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32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只是随身听到底要卖多少钱?他们没有底。而今天这一大巴车的同学(超过五十个)来莫斯科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随身听。

因为听说今天中国商场会开随身听专卖店了。

这个大巴车还不是学校里唯一班,孙家栋他们只是第一批。后面还有同学往这里赶呢。 “我们国家生产了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真了不起啊。我是真的切实的感觉到了了不起。”

在快要抵达目的地的时候,黄志明和孙家栋聊着。 “之前吧,咱们国家虽然产出了很多好吃的小零食,还生产了不少好看的电影。但是学校里还是有人觉得咱们国家不过如此。”黄志明道。 “后来,咱们国家开始生产闪电250摩托车了,说这些话的人就少了一点。现在听说莫斯科市内,闪电250摩托车已经成为最新潮最棒的摩托车了。连乌拉尔都赶不上了。”

黄志明有所感慨:“而当老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拆开安德烈的随身听和便携式收音机后,学校里那些仅剩的,认为中国制造不出尖端科技产品的人都闭嘴了。

老师甚至在课后找了我们谈话,问我们能不能帮他问问大使馆,他可不可以去参观这样 的生产工厂。”

孙家栋道:“是啊,自身硬才是真的硬。如今民用产品可以生产到这个级别了,想来我们的军工产品也不差。”

黄志明:“可惜咱们在重工业一块还是差。”

孙家栋:“没办法,咱们来留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弥补重工业不足吗?刚来学校的时候,有学生嘲讽我们学会了也没用,我们国家生产不了飞机、火箭。

但是现在看来,我们国家是有实力生产这些产品的。就等着我们把学会的东西带回国了!”

孙家栋和黄志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当大巴车在靠近中国商场的附近停车后,大巴车上的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冲向中国商场。

现在是早上八点,他们是早上六点半乘坐的第一班大巴车赶到莫斯科的。

早上八点半是莫斯科中国商场开门营业的时间。

孙家栋和一众同学们兴冲冲的跑到中国商场门口的时候傻眼了。 “我滴个妈耶!”

黄志明声音都变调了:“怎么这么多人啊!”

入目所见,从中国商场门口开始密密麻麻的站满了排队的人潮。 “哎呀!这比新年的时候他们抢购新年彩蛋还要人多啊。”安德烈忍不住道。

孙家栋道:“今天怎么这么多人排队啊?往日里没听说中国商场有这么多人啊?” “那是因为今天是随身听和便携式收音机发布的日子。大家怕晚了就抢购不到了。”一个女声传来。

原来是在莫斯科留学的白灵。

孙家栋和黄志明最早来苏联的时候被大使馆抓壮丁去中国食品展忙活的时候认识了在莫斯科留学的白灵。

之后又通过白灵认识了一批在莫斯科大学留学的其他留学生。

虽然说不常相聚,但是这个时期在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们都相对团结。

基本上能做到一人有难全体支援。所以大家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孙家栋和黄志明一看,白灵和一些其他莫斯科大学留学的学生们也在排队呢。 “你们也来买随身听?”黄志明问。

白灵摆摆手:“哪能啊。我来之前打听了,这随身听老贵老贵了。我们买不起的。我们就是想要见识一下。

我们大学里不是有几个学生去了朝鲜参加运动会吗?被赠送了这个随身听,在学校里可显摆了。” “他们这一显摆啊,倒是把咱们中国产品给显摆出来了。咱们中国学生也脸上有光。咱们国家能生产这样的产品了,咱们不得要捧捧场?捧不起钱场,咱还捧不起人场?”

白灵这么一说,周围的中国留学生都笑了出来。 “不过看来啊,咱们这人场都不用捧了,苏联人比咱们还热情呢。”

伴随着白灵的话音刚落,一阵摩托车引擎声传来。

一阵队骑着闪电250的摩托车队驶来。

骑车的都是一群二十五到四十左右的苏联人。

他们不仅仅骑着闪电250的摩托,身上还穿着梅花牌和闪电车厂联名生产的夹克、牛仔裤,以及皮鞋。 很多的打扮都照着前段时间在苏联热映的中国电影《铁面无私》。

里面中国骑警骑着闪电250追捕黑帮罪犯的场景实在是让很多人记忆深刻。

很多拿到了闪电250的车主都开始模仿电影里主角的打扮。

孙家栋和黄志明看的有些发呆。

白灵悠悠的说道:“这是莫斯科现在最时髦的打扮之一了。现在莫斯科人买鞋服看款式不会在只说【这是巴黎最新款】了。他们也会说,这款中国的款式也很棒了。”

听着白灵这么说,孙家栋和黄志明看向了周围的苏联人。

很多苏联人看向这个车队的时候,眼神里是充满了艳羡的。而这样一支车队,以及这些车队的成员们来中国商场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排队买随身听!

