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3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还好,这次的丰收不是作假的,全国范围内的大丰收已经成了定局了。

  感谢这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尤其是化工产业的发展吧。

  江西,贵溪。

  贵溪第二小学的老师黄维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贵溪县下面也生产粮食。县里给学校都放了假,让学生们帮着家里下乡收粮。

  还组织了老师跟着一起去帮忙抢收夏粮,免得在丰收的当口来一场大雨,把一季的收获给毁掉。

  黄维本来年纪打了,学校里没有安排他去干活。毕竟学校里年轻老师还是有不少的。

  但是黄维的死倔脾气上来了,他一定要去。这次去下乡帮着收割夏粮,也算是给黄维开了眼界。

  他年轻时候也在乡下务农,中年时期因为调查军队内的贪腐问题被官场排挤,也回到老家乡村小学当老师,偶尔也种田。

  他也是知道种田的,他也清楚一亩地能产出多少粮食。

  所以当他看见今年的夏粮丰收时候的场景时,他都惊呆了。

  因为对比反差太强烈了。前三年粮食匮乏,乡间的田地里因为缺水或水太多,都导致那些农作物看上去不够精神。

  今日再见,却是看到一束束粮食作物就像是精神饱满的士兵一样。

  所以即便是黄维干了三天,今天会县里的时候都累的直不起腰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的。

  “老黄,老黄。”小学的校长金校长啪啪啪的拍门。

  黄维才刚开门,金校长就笑呵呵的走了进来,他还提着不少东西。

  “今天县里面批了,这三年我们教师队伍支援国家扛过灾害而扣下的物资,今年全都补发了。”

  金校长示意黄维来帮忙:“你瞧瞧,你瞧瞧。米、面、油,这还有绿豆、红豆,还有白糖。全都批下来了。之前抵扣的,今年一次性都发下来了。”

  金校长说不出的高兴啊,他这些天就是在跑这些事情呢。现在跑下来了,他迫不及待的找了个三轮车,给小学的老师们挨家挨户的送过去。

  这三年大家都不好过,他这个校长也不好过。大家饿着肚子教书,这都是要极大的毅力支撑的。

  所以今年听说组织上在考虑要把这三年抵扣的公职人员、教师队伍、医生队伍的物资一次性补发的时候,金校长就上了心了。

  他要第一时间帮下面的老师们把这些东西要回来。现在终于要到了。

  黄维和金校长把黄维的那份搬进黄维家中。黄维有些发愁:“这……一次性补发的东西太多了。这大米、这白面……我家中就我一个人,这要吃到什么时候啊。我吃的又少……”

  黄维虽然对补发物资这件事从心里是高兴的,但是他脸上却没有显露出来,反而好似对如何处理这些物资而感到苦恼。

  金校长哈哈一笑:“老黄,你听我说,你这样,你在成个家。你说你就一个人也不合适对吧。你不介意娶离异的吧。我老婆和我说,她们厂里有个大姐,四十多了。因为不能生育所以和丈夫离婚了,也一直单身。你看看怎么样,你要是觉得合适,我安排你们见面,要是可以处,你们就把证给领……哎呀,老黄你干嘛去?我话还没说完呢。”

  “我有事!先走了!”黄维没等金校长说完,扛着一袋五十斤的大米就出门了。

  不能在让金校长说下去了,再说下去自己就该请他和喜酒了。

第三百五十六章 好日子要来了

  黄维拿着五十斤的粮食走了,当然不是去找金校长口中说的那个离异妇女。

  反正黄维现在还没有重新结婚的打算。因为黄维这人真的是太老派了。他太像一个中国传统的旧书生了。而且还是读书读的有些傻的儒生。

  这种老派儒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他之前所坚持的忠君爱国的那种思想很容易就变成腐儒。

  还有比如大男子主义,夫为妻纲等等之类的思想。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说旧书生的那一套全是缺点没有优点。这种说法就有点过于极端了。

  黄维这个人有他的优点,比如说坚持他的死理。还有坚持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东西。

