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9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刘邦围项羽,项羽自刎的那种?”

“差不多吧。美国佬现在在朝鲜的兵力捉襟见肘了,他们甚至都调集台湾的国府军队进入朝鲜了。那么我么们干脆帮他一把。”

李锐把笔记本放下,拿起火塘上的白瓷缸,他吹了吹已经滚热的茶水,小心翼翼的抿了一口道:“让美国人干脆把朝鲜的兵力全给撤回去吧。”

“嗯?”

“历史上中,艾森豪威尔就有以亚制亚的计划。现在我们可以压迫一下美国佬,让他们提前一下。让他们武装日本,训练韩国,整顿台湾。让他们自己滚蛋。”

“打这几个亚洲国家,咱们压力更小。而且日本现在有我们的同志了。不如就趁着这个机会,让他们起来一波。”

冯石凝着眉头:“怎么做?”

李锐把笔记本往冯石面前一递:“诺,就靠这个。”

冯石接过笔记本一看,挠着头:“这,全是英文,我也看不懂啊!”

“嗨,这是给在战壕里的美军演出用的节目单。没事,在等一段时间。在你离开北京之前,一定能看到美军理解啥叫楚歌四起的。”李锐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以冯石对李锐的了解,每当李锐露出这个笑容的时候,就证明他又在憋着出什么坏招呢。

就像是之前李锐一扫新闻口的各种虫子一样。那时候李锐脸上就有这样的笑容。而这一次,李锐笑的更加灿烂了。

……

1951年的圣诞节绝对不是一个平静的日子。虽然欧美媒体都在尽力的去消解中国战俘营探亲事件的影响。

但是这件事正在发生,而且还有很多人关注,你想要彻底消解是很难的。

所以欧美媒体在他们国家的指导下,只能是各种阴阳怪气。但是又拿不出各种实际证据来证明中国的这个项目有问题。

这就没多大意思了,因为苏联这边也配合着宣传呢。

不管后世有多少人黑斯大林,或者是很多人认为斯大林小气,给中国的援助扣扣搜搜之类的。但是不可否认一点,斯大林相比于他的继任者,他更有战略家的思维。

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恶来影响事件的走向。

就像是在斯大林之下,目前苏联除了政治的三驾马车是米高扬、贝利亚、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因为利益捆绑已经成为了亲中派。贝利亚是警惕中国派,虽然不算反中,但是贝利亚一直认为需要更多的堤防甚至遏制中国。米高扬则是实用主义派,只要对苏联有利,他无所谓。

斯大林比起他们来说,他的思维更加高一筹。他定下的基本战略是中国和苏联现在还没有出现问题。如果有朝一日中苏有问题,那也是社会主义内部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在解决资本主义问题后在解决的。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集团的斗争有点像抗战时期的中国。

到底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先攘外在安内,不同的人是有不一样的想法的。

抗战时,主席的建议是先抗日在解决中国人民内部矛盾。

现在社资对抗,斯大林的意思也是先解决资本主义问题,在解决社会主义内部问题。不然斯大林看南斯拉夫已经很不爽了,依旧没有直接动手。

只不过他的继任者还有没有他的雄心魄力和战略眼光,以及他的崇高威望,这些都很难说。

但至少在现在,苏联在斯大林为核心的领导下对中国的宣传配合极为支持。

目前收到的全世界各国准备前往朝鲜探亲的战俘家属申请一共有三千名左右。其中有两千多名向东柏林银行申请了三年贷款。银行给的审批很快,反正这笔钱只能用于走快速通道去中国。

在十二月十五日,美国战俘亲属佩姬经过九天的颠簸,好不容易从大西洋渡轮上下来了。她的脸色有些发白,但是总算是到了法国北岸。

她和其他美国战俘的亲属们一起约好休息一晚上,然后第二天一起坐长途巴士从法国一直到德法交界。

然后再从这前往德国柏林,在柏林申请前往朝鲜。

这一路上最累的就是在从美国到欧洲这一段了。因为大西洋轮渡的三等舱真不是人坐的。佩姬整个人都虚弱了不少。

那个叫做麦克的六十岁大叔一直到柏林境内都有些没缓过劲来。

好在东柏林的办事效率极快,很快给他们办理好了快速通道的一切手续。

他们这群美国战俘家属一起去东柏林银行办理贷款,速度也很快。两个小时,大家伙的手续都办好了。

还是那句话,斯大林并不在乎苏联花这点钱。中国方面其实也不在乎接待这群战俘家属花点钱。

最关键的是能在资社论战中占据上风,并且对朝鲜战争局势形成压迫。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于战争局势的益处,这点小钱不值一提。

