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3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而王德庆的文章能够成为导火索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

  第一那就是淮南钢铁厂的技术,是由曙光厂下放出去的。现在淮南钢铁厂的第一书记也是在曙光场历练过的。

  第2点。让彭家村发家致富的一种技术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关于养猪场和辅酶。这辅酶技术是曙光厂派人手把手去教的。当年江明在香港和辉瑞等一众制药公司谈好了辅酶的出口贸易。

  之后就是用他们投资的钱,搞了养猪场和辅酶的生产厂。

  按照贴标签站队人的习惯。那可就是彻彻底底的曙光一系。

  第3点那就是支持彭家村的高县长也和曙光系的官员有很多交情。

  以此为契机,有机会了自然需要攻击。

  想要攻击李锐和所谓的曙光系。其中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捧杀。

  因为那些人暂时看出来了,当面锣对面鼓的和李锐单挑。效果并不好,很容易被李锐用超越时代的手段斩于马下。

  既然如此。那就选择最简单的办法,把好事变坏事。

  在他们看来宣传彭家村,这肯定是李部长大人亲自指点的。

  既然如此,咱们就把彭家村捧得高高的。不仅要捧他,而且还要号召全国农村一起学。

  管他其他农村有没有彭家村那样的实力呢。反正照着彭家村弄就好了。彭家村修了煤渣路,那么全国其他山村也要学。

  彭家村建了砖窑厂能支付,那其他村也建。

  他们搞建筑队,那其他村子也要搞。管你这些村民会不会建房子呢?反正就是要搞起来。

  不搞起来就是不按照中央的要求做事。不搞起来你就是没有纪律,没有组织,不听党中央毛主席的话。

  只要这样搞起来。那管你什么好事,通通都会变成坏事。

  王德庆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好的。他连夜改好稿子在印刷厂把明天的早报印出来之前赶到了印刷厂。

  原本的印刷厂厂长并不想进行修改。因为排版都搞好了现在,你叫我们重新搞排版。能赶得上明天早报的发行吗?

  报社的主编也大半夜的被叫了过来。事已至此,王德庆不得不把话给说清楚,因为这个事情不说清楚,不管是印刷厂的厂长还是自己报社的主编,都不可能同意自己的行为。

  把事情全都说清楚之后,印发厂厂长和报社主编对视一眼。

  “老张这个事情有点难办。但是就算明天早报的发行会拖延一段时间。但看起来你们还是得改了。”

  主编现在站在了王德庆这一边。

  印刷厂的厂长拍了拍大腿:“这叫什么破事。真的就是不叫人安生。明明好事,都会有一帮人非得搞成坏事才开心。行行行,我现在就改。还好只有一个版面需要修改。要不然的话,明天整个报纸都要开天窗了。”

  听到印刷厂的厂长愿意进行修改,王德庆松了一口气。

  但是他也不敢离开,他亲自和印刷厂的工人连夜修改头版头条的排版。

  工人一边干活一边骂他。没办法,这可是强行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王德庆自然没有办法向所有的工人都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只能被动挨骂。一边骂一边受着,还要一边笑呵呵的给工人师傅递香烟。让师傅们加快点动作。

  就这样王德庆一直在印刷厂忙碌到半夜3点多看见第1份报纸印刷出来的时候,他才松了一口气。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松一口气。第2天清晨当各大日报将报纸送到各个书报亭,任由大家购买的时候。

  王德庆才庆幸自己修改版面有多么及时。

  因为就在第2天,全国范围内许多日报都接到了不同的投稿。而这些投稿虽然来自于不同的人。但是发表的观点都差不多。

  那就是关于农村学彭家村的问题。

  在这些报纸上刊载的文章中,有很多文章看似中立。引经据典写了很多客观性的论述。

  好似把彭家村成功的方面进行了各种分析。

  但是王德庆作为一名记者,他在阅读了这些文章之后,脊背的冷汗就没停过。

  因为这些文章不管他写的多花巧,最后都是糖衣炮弹。其真正的内核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办法把彭家村给造势,生生地抬造成中国第一村。

