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再加上中国这几年靠着网咖提升的技术力,想尽办法换来了各种外汇。
大量的资金开始流入中国。
让新中国比原本历史上更早一点开启了大规模基建。
这种基建和后世人所理解的基建稍微有一点点偏差。
新中国第一个发动全国人民一起搞的基建,并不是铁路、公路,而是水库。
蝗、旱二灾困扰中国数千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开始动员基层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库……
要将国家内许多普通田地都变成古时所谓的上等水浇地。
这些基建都是动员农村农民在农闲时间去搞的。
毕竟现在农闲时间农民也缺乏打零工赚现金的地方。
也不是所有农民都有手艺可以在农闲时期去挣钱。
国家现在搞的这些水库和道路基建,如果按照后市的标准的话,多少有些白嫖农民劳动力的嫌疑。
因为基层党员发动群众去做这些基建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给农民发工资的。
只负责提供伙食和劳动工具。不过不同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矛盾都是在变化的。
在五十年代,农民也好工人也好,其实是愿意做这些工作的。只要管吃管住就行了。
因为人都不傻,水库道路修建好了,受益的不还是自己家乡吗?
比历史上更早更迅猛地掀起了全国的基建浪潮,同时也有更多的水电站项目和火电站上马。
中国缺电不是一个多新鲜的事情。
目前山西新修建的火力发电站所产生的电力根本就流不到民用市场,全部都被导弹和原子弹的项目给吃光了。
离心机要电、提纯机要电,观测仪要电,普通机床也要电……山西修建了火力发电厂,但是现在陕西老百姓大多还是用不上电,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有的机会不抓住,以后就没有重来的机会了。 “这些是我们带来的资料和设备。”
陆光达指着身后十几辆卡车。
除了运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运送资料和实验用的设备了。
一号基地内,简单的为了这上百名到来的技术员们开了个欢迎会。
其实说是说欢迎技术员,倒不如说技术员们这次跟着的车队带来了补给,大家一起乐呵一下。
现在新疆本地的资源也是比较吃紧的,兰新铁路正在建设,每一份资源运送到新疆都是下了大力气的。
还好现在国内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比历史上的好太多了。 宝贵的运力中,拿出了一部分运送罐头。
尤其是徐闻刚刚出产的菠萝罐头,算是不远万里的给在一号基地工作的几千名指战员给送了过来。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今天的迎新会上,所有的战士至少一人能分到一小块。 “班长,这就是报纸上说的菠萝啊?长得可真漂亮,这果子真水灵啊。”
气象班的小战士看着碗里分到的一小块菠萝,他瞪大了眼睛,用鼻子好好的闻了闻。
这种水果的气味可真好闻,酸酸甜甜的,一闻味道就要流口水了。
气象班长也看着碗里的一小块菠萝流口水。
战士问他,他问谁去?现如今全中国几亿人,吃过菠萝的才多少啊?不过身为班长,气势不能降,不然以后战士怎么服自己啊。
所以班长装模作样的说道:“是啊,这菠萝果肉可嫩了。长在树上可要小心了,一个没采好就伤了果子。你看这果子,多嫩啊。快吃吧!”
班长胡说八道的瞎编乱造,他不知道菠萝不长在树上,也不知道菠萝外面还有一层坚硬的外皮,并不是这样软嫩的果肉直接在外的。
但是侃大山呗,反正班里几个小战士信了。觉得班长真有见识。只是二十年后战友聚会,如今的小战士请班长和其他战友去广东玩的时候,带大家看了自家种的菠萝田后。
二十年后的班长被小战士嬉笑得满脸害臊,那就是二十年过后的一段人生故事了。
气象班的小战士吃着酸甜的菠萝,忍不住道:“真好吃啊!这果子这么好吃,以后要是能天天吃到就好了。”
其他战友嗤笑道:“你小子想去吧。这菠萝可是拿去出口外汇的好东西,咱们怎么可能天天吃到。除非你以后自己去种!”
