家餐厅
下一篇:灵气复苏:我每天get一个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