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这个县长是去年新调来的。老县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为搞小灶问题而被群众举报,现在已经下去了。
新县长更年轻一些,听说是国内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大学生。现在才三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岁数。
“高县长,也就是你了。要不是你点头,这彭家村的建筑队怕是根本起不来。谁信几个农民就能起大房子啊。”
梅县长却道:“话不能这么说。彭家村出去的那些村民,在苏联干了这么多年了。小工都熬成大工了。工地上的事情他们早就熟悉了。”
“要他们起一个办公大楼,他们大概是干不了的。但是起普通的民房,或者是三五层的单元楼,他们大概是干的了的。而且你以为我是随便开口就让他们这么做的?他们要考试。”
高县长认真说道:“我欣赏老彭的敢打敢拼,把解放军的精神放在了基层管理上。彭家村这些年搞的火热,有人说县里把搞辅酶和养猪场的事情都让给他们,是资源过度倾斜。”
“小宇啊,你说这算是资源倾斜吗?”
听到高县长的问话,小宇思考了三秒后回答:“我觉得不能算。当初搞这个的时候,县里面也是放出风声的。但是下面的乡镇,尤其是下面的农村根本就没有敢接这个工作的。”
“他们都觉得这事困难,觉得养上千头猪困难。他们是一点风险都不想要担啊。就是看着彭学武他们搞起来了,他们眼红了。”
“有人还想抢呢。但是灾害来了。人吃的都不够了,养猪就更难了。彭家村就这样,在彭学武的带领下也没把养猪场关了。依旧维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营。你看,今年粮食行情一好,他们的养猪场立刻全力运营了起来。现在已经开始养殖一千三百多头猪了。”
“这两年听说国际市场上辅酶价格暴涨。国内收购价格也提升了。这彭学武没把养猪场给关了,他这一步不就做的很好吗。其他村镇干部可大多没有他的魄力。”
高县长点点头,他很同意小宇秘书说的话。
“对,这就是我欣赏彭学武的原因。他是因为有能力,所以我才欣赏他。不是因为我欣赏他,他才有能力的。这事不能搞反了。”
“这是今年年初上级下达的工作文件。”高县长从抽屉里抽出一沓文件。
这不是什么保密文件,最多算是内参,小宇秘书也是可以看的。
“你看看,上级中央已经作出了批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陈主任、李主任都作出了重要批示。”
“今年起至未来的五至十年,国内将会掀起一场新的基础建设的热潮。这个热潮就将是由这些几十万的回国劳工给带来的。他们带回来了技能和金钱。他们必然会刺激当地的建筑热。上级要求我们各地方政府做好应对措施,抓住时代的机遇。”
“而接下来,国家对外输出劳工的力度还会加大,至少未来五年,我们周边国家都需要我们输出大量的熟练建筑劳工。他们赚到钱后改善自身住所的需求也会更高。”
“国家已经有了更多的钢铁、水泥生产的指标。就是为了应对这一波热潮。”
“很多人没有看到这样的热潮,但是彭学武看到了。他搞乡村队伍很好。我们县里也需要大量的建筑工来修建市镇工程和道路工程。还有下面乡镇的建筑需求。”
“确实鞭长莫及,管不到细枝末节的乡村下面。但是农民的需求又是存在的,那么由农民自发组织,完成自我需求。这就是极好的解决方案。”
高县长说道:“只要他们那些人能通过考试。”
高县长所说的考试,就是相应建筑技能和建筑工地统筹规划能力的考试。
当然,这个工地统筹规划和施工设计的考试难度当然不能和后世的一建、二建比。
本时空之中,把这些等级规划的更细了一点。最低一等的建筑师,只有资格规划建筑总高不超过三层,单层面积不超过二百平米的房子。
其实按照这个标准,三层高、单层不超过两百平米,很多农村游击队的师傅都能盖。
但是凡事还是搞出合适的标准比较好。毕竟游击队的师傅要是搞出什么事情,那就不是开玩笑的。
三层的房子塌了,那也是人命啊。
所以还是严格一点,这样对所有人都好。而许大有等人在应了彭支书的话,决定一起搞建筑队之后。他们就要参加县里组织的考试。
他们所有人都要去考,彭学武也不求多的。只要把相关职业技能认定考下来,然后在考下一个最低等级的初级建筑员资格证就可以了。
不然的话县里是不会批他们建筑队的资格。
而彭家村这样浩浩荡荡的去参加考试,自然是瞒不住所有人。
而对于彭家村这样的行为,其实有不少人是等着看笑话呢。
尤其是一些眼馋彭家村的其他村子,各种怪话都有。
比如说距离彭家村大约二十里外一个名叫大石村的村子,他们村的怪话就很多。
“就一堆农民,还想当建筑师了?在工地上卖卖力气搬搬石头还行,还真以为去苏联搬了两年砖头,就能当建筑师了?真是怪的很!”
大石村的村长怪话说的很不好听。
因为前几年组织来这里招工的时候,大石村的村长按着村里的年轻人不许去苏联打工。
因为大石村人口少,少但是土地多。在大石村村长看来,既然是农民那就多开荒地就好了。何必去苏联呢?
