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红楼 第48章

作者:桃李不谙春风

台下的孙俯望一听就知道要糟,果不其然,方守一听,反驳道:“诗词使人灵秀,怎会无用?不解诗词,使人看上去粗鄙不堪,内中纵有千种才华,无法宣诸于口,如何使人信服?

至于学院的制度,诃,我早提议过让国子监设这一门课,可是有些人就是不听,我也无法。”

说道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和后世相似,考试科目决定学的内容,反正科举又不考诗词,而且大多数人在诗词一道上难有成就,所以,呵呵,久了就成规矩了。

以如今的的情况来看,就算是祭酒也很难在学院里加一门诗词课的。

见刘鸿还想提问,孙俯望插话了:“好了刘鸿,方大人的话还没讲完,有什么问题以后再说。”

刘鸿当然不敢再吭声了。方守看了看自己这个做祭酒的同年加老友,也不想太落他的面子,一笑之后,又道:“好吧,刚才我说到了读书的作用,接下来当然是,既然读书有用,那么书又该如何读呢?

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学院里的先生该讲的内容,在这里我就不多言了。

我只提一个方面,即是:读书人,须得爱书惜书,方能读得懂书!

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平时都是怎么看待书本的。”说着眼睛扫视着下方的一百余学子。

学员的站位是根据分组来站的,虽然贾清在同龄人中算是高的了,比贾宝玉都要高一些,但在周围一群十二三以上之人中间却是很显眼的。

果然,方守的目光一下子就汇集到贾清身上,道:“正好要找个年纪小点的,那就你来回答我的问题吧!”

见自己瞬间吸引了周围的目光,贾清却在想,这果然是有主角光环吗?不过他也不会有怯场什么的情绪发生,毕竟更大的场面都见识过几次了。

不动声色的正了正身子,就听方守道:“平日里爱惜书本吗?”

呃~这个场合这个问题还能有第二个答案吗?贾清弱弱的回了句:“爱惜~”

得到这么个回复,方守也意识到自己问了句废话,轻咳了一声道:“那你是怎么看待读的书的呢?”

怎么看待?这个不好说啊,当然是进入仕途的工具了。不过这句话要是说出口估计会被喷死,他可不想自己这么快玩完,脑筋急转之中,已是想到一很妙的回复。答道:“回方师,学生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你说什么?书是什么?”

不知是贾清的声音太小还是站的远了的原因,方守闻言再次征询道。

清了清嗓子,贾清大声道:“学生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下子满堂的人基本的听清楚了。整个礼堂仿佛都静了静,因为大家都在思考贾清这句话的涵义!

方守就是爱书惜书之人,当然理解的透彻这句话中的涵义,只是,换作任何一个官员甚至书生说出这句话他虽觉得有道理,却未必会惊讶。但这句话初次听见却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就让他很是讶异了。

顿了顿,方守再次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刚才的话可是旁人说与你听的?”

“回禀方师,学生名叫贾清。刚才的话是学生胡说的,不对的话还请方师指正。”

这句话当然不是贾清原创,是高尔基的名言翻译过来的。他记不得高尔基是哪个年代的人了,不过他不怕,就算现在北边那个国家有这个人,反正不是相同的语言,也不怕人说他是抄袭……

“他是贾清?”

“原来他就是贾清!”

……

由于前面的先生们大都没见过贾清,但很多人都听说过他,所以他一自报家门,顿时引来一些议论声。

贾清?方守默默的将这个名字记在心里,点点头,又对大家道:“刚才这位贾同学说的很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有了书的存在,一代代先贤的思想才得以完好的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后代人的精神食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精神食粮,我们才得以成长,进步,开创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文明!

好了,我今日就说这些,以后有机会我也会到学院来给大家讲学。”

说着就向礼台下走。贾清抬起手刚想鼓掌,发现没人有这个动作,手一顿,讪讪的放了下去。

他这才想起,古代没有一起鼓掌欢迎和欢送的习惯,只是在表示高兴的时候才会鼓掌。例如:额手称庆,拍手称快等词语。

方守下去之后,总算没有人再上台讲话了。之后就由祭酒带着一起去孔夫子像前拜一拜,表示从此进入儒门一派了。这是今天最后一个活动,正式上课是从明日开始。

所以一散了之后,贾清就回了自己的宿舍,站了一天,他确实感觉很累了。

第四十六章 方云初与孙行之

孙俯望的办公房里。

方守和孙俯望正对面坐着,一起喝着茶。

孙俯望看着面前已显老态的老友,问道:“此次皇上召云初兄你回京城可有什么指示?”

方守微微一笑道:“前些时候皇上召见我时并未细言,不过是慰问了我一番,叫我回府好生歇息,说是不久会有差事让我做。”

什么差事需要将上了年纪的老友召回京城呢?翰林院有大把的进士都还没有去处呢,而且以老友的声望,一般的职位肯定是不合适的。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听过的传闻,孙俯望心中一动。

“也许云初兄功成名就的机会就要来了也未可知!”

方守摇头道:“半截身子都要入土了还谈什么功成名就,行之就不要取笑于我了。”

“如何是取笑,云初兄可知年前朝中曾议过再选一辅臣一事?”

方守好奇道:“哦?我听说现在内阁已经有四个人了,如何还要再议入阁人选?”

孙俯望道:“云初兄有所不知,自刘墉辞去首辅一职之后,由次辅升任之,虽说今上登基之后也提拔了当时的户部尚书崔文龙入了阁,但到底声望和资历都无法和前边三位相比……”

方守闻言沉默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还有何不明白的,想起皇上召见自己时的场面,虽未明言,细想来却有几分这个意思的。

一旦入了阁,自是达到人臣巅峰,是每一个文官梦寐以求的机遇。只是皇上这个时候恩准他入阁,难免有为其夺权之嫌。那三位可是太上皇在位时就重用的肱骨大臣,刘墉退位也算是给今上留下了很大的颜面,可剩下的三位也不是什么简单的角色,如果自己被今上宣召入阁,必然会分走他们的权利。

太上皇会答应吗?

自古皇权的斗争都是残酷的,自己能趟这趟浑水吗?

孙俯望看着眼前的方守,明白他在想些什么,不过他觉得没甚必要,开口劝道:“云初兄何必多虑,皇上没有此想法倒也罢了,但如果下令命你入阁,难道云初兄你还能不从?

至于所谓的皇权斗争,云初兄只需谨守臣子之道,想来也无甚大碍,甚至还能趁着身子健朗,发挥余热,做出一番事业来。”

方守听了道:“如行之兄所言,如此却是方某矫情了。若真如行之兄猜测的这般,那以后我可要多多叨扰行之兄了,到时候可不要嫌我多事。”

孙俯望笑道:“求之不得!”

“好了,时候也不早了,我就先回府了。噢,对了,先前在学生面前我没有顾虑到行之兄的难处,得罪之处还请见谅则个。”

孙俯望摆摆手道:“算了吧,我还不知道你?这么多年都没变,再说了,你要是在这事上给我留面子,那你就不是方云初了!”

“哈哈,还是行之兄了解我!”

随后孙俯望就送方守出了国子监。

坐在自己的马车内,方守掀开车帘,对他的长随孙荣道:“你给我打听一个人。准确的说是一个孩子,名叫贾清,大概十来岁的样子。”

孙荣道:“可是国子监内的监生?”

“正是!不过他应该很好打听,他好像还挺有名的样子。记着要打探清楚些,晚间来回我。”方守说着放回了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