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第四百八十九章 不知叫什么题目
冯石比预计的时间走的更早。原本的他应该是在52年一月三日出发的。但是前期入场的部队比预计的速度更快的集结。
各方面的调度也都赶在了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因为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这算是一个好事吧。
其实中央军委给出的时间已经很经赶了,李锐是想不到在一线的战士和基础技术人员是怎么能在这么赶的时间里把集结、统合、物资归拢等等事情全部做完的。
当真是根本没有休息吧。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怎么能这么快的搞定那么多麻烦的东西。
当冯石真的坐着飞机向着新疆飞走的时候,李锐还是有些恍然。
“老冯就这么走了啊。”李锐多少有点不舍。因为这两年的相处下来,冯石和自己是相处愉快的。
虽然说老冯不怎么喜欢说话,但是基地里的大小事情他管的很好,尤其是安保工作。这么重要的基地,两年时间里没有出过一点纰漏。
虽然接下来是由聂帅直接来坐镇这里,但是老友离开了多少有点不得劲。
“小李,别想了,老冯出门干活。干完了也就回来了。按照我们的计算,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快三年内,我们能在1955年成功引爆原子弹。而与此同时,钱总的导弹项目应该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有弓有箭,东亚困局才有破局的可能性不是吗?好了,聂帅来了。”
陆光达提醒了李锐一句。
伴随着陆光达的话,李锐远远的就看见一辆汽车停在了基地门禁前。一名高瘦的男人穿着军装下了车,在门禁处给警卫员检查了证件后。
警卫员举手敬礼,男人还礼后才走了进来。
来的人正是聂帅。
“李主任,陆教授。我们以后有一段时间当同事了啊。”聂帅未语先笑。
“聂帅好。”两人都和聂帅打着招呼。
基地里一直是以军委代表为核心的,之前是冯石,现在是聂帅。
聂帅笑呵呵的道:“我们不用搞得这么正式。冯石走之前和我说过曙光厂的运营方式。我觉得前面那种就很好,也不用变了。我们也不用这么拘谨。”
和两人打完招呼之后,李锐和陆光达带着聂帅去他的办公室。这里已经重新收拾过了。
聂帅点点头:“这里很好嘛。对了,李锐同志、陆光达同志,你们两位先坐下来我有事和你们好好谈谈。”
李锐和陆光达闻言坐下。
“现在呢,我们基地要为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做好技术后盾。这方面的问题我相信两位都清楚,我也不用强调什么。”聂帅道。
“这里我特别代表中央点名表扬一下李锐同志,你和基地里其他的同志一起弄出来的“三年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个好的开头。这里陆光达教授等会儿可以去基地里给同志们开个小会,表彰一下。”
聂帅所谓的三年计划,指的是李锐和基地里的同志们一起合力,计算了现如今的中国工业实力。能够在三年内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然后如何在国家内进行工业布局。
以快速赚钱的轻工业为起点,拉动经济建设后,用轻工业赚的钱来补贴重工业布局等等。
这个计划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开设的“中国商城”为主体。目前几家中国商城已经开始在莫斯科、东柏林、华沙等大城市开设。
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可观了。
这也顺带的让中国的重工业布局可以松一口气。因为重工业有多吃钱,看过李锐提供资料的人都应该心里有数。
历史上中,在苏联支援撤退后,在经过三年混乱后,主席带人拨乱反正改了一波经济体制。用生产关系中的“人力”替代了“资本”。虽说是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工业化成果。
但是以“人力”替代“资本”,这是一段难以言述的血泪史。它在人类历史上从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次发生。
当真是只有用共产主义理念武装过思想的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李锐是不希望这种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发生一遍。因为太惨了。
所以才有他和基地里的学者们一起拟定“三年计划”的事情。之前在主席和总理以及陈云的小会上,总理曾经提议过。
如果李锐的这套框架搭的起来,那不如就让他带人把“计划经济委员会”的骨架给搭起来。
不过主席之前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框架要是搭建起来,那么李锐是什么位置呢?他去当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主席吗?
不行的,虽然这两年下来,主席等人相信李锐的党性。但是李锐的力量很明显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重任。
计划经济委员会如果放到历史上的后世,那就是“发改委”。一个“发改委”的一把手是何等含金量不言自明。而“计划经济委员会”在新中国的权力会比“发改委”更大。
李锐一个文化教育宣传部部长的位置都有人不服气呢,这个位置给他,简直就是让他背着箭靶跑去射箭场,让人对着他射箭。
所以主席的意见是:先不要说,让他们先做。做到何等地步,就到何等地步。没成功自然不必说,成功了那就是谁也拦不住。
当然,李锐是不知道主席他们的思考的。
但是聂帅是有资格知道的。破晓基地内的很多科学家和年轻的技术员与干部,都是当作中国后备的重要政治力量来储备的。
尤其是李锐,他的年纪正合适。今年才刚刚三十,经过两年的磨练,也看得到他的成熟成长。
过二十年,他正好五十岁,对于普通人来说五十岁已经很大了。但是对于要带领着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波涛中国折腾的人来说,五十岁的年纪刚刚好。刚好可以入中央。
这年纪不会太老了,导致做什么都有心无力,就像是现在的法国总统梵尚。也不会因为年纪太小了,所以想一出是一出,老是搞出一些幺蛾子来。
所以聂帅看着李锐道:“李锐啊,除了你们搞得三年计划之外。中央还想让我通知你一件事。”
“嗯?”