咱们村子的劳力本来就不多,要是走了那就更开不出地来种了。
结果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开出来地也种不出东西。
这下他留下来的劳动力反而成为了村里的负担了。毕竟壮劳力吃的东西更多啊。
而相反的是彭家村日子就好过了许多。而等到自然灾害完了,彭家村的人也回来了,那更是十里八村的羡慕他们。
大石村的村民表面上不敢说村长什么,但是私底下却有各种意见。
这让大石村的村长心里难受得紧,但是他有没什么能力,除了让村民开荒种地,他啥也不会。
今年眼瞅着日子好起来了,但是旁边的彭家村更好了。这显得自己更加无能了。
大石村村长只能说怪话来排解心中的忧焖。
而他这样的排解并没有用,因为彭家村的人是上去出去考试的,晚上他们就披红挂彩的回来了。
彭学武脸笑的和菊花一样。因为大家伙的考试都过了,而许大有更是考过了初级建筑员的资格。初级建筑员的要求其实不高,主要是要知道低矮的房子该要怎么盖,这个的技术要求并不算高。
还有就是工地施工的一些安全规范之类的。还有不同的钢筋、水泥的标号和作用等。以及低矮楼房的水电基本布线。(这些都是按照很低的要求去考核)
这些东西说难肯定不难,但是说简单,他也不是一般农村刨食的农民会的。
今天是许大有最高兴的一天,因为彭学武直接任命他成为了彭家村建筑队的队长了。
同时今天也是彭学武最开心的一天。他吩咐村里的会计带上村里几个年轻的后生,把方圆百里的村落都通知一遍,彭家村要成立建筑队了,把各村的村长、支书,在打听打听谁家有盖房子的想法,都请过来。他们要开始大展拳脚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农村经济
彭家村邀请人来参加自己建筑队的成立仪式是个幌子,彭学武真正的目的是告诉别人,自己这个村子可以揽活了。
这十里八村的,这些年其实日子过的都还行。就算是有的村子因为村干部能力不够,无法带动村民集体富裕,但是根据新中国实力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大家的生活都是日渐提高的。
最难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没粮食吃。
但是除了没粮食吃之外,生产队的工分和钱是要照发的。
尤其是李锐当了计划经济的主任之后,他手上抓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盘活农村经济。
这话可不是单纯的说说的。全中国现在还有四亿五千万农民。而农村经济在盘活之前几乎是一潭死水。
说来也许很多人不相信,在元时空一直到九十年代,农村里大多数人(尤其是中西部、中南部等不靠海且周围没有大工厂的农村地区)是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的。
李锐由记得自己小时候看的一个日本纪录片,拍摄关于中国美食的那种。(八十年代后期中日友好时期,日本NHK拍摄的中华美食寻访节目)
有一期是关于豆腐起源和豆腐美食制作的。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拍摄淮南寿县八松山地区的农村。因为这里是豆腐的起源地,当地人也爱吃豆腐。
在村道里可以听见小贩骑着自行车喊着豆腐的叫卖声。李锐第一次看还以为是在农村卖豆腐。
后来看下去才知道,当时淮南下面的农村人根本没多少现金收入。想要吃豆腐就是拿大豆换。小贩收大豆,一斤大豆换一斤豆腐。农村大娘觉得太贵了。(一斤大豆差不多可以做三到四斤豆腐)
小贩觉得很冤枉,说柴火要钱、点豆腐的卤水要钱、做豆腐的场地要钱,自己磨豆子也很辛苦的,豆腐又放不住会有损耗,这些都是自己承担的成本。
自己就赚点苦力钱。
大娘不依不牢,一直说小贩丧良心太贵了。小贩也急了,就说你要觉得贵就拿钱买。五分钱一斤豆腐,你掏钱我就卖。
大娘和小贩一分一厘的还价,最后还到三分五厘钱,小贩不干了,直接不卖。
后来大娘骂骂咧咧的走了。摄制组采访了小贩,小贩说在农村生意就是很难做,都没钱。自己主要在农村就是收大豆。收了大豆做豆腐,然后卖到城市里面去。城市里五分钱人家根本不还价,还是城市里的人有钱。
这段纪录片给李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了,改革开放都十年有余了。但是农村经济却止步不前,甚至说有所倒退。占据中国人口近八成的农村,确实经济的死水区。
豆腐发源地里种大豆的农民却吃不起豆腐。都八十年代中后期了,这个地方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现金收入都不足三百块。安徽淮南还不是特别特别穷的地方。比淮南农村穷的地方有的是。
农村经济大多数是以物易物。这样的经济交换模式只能完成极小额经济物资的流通。却无法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这就是毛主席在建国前就说过的话:我们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经济生活还停留在古代。
不搞生产队,不搞集体制,不把农民手上的小额物资集中起来进行集体交换(交易),农村的经济就是一潭死水。因为单个农民可交易的物资太少了,而和中国农村茫茫多的农民一个个单独做交易形成的成本又太高太高了。
所以李锐上台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职位之后,对农村经济就进行了许多尝试。
比如说将原本的配额、票卷制度直接换成钱币。(早期农民交卖了粮食,收到的是政府开具的票据,根据票据上写的东西来兑换化肥、城市轻重工业品等,这种交易模式适合物资绝对稀缺时期。因为政府可以用相对充裕的物资来抵债。如果发钱,就会面临农村人想要花钱买东西,但是却买不到东西的窘境。)
还有在乡镇一级设立直接对口农村交易的部门。尽可能的让农民手里也有活钱。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村子有办法和彭家村一样有办法脱贫致富。即便是不能和彭家村一样事事带头,但是也要尽可能的把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投入工业化生产。
彭学武现在管理的彭家村,已经算是自发的形成集体农场了。少部分的职业农民管理大量田地。
另一部分人则成为砖窑、预制板厂的职业工人。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养猪场、养鸡场的工人。
许大有他们就是建筑工人了。
所以当周围一些没怎么来过彭家村的人第一次来彭家村后,突然觉得这里有些不像农村。而是有些像一个企业的集合体。
虽然说和城市里的工厂不一样,没有那些车间。这里的村民也是种地、养猪,但是他们的感觉咋就不太一样呢?