小战士默默心想:也不知道种菠萝和种玉米哪个难点?技术员们的到来,算是给基地增加了一些新鲜的人气。
也带来了新的补给。冯石和陆光达也是老友相见了,相隔大半年不见,仔细打量一下,冯石在戈壁滩这半年看上去至少老了五岁。
欢迎餐后,冯石请陆光达到他住处坐坐,聊聊天。 “这是你夫人纳的鞋底,他怕你在外面鞋不够穿,一口气纳了这么些布鞋。”
陆光达来到冯石的住处,顺便把帮冯石带的东西给拿了出来。
先拿出来的是冯石夫人纳兰英这半年多来自己纳的十几双布鞋。
冯石接过布鞋,脸上露出老农一般的笑容:“布鞋好啊,不硌脚。”
陆光达笑了笑,又拿出一罐茶叶:“李主任托我带给你的,说是罗布泊的水苦咸苦咸的,给你弄了些浓茶喝着,好歹遮一遮味。
基地那边在想办法搞简单便宜的净水装置,争取今年解决基地里同志们喝水的问题。”
冯石接过陆光达的茶叶,他这一次是十分郑重的点头:“好!好啊!我等着那一天!” “不过现在我们的条件也已经不错了。罗布泊的水虽然是苦咸,但好歹我们有橘子 水冲剂。
这东西惠而不费,也不占用什么运力,还能给战士们补充维生素,每天每个战士能分一杯橘子粉冲出来的橘子水,这盐碱水也就没那么难熬了。” “盐碱水还是要解决的。现在战士们年轻,这种水喝着没什么问题。但是喝久了对身体总归是不好的。”
陆光达坐在冯石的边上。
虽然才八月份,但是罗布泊的夜晚已经冷了起来。陆光达跺了跺脚掌,开始凉得有些麻了。
冯石看出不对:“我去给你搞个炭盆去。” “还不至于,不至于。我跺跺脚就好了。”
陆光达叫住冯石,两人聊了一会儿关于工作上和一号试验场基地的问题。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战士们的生活问题上了。
这里条件艰苦是不必说的,别看现在罗布泊晚上冷得让人打抖。可是白天太阳一晒,在这没有树荫的地方干活,那也是晒脱一层皮。 “现在战士们情绪很高,因为他们知道咱们在干什么。这里有一些从朝鲜战场休整时直接拉过来的部队,他们都知道,美国佬天天威胁咱,说要给中国人尝尝原子弹,他们也是憋着一口气,想要造出原子弹的呢。”
冯石的香烟一直抽到烟屁骨,手都要拿不住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吐掉踩灭。 “现在所有工程上的战士,只要不是下雨、刮大风、起沙尘这种无法工作的天气,他们就一直在干活,根本没有休息日,休息全看天气。”
陆光达忍不住道:“战士们辛苦了。” “嗨,咱们国家现在想要国家好的人,又有哪个不辛苦?主席、总理,远在基地的小李,酒泉的钱总师,在曙光厂里坐镇的邓总师。你、我,我们都辛苦。”冯石摆摆手。
是啊,谁不辛苦呢?想到这里,陆光达想到了什么,他从自己带来的包里掏出了一些东西出来。 “这是……磁带?!”