当时间终于来到八点半,莫斯科中国商场已经做足了准备……但是当大门开启的时候,依旧是难敌汹涌的人潮。

所有人都冲向了商场的二楼,二楼有熊猫电器馆。之前中国商城就做了宣传。

好在中国商场早就预计到了可能会出现的巨大人流,做了充足的准备。

不然这么多人一起冲,还真怕出现踩踏事故。至于苏联人之所以这么冲,那是因为苏联老百姓早就习惯了苏联的产能不足了。

所以什么东西都要抢,尤其是好东西,那就更要抢了。当真是手快有,手慢无。

还是那句老话,苏联工人不是买不起汽车。而是因为汽车产能不足,很多人交了钱,等车要等八年十年。

二楼的熊猫电气馆早早的围满了人墙。 “所有人请排队拿号!” “为了用户体验,本馆一次性最多接待二百名客人!” “拿一个号,进一个号!”

中方工作人员拦住了那些想要直接冲进展馆的人潮。

万幸,苏联人已经习惯排队了。

这种拿号排队的方式至少还算是公平。

孙家栋和黄志明比较幸运,虽然不是第一梯队冲入商场的。

但却是第一梯队冲进熊猫电器馆拿号的。

拿到了189号和193号。他们的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只拿到了1055号和后面的号码。

当即就有很多同学拜托孙家栋和黄志明。 “把我的卢布拿走!把里面的随身听便携式收音机带给我!”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把钱交给孙家栋和黄志明。

也不管钱够不够,反正先给就对了。

中国商城二楼的熊猫电气馆面积很大占地怕是有超过五百平米。

而且摆放商品的空间很空旷,其实完全可以一次性放更多人进来。但是这个店偏不,就卡死二百人。

(其实二百人已经算拥挤了,只是苏联人习惯了更拥挤的购物环境)这个熊猫电器馆的装修和这个时代大多数店铺的装修都不一样。

整个店铺以白色为主基调,大量的灯光将整个空间照的极为光亮。

给人一种开阔舒服的感觉。店 里的陈设也不是传统的柜台式售货而是将随身听和收音机摆放在陈列台上,人们可直接拿到摆在陈列台上的随身听和收音机。

孙家栋就看见有人拿了陈列台上的机器就想走。

结果走没两步就卡住了。原来机器有钢丝软绳固定,只能拿起陈列台不超过八十厘米的距离。 “这些都是样品,是供大家看的。想要购买,请直接去柜台,我们会从仓库直接拿货。”

有销售人员立刻上来解释。

孙家栋心想:这种售货方式到是新鲜货品不藏在柜台后面,顾客可以直接看见摸着。

孙家栋和黄志明也在陈列台那里排队想要看看随身听和便携式收音机其他的款式颜色。

但是才刚刚排到他们,他们就被上面的售价给震的说不出话来了。 “这么贵,有人买吗?!”

黄志明震撼于随身听的价格。

中国定价699美金一台的随身听在苏联的售价是2796卢布。

这个价格是一个苏联工人(还不能是刚入职的青工)一年不吃不喝的所有收入了。

孙家栋也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这群学生在学校里讨论,觉得随身听大概卖大几百卢布?

因为中国商品给人的感觉一直是物美价廉的。

结果现在一看,好家伙,物是美的,但是价格却一点都不廉啊!

就在两人惊疑这么贵会不会有人买时。

柜台那边已经有苏联人涌了过去。 “我要两台随身听,一台激情红色的,一台浩夜黑色。”

一名四十岁左右的苏联男人从怀里掏出五千多卢布。

厚厚一沓,看的没什么见识的中国留学生们眼睛都发直了。

第一百三十三章 你们罪该万死

对于黄志明和孙家栋来说,接近两千八百卢布的随身听已经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天价了。

他们觉得这么贵的东西,苏联老百姓应该是很难消费得起的。因为就他们日常感觉而言,苏联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其实不高。

当然这种不高是针对于苏联本地工人来说的。

对于留学生来说还是贵的。

毕竟现在中国经济和苏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可是在苏联,大家的工资是相对平等的。比如说都是钳工,在莫斯科工作的钳工,在皮利亚诺工作的钳工、在斯大林格勒工作的钳工,只要他们的级别一样,那么收入几乎是一样的。