  然后叫做什么,可想而知。

  而相比于这些文章。

  第1个发表彭家村系列文章的王德庆所在报纸。却在今天发出了完全相反的内容。

  《彭家村发展之我见》

第三百七十三章 集体的智慧

  张祥的年纪越发的大了,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

  钢铁厂是这样的,尤其是张祥这样的一线高炉师傅,五十五岁就是退休年龄了。高炉工人的退休年限是要早一点的。

  毕竟高炉的热辐射对人的伤害还挺大的。现在的张祥其实已经有点半退休的状态了。

  因为北京钢铁厂这些年的技术改进很多。也为了满足国内不断提升到钢铁需求而修建的新的高炉。

  新的高炉产量更大,生产的钢铁品质也更好一些。

  自己一直管理的高炉,生产的钢铁都是粗钢。粗钢的需求虽然一直很大,但是张祥也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

  自己已经从之前厂里的技术一把手,慢慢的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工人了。

  时代的进步是可喜的,张祥能感受到这种喜悦。只不过有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慢慢的有些跟不上时代而沮丧。

  不过还好,自己的孩子还比较有出息。所以张祥现在也慢慢的接受自己的状况。

  高炉还在开着,自己还在培养徒弟。张祥知道,厂里让他培养徒弟就是因为他经验丰富。

  把徒弟基础知识教好了,他们也差不多要调岗去更新的高炉去历练。年轻人学东西快,不怕多学点东西。

  那个老高炉就和自己一样,等到自己要退休了,或许那个老高炉就要拆掉了。

  张祥想到这里摇摇头。

  当真是年纪大了,看什么都矫情了。

  还不如好好慢慢适应以后的生活。

  比如说现在就学习一下和人一起研究一下退休生活。就像是现在老北京们最喜欢研究各种时政新闻之类的。

  这也算是北京老炮们摆下的龙门阵。

  休息的时候这些五十来岁到六十来岁的老同志最喜欢在职工俱乐部里聊这个。

  今天星期日,又刚好是张祥轮休的日子。他和往常一样,夹着几份报纸,提溜着自己媳妇给他准备的午饭,还有一小袋从食杂店里卖的炸花生米混合炸豌豆。

  “老张来了。”

  “来了,老王今天咱们杀两盘象棋?我花生和豌豆都带来了。”

  “象棋?先不杀象棋了。你看到新闻了吗。”老王拍了拍桌子上的报纸。

  张祥看了眼道:“全民学习彭家村?这新闻不是这两天都在说吗。彭家村建设的可真的好,新闻上也号召大家伙都学习彭家村嘛。”

  老王嘿嘿一笑:“还真别说,一开始好像还真的是这样。但是你看这个报纸。”

  老王把另一份报纸给丢了出来。

  上面写的头版头条《彭家村发展之我见》。

  “这是?”

  “你看看就知道了。”

  张祥坐下来,拿起报纸端详了起来。

  一开始还不以为意,但是看着看着就发现不对劲了。

  “诶,这个文章怎么和其他报纸上的文章不一样啊。”张祥把这份报纸放下来。

  张祥把自己的报纸拿出来:“你看,这份报纸上写的,都是号召全民学习彭家村啊。这报纸咋是唱反调的呢?”

  “而且彭家村发展的确实是好啊,咱们也看到新闻报纸了。里面的数据也写的很详实啊。”

  “这个报纸上写的这些,不算是否定彭家村的发展吗?”

  张祥的话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

  老王则呵呵一笑道:“老张,我知道你急。但是你先别急。你看看这份新闻的记者是谁。”

  张祥拿起报纸一看:“诶?王德庆?之前夸赞彭家村的新闻不就是他写的吗?他怎么自己还能改口了?”

  这时候职工俱乐部里其他的人也围了上来开始讨论。

  “是啊,我之前还以为是有谁和中央唱反调呢。这王德庆前脚写的夸赞文章,后脚就换了说法。这不合适啊。”

  “我说也是,你看看这新闻里写的内容,不是和他自相矛盾吗。”

  看到有不少人围观了过来,拿出这份报纸的老王来劲了,他摆摆手要开始显摆自己的见识:“诸位,要我说啊,诸位都没看清楚这份文章里的深意啊。”

  张祥好奇道:“什么深意?”

