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2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即便是他们现在来苏联务工了,他们也总是想着家乡。他们是为了赚钱而出来的。想的是给自己给家里博一个更好的生活。

  在葛蛋的提醒下,很多人突然意识到春节到了,年关年关,一年一关。

  “走!去给家里汇钱去!今年不能让我家的婆娘、孩子、爹娘过上肥年,那我不是白来了吗!”

  许大有当机立断。

  不仅仅是他,原本很多心疼国际汇款那些手续费的人咬了咬牙,也做出了给家里汇款的决定。

  葛蛋不需要给任何人汇款,反正他家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时期,要么是被日本人打死了,要么是被反动派抓壮丁弄死了。这天地间赤条条的,他是什么都不在意。

  ……

  中国,彭家村。

  许大有的家中,二十四岁的秀莲正在纳鞋底,给自己的双胞胎儿女准备过年的鞋子。

  虽然镇上有直接卖现成的小孩) L鞋的。但是那毕竟是要花钱啊。

  农村人还是能省则省吧。

  “秀莲啊,我给你把水缸都挑满了。"秀莲的父亲卸下了扁担,他揉了揉肩膀:“这许大有也真是,一跑就是好几万里地。还一去五年。这家里没个男的,做点体力活都不方便。你那公婆身体也一般,这家要苦了你了。”

  秀莲给老父亲打了一杯水让父亲歇歇。

  “爸,大有哥说是出去赚大钱。要给咱们娘仨奔一个好前程呢。”秀莲还是向着自己的男人说话。

  但是她老爹却是不满:“出国给人卖苦力就是好前程?瞎讲!这出去都快四个月了吧,钱呢?就靠他许大有留下的那点钱,不够用的吧。你带着一对儿女, 还有去上工赚工分。这许大有欠你欠太多了!”

  “爹,这夫妻哪有说什么欠不欠的。”秀莲给老父亲捶捶肩:“等大有哥回来,你别给他脸色看。”

  “哼,我给他脸色看?他回来都五年后了,指不定我都死了。到时候还不知道谁给谁脸色看呢。”秀莲父亲哼哼道。

  就在秀莲父亲还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秀莲的二哥举着一封信跑了进来:“三妹,三妹!大许来信了。我在队上干活,帮你把信拿过来了。”

  秀莲直接从二哥手上把信件抢了过来,她迫不及待的拆开。而她的神色很快震惊了。

  秀莲的老父亲好奇道:“大许那小子写了什么?就报平安啊?”

  秀莲看着父亲摇摇头:“不止保平安,大有哥汇款来了。说让我去县里取。但是这钱太多了,我不敢。二哥你那天有空陪我一起去吧。”

  二哥和父亲对视一眼道:“能有多少钱啊,一百?一百五?”

  秀莲道:“三百五十块!大有哥寄来了三百五十块!”

第一百五十八章 悔与不悔

  三百多块钱,说真的秀莲一家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一次性看过这么 多现金。

  不仅仅是他,现在许多的中国人都很难得一次性看见这么多现金的。如今在工厂上班的普工一个月收入在四十到五十元(岗位不同,有的岗位有津贴)。

  三百多块算是普工半年多的全部收入了。

  但是现在大家的收入中的大头都是用在了吃饭吃上面了。衣食住行中,衣和食两项基本上要占据现在中国人月收入的一半开销。

  要是家里人口多一点,干活的人又不够多的话,那么这四五十块可能一个月要吃光。

  只有双职工家庭,而且家里孩子不多的双职工家庭日子会比较好,能有较多的存款。

  三百五十块,秀莲娘家要存两年才能存到。所以当一家人去邮政把钱取出来的时候, 全家都是小心翼翼的。

  大哥还在养猪场干活呢,二哥和父亲护着秀莲,一家人到了角落里。

  “秀莲在数一遍,确定有没有数错。邮政的别给点少了。"老爹在一旁催促道。

  秀莲掏出包着钱的手帕,细细的在数了一遍。三十五张十元钱的票子,崭新的,还有着钞票特有的味道(特殊纸张与特殊油墨的味道)。

  “没错,爹。真的是三百五十块呢。"秀莲眼神中闪闪发光。

  “你拿着五十块省着点花,剩下三百块存着。这是你家大有在外面下死力赚来的,可不敢乱花。可不知道他在外面吃了多少苦呢。”秀莲老爹在确定钱没错后,他如此说道。

  在这个老农民朴素的认知里,能赚多少钱就要下多少苦力。

  现在彭家村的日子好了,自己的大儿子在村里的养殖场干活,一个月有差不多三十块,但是养殖场的活计可不轻松。一天到晚都是臭烘烘的。

  自己这女婿去苏联干活,那肯定也是下了死力的。听说是去苏联帮苏联人盖房子。那许大有肯定是在工地上拼命的帮着搬砖头扛水泥才能赚到这些钱的。

  但是秀莲却说道:“爹,大有哥把这些钱的用处都安排好了。”

