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5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因为拉姆影城的这套音响设备一直到现在才算是发出了真实功力。之前播放那些欧洲电影,根本用不着这电影院里的音响设备发出全力。因为欧洲那些电影目前不管是配乐还是配音,素质都太差了。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去。中音也不够饱满。总有一种假假的感觉。

  而现在所有人都好像感受得到,从头顶擦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在自己脚边爆炸的炸弹。坦克里在轰隆隆的从自己右手边驶过

  —种难以言喻的恐怖感,爬上每个人的心头。

  对于他们而言,这未免太逼真了。

  而当电影里那个女人开口,大家终于发现她是谁了。“我,西嘉尔,这是我的一生……”

  是她!玛丽莲一梦露!不!是诺玛·简!这一次她不是好莱坞的尤物,不是谁的梦中情人,而是她自己,一个为自己而战的人.她的容貌还是那个玛丽莲一梦露,但是她的气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她站在那,眼神中的坚定让人忘记了她之前所有的卖弄性感的画面,她现在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斯加诺突然觉得,他刚刚写的通告可能要撕了重写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 分食

  对于现场的欧美观众来说,《西嘉尔》是震撼的。

  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和好莱坞中截然不同的玛丽莲·梦露。或者说,现在大家都应该将她称呼为诺玛·简!她不再是被好莱坞包装出来勾引男人的性感尤物。而是真正的自己。

  她其实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勇敢和聪明,只是她在好莱坞的人设让她囚于困境而不得逃脱。

  离开美国到达中国之后,她算是游鱼入海、飞鸟振翅了。李锐给了她一展所长得能力。所以当她在电影里得第一个亮相就已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那个和性感尤物完全不一样的诺玛·简,她是那么的吸引人。这个年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大女主的电影。

  实际上不光这个时代,哪怕是到了原时空后世七十年后,女主挑大梁的电影也很少。因为女主挑大梁的电影经常出现票房大跳水的事情。经常把电影公司赔到掉底裤。

  于是很多人直接归咎于:女演员没有票房号召力。或者说女性主演的电影没有吸引力。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这个说法有很大的问题。是单纯的女性主演的电影没有吸引力吗?李锐还记得自己从前看《功勋》电视剧的时候,《申纪兰》的六集单元剧如果拿出来精剪一下,完全可以当一部不错的电影。

  是女性主演的电影没有吸引力吗?

  倒不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

  是原时空后世,在社会中掌握主要资源的资本语境的努力下,终于把一部分人成功的物化了。希望将女性(以及一部分男性)弄成"娇妻"。所谓的“娇妻"就注定只能当别人的附属品。

  附属品能做什么呢?附属品是宠物,自然是讨好主人。所以,问题全都要交给能力更强的“主人"去解决。

  这种情况下,"娇妻"一样的角色如何吸引人?即便是有的电影电视剧打着大女主的旗号,但实际上呢?依旧是"娇妻"文化。或者是很变扭,说不出来的味道。

  因为资本语境下,他们能拍《申纪兰》这样的角色和故事吗?能拍在苏联煤矿下和男工人一样努力的女矿工吗?

  能拍摄女宇航员还是能拍摄女神枪手?对了,后世倒是拍了柳德米拉的传记片《女狙击手》。依旧是那个老毛病,不谈恋爱会死症,而且是最严重的不谈狗血恋爱会死症。

  在这种叙事语境之下,还能拍的出什么玩意儿?

  资本对人的异化是全方位的,它们也不会把共产主义中的妇女解放运动真正的拿出来宣传。因为只要讲妇女解放,那就必然会将共产主义,这俩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资本语境下,一边想要赚女人钱,一边又不想真正的讲妇女解放来革自己的命,所以只能搞出各种牛鬼蛇神的四不像玩意儿来喂大家吃屎。

  不过现在中国和苏联拍摄的电影自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想要让女主电影吸引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先把女主塑造成一个人,而不是单纯的谁的附属品。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红色娘子军》。是《山海情》里的李水花,是《功勋》里的申纪兰。

  而这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见过的表达方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要到七十年代才出现,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是六十年代,但是电影也是七十年了)