  “文章里写了很多内容,写的很深刻啊。包括彭家村怎么发展的,怎么修路的,怎么搞建筑队的。人家都是有前置条件的。所以才搞的起来。”老王捏了捏自己的胡子道。

  “这算什么?这是有了客观条件,然后才上马了项目。这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好啊。你们看,就在这里【实事求是】。”老王指着报纸。

  “你们大家伙看看,其他报纸新闻写的都是什么啊。都是号召农村都学习彭家村。但是却么考虑到彭家村的成功是不是能完全复制。”

  “你们看啊,这文章里还写了【学彭家村经验可成功,复制彭家村做法可能失败】。这话说的多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啊。”

  “哎呀,老王。你之前就是厂办的通讯员,还真跟我们掉书袋啊。”张祥笑骂一声。

  老王也不闹,退休前他可能还会和人吵吵两句读书人的骨气什么的,现在退休了,他平和的多。

  他说道:“你们看啊,咱们中央鼓励农村搞经济,但不是鼓励大家照猫画虎啊。这文章里写的好啊,【有条件上,但是不要没条件硬要创造条件,不管客观因素,最后舍本逐末只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的上】。”

  “就像是咱们厂里要是起高炉,那也是技术、资金、人员、场地都到位了都做好了准备才上。不能说我今天为了起一口高炉,为了超越英美的高炉水平,我不管厂里水平,三七二十一的就是蛮上。到时候别说高炉起不来,怕是钱不少花,还要造成事故呢。”

  老王说的这些大家都能听的懂。

  因为前些年厂里厂的分厂长就有过这个搞法,还差点搞成了。还是工业部门的技术专家下来查看了,最后给的评语是:瞎胡闹,没困难也要创造困难的做。

  最后那个高炉没搞成,分厂长也被撸掉了,听说调到庞各庄农场去当拖拉机维修工了。

  “这样啊。”张祥和一众工人反应了过来。

  这时候有工人把报纸都收集了起来,发现十几分报纸都在鼓吹全民学习彭家村,就一家报纸唱反调。

  都是四九城的北京人,时政新闻和所谓的小道消息听多了,北京人的政治敏感性是全国最高的。

  有人道:“你们看啊,我觉得老王说的有几分道理啊。你们看这些报纸,像不像咱们当年分厂长为了上他那个超级高炉而造势搞的东西?”

  “嘿,有人想使坏嘿。”

  “又是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是吧。”

  “但是咱们这也没什么说法啊。这事是中央领导的事情,又不是咱们厂的高炉。”

  “谁说没说法?报纸上的读者来信是假的?咱们写信啊!”

第三百七十四章 依靠人民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虽然说没有网络论坛这种东西,让人们能够及时的交换信息,互相倾诉自己的思想。

  但是从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都有一个读者来信的栏目。

  而这个栏目对很多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而言,其实就相当于网络论坛了。。

  因为大家伙可以在读者来信的栏目上面互相倾诉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大讨论。

  在原时空之中,中国历史上就有过几次大的全民大讨论。

  每一次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而这一次关于彭家村的问题,显然也会引起一场全民大讨论。

  因为王德庆的文章发表之后。他也在文章末尾写上了欢迎大家讨论关于中国农村出路的想法和思考。

  而不是单纯的让大家一味的拥护,全民学习彭家村这种想法。

  王德庆这样一搞倒是把那些针对李锐和曙光系的文章以及背后势力被搞得很难受了。

  因为他们原本想的是直接捧杀掉李锐和彭家村。只要把一个政策按照他设定预计的10倍量去执行。那么再好的政策,都会变成一个杀人的政策。

  但是如果你捧不起来呢?

  就在王德庆发表文章的第2天。那些打算捧杀彭家村的背后势力。又开始在各种文章上面进行反驳王德庆的说法。

  他们的论点无非是王德庆之前把彭家村说的这么好,忽然又说不能够全民学习彭家村。这样的前后矛盾,你说的话还有一点公信力吗。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