  “大有哥说,这笔钱里,让我给他爸妈各买一身新袄子、 棉鞋,新被褥。再给你买一套新衣裳一条烟, 给我大哥和二哥一人买瓶老酒一双新鞋。 说是我一个人在村里, 要靠家里的父母兄弟帮衬着才

  行呢。

  秀莲看出了老父亲脸上有心痛的神色,她继续道:“大有哥在信里说了,叫我不要心疼这样花钱。他在苏联那边跟着师傅学电焊。已经可以焊接钢筋了,一个月能有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吃饭住宿也不要钱。让我不要担心。以后每三个月给我打一笔钱,除了开销之外的存起来,以后在把村里的房子盖过呢。

  “大有哥在信里说了,等他在苏联学下盖房子的技术。以后来村里把咱们自己的房子也盖过,就按照苏联人的水泥小楼来建呢!”

  说道这里,秀莲眼神中都是闪闪发光的神采。

  听到自己的女婿对于钱财有计划,而且听着还挺周密了。秀莲的老爹也就不说什么了。

  只是一个劲的说:“我的衣服什么的就别买了,浪费那钱干嘛。给我外孙子外孙女买就好了。”

  “爹,走吧。“秀莲笑吟吟的推着自己老爹和二哥去镇上购物。

  许大有在信里写的很清楚。说是要过年了,让秀莲和孩子过一个好年。 也要让父母和岳父过个好年。秀莲在村里还需要大哥二哥帮衬着干些粗重的活计,不然她一个女人还带俩孩子,还要去上工赚工分(孩子交给父母带),那就真的太辛苦了。

  秀莲也是个知道轻重的女子。有的钱能省,有的钱不能省。自己还是按照大有哥说的办吧。

  按照许大有在信里说的,秀莲存了两百多块钱,剩下的拿来置办过年的东西。

  秀莲的父亲抽了一辈子的烟,但都是抽旱烟。他从来都没有抽过商品卷烟。因为觉得卷烟贵,旱烟叶子便宜。这辈子第一次抽卷烟, 这还是自己女婿在外国务工转来的钱。

  秀莲的大哥和二哥也是第一次穿工装鞋 (劳保鞋), 因为许大有在信里说了,他在苏联工地上大家都免费配发这样的工装鞋,他才知道工装鞋比解放鞋安全多了。尤其是在干活的时候。

  还有新的衣裳、被褥,米面粮油副食品等等。

  大有哥说要让家里过个肥年。秀莲按照许大有的意思办了。她知道许大有好面子,他出国务工了,更希望家里支楞起来。不然他出国不是白出了?

  等到秀莲二哥骑着借来的三轮车把东西从乡镇拉回彭家村的时候,一路上引起了轰动。

  彭家村还好说,毕竟彭家村这两年过的还算是富裕,生活好多了。可周边那些村子的人可羡慕坏了。尤其是那些还只能在土里刨食的,逢年过节才能吃二两肉呢。

  哪里见过农民也能和城里的工人一样,过个年能去乡里、县里这样大包小包的买东西给啊。

  特别是经过四条村的时候,四条村的村支书老杨后悔的肠子都清了。

  “这都是你家许大有从苏联赚来的钱? "老杨支书不可置信的问着坐在三轮车上的秀莲。

  秀莲点头道:“是啊,老杨支书,你们四条村这次去了多少人去苏联务工啊?”