  比如说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而不是师傅。

  就像是现在这样,他带着五十斤的粮食是去找自己班上的双胞胎学生。梅海乾、梅海坤两个兄弟。

  这俩兄弟家里有些揭不开锅了。

  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在这俩小子的身上有着充分的得到了体会。

  这俩兄弟才十二岁,但是一顿饭要吃饱的话,他们每人可以硬造一斤大米饭(大米饭不是大米)进肚子,还可以再来点咸菜和大猪肉溜溜缝。

  他们可是太能吃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的粮食可都是定量的。

  那里可以让他们敞开吃啊。所以梅海乾和梅海坤兄弟俩每天都是吃不饱的一种状态。

  两兄弟只要下了课就会漫山遍野的去找吃的。现在贵溪县也没有后世那么大,整个县就几条街繁华一点,稍微离远一点就已经到山边田野了。

  两兄弟上山抓知了,下河摸泥鳅,进山挖野菜等等。

  这才让他们没被饿死。

  黄维这人当了老师就有一种老师的责任,这些年也颇为照顾这俩兄弟。

  因为这俩兄弟现在只在有一个没什么劳动力的爷爷在照顾。要问俩兄弟的父母呢?

  他们妈妈早就死了。而他们的爸爸在几年前就因为家里太穷,选择跟着一起去苏联打工了。

  这几年就一直在苏联建房子来着。要说梅家的老爹出去干活了,兄弟俩应该生活的还行。

  但是实际上梅家老爹的钱汇款过来是一年一次,并且数量也是有限的。倒不是说梅家老爹不管国内的孩子和自己的老父亲。

  主要是国际汇款是要收手续费的,汇款越多收取的手续费就越多。说实在的,那些出国打工的人大多不太愿意支付这笔钱。钱是会汇款的,算起来每年汇款个两百块也够生活。

  但是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啊。只能是按定量分配。

  而且梅家的爷爷前年因为吃不好而生病了,导致没什么劳动力。到现在也没养好。

  这兄弟就活的异常的辛苦。

  这俩兄弟的学习还很认真,对这样的学生,黄维是很愿意帮助的。

  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梅家兄弟的住所。那是在县城边上一幢看起来就摇摇欲坠的小破房子。

  这房子原本是县城某个地主家的马房。后来解放了,县里做分配。把这个房子分给了梅家的老爹。

  后来在做了一些修改,马房也算是勉强能住人。

  黄维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的时候刚好看见两兄弟从乡下回来。

  他们也下乡帮忙了,因为下乡帮忙收割粮食是能管饭的。

  梅家两兄弟用一个布包包裹着东西走回家中。

  梅家爷爷腿脚不便,坐在家门口有些苦哈哈的模样。

  梅海乾把布包裹打开,里面是好几个花卷还有一些咸菜和豆干。

  “爷爷,我们带饭回来了。”梅海乾开心的把花卷和咸菜、豆干都拿了出来。

  “下面的生产队许我们带这些回来呢。爷爷,你看这些花卷里面抹了猪油呢。还撒了葱花可香了。”

  梅海坤叽叽喳喳的说着。他们带回来了八个大花卷。

  梅爷爷看着花卷,又看了看两兄弟:“你们俩都吃过了?”

  “都吃过了。”两兄弟说道:“爷爷,你吃吧,你吃吧。”

  梅爷爷看着两个小孙子,看着他们盯着自己手上的花卷,他哪能不知道这俩小子要么没吃要么就是没吃饱呢。

  小孩子撒谎的过于简单了。连掩饰都不够好。

  下面的生产队能让两个小孩去帮忙,纯粹就是看俩小孩可怜,给他们混口饭吃。

  咋还能让他们连吃带拿呢。他们两个娃娃能干多少活,他们要连吃带拿的,生产队其他的村民能乐意?早就吵起来了。

  怕是兄弟俩把自己的口粮存了下来,然后给自己拿来了。

  “我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我吃一个花卷就够了。你们也一起吃,一起吃。”梅爷爷说道。

  梅家俩兄弟吞着口水说道:“不用了,爷爷,我们在乡下吃饱了……”

  就在爷孙在谦让的时候,黄维走了过来。他扛着一袋粮食直接放在了爷孙三人面前。

  “黄老师……”

  “这是五十斤粮食,你们家也不用太节省。夏粮大丰收了,最多一个月,国家就会放开管控粮食了。”

  “到时候可以直接买粮食了。”黄维如此说道:“梅家爸爸这些年也汇款不少过来吧。过了这个月,日子就会好过了。这些粮食你们先撑一个月吧。”