所以这群战俘家属到了东柏林之后骤然发现,好像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不仅仅是快速通道很简单,甚至在这边还给这些家属们提供的简易的住宿。虽然说是八人间,但是上下架子床可比大通铺好多了。

等到这群战俘家属们早上起床,他们惊喜的发现,他们住的这个临时居所,居然还提供简单的早餐。

虽然是再简单不过的面包和牛奶,但是对这群漂洋过海,或者是跨越国境准备前往异国他乡看望自己亲人的战俘家属们来说,已经莫名的又一种亲切感了。

这是在制定这个战俘营探亲计划的时候,李锐就已经提议了的。

既然是要做好事,那就是要做到底。这种事最怕做一半,因为做一半就不会有那么好的宣传效果了。

尤其是美国的战俘家属们,将在东柏林的遭遇和他们在美国的遭遇一对比,那可就差距太大了。

虽然苏联是用运输机临时改的飞机来运他们。所以飞机很吵很震,但是也比大西洋轮渡的三等舱好啊。

佩姬等人排在了第三批,需要等两日才可以飞。

这群美国战俘家属也是第一次来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看什么都新鲜。

尤其是经历过蓝孔雀事件之后,西柏林那边每天都有越过分界线来东柏林的人。北约军警甚至打算拉起铁丝网隔绝往来了。

但是每当他们打算这么做的时候,东柏林这边的苏联守军就一副“要给你们一点小小的震撼”的模样。搞的北约军警很紧张,有些首鼠两端。没办法,美军主力现在陷入亚洲,欧洲事情实在是力有未逮。

而当佩姬等人经过漫长的飞行,从柏林到莫斯科,再从莫斯科到北京后,他们的感觉是震撼的。

为什么呢?

因为美军在朝鲜战争的接连失败,导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宣传是极度妖魔化的。

【这个国家都是奴隶。】

【他们都被可怕的药物控制。】

【所有的民众都被掏空财产支援战争。】

等等宣传不仅仅是在美国,在欧洲也有。

但是当他们真的来了中国,看见中国之后,那些妖魔化的东西自然是不攻自破。

没错,新中国很穷,尤其是和老牌欧洲强国以及美国相比。北京连现在欧美标志着文明的高楼大厦都没多少。

马路上真的还在跑着马车,真实拿来货运和客运使用的马车,不是什么复古景点。

这个国家很穷,但是生活在这的人民却看起来并没有新闻里宣传的那么可怕。

中国这边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好的宣传机会。直接安排了人手带着这群战俘家属在北京转悠。因为到时候他们要一起坐火车前往朝鲜。等待他们集合的时间刚好是让他们在北京城转转的时间。

他们看见了在外金水河甩竿子钓鱼的老哥们。

也看见了在景山公园晒太阳爬山的北京市民。他们一点都不可怕,甚至会远远的围观这群外国人。

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在一瞬间,很多人明白,其实中国人和自己一样,都是普通人罢了。

而这更加让他们震撼,因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既不强大也不富裕的国家,居然在朝鲜战场上把一直宣传自己是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打趴下了。

很多战俘家属内心都是难以接受的。

尤其是军官家属,就像是史密斯的太太。

当她和另外三名美国师长的家属出现在功德林的时候,多多少少引起了轰动。

“他们居然让你踩缝纫机?!”史密斯太太震惊的看着自己丈夫,他们的见面就是在劳动车间里。

四名师长的家属看见了,他们的另一面。这些在军队里说一不二,在家里也是绝对顶梁柱,无人敢违逆的大人物,居然在中国人的战俘营里踩缝纫机。

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虐待啊!

不过史密斯等人倒是看开了。

所以史密斯说道:“无所谓了,我已经习惯了。在这里很公平,不工作就没有好食物。诺,那个人曾经是中华民国的一个集团军司令,他曾经指挥十几万士兵的强军。”史密斯指着远处的黄维介绍道。

“现在不也是在这里踩缝纫机?至少新中国在这方面很公平。”

