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2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第三,在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西方列强在亚洲各殖民地也发现了中国文化对亚洲各国的强烈影响。为了瓦解这股影响力,西方各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亚洲各国走上单一民族叙事道路,为他们窃取中不过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还是有点不一样,那就是在西方彻底殖民日本之前,日本走上了自己穷逼帝国主义的道路。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过一段全民西化的路子。从上到下都学习西方,当时自称东方俾斯麦的日本大臣大久保利通不光穿西装皮鞋拿手杖,还留着俾斯麦同款大胡子。

由上可知,当时日本的全民西化问题有多厉害。但是这种完全的西化却造成了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日本又从全民西化转化成一半日式(混合中式)文化一半西方文化的怪胎。

虽然是这样的怪异文化,但是日本却给自己的文化找到了注脚。

不管是日本还是东南亚其他的国家,中国在朝鲜半岛上干掉几十万联合国军,并且将他们推下海这件事都是很震撼的。

导致原本对中国感情就很复杂的这些国家们变得更加复杂了。一部分国家内亲中国的势力又兴起了。

在历史上之中,朝鲜战争还没赢得这么彻底呢,东亚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就松动了不少。这个时空之中打的更狠,赢得更彻底,就连菲律宾和日本这样的美国驻亚洲大本营都有这样的趋势。

而为了抑制这样的趋势,美国政府不断宣传中国其实没有[赢] 这样的言论。

比如说在日本的宣传就是[中国政府榨干了他们国民的每一粒粮食! ]

[为了支援朝鲜,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被饿死! ]

[中国人流干了所有的血!

伴随着这样的宣传标语,是各种惊心动魄的插画。美国的海报画师们穷尽毕生想象力,绘制了大量中国人民过的凄惨无比的画面。

在美国的宣传海报里,中国解放军闯入每一个老百姓家里横征暴敛收走每一粒粮食,把家中的男人套上铁链抓去当兵。瘦骨嶙峋的农民在田里辛苦劳作,而海报里那些军官则一个个脑满肠肥。

这个宣传不仅仅是给东亚,还给本国老百姓看。

简单来说美国的宣传语境就是:虽然我们丢掉了朝鲜半岛,但是中国已经耗尽了所有家底和战争潜力,新中国已经危如累卵,马上就要倒下了。所以我们美利坚没有输!甚至从战略角度上来分析,我们美利坚是赢家!我们是冠军!

还真别说,这种宣传还是有不少人信的。尤其是军队进门抢粮拉人什么的,这种宣传放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信的。

因为并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和人民解放军比啊!

现在的日本渔民也是如此,政府的宣传对他们多多少少是有点影响的。再加上考虑到日本这些年以来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军队闯进家门门强行收粮什么的不都是正常操作吗?

所以这些宣传如果发传单丢到大陆内地去,中国人看了多半要笑死。但是给其他国家人进行宣传,那效果还真的是刚刚硬。

就算是丢到台湾去,效果也是极好的。因为在脖子上套上铁索拉壮丁这副海报,是美国一个名叫马丁的画师在了解到国民党军队的实际操作后画出来的,并不是幻想。

而就在这样的宣传下,现在电影里给出了日本政府和美国宣传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怎么能么不让日本老百姓感到惊讶呢?

尤其是拍摄这样的视频,最忌讳的就是强行说教和深刻。所以经历过李锐教育的摄影干事们在拍摄五年小计的时候采用了分段多线结构拍摄。

从手法上模仿了后世《舌尖上的新年》。除了必要的讲解之外,都以平凡人的视角来记录整个国家的变化。

就像是当镜头给到关于糖的故事时采用了三线叙事。一名东北农垦场的农业工人老孙,一名哈尔滨市区里的教师大张,还有一名从南方来的采购员小王。

当镜头带过老孙的时候,一并将东北农垦的发展成果也展现了出来。

在秋收的时候,东北农场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风吹动之下犹如海浪一般起舞。

而电影里的旁白也适时的说道:[经过辛苦了一年的劳作,农垦场的老孙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今年,他和工友们耕种了三千多亩麦田……

画面上老孙的模样就和所有人心目中的农民几乎一样。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双手粗糙。但是他双眼却极其有神。

开着收割机收割小麦的时候老孙和他的同事们动作精准。

通过中苏贸易,现在的东北通过糖向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农业设备。老孙所在的农场是最早实现了机械化的农场。

看着电影里老孙和他的工友们开着各种农业设备在农场里进行耕种。那连片的麦田让在场的日本渔民都发出了惊叹。

当收割完成,小麦脱粒在制作成面粉,老孙又开始拖拉机将粮食一车 车的运去粮库。

粮库内的粮食堆积成山,面粉、高粱米、玉米都有。

一仓库一仓库的粮食总是让人感觉到安全的。不仅仅是对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如此,对现在的日本老百姓也是如此。粮食始终是最好的东西。