  当电影里西嘉儿从童年到少女时代,以少女西嘉儿的眼光去看整个一战的时候。

  这时候的故事基调还属于很多人可以理解的范畴,女性视角下的战争、女性视角下的童年,那些朦胧的爱情,还有亲情,都是属于这个年代大家所习惯的女性柔弱的视角。

  只不过其中的剧情确实是引人深思。

  因为电影的前半部集中在西嘉尔在小镇的故事,包括她的哥哥们身为犹太人,但是却为德国参军打仗这件事。

  还有在小镇上当老师,但是最后被捕的共产党员。还有那个喜欢西嘉儿的男生也上了战场,牺牲后从战场找回的遗物之一就是西嘉儿的当初送给他的围巾。

  在这些剧情中,诺玛·简贡献了超凡的演技。不是好莱坞的那种花瓶。

  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那种对亲情和爱情的渴望,还有对战争的厌恶都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说到这里为止,还是大家可以理解的范畴,而且斯加诺微微停顿下了自己的钢笔。他没有继续编造坏话评论。因为他现在有些被诺玛·简的演技给征服了。诺马·简登场的时候可是饰演西嘉儿十几岁的时候啊。

  这时候诺玛·简都三十了。演十几岁的女孩可是很有挑战的。不过诺玛·简脸上的苹果肌天然饱满,所以笑起来自带娇憨感,再加上中国那边给她上了非常厉害的化妆术。

  所以在电影里,她出演十几岁的少女给人的感觉完全不维和。甚至于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朦胧爱着的白月光初恋,就好像是电影中西嘉儿那样的女孩。

  为了这样的女孩,这些人原因上刀山下油锅。

  坐在前排的威廉姆斯这样玛丽莲·梦露的死忠粉就是这样的人。他坐在前排都快星星眼了,一个劲的在那里说:“哦,这样的梦露让我的心都碎了。”

  电影里的西嘉儿好像是一个苦情的角色,确实能激起很多人的保护欲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这部电影就不够给欧洲人刺激了。

  电影实际上一直在埋伏笔。通过西嘉儿这样的普通犹太人和在欧洲高层的犹太人做对比。一战时,犹太高层和财阀可是开启了对全欧洲的收割。

  犹太财阀和欧洲高层联手收割韭菜,所战争不过是它们的分赃不均,然后引起了矛盾。

  在电影里穿插着小镇里那些普通犹太和普通德国人的生活。而在另一个更广的视角上,那些犹太财阀和欧洲高层的骄奢淫欲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普通老百姓还在吃木屑面包的时候,那些高层的鱼子酱、三文鱼、鲑鱼、牛排、香槟酒,可是从来都没有断过.

  和西嘉儿一样大的一名犹太财阀的富二代,他最大的苦恼不过是学年考试不及格罢了。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人看见阶级之间的差距。而这看似不相关的两的条线,但是却让所有观众都在期待,这两条线重合的时候。因为西嘉儿痛苦的看着自己家人和爱人尸体的时候。

  那些富二代和财阀们正在享受着一战后瓜分的果实。

  尤其是当电影进行到中期,一战后德国战败,开始割让利益的时候。电影里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镜头。也是李锐"借鉴致敬"的一个镜头。在一个房间里,一群衣冠楚楚的得利者正穿着西装等待着晚餐上桌。

  来自英、美、法、日……等等国家的人看着一个巨大的制作成世界地图的蛋糕被端上桌。

  他们一开始还衣冠楚楚让人从蛋糕上切下一块来吃。但是当他们看见蛋糕被切的越来越多了。他们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站起来亲自走到蛋糕边上,开始疯狂的切下蛋糕往嘴巴里塞。

  那些衣冠楚楚的绅士们为了蛋糕而大打出手。

  哪怕他们被蛋糕噎的要窒息了,但是他们还在往嘴里塞。

  而在他们切割的蛋糕中,则是穿插着全世界人民在这些利益分配中所遭受的苦难。

  斯加诺已经停笔了。他震惊的看着这部电影,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法国电影审查部门收了拉姆多少钱?这电影居然也能上映?!他们是真的天不怕,地不怕啊?!