很多人都盯着看彭家村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更多的人是在怀疑。怀疑彭家村整个建筑队有没有修房子的能力。
这些年,不少村子的村民都存下了一些钱。毕竟建国都十二年了,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剩下的九年也算是太平。
按照古代周期来说,天下十年承平,百姓就算是安居乐业该起屋子该多生孩子了。
现在很多村子里的村民也有这样的打算。
“搞的神神秘秘的,这农村的建筑队还能是咋样。不就是那些老师傅盖的房子一样嘛。”
有其他村的村长手上拿着彭家村送来的请柬,在那在碎碎念。
尤其是彭家村还在晒谷场搞了很多椅子,邀请这些人一起坐下。这搞得很多人都不适应。
这是许大有他们从苏联学来的。他们见过很多次工程完毕(或工程开工)时的场景了。都是这样,搞一个开工仪式什么的。把人都邀请来,搞的很正式。
彭家村自然是搞不到那种很正式的模样。但是搞个简单的仪式在农村也够用了,至少是似模像样。
而在今天除了这些被邀请来的人之外,还有个意料之外的访客。
就在一众村长、支书等人落座后,他们起哄着让彭学武快点开始,最好开席,农村人别玩虚的。把我们请来了,没有酒没肉可不行。
在一阵哄笑打岔的声音中,突然有一个人高声喊到:“哎呀!我看见了高县长来了!”
众人纷纷回头,打眼一看,还真是。一个边三轮摩托由远及近行驶而来,挎斗里不正坐着新来的高县长嘛。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不敢相信
这高县长一来,其他村子的村干部们都立马起身了。也不说拍马屁吧,但是县长来了大家伙也不能干坐着傻看吧。
这肯定要和县长套套近乎。
“高县长好。”
“高县长您来了。”
“高县长,您坐,您坐。”
一众人等纷纷和高县长打招呼。高县长倒是也没有摆架子,并没有因为这些都是最基层的村干部而搞什么官威。
他笑呵呵的和一众人等打招呼。并且一路走来还和这些村干部聊了聊他们村里的生产工作。
“李村长,你们村夏粮丰收了,但是你要抓紧让村民把水利工程修缮一下。不要因为吃了一顿饱饭,就不想着明天的饱饭了。”
“江支书,你们村反应到乡里的问题,我前天刚好和你们乡长开会讨论了。你们村有近百名适龄学童。关于在你们那里开办村小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商议了。”
“吴村长,我要批评你。夏收入库后,你们没有组织足够的人手把粮食捣出来,听说还是各家各户解决各家各户的问题。瞎胡闹!明明有粮食,结果因为捣不出来而挨饿,我给你两天时间,要是还解决不了,我撤你职!”
高县长一路走来,对各村的情况几乎是如数家珍。毕竟一个县城就这么多村。建国后因为人口流失严重,很多只剩下几十人的小型自然村都被合并在一起,形成几百几千人的大型村落。以此来减少管理成本。
县长这个职位好当又不好当。好当的地方在于县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所谓山高皇帝远,这句话真的不是说说的。尤其是现在交通和通信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
市一级的领导也不是经常下县视察工作的。省一级的就更不用说了。
县领导属于没有被上面监管的那么严,但是手上的权力又有相当分量的一个职位。县领导活的比市领导舒服算是一种常态。(元时空后世随着科技的发展就变成乡镇领导活的最舒服了)
当然,要说县领导不好当,那也是非常不好当。县城一边要抓工业发展,一边要落实农业发展。
县城修建五小工业体系以满足县城下面农业发展的需求。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要协调各个乡镇和村落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
可别小看中国的农民。乡村里农民觉得受欺负了,他们可是真的会抱团一起扛着锄头扁担镰刀到县政府门口闹事的。
所以向来是好县长难做,坏县长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