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3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相信欧洲人看了之后会舒服很多。如果有一些报纸比较聪明的话,那么就应该一起来嘲笑美国的弱智言论。

所谓【围美救欧】不过如此。至少让美国蛮子丢脸,总比我们欧洲贵族丢脸好吧?

在深刻的嘲讽了一番泰晤士报全体编辑和记者的智商后。

贝尔主编继续往下写道。【关于中国洗脑机?好吧,我承认确实有一点“洗脑”,当然这不是什么共产主义宣传的洗脑。

而是被音乐洗脑了。最近这段时间,我已经沉迷于《自新大陆乐曲》《命运交响曲》不可自拔。】

【我曾经固执的认为,只有音乐厅里演奏的音乐才叫音乐。黑胶唱机播放出来的音乐只能算是一种带有旋律和节奏的声音,它距离真正的音乐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我认为机械播放的音乐,永远都比不上现场由人演奏的音乐。】【当然,一直到现在我依旧保持这个看法。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机器至少 做到了现场播放的八成功力。至少我听到耳朵里的是音乐,而不仅仅是声音。】

【那种在脑海中响起的声音太令人意外和惊喜了。】接下来,贝尔主编几乎是控制不住笔的疯狂写着关于熊猫随身听的好处。

简单来说就是一通乱夸,没办法贝尔主编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啊!

其实不仅仅是他,所有尝试过随身听听音乐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

包括去了朝鲜的各大媒体代表,他们在尝试了随身听听音乐之后,往日里所习惯的黑胶唱机已经听不下去了。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去了朝鲜半岛的法新社记者在回到家中之后,拿了一张自己最喜欢的黑胶碟……

然后打开自己花了两个月工资才买得起的黑胶唱机。

可是黑胶唱机里传来吱呀吱呀的声音,和无论如何都无法消除的底噪(一种滋啦滋啦的微弱声响,受限于黑胶制作工艺,七十年后也无法消除)。

再对比一下熊猫随身听里传来的那种清丽纯粹的声音……这位法新社的记者发现有的东西尝试过更好的之后,那就真的回不去了。

历史上后世复古回潮,很多人说黑胶唱片有独特的味道。其实就是那种去不掉的底噪。

在生产技术上来说,这属于一种落后的技术……

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听音乐的时候还有一个细微的滋啦滋啦声一直在响的。

只能说有一部分人喜欢那种感觉,那是因为后世清晰的音乐和歌曲听久了,历史上后世的耳机和音响都太好了,很多人连什么是底噪都不知道了。

偶尔听到那种底噪,反而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可是这年代能听黑胶的人,早就听那种底噪听到吐了。

他们早就想要听没有底噪干净清晰的音乐了。

本来想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拿出一张自己喜欢的唱片,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

结果唱机里时不时给你传来噼里啪啦的小爆声(黑胶唱片磨损或变形或刻录有问题或唱针磨损就会这样)或者是滋啦滋啦的声音。

有点心情都被搞没了。法新社记者如此,贝尔也是如此。所以当贝尔发表了《中国机器,音乐革命!》的文章之后,他在文章前面大骂泰晤士报都是猪脑子的内容大家也就是看着笑笑。

可是他非常认真的介绍了中国随身听的种种方便。

包括在脑海中响起的立体声,没有底噪的干净声音,方便携带(五十年代黑胶唱机的体积比电视机还要大)等等。

这些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并且贝尔在文章最后还下了断言,中国随身听必然会改变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乃至于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篇文章发布之后,有不少去往朝鲜半岛的媒体代表也忍不住跟着发文了。

第一是大家一起围美救欧,把之前大家的脑残言论给想办法洗掉。

第二则是这些拿到了机器的媒体记者们也很难不夸一下熊猫随身听,因为太超出

他们的想象了。一时之间,熊猫随身听因为之前的洗脑机器的原因,再加上后续解释的这个大乌龙,一时之间在全世界都出名了。

……

法国,巴黎大学。赛宾自从马赛港一声巨响之后,就被家里人想办法给他转学了。

马赛那边的大学是不能上了,当地政府恨死他了。在他老师的帮助下,赛宾通过研究生考试从保罗尚塞大学转到了巴黎大学。

他是目前法国大学生之中的意见领袖。

当然,法国政府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做的出格事情太多了。

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坚定的戴高乐份子,有戴高乐护着他,他早就被抓起来投进监狱了。