莫斯科是三百卢布,那么在皮利亚诺也是三百卢布。

并不会因为你是在小地方工作而消减你的工资。

也许莫斯科这边工厂的产能需求比较高,莫斯科的工人可以赚更多一点的加班费和奖金,但是基础工资是一样的。

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很大。

就以现在的美国来说,收入最高的是纽约。

纽约中位数的工资在185美元每个月。

而收入最低的是怀俄明州,中位数收入仅仅只有80美元每个月。

其中差了一百美元每个月。所以资本家在贩卖任何商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是去追求利润率更高的纽约,而不是去想办法占据怀俄明的市场。

虽然怀俄明是一个州,但是他们能贡献的利润甚至比不上一个纽约市。

在李锐和贸易部通气,坚持在苏联把随身听定价这么高的时候,国内不是没有经济学者提过建议,说苏联方面是不是要便宜点?

因为这些学者们都认为苏联人的收入应该很难买得起这样昂贵的消费品。

但是在鱼子酱事件上已经吃了定价亏的李锐……这一次和叶继壮讨论的时候非常坚定了自己的定价。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美国,一个商品需要纽约中位数收入者工作一整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那么这个消费品的销量一定是有所折扣的。” “但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啊!全国上下统一工价,大城市小城市工人们的收入是一样的。

可是受限于苏联目前生产的产品的能力和苏联糟糕的物流状况。很多人手上的卢布是花不出去的!” “斯大林同志用行政的手段压低着苏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时抬了一手苏联工人的工资。

这本意是好的,但是钱的作用是消费,是拿来兑换货物。如果它失去了流通的价值,它就是废纸。” “再加上苏联本身有许多福利设施。他们有自己的公共食堂,不管好不好吃吧,反 正不怎么花钱。幼儿园和学校也基本上是免费的。” “可以说,现在的苏联人简直就是被强制存钱。我们的商品进入苏联之后爆发了一波消费潮就能证明这一点了。苏联人压制许久的消费欲望被点燃了。”

李锐说的这些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还有一点李锐没有直接说,那就是其实这样的一些高价商品其实是对苏联经济有益处。

因为苏联人手上的卢布太多了,一个国家健康的经济应该是能用商品不断的从居民手中回收现金。

当然回收不是收割。过量的现金积蓄在居民手上花不掉,这对于国家经济来说并不健康。

现金的价值在于流通,不流通的现金就和纸一样。

其实中国这一步算是帮苏联回收现金了……然后中国会用这些现金购买大量的苏联重工业产品。

这样一个循环反而能刺激苏联经济的良性循环。

李锐能看得明白,他相信苏联专家也看得明白,斯大林就算不明白也会有专家学者告诉他,让他明白。

当然随身听也在国内售卖,国内大多数人是买不起。但是还是有一批人买得起的。

建国后国家虽然主导了公私合营,也分了土地。

但是对于手上没有血债的地主和工厂主是没有进行财产剥夺的。

如随身听这样的高价产品,以及之后会推出的高价商品也可以从这些人手上回收现金。

反正电子产品都是初期卖高价,过了几年以后市场上出现竞争产品,价格自然会被压下来。

而在苏联这边,熊猫电器馆发售的第一天就印证了李锐的说法。

是的,苏联工人要不吃不喝一年才能存下买一台随身听的钱。

但是在苏联,工人只要能忍受工厂食堂的口味,那么确实基本可以做到一年内吃喝不怎么花钱啊。

又不是美国,吃喝住都要花自己的。在苏联,只要你足够省,你的钱都没地方花。

再加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建设兜底,实际上这个时期的苏联人比很多人想的更敢花钱。

就在黄志明和孙家栋看着那位四十岁的老大哥掏出五千多卢布花钱购买了两台随身听之后……

又有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生站在购物台那边纠结。

最后那个看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一咬牙,也走到了购物台边上说道:“我要购买一台闪光银。”

孙家栋已经看呆了,这苏联人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有钱啊!

而就在他看呆的时候,黄志明推了他一把:“家栋,你看那是什么?” 孙家栋看过去,原来除了随身听的陈列台之外,店内还有很多其他的陈列台。

上面陈列的就不是随身听了。在旁边一个陈列台上,卖的东西不太一样,仔细一看卖的好像是耳机?

两人听到了那边苏联客人询问销售人员:“怎么?你们的随身听不是附送耳机吗?这些耳机是干嘛的?”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