  黄维不等梅家爷爷说话,他自顾自的就说完了。还让海乾海坤两兄弟把粮食都搬到家里去了。

  这时候梅爷爷才急忙站起来,拖着不方便的腿脚说道:“黄老师不行,这使不得,使不得啊。这粮食你拿回去,我们家这三年你也总是帮衬,可不敢吃你的粮食啊。”

  黄维摇摇头:“我都说了,过了这一俩个月日子就会好起来了。到时候你们在还我粮食把。把眼前最难熬的最后一个月熬过去吧。”

  梅爷爷双手拧巴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只能拍着海乾海坤两兄弟的脑袋:“和黄老师说谢谢,要是没有黄老师,你们这三年都不知道饿多久肚子呢!”

  就在海乾和海坤两兄弟给黄维道谢的时候,县里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梅家。

  他兴冲冲的对着屋里喊到:“海乾海坤,你们高兴了!你们爹发电报来了,下个月就回国了!”

第三百五十七章 传奇的缔造者

  梅家的父亲要回来了。不仅仅是他,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结束,中国第一批出国务工的工人们即将回来了。

  他们中有从前城市里的待业青年,也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还有来自于五湖四海农村里的农民。

  经过三年的锻炼,他们也完成了一场蜕变。尤其是那些从地方农村来的农民们,他们不仅仅是完成了自家财富的积累。

  同时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工作中,在反复的耳提面命里,他们也开始成为了一个个建筑工人。

  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

  苏联,列宁格勒。

  经过三年的建设,列宁格勒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三年多前,苏联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住宅翻新与建设工作。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执行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对于苏联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因为苏联也要拉动自己的内需。搞城市基建,确实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好办法。唯一的缺点是苏联人口不足,搞这样大规模的基建,他们拉不到几百万空闲的壮劳力来弄。

  也就是中国这个时候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缺。中国要把几百万能大吃特吃的壮劳力派出去自食其力,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需求。

  同时也依靠他们的工作为国家赚取外汇来购买更多的肥料矿石、粮食等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的劳工薪水要比同等的苏联劳工便宜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很乐意的启用了这么多的中国劳动帮助他们修建基础建设。

  这从多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双赢。而现在,大家都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列宁格勒新城,上万中国工人在此劳作了三年,建设了一个崭新而恢宏的新城。

  中国的设计师们深入到了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中国现在没有这种大城市规划的经验,也缺少这样大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和能力。

  现在依靠对苏联的实践,很多人都成长了。

  列宁格勒新城区就紧挨着老城区边上。和老城区最大的差别就是新城区没有什么历史性的老房子。不用考虑文物古建筑保护,而可以尽情的施展新兴建设。

  新的大马路,才用了对向共六车道的设计。比原来列宁格勒的设计更宽。

  统一建设的新的住宅楼都是标准七层到二十层的高楼。

  并且还为新城区修建了统一的供暖设施。甚至还预留了以后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种线管线口。

  一开始苏联方面的设计师还在疑惑,为什么要做这些设计。

  中方的人员直接说了:“我国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传输信号模式。他们认为,以后电话家家入户是寻常事。不仅有电话线,还有电视信号线,甚至其他更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要做好预留口。不然以后所有的线管都需要走明线,既不美观更不安全。”

  “至于你们说的,预留的电线口会不会太多太大?我们认为不会。现在苏联人家中的家用电器少,但是家用电器迟早会多起来的。到时候电线就需要有余量了。”

  “这些看似多花了一点小钱。但是却可以为未来二十年后的翻新工作,节省下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里是我们所有楼宇的设计图、线路管道图。我们已经做了分门别类的记录。这里有纸制的,还有一份我们用电脑软盘记录的。这样双备份,你们以后肯定用的上。”

  这是中国方面的工程师给苏联人交钥匙的时候说的话。

  当时苏联方面的负责人都有些面面相觑。

  你们中国人考虑这么多的吗?再说了,你们考虑的东西就真的准吗?

  而且了,你们之前还把我们关于垃圾滑道的设计给否了。你们这样真的好吗?

  还真别说,本时空之中的中国施工团队真的给苏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仅是他们的吃苦耐劳,更重要的就是中国团队的高瞻远瞩。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