史密斯的话说的很轻描淡写,但是他夫人却快哭了。

“哦,亲爱的。你未免太可怜了。”史密斯夫人抱着自己的丈夫就哭了出来。

另外几个师长的家属也差不多。对他们来说,让他们的丈夫(父亲、兄弟)干这种工作就是一种羞辱了。

对于军官家属来说,功德林都不算什么好地方。

而当佩姬等更多普通战俘的家属踏上北上的列车,从北京前往白雪皑皑的朝鲜,看望他们位于碧瞳战俘营的家属时,他们却并不觉得自己的家属收到了多少虐待。

当历经各种曲折,佩姬带着礼物坐着卡车来到碧瞳战俘时,远远的她就流下泪来。

因为还相隔着上百米,她就已经听见了喧闹的锣鼓声,战俘营的门头一道高高的简易门头被扎了起来。

红色的纸张上用黑色的毛笔写着多国文字:热烈欢迎战俘家属前来碧瞳战俘营探亲慰问。

整个战俘营锣鼓喧天,完全看不出这里是一个战俘营,这更像是一个位于深山老林的工厂。

一群在这工作的工人正在企盼着远方亲人的慰问。

在中国转悠差不多一年的海明威终于来战俘营了,他在车内举着相机将自己所看见的一切全都拍了下来。

流浪老海内心激动,觉得自己需要写一些什么东西出来。就在圣诞节发表。

在中国的经历让他越发的肯定这场战争中睡才是正义的,谁才是非正义的。

而碧瞳战俘那边,战俘们在管教的带领下站好队列,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幸福喜悦的笑容。

第四百六十二章 一点小小的震撼

海明威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现在按照中国时间来计算国际历的话,现在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距离圣诞节仅仅只剩下两天了。

海明威从来没有这样的期待一个圣诞节。就算是在美国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他都没有这么期待。

翻译小刘跟随着流浪老海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足迹踏过大半个中国。

原本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市内工作,一直都白白嫩嫩的翻译小刘现在面色也粗犷了许多。甚至长出了和海明威同款的络腮胡子。

也许是长久奔波在中国各地,真正的见识到了中国的万里河山,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许多人,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也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有的时候也许仅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这些东西都在刺激着小刘,刺激着他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新人。

所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小刘跟着老海走了一遍万里路,不仅仅是给老海当翻译,更重要的是他也在这万里路遥中慢慢出现了蜕变。

从前那个青涩的,有些放不开和拘谨,甚至有时候会嫌弃农村碗脏的青年正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进化。

跟着老海一年的时间里,小刘也和老海接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他还掏空了自己半年的积蓄,买了一台相机,向老海学习摄影技术。

“你为什么也想要买相机?”海明威问。

“因为我想用我的镜头来记录中国。你和我不一样,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名)。你是以一个美国人,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记录中国。而我要用我的视角,一个中国普通的青年视角来记录中国。”小刘抚摸着刚刚买来的新相机说着。

“我要把我和你走过的路全部记下来。那些人那些事。五年以后我会再走一遍,十年后我又要再走一遍。我要用镜头记录它们,看着它们的变化。这是我和我的祖国共同的成长。”

海明威看着小刘,他的脸上露出笑容。

而现在,小刘也正在战俘营的门口举着他自己的相机记录着这难得的一刻。这一刻确实是值得记录,在碧潼战俘营的大门口,现在张灯结彩。

充满了中国味道的红色大花球挂在两旁。还有还战俘们在得知他们的亲属将要来到战俘营后,他们主动做得装饰。

那些冬青树和松枝编织的花环,代表着战俘们的心意。所有人都在期盼,他们踮起脚,他们伸长脖子,他们极目远望,他们排列成行。

当佩姬坐着卡车驶过战俘营门口那些正在敲锣打鼓的队伍,穿过那个用冬青树编织成的彩色门环,她仿佛穿越了些什么。

在她的眼中,她没有看见一切她所以为的以及该有的监狱。

没有高墙,没有铁丝网,没有手持机枪冷酷无情的看守。没有面色疲惫饥肠辘辘的战俘。

她透过卡车的缝隙看见了什么?

她看见在碧潼战俘营的大操场上,所有的战俘们站成笔直的队列。他们伸长着脖子期待着,但是却依旧严格的按照队列排列。

他们就好像是一群依旧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而不是精气神被打散的士兵。

他们穿着统一的灰色棉衣棉帽棉鞋,站在被打扫干净的操场上等待着被检阅。

佩姬已经忍不住捂住了嘴,而在她身边是她在大西洋伦敦三等舱里认识的老迈克。六十岁的他经过这一路的颠簸实际上已经非常疲惫的。

但是在这一刻,他却趴在卡车边上瞪大了眼睛,忍不住的喃喃自语:“这里真的是战俘营吗?为什么我感觉这里更像是一个管理有序的军营?”

似乎是伴随着老迈克的疑惑,操场上负责各个战俘分队的管教们吹响了他们的口哨。

并且统一声音高喊道:“全体都有!立正!”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