冯石认出了陆光达带来的是什么了。
磁带这玩意儿其实发明的时间很早,距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但是因为成本一直下不来,所以仅限于在军工、国防和重要国策中使用。
而陆光达带来的磁带却不是常见的军工科研用宽磁带……而是冯石当年在基地里看过李瑞摆弄的那种音乐磁带盘。 “这磁带技术突破了?” 冯石一下就猜出了门道。
陆光达笑了:“行啊,老冯挺聪明的。目前曙光厂里确实是突破了,但是大面积民用的话,估计还要一年半载吧。这是李主任让我带来的。” “他还是想的周全啊,想着你们大几千人天天在这罗布泊大戈壁里吹沙子,每天也就只能用大喇叭念念广播新闻,怪无聊的。” “基地里实验性搞出来的磁带,都让我给带过来了。还有两台基地里小伙子们自己手工攒的磁带机也给我一并带来了。” “以后休息的时候,我们的战士也能听听节目,放松一下了。”陆光达扬了扬手上的磁带。
冯石笑了:“这感情好。” “对了,不光这个,这一次来还给你们带来了放映机和影片,也要让咱们在这辛苦的小伙子知道,他们的辛苦是值得的。” “哦,你带来了什么影片?” “有全国水库、工厂建设的纪录片,有记录城市和农村变化的,还有一些电影。对了,部队里是不是有不少从朝鲜战场休整时直接拉来的战士?” “有啊。” “那刚好,有关于朝鲜和东北境况的纪录片,还有一部关于朝鲜战场上美军已经失去战意,只想投降回家,并且召开战俘奥运会,呼吁世界和平的片子。怎么样,老冯你找个时间安排给战士们放映一下,顺便让他们休息一下?”
冯石听到陆光达说的这些,他摸了摸板刷一样的短发后笑道:“不错,不错,这感情好啊。给我们的小伙子们看看!”
第九十二章 开天辟地头一遭
工兵组的廖耀坤一大早就醒了。罗布泊的天气太邪乎了,半夜风吹得呼呼的。
虽然说廖耀坤是个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者,不信鬼神不信佛。但是罗布泊半夜刮的那股子妖风啊,嗷嗷嗷的叫。
人都不能细听,细听能把人吓得大半夜都睡不着。这里天气和气候太邪乎了。
也不怪廖耀坤半夜睡不着,部队拉进罗布泊已经半年多了……这半年以来,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太多了。
最开始刚来罗布泊的时候,战士们不懂这里的气候……
很多基层指挥员对罗布泊的气候恶劣程度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造成的结果是,刚来时,每一次刮沙尘暴就会有战士走丢。一共走丢了三十多个战士,最后只找回来三个,剩下的连鞋都找不着了。
罗布泊现在因为还有水源,还不像七十年后那种干透了,成为真正的死亡之海。
所以这里还是有一些动物的,还有狼,有时候晚上战士放哨巡逻,一个不小心落单了就会被狼围上。
有的时候这边不起沙尘暴,就给你干刮风,那个风大的能把百来斤的人吹成滚地葫芦。
碰到这种大风就只能是就近抱上最重的一块石头或者其他重物,避免被吹跑。
廖耀坤就见过战友在自己面前被活生生吹跑了,他想要去救人来着,但是他一松开抱着石头的手。
自己都被吹得在地上乱滚。还是连长眼疾手快拉住了他,不然那天他也不知道要被那妖风吹到什么地方去。
罗布泊自然环境的恶劣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这里可不是单纯的喝盐碱水这么简单。
晚上冻死你,白天晒死你,不起风闷死,起了风吹死。其实在这里工作,战士们的心理承受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因为这地方挺压抑的,所以指导员们一直都是有空就给战士们做工作。
闲下来就让战士们互相拉家常,搞忆苦思甜,把仇恨转移到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上。
廖耀坤用盐碱水胡乱的洗了把脸,漱了个口。现在是北京时间早上六点,太阳已经挂在天上亮堂堂的了。
它能在那儿一直挂到北京时间晚上九点。
这弄得这些内地过来的战士各种不适应。
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手表的,很多人在罗布泊待久了,对时间的观念都不准了……