  这话一问,老杨支书瞬间脸红了。

  因为上次说务工的事情之后,其实老杨一点都没上心。毕竟他是觉得多做多错。要是村民去了苏联务工有什么问题呢,到时候村里人还要埋怨自己。

  所以村里招工得时候,老杨把自己从里面摘个一干二净,就怕村民要是有问题以后找他。但是他个村支书不敢表态,其他得村民哪里有胆子去几千一万公里外得地方工作啊。

  原本四条村就不怎么富裕,这次出国打工得就只有五个单身汉出去打拼。就连相对富裕得彭家村都出去了二十几个人呢。

  这下四条村的那些村民们看着秀莲的老公许大有在苏联赚了这么多钱,秀莲一家跑步 进入工人家庭的生活,要说不眼红那是假的。

  现在好了,四条村的村民更不喜欢自己的老杨支书了。

  当秀莲把所有的东西都带回村,把东西都归置好。该给公婆的给公婆,该给爹娘的给爹娘,还有两个哥哥和嫂子的东西都处理妥当之后。

  她才有心好好的坐下来。她的一对儿女,三岁的双胞胎许龙、许凤。在床上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他们手上还抓着秀莲从乡镇买回来的糖果。

  "我的这个是妈妈说是香蕉味道的!"徐龙炫耀的给妹妹说着。

  “我的这个,妈妈说是草莓味的!”许凤不甘示弱。

  小朋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胜心,什么都喜欢比一比。有的时候明明比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一定要争一 个谁比较厉害。

  “妈妈说爸爸给我们买了好多糖果。”许龙兴奋的穿着自己的新衣服,在床上蹦跳着:“好多啊!

  许凤跟着哥哥的步伐也在床上跳来跳去:“是啊,是啊。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要给爸爸看我的新衣服!”

  一双儿女穿着新衣服吃着糖果,秀莲心里却突然空落了下来。

  她不耐烦的说道:“都几点了,睡觉!”

  把两个小不点赶去睡觉之后,秀莲坐在桌前,她想要给远在苏联的许大有回信。但是撑开信纸,她在桌前坐了半天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

  看着空白的信纸,还有家中新置办的各种物件,忽然之间豆大的泪珠从她眼眶中夺眶而出。

  啪嗒~啪嗒~

  信纸被沾湿,家里明明生活更好了。但是为啥自己这么难受呢?

  秀莲拿起笔,想着扫盲班里学的那些字,自己现在脑子里昏沉沉的却是一个都记不起了。

  她歪歪斜斜的在信纸上写下几个她现在唯一还记得的字: 大有哥,我想你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同志与新年

  秀莲对于许大有的思念是深刻的,或者说每一个奔赴苏联,为了家人的未来而打拼的人,他们的家人对他们的思念都是深刻的。这种深刻的思念,而且不需要用言语来形容的。第二天秀莲带着一家人船上新衣服,前往了县城最好的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她不知道该和大有说什么,信纸摊开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说。可是真的落笔的时候,她却哭的泣不成声。但是她知道不能哭,不能让万里之遥的许大有担心。所以她只能用影像的方式来记录一家人。

  以此来告诉许大有【家里都挺好的,你放心吧。】

  “大家都看着镜头,对,看着我,我说笑的时候大家一起笑啊。1~2~3~笑~”

咔嚓~

  伴随着县城照相馆里摄影师的指挥,一家人都露出了笑容。在这里拍摄了他们家第一张照片。

  许龙和许凤是第一次来县城。他们好奇的看着县城的一切,比村里热闹的多的街道,比村里繁华的市景。街边商店里花花绿绿的商品,还有小孩子们玩的各种的小玩意儿。

  他们目不暇接的迎接着这一切的冲击。

  只是他们也会抬头问妈妈:“妈妈,你说的拍照片是什么啊。”

  秀莲说:"拍照片啊,就是那个摄影师伯伯用一个机器,把我们的样子都画下来。然后我们把这画像寄给爸爸,让爸爸看看你们穿了新衣服的神气样子呢。”

  许凤抓着秀莲的衣角,她抬头看着秀莲:“妈妈,那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奶奶说要过年了。”

  徐龙抓着另一侧的衣角:“我和妹妹现在是大朋友了。阿姨(村托育所)说我们是大人啦!大人可以和爸爸一样啦!”许凤:“妈妈,爸爸有新衣服吗?”

  许龙:“大朋友可以吃大碗饭,就有大的力气,就可以搬大的东西!”