当仓库被装满的时候,老孙也领到了他这个月的工资: 37.5元人民币。

在忙碌了一个上午后,老孙向领导请了半天假,他要去城里接自己的小孙子。

在农场的食堂里,老孙和他的同事们吃着工作餐。一半大米和一半高粱混合的米饭,还有应季的蔬菜。因为最近是农忙时节,农场考虑到工人们的工作量都大了,所以提供了更多量的肉食。

中苏联合生产的喜悦罐头(食堂用大罐版)被一罐罐的打开,罐头里装的是一片片半肥瘦的红烧肉。

老孙用着自己的饭碗装了两大片(约一百二十克)红烧肉,还有烧豆角和炒的辣辣的咸菜。一碗鸡蛋甩袖汤虽然鸡蛋料少,但是汤上还是能飘着的蛋花丝和紫菜丝,汤也用了专门的调味粉调味过。

喝起来味道香浓。

看着电影里老孙大口巴拉着高粱掺大米的米饭,还有那肥肥的五花肉,电影外的很多日本渔民都忍不住吞咽口水。

吴斌那个十七岁的女学生小叶子,她以双目看着画面出神,嘴巴微张,口水从嘴角一点点流出,但是她却毫无所觉。

老孙享受完他的一餐,下午就搭了粮站的便车一并前往哈尔滨城里。

他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孙的儿子和L媳妇都是是地质探勘员,现在全国各地都需要地址探勘员工作,他们的工作极为忙碌。

所以老孙的孙子小小孙被送到哈尔滨的寄宿学校里学习。

只有寒暑假会被老孙接到农场一起生活。

哈尔滨一所有寄宿能力的小学里,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内传来。

虽然学校校舍称不。上气派,但却相当规整,看上去就让人觉得舒服。

电影里所展现的这所学校足足有一千多名小学生。国家免除他们的学杂费,只需要缴纳少量的课本费,如果课本费都交不起可以使用上一届学生留下来的旧课本。

寄宿学生缴纳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住在学校的宿舍,学校还有提供三餐的食堂。如今哈尔滨的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已经超过曾经双职工家庭最多的上海。

孩子们在学校吃饭已经成为常事。而除了三餐之外,还有一份国家补贴了大部分钱,专为十二岁以下孩童准备的课间加餐。

当课间餐的小推车被拉到教室来时,孩子们都在欢呼。因为课间餐是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零食的。

今天的课间餐是葱花面包和一小瓶牛奶(一百二十毫升),虽然没有后世面包那么松软,而且一个葱花面包只有五十克,小小的。但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而牛奶现在也只能每个星期提供一次。

看着电影里的孩子们喝着小瓶的牛奶和小小的面包,渔村的孩子们羡慕的流下口水。

今天是学期最后一天,小小孙期末考的作文写的很好。班主任语文老师大张让小小孙上台读他的作文。

"我的爷爷是一名伟大的农场工人,他开着拖拉机耕种着几百亩麦田。我们吃的馒头、包子、大饼、面包等都离不开爷爷种植的麦田…… ”

当最后一节课结束,大张老师和孩子们交代寒假注意事宜。老孙在学校门口接到了向着他飞奔而来的孙子。

“爷爷!我的作文老师说写得好,奖了我一朵大红花! "孩子炫耀似的将胸口的大红花展现给老孙看。老孙笑的满脸褶皱。

青年教师大张则在忙碌完自己整个学期的工作后,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他去到粮店购买着从老孙所在农场生产的粮食。一个学期结束,对他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他决定犒劳一下自己。

在购买粮食后,他还去副食品商店购买了鸡蛋和四分之一只鸡。今天晚上大张的晚餐是一份掺了鸡蛋的葱花烙饼和一碗清炖的鸡汤。

如果说老孙的视角是看到了中国农场,那么大张的视角则是看到了中国的城市。

大张骑着自行车走过大街小巷,穿过人间烟火。

路在脚下,楼在手边。

当夜幕降下,哈尔滨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大张和他媳妇坐在小屋里,听着街道上大喇叭传来的中国之声的广播节目。

两人就着节目吃着热气腾腾的烙饼和鸡汤。夫妻两人闲聊,大张说他准备在过年前给孩子们做一次家访。

在医院当医生的妻子则说,她要在过年前和城里的医疗组下乡走一趟,做每年固定四次的医疗巡回组。解决乡村赤脚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检查一下村 民的身体。

两人的对话就那么平平常常,淡淡的。但是在平淡中却有一种默默的温情,有属于着所有平常人所向往的人间烟火气。

吴斌注意到,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银幕前的很多渔民眼角都慢慢湿润了。

电影没有刻意去煽情,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它就是将众多中国老百姓的日常一面展现出来。但是已经引得很多日本渔民眼角湿润。

或许是因为感动?或许是羡慕?亦或者是自身所面临的苦难?也有可能是兼或有之。

人间百态,世间冷暖,终究不过寻一平平静静安安稳稳。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多野心,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多欲望。

求一人白首,求一生平安,求一家健康,已是天下所有人的共情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国家的与个人的