毕竟人生前几十年都是靠看太阳来定时间,现在这里的太阳和内地的太阳都不一样了。
高海拔的地区太阳和低纬度地区有很大的区别。
在低海拔地区大家一般会说日升日落。
而在高海拔地区,太阳好像就是突然升起来的一样,它一出来就是大中午那样的明亮。
就像是现在廖耀坤这边洗漱完毕,顺便去公厕解决了一下个人问题的时候,就看到东边有大日出升。
辉煌的日光才刚在地平线露出一丝迹象,刹那间满天地的光辉便洒满戈壁滩。 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
廖耀坤低声说了一句:“妈的,这里的风不正常,太阳也不正常。” “廖耀坤,你在嘀咕什么呢?” “啊,指导员。没啥,我就说这的太阳都古怪的很。升起来到落下去的时候都这么亮,看个时间都不准。” “看啥时间,咱们的喇叭不是每天都报时吗?现在六点了,也该报时了。你去喊同志们起床了。” “好。”
廖耀坤这边去营房喊同志们起床。
而这个时候,往常六点准时播放起床号的大喇叭也响了起来。
大家都起床开始洗漱上厕所了。
廖耀坤觉得自己早半小时起床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要不然现在要抢厕所可难了。
搞不好只能去隔壁找个地方解决。往常起床号响过之后,便是广播室内的广播员给战士们问好……
然后再给大家伙念念过期报纸今天原本也该是如此,广播员和战士们打招呼问好,又念了半小时的报纸新闻。
本来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关广播了。因为广播员接下去也没啥可播的了,总不能强行让广播员给大家伙表演个节目啥的吧。
不过今天这广播还真的是有节目。 “战友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央、毛主席惦记着咱们在罗布泊这苦地方战天斗地。特意给咱们送来了文艺节目。” “咱们国家新研制了最新的磁带科技和磁带播放设备。目前才刚刚走完实验阶段,就让技术员给咱们送来了。中央怕咱们在这戈壁滩太无聊了,没事和狼呲牙玩儿啊。”
广播员难得的幽默了一把,基地里的战士们都笑了。
廖耀坤也笑了,他和战友们一起吃早饭呢。罗布泊基地的早饭向来乏善可陈,用番茄口味的调味粉做了一锅汤,炊事员再拨弄了面粉,搞了一大锅疙瘩汤,这就是早饭了。
这边战士们吃着早饭呢,广播站那边,广播员把已经准备好的磁带拿来播放。
磁带机传出的声音通过大喇叭传到了基地的每一处。 “一九五二年美帝和谈阴谋被揭穿……”
播放的正是北京评书一人根据纪实文学《白虎团战事》改编的《奇袭白虎团》。
历史上之中,这段战事应该发生在1953年金城战役时期。
但是在这个时空中已经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美军经历了前四次战役的惨败,导致陆军军力在朝鲜半岛严重失衡,他们都从日本和台湾捞人来打仗了,就知道他们有多吃紧……
所以他们也加快了对韩国伪军的武装速度。
白虎团就是这么来的,号称是南伪军中王牌的王牌。
而这场战事最传奇的地方在于侦察排,排长杨育才带着12人化妆通过了美军的设 卡,直接闯入南伪军阵地,直接进入这个号称王牌中的王牌军的所在地。
刚好白虎团团部正在开会,杨育才一行人摸进团部,一举将白虎团指挥系统彻底打烂,团长、营长什么的都打死了。
还把团旗帜给缴获了。十二人突袭白虎团,打出了斩首行动的威能。白虎团指挥系统瘫痪,中方和朝方联动突袭,三个小时内穿插推进九公里,直接将美军在三六线的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逼得美军动用了大量的空军(与海空军)才把口子堵上。
但是几块原本连在一起的阵地,却因为白虎团的失败,导致孤悬在外,随时有被吃掉的可能。
美军不得已只能主动退却九公里,放弃这一段防线。这一段战事在之前的战报里,广播员当然给战友们讲过,但是听新闻哪有听评书过瘾啊。
新闻报纸那是平铺直述,就一个结果。评书这玩意儿有起承转合啊,听着过瘾。
在罗布泊干了大半年,每天除了干活只能数沙子的战士们许久没有娱乐活动了。
大家都憋着难受呢。今天播放了个评书,造成的效果是很好的。指导员都发现了,战士们干活都有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