就像是这次他带着大学生前往朝鲜一样,这搞得法国政府非常被动。

法国政府在赛宾入境之后就直接逮捕了他。

不过因为赛宾现在是法国大学生意见领袖了,再加上他背后有很多戴高乐份子支持他,所以法国政府也不敢过度为难赛宾。

只是把他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法国政府希望借此来敲打他。可是赛宾自己组建的【法国复兴社】很快就派人来捞他了。

当他从警察局出来回到巴黎大学的时候,那群学生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

赛宾被学生们包围着,而这时他还戴着熊猫随身听呢。这幅照片也被当地记者拍下来了。

一时之间,作为学生领袖的赛宾戴着随身听出狱回校的照片在欧洲大学生群体中流传。

再加上之前那么多的报道,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好奇,中国的熊猫随身听到底是什么?

它真的有报纸上说得那么神奇吗?

而那些从法国各大学校选出来参加朝鲜运动会的那些大学生们……

他们也不吝啬的给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们尝试听了听自己的随身听。

而听过之后,那些大学生都惊为天人。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希望购买这种随身听的活动在年轻人群体中爆发。

……

法国,巴黎某酒馆。老板保罗明面上是一个酒馆老板,实际上是巴黎地下黑市的一名商人。

在这里总能买到一些市面上不该买到的违禁品。

比如说苏联的鱼子酱,中国的糖果和鞋服等等。自从冷战开始,他就开始做这个生意了。

一直做的很平稳,因为他上下关系都打点到位了。

但是最近生意有些奇怪了起来…… “熊猫随身听,你能搞得到吗?”一名年轻人挥舞着法郎在他面前说道。 保罗是真的眼馋那些法郎,但是他还是说道:“就是现在很火的那种随身听?只在报纸上看到过……” “好吧。”年轻人失望的离开。

保罗真想把年轻人的钱都赚走,这已经是两天时间里,第五十个来问自己随身听的年轻人了。

他有预感,随身听销售一定会大爆。

可是到底去哪儿买呢?他忍不住去找自己的上家,希望那些大走私商能想办法搞货。

而上面的大走私商也挠头呢,因为他们也知道随身听市场现在好像很火热。

因为报纸的报道,年轻人和音乐爱好者群体已经对此表现出无比的热忱了。

问题是,走私商也不知道去哪儿买啊?

甚至这样的问题被问到了文化大盗拉姆的身上。

因为拉姆是搞文化走私的,随身听是播放音乐的,这是不是也算文化走私?

你这个欧洲最大的文化走私商是不是也要搞起来?

可是拉姆也很懵逼啊,他也没有进货渠道。整个欧洲的热情都被点燃了,尤其是年轻人。

这可不仅仅是西欧,包括苏联各大高校的学生们和年轻人们也对随身听抱有巨大的热情。

现在几乎是全欧洲所有人都在问一件事:随身听到底在哪买?而疑问的对象就是中国。

似乎是等胃口吊足了,中国方面终于回应了。 “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当日。莫斯科、东柏林、华沙三地中国商场内,熊猫随身听体验店将正式开业。”

第一百三十一章 预要取之,必先予之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莫斯科时间晚上十点。斯大林是一个很晚睡的人,这一点他和主席一样。

主席经常是工作到两三点或者是看书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而斯大林的政务稍微比主席轻松一点(毕竟苏联这个时候还算是有一帮能干的官吏和专家能帮斯大林分忧),他一般很少因为工作而忙碌到两三点。

斯大林的日常一般工作时间也就是到晚上八九点或者十点钟,接下来则是他放松的时间。

他喜欢在晚上看看书,看看电影,听听音乐。

有一段时间斯大林非常喜欢莫斯科歌舞团拍摄的音乐电影《天鹅湖》(其实就是摄影机把现场表演录下来),那段时间斯大林总是反复观看《天鹅湖》电影,一看就是到午夜凌晨。

而今天斯大林完成了工作后,破天荒的没有去放映室去看电影。当然也有可能是没什么电影可看了。

毕竟现在苏联一年也就拍摄四部电影。

就算是之前拍摄的电影,再加上中国送来的电影,还有从美国和欧洲弄来的一些能符合斯大林胃口的电影加起来也就那么多部。

很多电影,斯大林已经是反复看了很多遍了。今天他没有看电影,而是戴着一个头戴式耳机,双目紧闭,左手牢牢的握着一个红色的机器。

右手则如同大指挥家一样,不断的在半空中挥舞着,就像是在指挥一个交响乐团一样。

没错,斯大林书记现在正在使用的正是来自中国的熊猫牌随身听。

在经过贝利亚带领的团队的仔细检查,在确定了机器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安装任何窃听设备后。