“赫鲁晓夫来北京了。他想要见见你。”
“嗯?为什么?!”
“据说是传达斯大林同志的问好。另外这次总理会和赫鲁晓夫同志亲自会晤谈一些问题。主席和总理都希望你能在旁旁听。你就不要发言了,带着笔记本坐在最后一排做些记录工作就好了。”
“对了,陆教授。你等会儿通知一下钱学森同志、陆光达同志等人。一起参与这次的外交谈判。”
聂帅说的好像是让李锐去做记录员的工作一样。但是李锐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这次赫鲁晓夫同志不是来谈关于技术问题吗?我有去的必要吗?”李锐之前得到的消息是赫鲁晓夫要谈之前火控电脑技术问题,和核武器小型化问题。
但是聂帅给他们带来了另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李锐啊,你之前不是一直在说东北要是有一个出海口,对我们整个东北亚一体化的工作将有巨大的进展吗。”
“现在赫鲁晓夫同志带着希望来了。苏联方面又些松口了,东北出海口已经被纳入谈判事宜了。你去旁听,不要发言。但是我们都知道你的思想和我们这代人不一样,更加飞扬跳脱。你去听听,说不定会有什么触类旁通的地方呢。”
聂帅呵呵的笑着。这话说的算是很给李锐面子了。
李锐自然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冯石这边刚走的第二天,李锐还没多余的时间去思念自己的这位老友在新疆要受多少苦呢。自己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因为赫鲁晓夫这次访华来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而是足足五十多人的庞大规模。除了他和少数几个外交官,剩下的人全都是技术人员。
在新建成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北京饭店内。李锐第一次亲眼看见这个被后世称为赫玉米的男人。
一如照片里一样的大光头,他笑起来倒是很和蔼,看起来像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是李锐在心里给自己提醒,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不能被他们的外表给骗了。
很多时候,外表不过是政治人物的一种伪装罢了。
赫鲁晓夫看上去不是很聪明,但要小心他是个多心眼的家伙。
就在李锐这么思考的时候,赫鲁晓夫却大笑的走了过来,在李锐还没反应过来就一把熊抱把他给抱住了。
并且用他宽厚的巴掌用力的拍打在李锐的背上,同时说道:“哈哈!你就是李锐同志吗?真没想到这么年轻,和我们的扎罗多夫同志一样年轻有为啊!”
赫鲁晓夫说着李锐听不懂的俄语,说一句拍一巴掌。
那拍的叫做一个热情啊。
咚~咚~咚——
李锐觉得自己胸腔都被敲出声音了。
在一瞬间,他甚至怀疑赫鲁晓夫是不是要趁机拍死自己。因为自己听说北约给了自己一个很高的赏格。赫鲁晓夫应该不缺三百万美元吧。
第四百九十章 狮子大开口
还真别说,赫鲁晓夫你别看他年纪大了,但是力气还真的不小。为了不弄伤老同志,搞出什么外交问题,李锐还是费了些力气才从赫鲁晓夫的怀抱里挣脱的。
赫鲁晓夫叽里呱啦的和李锐说了一堆东西,李锐是一句都没听懂啊。托后世教育的福,英语的话李锐还能听懂,简单交流也行。但是俄语是任嘛不会。
还好这个时候翻译总算是反应过来了,给两人翻译着对话。
“李锐同志,我代表斯大林同志向你表达十万分的热情。你做出来的宣传攻势很好,让我们在欧洲现在占据极大的上风。”赫鲁晓夫如此说道。
这还真不是外交辞令的夸奖,而是真实的情况。因为在无法进行热战的情况下,冷战就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互相攻伐的方式就是各种舆论和军事的威压。
其中军事威压和舆论攻势各占一半的重要性。军事不强,你说话再好对面只当你放屁。但如果你单纯军事强悍,却不懂得宣传,那对面只当你要侵略对方,然后对方会被激起反抗的决心。
苏联现在的情况可是比历史上中好太多了。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攻势打的美国转移了大量的兵力来亚洲。
要不然英国的贝尔主编也写不出【英国可以取美国而代之!】这样的文章了。美国重心的偏移,导致了他们在欧洲的力不从心。
这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很严重的。首先北约就不齐心,英法还想着重新当老大呢。而且再加上美军力量的转移,导致了苏联在欧洲的军事更加从容。
即便是没有历史上做对比,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也明显的感觉得出来。自从51年中国入朝作战后,苏联的压力变小了。
再加上李锐提供的舆论战武器,苏联在欧洲的发展更是顺风顺水。最近卢比扬卡收到了更多欧洲红色人物的投诚。
其中很多人原本并不是红色人物,但是在宣传攻势下,慢慢的去开始了解共产主义。在和欧美一对比,这些人自愿选择变成红色。
这批人数量不少,而且很多人都是各个国家的高级知识份子甚至是精英阶级。
这些改变带来了苏联对欧洲攻势不一样的格局。
所以斯大林派遣赫鲁晓夫来感谢李锐,并且加大对志愿军的援助计划,这些都是非常符合苏联利益的。
李锐知道自然这一切,而对于他来说其实苏联对欧洲的攻势强烈是一件好事。
因为之前他和主席有过一次长谈,里面就谈到了关于东西攻势的问题。
在新中国,有精苏、精美,那么自然也有和英国贝尔主编一样的大民族主义者。
毕竟陈独秀曾经写作的四言诗句: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句诗后来也被主席引用。
所以当时主席也以一种半考验的语气问李锐:“李锐啊,我们党内有一些同志,觉得我们给苏联的好东西太多了呀。觉得我们不该给那么多,你是怎么看的啊?”