日本的渔民们看着这样的电影画面,所有人都是感慨万千。

因为老孙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农人,展现出了不同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方法。

虽然想要全中国都实现机械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的地区甚至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只能做半机械化耕种,但是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

而大张作为一个老师,他和他妻子的视角则在展现中国在教育和医疗上的进展。

不管是哈尔滨的学校,还是农村里的乡村小学;亦或者是城市里的医疗和农村的赤脚医生的对比虽然差距有,但最重要的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渔民们也许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是傻子啊。

什么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什么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大家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而还在五年前,中国还不是这样呢。

不要说日本人了,就说四年前刚穿越回来的李锐吧。当时他穿越回1950年初的北京,北京的老百姓可没有自己曾经看过的年代小说里写的那样[贫穷, 但眼神里充满了光]。

根本不是那样的,在李锐刚回1950年初的时候,他所见到的北京老百姓的眼神大多是麻木的。就像是被生活压垮了的祥子一样。

因为才刚刚建国,大家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更不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新政府到底会把我们导向何方。

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李锐才真正从老百姓的眼中看到了那个他只在年代小说里描述的精神状态。

[虽然五十年代的中国人民还不富裕,甚至有很多地方依旧可以说非常贫穷。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是异常饱满,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这光芒如火焰似骄阳,这是理想与希望在望熠熠生辉的年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能感觉到身后有一股万丈光芒洒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充满了斗志与力量! ]

在1954年,中国许多人民终于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了。

李锐一直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践行国家强大与实现个人价值应该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可以真正做到两方受益。

而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李锐主管了文化教育宣传部门之后,首先排除了歌颂苦难式的宣传。可以赞扬战胜苦难的精神,但是绝对不去歌颂苦难本身,更不能被一些人把英雄、劳模歪曲成只配吃苦的圣人。

所以当大张老师去家访,他媳妇儿下乡参与医疗巡回小组的时候,视角切到了第三个人。

从南方来的采购员,小王。

相比于前两位主视角的人物。小王就显得似乎更加[潮]一点。因为他更年轻,才二十出头。穿着中国现在正流行的梅花牌夹克和长江牛仔裤。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小王一到哈尔滨就直奔糖厂、粮食站、各种副食品厂等等。

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小王有一个重要任务。他需要为景德镇的人民商场采购一大批年货。

自从建国之后,国家就很重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因为相比于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来说,景德镇和景德镇瓷器绝对是一 张极好的名片。

景德镇大概是江西乃至全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景德镇市基本没有农业,从宋朝开始就是小手陶瓷生产基地。且只生产成本更高的高温瓷,而非更便宜的低温瓷(如潮州瓷和德化瓷)电影里自然也表现了景德镇现在的盛况。十大瓷厂在建国四年内陆续建立,整个城市二十万人以及周边区县几十万人几乎围绕着瓷器产业转。

李锐在53年还抽时间视察过景德镇现在的陶瓷生产。其中发表了比较重要的讲话就是要求把景德镇瓷器只追求重工重器,最后因为太重工导致把自己玩死的方向上扭转过来。

要求陶瓷厂不仅仅是生产重工青花、粉彩、釉下等东西。同时也要生产能满足广大老百姓能消费得起,且审美[门槛更低的瓷器。

有网咖的支持,景德镇陶瓷发展提前了几十年开始大烧颜色釉。

而且不局限于传统的釉里红、郎红等颜色。

中国老百姓也可以用色彩缤纷的器皿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不同情趣。

不论是后世的苏打烧、盐烧等等。现在都搞出来了,这样一来降低了日化瓷的生产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审美门槛。毕竟青花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来了。

这也让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再一次冲击欧洲市场,景德镇的名声沉寂多年后再次在世界瓷器市场响彻。广大老百姓对花里胡哨的颜色缤纷的陶瓷根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而且这些瓷器因为控制住了成本,也开始能在个人审美消费能力并不太强的中国国内也能卖了。

中国的新人结婚开始流行配上一对红色或者是红金相间喜庆颜色的杯子。

而来自小城景德镇的小王则需要为工业能力日渐增强,居民收入日渐增加的小城市民购买属于他们的年货。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并不全是单一的色调。电影原本是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可惜的是吴斌这边的放映机只有黑白两色。

所以这里的渔民们只能听着旁白的介绍,自行脑补那渲染多彩的颜色。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依旧发出赞叹,对瓷器的美充满赞叹。

小王从景德镇带来一窑万 彩的瓷器,从哈尔滨带走甜入心扉的糖果与巧克力和重型工业设备。

而当春节的脚步慢慢临近,景德镇生产的那些色彩耀目且价格不贵的瓷器成为了市场上追捧的宠儿。

人民有审美的自由,社会主义的颜色也非只有蓝黑灰。

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轰鸣的机械声与市民手中多彩的瓷器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电影里所展现的东西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彭家村发展到现在自发组成的农民公社,还有五年时间里疏通的全国各地数百条大小河流。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