  这个电影镜头有深度又够直白。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衣冠楚楚的大人们正在分食人民的血肉。而西嘉儿不过是这其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罢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什么都没说,什么都说了

  《西嘉儿》这部电影,在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好了。整个电影要站在阶级角度来叙事。

  而且这个阶级角度叙事还不能过于刻意,有太强的说教意味。因为耳提面命的给人灌输东西,哪怕你说的是对的,是真理。但是依旧会激发人的逆反心理。

  最好的方式还是给点思考的东西放在里面,然后让大家自己去思考,最后能领悟到什么东西,那全都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不是我们教育的。就像是现在这样,当电影里西嘉儿一家人在一战结束后的苦难中痛苦挣扎。

  那些本该是他们同一个族群的犹太财阀却吃的满嘴流油。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以色列已经建立一段时间了。

  他们正在国际上喊:犹太人要帮助犹太人!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呼喊,并且说要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所以国际上很多犹太人卷钱捐物,还跑去以色列参军打仗的。他们在玩民族主义。

  而现在,中国人再用阶级叙事来瓦解他们的民主主义。

  在电影院里,除了那些美国来的梦露死忠粉,斯加诺这样的影评人之外。还有更多普通的观众,在这些观众中也是有普通犹太人的。比如说在电影院里的亚伯拉罕,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他家在巴黎经营经着一家早餐店,主要做贝果三明治和可颂三明治。原本他是抱着批判的态度来看电影的。

  他想着【中国人】能拍摄出什么关于犹太人的电影?他都准备好大大的嘲讽中国人一番了。作为学校里写作能力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甚至都做好了向报社投稿的准备了。

  但是现在他原本打算批判的思维停了下来。

  他开始为西嘉儿一家,这个生存在德国小镇的犹太家庭担忧了起来。

  因为中国拍摄的这部电影并没有单纯的将犹太人描写为恶魔。(但是这个时候的以色列已经开始妖魔化中国了,因为中国是公开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唯一大国。)

  所以亚伯拉罕对新中国的观感是很不好的。他想着∶你们中国人凭什么干涉我们犹太人复国?而现在,他突然陷入了思考。

  当电影上,诺玛·简扮演的西嘉儿失去了家人、爱人,并且还坚强的生活,并且开始帮父母扛起生活的重担时。亚伯拉罕并没有从电影里看见中国人对犹太人的抹黑。相反,他们是在赞扬如西嘉儿这样的女性的。

  这让亚伯拉罕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抹黑犹太人呢?以色列可是天天再说中国人的坏话呢。而当亚伯拉罕静下心来继续看电影,他就会发现这是为什么了。

  因为中国并不需要抹黑另一个民族,他只需要把犹太财阀和欧洲贵族上层干过的事情都说一遍就好了。当一战逐渐平息,西嘉儿一家的生活好像开始好转了的时候。

  一个突然的意外打的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在电影里做了化名处理的犹太财阀大集团和欧洲上层势力达成协议。他们将要开始收割德国的所有财富了。所有德国人要流净最后一滴血。

  一场关于榨干德国财富的会议展开了。

  因为德国需要赔偿欧洲各国战胜国的赔款,其实国家有些吃力。而如西嘉儿这样的普通犹太人还要努力工作,努力赚钱。

  西嘉儿前往了柏林,就是为了去赚更多的钱。

  就在德国经济好像慢慢好一点,西嘉儿通过自己的能力终于在柏林开了一个面包房的时候。

  法国和比利时出兵十万侵占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其理由是德国未能按时还款,所以把鲁尔给控制了。这个借口说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想一想又觉得有些可笑。

  你把人家的工业区占了,这是人家产值最高的地方。然后你说人家不还款。这不是妥妥的自说自话嘛。“为什么不还钱?”

  “因为我赚钱的地方被你占了。”“我是因为你不还钱,所以才占的!”“那我也要先赚钱才能还钱啊。”

  “那你去赚啊!"