  两个孩子在秀莲耳边叽叽喳喳,这个年纪的小孩,说话多是没什么逻辑。或者说小孩有一套他们自己的逻辑,是大人听不懂的跳跃性逻辑。但即便是这种跳跃性的逻辑,也能够让秀莲感受到两个孩子想爸爸了。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来得快去得快,但是有的感情却像是童年舍不得吃掉的最后一口糖,甜蜜而忧伤。不知何时会袭上心头。

  许龙说自己是大朋友了,可以和爸爸一起干活了。许凤想要给爸爸看自己的新衣服,想要爸爸背着自己去田野里奔跑玩耍,就像是从前一样。

  秀莲摸着两个孩子的小脑袋,她压抑着心中的思念,笑着对孩子们说道:"等你们两个上小学了,爸爸就回来了。你们要乖乖听话,好好长大,好好念书哦。”

  两个孩子并不知道读小学距离他们有多远,他们只知道妈妈给了他们承诺。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了起来。

  很快他们开始央求着母亲给他们买糖葫芦、铁皮青蛙、铁皮坦克。秀莲的思念伴随着她的照片一起寄送到了万里之遥的列宁格勒。不仅仅是秀莲,许许多多的人也给远在万里之遥的家人去了信件。这个年代信件很慢,一封国际信件需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抵达。

  就在1958年的农历新年来临的前一天,运载着中国那边家人回信的邮政车终于开到了列宁格勒。负责开邮政车的苏联人叫做伊万,这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一直在关注着列宁格勒新城区的建设。

  因为他家住的房子太破旧了。而他是单位里有资格分到新房的老员工。他一直期待着列宁格勒的这些新房快点完工。他期盼着美好的新生活,住在一个家人都有独立房间的房子里。

  当他运送着中国来的信件的时候,他远远的就看见了工地上几千名中国人就站在工地旁边的道路上。伊万吓得差点没握紧方向盘,因为那些中国人直勾勾的看着自己,自己还以为他们要攻击自己呢。哦,对了,他们为什么今天不工作了?伊万看见停下来的工地,他突然没由来的想到这个。

  因为中国人太勤奋了,除了恶劣的雨雪天气他们不施工之外,其他时候好像他们一直在施工。就连列宁格勒的劳模都在酒馆里感概道:还好自己工厂里的工友不是这些中国人,不然自己这个劳模的奖章肯定拿不到。

  不过伊万没有想那么多,也许是这些人都在等着家书?有可能,毕竟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来信一次就要一两个月。听说他们要在这里工作五年。—想到这个时间,伊万就摇头叹息,他肯定是不愿意离家五年去工作的。

  当苏联的邮局车辆停靠在工地旁边的时候,工地里的工人们已经望眼欲穿了。

  当然不能让他们去邮局车上自己找信件,工地里的领导让几十个组长带着人去邮局车上卸车。并且在卸车的时候就开始高声叫嚷的分发着信件。

  “搬运二组的李有才。”“扎钢筋一组的赵田地。”“砌墙三组的彭进步。”“电焊四组的许大有。”

  每当叫到一个名字的时候,就会有人从人群中冲出来,兴高采烈的接过信件。他们几乎是迫不及待的拆开信件来看里面的内容。

  邮局司机伊万看着那些中国人又是兴奋,又是喊叫,他微微耸肩。好吧,可以理解。

  当他看见那个叫做许大有的中国人接过信件之后,那个看起来挺壮实的实中国男人拿着一张相片哭的泣不成声的时候,伊万忍不住摇摇头。这就是他不愿意离家万里去工作的原因。

  伊万不习惯看这种动情的场面,他坐回车里,打开收音机。

  【听众朋友们,这里是列宁格勒广播电台。现在是午间新闻时间。经过四个月的修建,列宁格勒的新城已经初具雏形。】

  【在中国和苏联两国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已经有一些大楼开始进入到预先交付的阶段。今天是中国农历的大年三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这象征着团圆团聚。】

  (在这里,列宁格勒市政府感谢中国工人的辛勤劳作,让列宁格勒能在更短的时间里为居民更早的提供新房。在这里,列宁格勒市政府向所有中国工人送去最真挚的节日祝福。包括新年的猪肉和啤酒。感谢他们日以继夜的工作。在这里祝中苏友谊长久,也祝所有在列宁格勒工作的中国工人新年快乐。】

  坐在卡车里,伊万听着广播新闻的声音,他才知道为什么今天工地停工了。原来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到了。那确实是应该休息。

  当他看着那些中国工人们一个个拿去了信件,或高兴的欢天喜地,或激动的忍不住哭泣。那远离家乡的游子们的百态都被伊万收尽眼中。当信件被从车上卸完,伊万应该打道回府时,他停了下来。他从车窗探出半个身子,向着那些中国人喊道:“嘿!”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