这个由中国赠送的机器终于来到了斯大林的手上。

这是特殊定制版,虽然外壳只是激情红的颜色,但是在正面却单独用转印贴绘制了黄色的镰刀锤子的标志,代表着共产主义。

斯大林在接收这个机器之后就表现出了对这个机器的喜欢。

第一是因为他确实喜欢这个机器的精巧设计,光是开合机构斯大林就玩了好几分钟。

然后还开启随身听,看机器空转时的联动机构。听起来好像有点幼稚,但是斯大林是鞋匠出身,从小就生活在小手工业者家庭,成年后也多与机械打交道。

实际上斯大林对于机械结构是很喜欢的。

就像是他一直关心苏联各种机械厂、汽车厂的发展一样。

第二则是中国随着随身听一起送来的那些磁带。

那些由北京交响乐团录制的各种古典交响乐,这些可是斯大林的最爱。

斯大林也有黑胶唱机,苏联的各大交响乐团也录制了很多黑胶唱碟。

但是如贝尔所说的一样,黑胶唱碟的劣势太多了。有时候听得正舒服的时候,突然噼里啪啦的爆一个响,那种感觉可太难受了。

中国送给斯大林的随身听耳机可是还未对外发售的版本。

如果说其他随身听赠送的耳机是后世9.9元包邮网购的水平的话。

那么送给斯大林的这个耳机已经是后世

200元包邮的水平了。

这是目前中国所能生产的最高级耳机。而且因为振膜技术还没吃透,发声单元过于复杂,所以产能极少。

701厂下配套的耳机厂,一个月最多生产三百多副这样的耳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这套耳机都是目前全世界最顶尖的水准。

所以自然不可能随机附赠,想要获得就要另外花钱购买。而这样的耳机和随身听的搭配,在斯大林第一次用它听音乐的时候就被震到了。

就像是贝尔主编在文章里写到的一样现在的黑胶唱机和收音机只能算能响,距离真正的音乐差远了。

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去,中频偶尔会失准,这就是五十年代发声设备的常态。

听听老唱片录音就知道了,这个年代的设备听音乐都是有些失真的。

斯大林第一次体验到用音乐设备听到三频均衡,声场宽松的音乐。作为一名古典乐爱好者,斯大林都惊呆了。

虽然说设备回放肯定比不上现场听乐队的感受。

但是斯大林也不能天天让莫斯科交响乐团给他表演吧?

那也太腐败了。斯大林现在沉迷于熊猫随身听带来的美好音乐中无法自拔。

听古典乐是他消除压力的方式。不过在享受了一个多小时的音乐后,他还是默默的关上了随身听,然后把贝利亚找来了。

斯大林身边的人早就熟悉了他半夜找人的习惯了。

所以贝利亚也没睡呢,听到斯大林找他,他很快就来到克里姆林宫。

一进来他就看见摆在桌面上的随身听和耳机,这玩意儿中国人也送了自己一副,贝利亚虽然不愿意,但还是要承认这玩意儿可真厉害!

自己不是很喜欢听音乐,可是自己的夫人和家里的孩子却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我们真的不能生产这东西吗?”

斯大林看见他进来,直接劈头盖脸的问。【这东西】指的就是随身听。

贝利亚叹息了一声,这玩意儿已经在苏联各大高校和苏共上层领导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赠送的礼物中,有一台被送去苏联的工业部门。

工业部门信誓旦旦的说他们可以生产其中那些精细的配件。

但是贝利亚是不信的,他负责主管苏联的核武器工程。他赌咒发誓听得多了,下面那些厂长说的话都是放屁。

他们说一年完成,你最少要等一年半。他们说能一比一仿造,那就撑死了是能仿个外貌。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