  在这一段的电影描述之中,直接穿插了大量的关于犹太财阀上层和欧洲各国势力盘根错节的交汇。犹太财阀之间也有各自的冲突,也在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说到底,他们并没有他们向外界宣传的那么团结。

  这些内容对于年轻的亚伯拉罕来说有些冲击太大了。因为他是听着犹太人团结的故事长大的。还有以色列建立,流浪千年的民族终于有家,等等等等。

  这些故事塑造了亚伯拉罕这样年轻人对以色列的好感,以及对自己犹太身份的认同。但是现在……

  他有些怀疑了。

  因为在电影里,那些上层的犹太财阀根本就没有在乎下层普通犹太百姓的死活。和他们在以色列宣传的完全不同。鲁尔地区被占据,是一群犹太财阀和欧洲贵族打算榨干德国的最后一滴血。

  而这部电影《西嘉儿》第一部的最高潮也终于来了。

  当鲁尔地区被侵占一年,德国经济几乎要崩溃的情况下,犹太财阀终于成功入主德国银行。这个目前欧洲唯一政府主导,而非资本家主导的银行。

  之后就是喜闻乐见的情节了。

  犹太财阀让印钞机开足了马力。一摞摞德国马克被如山如海一样的被印刷出来。它们流入市场,冲击着德国原本就摇摇欲坠的经济。

  西嘉儿在柏林开设的面包房也难以避免冲击。面包价格一涨在涨。店里的客人排满长龙。

  面包店的价格一日三变。

  “现在的面包已经要五十万马克了!"西嘉儿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她向着前来购买面包的一众客人解释道:"面粉的价格已经涨的离谱了。"不仅仅是面粉,还有其他各种东西的价格都涨的离谱。

  说实在的,现在这个年代,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德国经济为什么突然崩溃。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反而越不知道这个年代发生过什么。因为很多东西没有解密。而且没有网络把信息流传起来。

  所以当这些内容被播放出来的时候,全场观众包括斯加诺、亚伯拉罕、威廉姆斯等人都是惊讶到要掉下下巴的程度。他们并不清楚德国经济崩溃的过程,也不知道犹太财阀在里面做了什么事情。

  所以当影片最后结尾的时候,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走进西嘉儿的面包店,询问面包价格的时候。电影院的观众都躁动了。因为那张脸太熟悉了,那不就是希特勒吗?!怎么回事?中国人还打算给希特勒翻案?

  还真不是,因为在第一部电影的结尾,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一个明显犹太打扮的男人和希特勒一起进来,并且一起出去的。在这样的寓意中,谁还不能看出什么来?

  中国人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已经什么都说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不同的声音

  《西嘉儿》这部电影的叙事很长。一部电影是塞不下所有的内容的,因为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长度呢。所以一开始这部电影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做了三部曲。并且是一口气把三部都拍完了。

  但是李锐在看过原片之后,认为三部曲的叙事方式对于本时空现在的观众来说可能有些太过于冗长。

  一部电影两小时,三部六个小时,还要分开时段上映。三部分隔的时段前后最少大半年到一年。这个时间拉的太长了。这不太利于文化思想的传播。

  尤其是这个年代,还不太流行多部连续的电影。一下搞三部曲可能会步子太大。所以在思考后,《西嘉儿》这部电影最后经过精剪,改成了上下两部。

  以两部曲的方式放映,主要是要控制间隔时间。

  —部电影的传播是需要一些发酵时间的,也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但是别飞太久,弄的大家都忘记了。这就不好了。

  而这上半部的《西嘉儿》最后的结尾确实是让很多人觉得富有深意。

  因为所有人都看出来那是阿道夫·希特勒。而他最著名的就是啤酒馆演讲了。煽动德国的民族情绪,然后开始自己的统治之路。而他上台之后对犹太人的屠杀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但是现在中国人的电影里这表现的画面是什么?

  希特勒来到西嘉儿的面包店,看着面包价格飞涨,而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一看就是犹太精英打扮的家伙。中国人这是要表现什么?

  亚伯拉罕这样的年轻人一下子感觉自己好像触电一样,似乎冥冥之中知道中国人要表达什么。但是他却不能宣之于口。而如富二代的威廉姆斯则是完全看不出其中的隐寓是什么。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