有这种想法太正常了,没有才奇怪。
李锐当时也很快的回答道:“同志们有这样的想法也属于正常。我知道有的同志也说过,我们新中国现在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饱饭。搞这些虚的没什么用处。尤其是给外国搞。”
主席点点头:“对哦,很多人这么说。但是大多数说这话的同志,倒不是反对你。”
李锐道:“我知道,有的同志就是单纯的舍不得。毕竟咱们穷久了。但是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新中国想要长治久安且平稳发展,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尽可能的消除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负面效果的外国势力。”
“美国就是目前最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苏联不走历史上的老路,只要在给我们二十年的平安,那么苏联问题就可以往后放放。但是美国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因为美国是摆在我们搞东北亚一体化上的绊脚石。只要他们在,我们就没有机会搞成。”
“而能不能把美国这块绊脚石搬走的支点在朝鲜战争。而真正的杀招却是在西欧。美国亚太和西欧战略力量不平衡。对于西欧,我们鞭长莫及,只能让苏联不断施压。”
“我就不相信,美国会为了亚洲而放弃欧洲。我们在亚洲这边拖着美军的力量。另外提供更多的能够帮助苏联在西欧展开攻势的东西。说起来是帮助苏联,但实际从战略上来说也是帮我们自己。”
“因为只有苏联对西欧的威胁足够了。我们在东亚也够强了,美国才会被迫从东北亚撤出。”
在这方面李锐看的是很清楚的。
美国人的胃口很大,他们欧洲想要,亚洲也想要。历史上中,中国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把美国赶出亚洲。
但是现在,中国却有能力逼迫1美国欧、亚二选一了。李锐是真的不相信美国佬会为了亚洲的利益而放弃欧洲。他们要是真的这么干了,斯大林做梦都要笑醒。
跑到亚洲和中国死磕,放弃欧洲让给苏联。美国是准备一起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新联盟国家吗?
所以现在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很微妙。主席和斯大林都没有明说,但是暗地里却有一种默契。
斯大林知道毛主席要干什么,主席也知道斯大林要干什么。大家在做的事情是不会也不能落于字面的。
所以这才有了赫鲁晓夫这次访华。
从某个方面来说,斯大林准备对中国放水了。这在历史上中是没有过的。说一句难听的话,因为历史上的新中国让斯大林觉得不配他开闸放水。
但是这个时空,世道变了。
斯大林渴望获得整个欧洲。就像是新中国希望建立东亚一体化一样,甚至说比中国的渴望还迫切。因为斯大林的年纪比主席大太多了!
所以才想要支援中国,继续压迫美国,让美国在亚洲的投入越发失衡。
于是在这种奇妙的气氛下,中苏的外交谈判在融洽的气氛里开始了。
苏联一开始就递交了谈判相关的议题。简单来说就是之前啃了一年都没有啃下来的火控技术。(实际上是计算机小型化技术)
核武器小型化技术,这个技术比较重要。因为核武器小型化是在后世也一直在研究的东西。核武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大了,要是能做到普通航弹那么大。但是又能保证威力,那可是太棒了。
普通战术轰炸机就可以携带轰炸,而不是非要出动大型轰炸机或者战略轰炸机。
这一波技术转让的费用要多少?这是需要谈的。
而在谈判之前,赫鲁晓夫不仅和李锐亲切的问好。还和总理寒暄了十几分钟。两人热络的就像是多是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不清楚他们关系的还以为他们有什么生死之交呢。
可是这都是表面功夫,当谈判开始。坐在最后一排拿着笔记本当书记员的李锐就看见总理开始笑呵呵的发动笑里藏刀了。
“赫鲁晓夫同志,苏联方面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一份议案。”总理春风满面的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递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